科幻末日:環境哀歌-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2021-01-08 央視網科教

編輯:地球在科幻電影和小說中曾被無數次毀滅,它遭受的虛擬危機,也映照了人類自身的處境。微科幻陸續放出的「科幻末日——被毀滅了一百萬次的地球」系列,將為你解讀這些形形色色的末日。環境末日是一場你我共謀的慢性自殺

  1977年凱特 威廉的雨果獎科幻小說《遲暮鳥語》(Where Late The Sweet Birds Sang)以及30年後阿方索 卡隆的土星獎最佳科幻電影《人類之子》(Children of Men)分享著一個共同的主題:人類喪失了生殖能力。

  種族的延續如果失去了保證,沒有新生,緩慢的衰老帶來的將是一場種族的慢性自殺。一個沒有人類的地球,對人類本身而言無疑就是一場末日——事實上這也是迄今為止「末日」的主觀定義。

  雖然按照美國著名詩人E E 卡明斯的看法——「生命不是一個階段,死亡也不是一個插曲。」——這對孕育我們的這顆星球來說其實是無所謂的事情,紀錄片《人類消失後的世界》(Life After People)給我們的答案是:地球母親將很快把我們忘記,所有的榮耀和疤痕都將隨風而逝,她自己則只會在接下去的歲月裡變得更為生機勃勃。對於人滿為患的現在,這種極端的零人口思考方向,也實在無法令人感同身受。

人類消失之後,城市成了人類文明的墳墓。

  在蓋亞(希臘神話中的大地之神)懲罰我們斷子絕孫之前,我們更加感同身受的可能是我們的山禿了、我們的河黑了、我們的星星不見了……20世紀90年代後越來越頻繁的厄爾尼諾現象在新世紀的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的控訴下,儼然讓越來越多的人背負上巨大的精神壓力,就好像只要你還在呼吸,你就在上調地球的體溫。

  SPACE新劇《北境》(Borealis)中,兩極剛開始融化的北極小鎮;《橫濱購物紀行》(ヨコハマ買い出し紀行)、《積木之家》(La Maison en Petits Cubes)以及或由AMC搬上電視屏幕的金 斯坦利 羅賓遜的「火星三部曲」(The Mars trilogy)中,地球上因兩極融化而被淹沒在水底的那些文明城市們;還有即將被迪士尼搬上大螢屏的凱特 弗斯的《黑暗生活》(Dark Life)中,人類已經在海底紮根的另一種水中都市。仿佛那些羅馬的建成都有你一磚一瓦的貢獻,這麼一想,你不覺壓力更大了一點?

這些作品表現了形形色色的環境末日。

  也許每個人都了解到《聖經》中大洪水終將再臨,但那卻不是轟然巨響的大浪,而是嘆息般的緩緩漲潮所帶來的永無止盡的潮水。大概任誰也不會料到最後吞噬我們的竟是這樣悄無聲息的洪水。

  但也不得不說,就這裡的例子,人類對自己一手造成的末日,實際上更擅長於浪漫主義的詩意演繹,畢竟對於個體來說,相較整個種族的存在長度,現實也確實是場去死的漫漫徵程。

兩種態度:積極?消極?

  在現實主義方面,《遲暮鳥語》中提及的雷切爾 卡森的《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無疑代表著環保主義大潮的第一個春天的到來,二者共同呼籲著我們應該做點什麼:人類對地球的所作所為無疑是一場最終害人害己的漫長謀殺,也許在你做點什麼之前,結局就已經決定了,縱然如此,你仍需要去做你該做的。

  雷切爾 卡森在《寂靜的春天》中引用濟慈的詩句和E B 懷特的話語來作為開場,其中引用懷特的部分是這樣的:「我對人類感到悲觀,因為它對於自己的利益太過精明。我們對待自然的辦法是打擊並使之屈服。如果我們不是這樣的多疑和專橫,如果我們能調整好與這顆行星的關係,並深懷感激之心對待它,我們本可有更好的存活機會。」

  與這種積極的態度截然不同的另一部分居安思危的環保人士,諸如宮崎駿,則是這樣的想法:「我希望再活30年。我想看到大海淹沒東京,NTV的電視塔成為孤島;我想看到曼哈頓成為水下之城……我對這一切感到興奮。金錢和欲望,所有這一切將會走向崩潰,所有這一切將被綠色的雜草接管。」

  也許像宮崎駿這樣的人,他們才更像是蓋亞的一部分,他們的態度近似於「世界的毀滅並非轟然巨響,而只是一聲嘆息」,一切已註定了毀滅,「事事分崩離析,中心不再凝聚」,結局早已無法更改;而剩下的只不過是高舉旗幟、試圖有所作為但明知永遠不可能治本的喧囂主流價值——意味著所有的行動將隨時被時間所左右。

  雷切爾 卡森1962年起程的環保運動為現在的我們帶來了DDT的禁用,帶來了限塑令,帶來了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但有多少仍是流於表面功夫:DDT早已被重新啟用(2006年),人們還是一如既往喜歡塑膠袋,地球一小時則更像是場行為藝術。問題永遠不在於建議是否被嚴肅貫徹執行,而是意識觀念是否能在一代代人中成型,而是意識到我們的存在便是傷害本身,而是意識到我們的自我毀滅傾向,一切只在於對待習慣的態度,剩下的只是對業已造成、以及即將到來的損壞的亡羊補牢。

美劇《史前新紀元》中,人類因環境惡化去白堊紀開闢新的殖民地。

  但是,面對,毫無疑問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到了最後一刻,所有的美德便都逃逸,反倒可能是一種逃避的意識佔了上風:諸多近未來題材作品,像動畫《魅影巨神》(The Big O)、《死亡代理人》(Ergo Proxy)、《未來都市》(NO.6)中那樣打算給自己的城市罩個穹頂的想法不在少數;BBC劇集《地球浪子》(Outcasts)中的2040年代,人類則飛向了鄰近星系展開外星殖民;更甚者,FOX劇集《史前新紀元》(Terra Nova)中的2140年代,人類則乾脆通過時間旅行回到8500萬年前的白堊紀開墾殖民地。

站得越高,責任越大

  如果能置身事外的話,地球之於我們就是垃圾簍,或者是可以隨時切換的外環境,就像是衣服。但就目前的情況看來,我們尚不可能逃離這個賴以生存的容器,我們倒是可以反客為主將它視作自己軀殼宇宙的一部分,那麼維持內環境的相對動態穩定性便是不可忽視的功課。

  英國科學家詹姆斯 洛夫洛克提出的「蓋亞假說」,把地球上的生命體和非生命體看作是一個可互相作用的複雜系統。那麼保持自穩態、維持蓋亞的內環境穩定(homeostasis),無疑是我們作為地球首腦的天職;我們都自詡為萬物之靈,但如果器官們持續衰竭下去,就算我們把自己改造成了缸中之腦,永遠還是會有一個砸缸的少年候在一旁時刻提醒著真正的困境——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沒有蜜蜂,人類最多活四年(嘿, 這其實是個謠言!蜜蜂對地球生態的影響存在於別的研究中)——一個過度複雜的體系意味著平臺的極度依賴,意味著毫無疑問的脆弱性。

  在M 奈特 沙馬蘭的《滅頂之災》(The Happening)中,這個蓋亞釋放某種看不見的毒素,正如歷史中周而復始的瘟疫,這一次只是劇毒的清風一陣陣,風掠過,人被肅清。要是因為過度縱慾而被自己的免疫系統幹掉,那該是件多麼令人尷尬的事情啊。

 

相關焦點

  • 北京電視臺科教頻道主任杜研:做強內容,打造價值平臺
    2月23日,為期三天的2017中國城市電視臺第八屆臺長實戰峰會在中國傳媒大學1500人報告廳舉行,北京電視臺科教頻道主任杜研在會上做了主題發言。
  • 科學世界-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集數:6描述:科學家上天下海,利用高科技手段研究它們的行為,了解他們的生存環境。一些鮮為人知的秘密首次呈現...
  • 北京最有特色的八大青年旅舍-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藍亭客棧是新開張的一家北京老院子青年旅舍,其地理位置緊鄰古都中軸線,位於北三環安貞橋西南側,交通便利,環境優雅,為距國家體育場鳥巢、水立方最近的青年旅舍。客棧設施:  茶藝室、書吧、網吧、自助洗衣房、小賣部、自行車出租、旅遊資訊、四合院花園、無線網絡、公用電話、行李房(保險柜)、自助寄存箱、留言板/
  • 北京電視臺科教頻道牛年春晚 桔子樹學員群星閃耀
    來源標題:北京電視臺科教頻道牛年春晚 桔子樹學員群星閃耀 12月20日,BRTV北京廣播電視臺科教頻道《非常追夢》「牛轉乾坤中國年」春節晚會在朝陽區建國路98號北京電視臺演播大廳隆重開錄。
  • 2613 | 武漢科教生活頻道 官方源 手機直播
    ,中央電視臺是中國重要的新聞輿論機構,現已開辦眾多頻道及節目,擁有國內一流的播音員和主持人隊伍。v7.6.1下載全國衛視在線直播觀看全國衛視直播回看在線觀看免費全球衛星直播央視網免費下載在線網絡電視直播中央電視臺在線直播CCTV 一家提供在線網絡電視直播的網站,整理了熱門體育直播,中央電視臺、湖南衛視、浙江衛視、江蘇衛視等衛視頻道,還有全國省市電視臺在線直播,高清、免費...手機電視高清直播提供了最全的高畫質電視直播頻道大全在線觀看,包含綜藝頻道、少兒頻道、省內、湖南衛視、浙江衛視、江蘇衛視、cctv
  • 中國科幻電影有救了
    其實末日題材的電影,我們看的並不少,2012年更是親身經歷過一次「末日恐慌」。但大片繁多,卻鮮有包含中國傳統元素的作品。這涉及到一個歷史性的難題——文化差異的硬傷。而《流浪地球》作為國產科幻的裡程碑,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如何將中國人和中國元素不違和地融入科幻設定中。關於這一點,我們從預告片中就能夠發現一些蛛絲馬跡。地下城閘口張貼的福字,本是佳節團圓的象徵,卻在末日的嚴寒中搖搖欲墜。
  • 蝴蝶的光影魔術「手」-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蝶呤可以增強光線在單個鱗片裡的反射,因而蝶呤含量高的鱗片會表現豔麗的色彩;而黃酮類物質可以吸收UV(即紫外線),UV的吸收量會被天氣(比如晴空萬裡或烏雲密布)和周圍的環境(比如綠樹成蔭或寸草不生)所影響,從而影響黃酮類物質顏色的強度;黑色素是高分子聚合物,會同時吸收UV和可見光,一般表現為蝴蝶翅膀斑斕花紋底下默默付出的黑色和深棕色的背景。
  • 垣曲縣人民醫院 電視劇《好醫生邢義德》11月25日在運城三臺科教頻道首播
    垣曲縣人民醫院三集電視欄目劇《好醫生邢義德》拍攝完成今天11月25日21:10在運城三臺科教頻道首播 近日,由垣曲縣人民醫院製作的三集電視欄目劇《好醫生邢義德》拍攝完成,定於11月25日21:10在運城電視臺三套科教頻道首播。
  • 科幻|滅頂之災,就在不遠的將來:評科幻影片《末日逃生》
    《末日逃生》把毀滅者換成系外天體,顯然,2017年發現的「奧陌陌」提供了素材。當年發現這顆系外小行星時,它離地球只有3000萬公裡。如果其軌道直衝地球,數周后就能到達。影片改用系外天體,壓縮預警時間,保障了情節的突然性。
  • 科幻電影裡的「末日種子庫」真的存在嗎?
    種子庫、基因庫是科幻電影裡的「常客」了,然而這並不是科幻電影裡的虛擬事物,種子庫在地球上確實存在。種子的「諾亞方舟」為了預防人類因為戰爭或者其他突發性災害導致農業癱瘓,以及保護作物基因多樣性,全球多地均有設置種子庫,用於保存作物種子等種質資源。
  • 《末日逃生》這部科幻電影你看過嗎?
    《末日逃生》主演: 傑拉德·巴特勒 / 莫蕾娜·巴卡琳 / 這部電影可以說不屬於科幻災難型電影,片中的科幻鏡頭和災難特效鏡頭寥寥無幾。該片不是大家想像中的傳統的一味聚焦於宏大的末日特效和災難場景的那種片子,高潮不是在彗星砸地球和人性衝突,而是逃難之時親人失散的絕望和痛苦。
  • 劉慈欣再推科幻電影《末日拯救》!
    6月16日,文投之夜暨文投控股影視戰略發布會曝光重磅項目, 劉慈欣編劇、 張家輝和 胡軍主演的科幻電影 《末日拯救》已進入製作階段,還有 麥兆輝《檢察風雲》、 劉德華、 葛優主演的《莫斯科大劫案》等十餘個項目同時發布。
  • 劉慈欣又一部科幻電影《末日拯救》立項 已經開始製作
    據中國電影報報導,文投控股影視戰略發布會16日在上海舉行,現場發布十餘個影視文娛項目,並公布百人導演計劃。其中,一部「大劉」劉慈欣的無小說創作科幻電影《末日拯救》在文投控股發布的項目之中,本片由張家輝和胡軍主演,目前已進入製作階段。
  • 十大末日科幻電影,看美國電影是如何作死人類的
    末日討論是科幻電影常用的命題,網友經常調侃中美電影的區別在於中國沒未來,美國沒過去。意思是說中國想拍科幻片卻一直拍不好,美國想拍歷史片,講的都是別的國家的歷史。其實有時候,美國的科幻片也沒有未來,因為他們會拉著人類共赴末日。下面就為大家列舉十個美國電影作死人類的末日科幻片。
  • 籠中鳥的末日哀歌——《鳶之歌》
    雪花下的籠中鳥 於末日鳴起哀歌破敗危樓中的孤單少女,樓道中影影綽綽的通道燈,隨著明暗交替的燈光閃爍,通道中的黑影在移動,步步逼近少女的房門。樓中最終傳來女孩的慘叫,卻並非發自房中少女之口,少女對屋外的慘叫卻並無半點觸動,依舊向自己發黑的眼眶上塗抹著雪,像是在治療著什麼病症。
  • CCTV-10央視科教頻道改版,19檔節目將亮相
    傳媒內參導讀:今年以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改革動作不斷,包括央視新聞頻道、社會與法頻道、中文國際頻道、少兒頻道、科教頻道、中國之聲、音樂之聲等頻道、頻率相繼「官宣」改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此輪全面改版陸續揭開面紗,從頻道包裝、內容編排再到融媒傳播呈現出全新樣貌。
  • 韓立勇:娛樂時代,也談科教領域的創新傳播
    最近關注到,第五屆深圳(國際)科技影視周、第十一屆中國國際科教影視展評製作人年會閉幕式「2020中國龍獎」頒獎盛典在深圳舉行。「中國龍獎」是國際科教影視最高獎項,被譽為「科教影視作品的奧斯卡」,歷來參選的作品來源也很廣泛,至今已有來自全球6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萬部作品參評。
  • 藍星球科幻電影周
    、組織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科幻電影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劉軍北京電影學院科研處處長、「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副主任周星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創辦人、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副會長詹姆斯·帕金森英國諾丁漢湖湖畔藝術中心副主任,影視與戲劇創意專家電影與文學嘉賓路易斯·薩維倫敦科幻電影節SCI-FI LONDON的創始人、總監葛洛麗亞•費爾南德斯
  • 百家講壇《黨史故事100講》_科教臺_央視網(cctv.com)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中組部黨員教育中心、中央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局、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聯合製作的《黨史故事100講》「抗戰系列」節目,以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的黨史為講述核心,為觀眾呈現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歷史作用!
  • 中國科幻電影,終於「硬」了一回
    劉慈欣,「中國科幻第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