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電影迷,但不資深,只能算是愛好看電影吧。
《八佰》是疫情後影院恢復營業的第一部國產大片,半年沒有觀影的我在首映當天就去電影院先睹為快,我尤愛戰爭片,而且又在家憋了那麼久,還是有一些小興奮的。
我有時候也跟很多人一樣在電腦上追電影,但那種感覺跟在影院完全兩碼事,體驗感差著好幾個層級呢。
因為近期過於疲勞,所以視力和精神狀態稍受影響,這也就間接影響了自己這次觀影的狀態。
看完後,總體上還是不錯的,算是良心影片,但銜接上感覺有些不連貫,有些事情沒有交代清楚,後來才知道是由於刪減了十幾分鐘劇情造成的,挺遺憾沒有看到完整版,我也覺得管虎不會講那種沒頭沒尾的故事的,特殊情況造成的。
這幾天看到網上很多人討論這部電影的好壞時,我就有些坐不住了。
說心裡話,看完一些人的評論,我真想罵他,其實我更想做現代的魯迅,罵醒他們的良知。
如果他們看懂了也好,或者看不懂不吱聲也行,明明就是看熱鬧還出來瞎評論誤導大眾,這就是不妥了。
人云亦云,眾口鑠金,那嘴臉真的讓人感覺很不好。
僅以一條為例,說電影與史實不符,我看了真想笑,這是電影,不是紀錄片,為什麼偏要與史實相符呢,誰又能說歷史記載下來的東西就完全跟事實是一樣的呢。電影是允許演繹的,當然,有的導演把史實玩壞了,偏的太離譜,那也是不好了,那倒是可以扣上篡改歷史的帽子,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把握好度,把「演繹」變成了「演義」。電影《八佰》在這件事情的拿捏上還算是恰到好處的,把握住了度,不影響電影主線條的表達。
電影前半段血脈僨張,電影後半段心裡堵得慌,但這也算是符合邏輯,看完後讓自己有思考的空間。反觀那些手撕鬼子的神劇,當時看得是挺過癮,看完後卻若有所失,感覺自己被耍了。
很多人不買客觀講述歷史的帳,卻喜歡神劇的演義,看著過癮,倒是有一點兒魯迅《藥》中民眾的感覺,麻木。
一個時代,肯定是需要有一些精神的,電影是奢侈品,不是奢侈在影票的價格,而是在於其豐富的精神內涵,無知的人體會不到,這就是精神層級。
《八佰》結尾字幕一出就起座離場的那些人,你們沒有評價這部電影的資格,因為這部電影的精華在我看來是片尾的那首歌,看著歌詞,聽著旋律,你才能理解這部電影的內涵。
走進影院,聽完結尾的那首歌,咱們再坐下來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