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時代,人們只知道有攝政王,不知道有當今天子。當時順治很小,是不滿六歲的天子。多爾袞的野心不斷膨脹,湯若望還安慰順治說:多爾袞太過霸道,上天會懲罰他的。不久,多爾袞從馬上摔下受傷,於是人們一直堅信這個德國人有知曉未來的能力。多爾袞氣焰燻天,朝野內外趨炎附勢之徒比比皆是。可是,湯若望卻說出了一句語破天驚的話:「多爾袞不會長壽,會早死的。」年幼的順治帝聽到湯若望這個預言,很是驚詫,覺得這個洋人真的不可思議。更為重要的是,這個預言給了小皇帝信心,他渴望湯若望的預言早日實現,以結束自己難熬受制的苦日子。果然,1651年1月,多爾袞暴亡,年僅39歲,湯若望的預言應驗。湯若望又不失時機地為順治帝選擇了親政日期,在多爾袞喪期剛滿的2月1日,順治帝便宣布親政。
湯若望與順治皇帝的母親孝莊皇太后(1613—1688)也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史載,有一天,湯若望在教堂接待了三位滿族貴婦人,聲稱一位親王的女兒生了病,特被派來神父這裡詢問醫治之方。可湯若望並不會西洋醫術,只是贈與一塊 「聖牌」, 祈求天主保護,囑咐讓親王的女兒務必佩戴聖牌,四天後病就會痊癒。果然,第五天她們又來到湯若望這裡,告訴他郡主的病已經好了。湯若望後來才知道,派她們前來的是當時的孝莊皇后,而那位生病的郡主就是未來的順治帝皇后。孝莊認為湯若望有通天本領,為此對湯若望甚是感激。並認他為「義父」,隨後順治帝也尊他為「瑪法」(滿語,尊敬的老爺爺)。還請他參加順治皇帝的大婚典禮。在順治皇帝的大婚典禮上,湯若望見到了孝莊皇太后,皇太后取下手腕上的兩隻手鐲送給湯若望,以資感謝。
順治帝非常欽佩湯若望的學問,但對其品行道德還是經過一番考察的。他曾派親信秘密地對湯若望進行了調查。密探們暗中跟蹤湯若望,晝夜監視其活動,甚至在深更半夜也尋找藉口闖入湯若望的住處。密探們的情報讓少年天子確信,湯若望的優良品行有如真金,他才向湯若望敞開了自己壓抑多年的心扉,他們之間「相知無疑」,無話不談,彼此成為了知心的忘年之交。
1651年9月,一天之內加封湯若望為通議大夫、太僕寺卿、太常寺卿三個頭銜。使他從原來的正四品晉升為三品。同時又加封他的父親、祖父為通奉大夫、母親、祖母為二品夫人。還將誥命封書,郵寄到湯若望的家鄉。(其後又多次加封。1654年,加封為「通玄教師」。1657年,賜「通政使司通政使」。 1657年順治帝親自為湯若望建的南堂撰寫碑文,並御書「通弦佳境」匾額懸於教堂。還諭令訓象所的18頭大象依次從南堂大街上通過,宣武門大街頓時觀者如潮,人聲鼎沸。1658年2月2日,賜「光祿大夫」,為正一品。1661年按清廷慣例加封其祖三代為正一品。)
順治帝還下詔允許湯若望「隨意出入朝中,凡有啟奏,俱準逕入內庭,不循常例」。 在順治皇帝的特許下,湯若望可以自由地出入宮禁,無論是順治在寢宮還是在太后住所,都無須太監通報,徑直來到皇帝身邊。考慮到湯若望已經年近花甲,順治不僅免除了他在晉見時所行的三跪九叩的禮節,而且在舉行慶典或者接見外國使節時,還在御座附近設置一個軟椅,即使去南苑行獵,也會給湯若望準備一個貂皮褥子作為下榻。
順治帝還打破尊卑上下的慣例,到湯若望所居住的南堂去看望。僅1656年到1657年兩年間,皇帝親臨湯若望所在宣武門的住所——南堂敘談求教,就有24次之多。此間,皇帝僅有一次出宮拜訪過一位皇叔於其府邸之中。少年天子在那裡可以擺脫宮禁的束縛,有時爬到樹上去摘果子,有時一邊品嘗著從歐洲帶來的葡萄酒,一邊同神父探討帝王是否也應該遵守天主的「十誡」。受到漢族傳統文化教育的順治皇帝,亦會以「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等對湯若望所宣揚的教義提出質疑。湯若望所在的南堂給順治皇帝提供了一個比較自由的空間,順治的20歲大壽就是在南堂度過的,湯若望為此特地準備了13桌筵席。
湯若望比順治整整年長46歲,年齡的懸殊並未形成「代溝」。湯若望憑藉著自己的學識、閱歷洞察到順治孤獨而自尊的內心,「凡是能使皇帝覺得可羞恥的事情,他都是秘密地在四隻眼睛之下向他進言的」,把批評、規勸局限在兩個人的範圍內,不傷年輕皇帝的面子,而在言辭上又避免過激,注意因勢利導。順治皇帝曾萬分感慨地對身邊的大臣言道:湯若望的「疏奏語皆慈祥,讀之不覺淚下」。 正直、善良、勇敢的湯若望有時候也讓讓順治帝很不開心。比如,湯若望曾經進言,規勸年輕的皇帝要改掉的壞毛病。資料記載當時順治帝十分惱怒:「可是,皇帝在敬聆他讀諫書時,竟羞怒了起來。」順治皇帝被說得面紅耳赤,強忍憤怒。湯若望見狀,也就默默地走開了。可是,順治帝大概是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又召回了湯若望,表示自己今後會改正錯誤。
1652年,一位親王戰死疆場,但他的部下卻打了勝仗,按清入關前定下的規矩,二百多名部下都將被處死。湯若望大膽上疏,希望皇帝寬恕他們。順治帝因著湯若望的奏疏,便免除了這些人的死罪。1654年,順治想歸省祭祖謁陵。當時清剛入關,全國局勢不穩,又逢災荒,顯然此時歸省不是時機。但年輕氣盛的順治執意要去,此時,又是湯若望出面加以勸阻,最終順治聽從了「湯瑪法」的意見,放棄了原定的東北之行。
1654年順治皇帝按照湯若望的請求,把靠近利瑪竇墓地西部的一塊地產賜給湯若望作墓地。1660年,湯若望在順治賜予他的塋地上建立了一座小聖母堂。
1659年5月,鄭成功率十幾萬水陸大軍大舉北伐,兵臨南京城下,順治帝被這突如其來的局面嚇得驚恐萬狀,他不知所措竟想放棄北京,逃回關外的老家去。受到莊太后的訓斥後,又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傳下聖旨要御駕親徵,誰也無法勸阻。宮廷上下都束手無策,大臣們紛紛跪下勸阻,順治根本不聽,親自用寶劍劈斷御座,宣稱誰敢阻止,他就劈死誰。大臣們找來孝莊皇太后規勸,仍然沒有效果。萬般無奈,最後只好搬出德高望重的湯若望出面勸駕。湯若望趕到宮中,苦心勸說,並說自己寧可粉身碎骨,也不願放棄職守,有所見而不言,使國家陷於危險。湯若望的赤誠打動了順治,他終於冷靜下來,宣布不再率兵親往前線。
湯若望對清朝的忠心,對順治的關懷,使順治深為感動。史載他曾給順治帝上奏疏300多件,多為順治帝採納。順治帝把湯若望的奏疏編輯成冊,帶在身邊,經常閱讀。
24歲的順治皇帝正值年輕有為、勵精圖治之際,一場疾病竟令其夭折帝宮。染天花病重不起,但是還沒有確定皇太子,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特意讓莊太后召見湯若望,就這個事關國家前途的重大問題徵求湯若望的意見。
順治提出由他的一個堂兄繼承皇位,湯若望認為子承父位、父子相承,這是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通常做法,應該立皇子為太子,而三皇子玄燁出過天花,又聰明過人,勤於學習,最為合適。湯若望的意見與莊太后的意見一致,玄燁便被扶上皇位,他就是有名的康熙皇帝。
宣武門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