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妥妥的明朝漢服」,這句話氣炸韓國網民

2021-02-27 韶關共青團

近日,漫畫博主@old先 

「這妥妥的明朝漢服」,於正的一句話讓韓國網民氣炸了。
11月4日晚,演員許凱曬出自己在明朝題材新劇《尚食》中的造型自拍,引發網友關注。其中,有個別網友提到許凱的造型「好像我之前看的韓國古裝電視劇」。

網友評論截圖

對此質疑,身為《尚食》製片人的於正直接轉發許凱的微博並解釋到:這妥妥的明朝漢服,不能因為當時作為大明屬國的高麗沿用了,就被沒文化的說成「韓服」了!於正及時糾正個別網友的錯誤說法,得到了網友們的一致稱讚:果不其然,於正說的話傳到韓國網絡上,又把韓國網民的民族情緒給點燃了↓↓

via.微博@哎一股清流

值得一提的是,服飾之爭在韓國國內引發全網關注後,有韓國媒體聯繫到專家發表看法。有韓國專家一邊說,韓服與漢服,尤其是明制漢服「容易混淆」;另一邊又解釋說,「長久以來,中國和韓國的服飾相互影響並共同發展,雖然我們以前很多官服來自中國,但我們的服飾也有在中國流行過」,讓大家不必過於糾結。


許凱曬出的造型自拍,之所以會引發誤會,是源於他佩戴的大帽。

大帽,是明朝男子的重要首服之一,上至天子下至庶人都可以使用。與大帽相配的冒頂、帽珠等則是清代頂戴制度的起源。同時,大帽也是明代男子的重要正裝,接近禮帽性質。大帽常作為賞賜贈送給周邊部落和藩屬國這在《明實錄》中有大量記載。

朝鮮人崔溥曾說:「蓋我朝鮮地雖海外,衣冠文物悉同中國……朝鮮文人徐居正亦曾作詩云:「明皇若問三韓事,衣冠文物上國同。」這裡的「上國」指的自然就是中國。明王朝對李氏朝鮮也格外施恩,明太祖曾言:「九州之外,則每世一朝,所貢方物,表誠敬而已。惟高麗頗知禮樂,故令三年一貢。」這些都道出了明朝與李氏朝鮮非同一般的關係。

朝鮮大帽就是從明制大帽演變而來的。

一段時間以來,常有民眾誤以為大帽只在韓國古裝劇中出現;又有民眾會認為,區分明制大帽和朝鮮大帽,主要看是圓頂還是平頂。

事實上,在明制漢服中,圓頂和平頂的大帽在不同的時期裡都有出現過。可以這麼認為,朝鮮大帽源自明制漢服,雖然在朝鮮半島上經過數百年時間的發展有了自己的特點,但是依然沒有脫離明制大帽的框架。

@中國歷史研究院 4日上午發表的文章《「韓服」真相:「衣冠文物 悉同中國」》就指出:韓服形成於朝鮮李氏王朝,對應於中國的明朝時期。朝鮮皇族的服飾都是明朝天子賜予的,稱為大明「賜服」。在文化交流中,韓服學習、借鑑了很多明朝服飾的特點。也就是說,古代韓國本沒有自己的衣冠制度,根據明朝服飾進行改良,才形成了後來大家看到的古裝韓劇中的服飾。

清代,因為清王朝統治者是以少數民族「夷」的身份取代大明入主中原的,因此,在具有「華夷之別」文化心理的朝鮮君臣看來,中國發生了華夷嬗變,「夏華」的中國已經滅亡,取而代之的是「夷狄」的世界。

所以表面上朝鮮君臣無可奈何地承認清朝,但在背地裡不忘明朝舊恩,從文化心理的優越意識出發,視清朝為「夷狄」之邦。這種尊周攘夷的文化心態始終貫徹在朝鮮李朝後期。

正是這種文化心態,使得朝鮮長期懷著感念明朝的情感而無法認同清朝的中華正統地位;也正是這種文化心態,使得李氏朝鮮以接受明朝的賜服為榮耀,心甘情願地接受大明正統的華夏服飾文化,其冠服制度、服飾禮儀幾近大明,李氏朝鮮官員服飾、婦女禮服圓衫等都是模仿明朝服飾的。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在中國古代,衣冠服飾一向被視為一個國家文明與否的重要標誌,同時也是上下君臣等級禮制不可逾越的外在表現形式。宗主國對藩國賜給服飾表示安撫、恩寵和激勵,使藩國更忠心地為宗主國服務。這種外交形式在中國歷史上由來已久,明代在對外關係上也採用了這種形式,而且相當頻繁。明朝對朝鮮半島賜服始於高麗時期。李氏朝鮮建立後,李成桂確立「襲大明衣冠,禁胡服」政策,為朝鮮服飾變革指明了方向。明朝對李氏朝鮮的賜服,從禮儀上來看,是大國對小國的一種恩寵,從政治上來說,是明朝籠絡朝鮮的一種手段。而且事實證明,這種籠絡手段的確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明與朝鮮的宗藩關係在較長歷史時期內保持穩定,李氏朝鮮成為明朝最忠實的藩屬。這種忠實的藩屬地位使李朝更積極、自覺地接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李朝統治者極其重視「效法中華」,主張「從時王之制」對儀章制度作出調整變革,以博取中國大明統治者的嘉獎。表現在服飾文化上,明代賜服對朝鮮君臣效法明制、改造自身衣冠有相當大的影響,相比周邊民族和國家,冠服禮儀受中國影響以朝鮮為最深。與明朝一樣,李朝也以儒家思想為治國理念,以衣冠制度別上下君臣、明等級禮儀。如上文所述,明朝在賜予李朝君臣服飾之時,就十分注重君臣等級有別。對朝鮮國王及王妃等王室人員,明朝主要是給以冕服、玄圭絳紗袍、王佩、玉帶等物,而對於一般的使節則是給予一般的文武官朝服和公服,並根據他們官位的不同,也給與不同品級的冠服。這種等級分明的賜服制度對李朝服飾制度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影響。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朝鮮國王李祹認為世子冠服同陪臣一等,有所不便,請加梁數,於是宣宗特賜世子六梁冠,等朝臣二品,從此以後成為定製。宣德五年(1430年),又賜世子朝服一副,其中玉帶玉環更為明一品章。李裪對此感嘆:「其重我世子至也」。英宗正統三年(1438年),李祹又因為永樂年間未賜遠遊冠、絳紗袍而請賜。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夏四月,李祹又奏請賜世子冕服。從朝鮮國王的不斷請賜中,可以看出其對中華服飾文化的仰慕和對服飾等級制度的重視。嘉靖時期,朝鮮陪臣在議論本國冠服制度時,就主張效仿中國變革以「從時王之制」者,認為「中朝必嘉其同文同軌之化」、「儀章制度,皆效中華,中朝所以待我國異諸外國」等。明也極贊朝鮮「文物存商制,衣冠備漢儀」。李朝詩人徐居正曾說,朝鮮「為中國之番邦,故歷代親信於中國,受封爵,朝貢不絕,禮儀之道不缺,衣冠制度,悉同於中國各代之制,故曰:『詩書禮儀之邦,仁義之國也。』」徐居正之言明確指出了大明與李朝宗藩之間密切的關係,肯定了李朝之所以被稱為「詩書禮儀之邦,仁義之國」的原因——衣冠制度,悉同中國
第二、明代賜服為李氏朝鮮效法中華服飾提供了一種最直觀的形式。朝鮮君臣一直將「上國」賜服視為榮耀、身份、地位的象徵,「衣冠服飾,煥然一新,使我東方得免胡元之俗。復見禮樂文物之盛,誠千載盛跡也。」大明對李氏朝鮮的賜服已經超越了形式上的恩寵禮遇,而與文化認同緊密相連,朝鮮君臣認定凡事務遵華制,上行下效,推而廣之,逐漸使中國明朝服飾文化在朝鮮生根、成長,融入朝鮮服飾文明之中,成為其民族服飾特色的組成部分。朝鮮國王及世子冕服、王妃翟衣的沿用及改革,就是以明朝所賜章服為基礎。早期李朝國王與文武官員的公服、常服皆與大明相近,甚至可以說其款式完全相同。圖1為《明太祖坐像》(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所著為明代皇帝常服。明代皇帝常服於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制定,基本款式為:烏紗折上巾、盤領窄袖袍、束帶。明成祖永樂三年(1405年)對皇帝常服又一次作了更定,規定:頭戴烏紗製成的帽子,折角向上,這就是後來所謂的「翼善冠」;身穿盤領、窄袖黃袍,袍身前後及兩肩各織一條金盤龍;腰束玉帶;腳著皮靴。圖2為李朝國王李成桂的常服,除了服裝色彩不同,冠服款式及圖案可謂完全相同,甚至連神態也是極其相似。下圖為明代官員常服。常服是常朝視事的服裝,明洪武三年(1370年)制定文武官員常服:一般為頭戴烏紗帽,身穿團領衫,腰間束帶。腰帶根據官品不同,品級不同,質地也不同。明初官員服飾胸前身後並無補子,至洪武二十四年,朝廷對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規定,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後背綴一方補子,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獸,以示區別。明初的朝鮮官員常服於明代初期官員常服一樣,前後身都沒有方補,直到明憲宗成化年前後才全面仿效明代官員補服。上圖為李朝官員常服,從圖像上可以看出,李朝官員所穿的服裝與明代官員服裝相同:頭戴烏紗帽,身穿團領補服,腰束革帶。也難怪,朝鮮作為屬國,明朝受封的下屬行政機構,官服帽子自然也和明朝差不多。滿清時期滿族人入主中原,強行要求漢人剃髮易服,改穿滿人服飾:小頂辮髮、箭袖袍服,官員頂戴花翎。但清政府對朝鮮服飾並未作強行要求,所以朝鮮後期的衣冠仍保留明式樣。但因為沒有了正宗的明朝服飾作準繩,朝鮮官方服飾走上了自行演變的道路,同時因為逐漸受清朝服飾影響,服飾不再像明時那般大氣,官帽帽翅位置、大小有所變化、官袍長度變短、袖子變窄、腰帶位置越來越高、補子則較以前小了。如上圖,這是李朝後期官員的肖像,從圖中可以看出,到李朝後期,朝鮮官服雖然還與前期具備相同的款式,但是已經缺少了前期寬襟闊袖、大方補子的大氣和雍容,而是變得拘謹、小氣了。李氏朝鮮初期的貴族女子服飾樣式與我們今天所見的傳統韓服並不一樣,基本和當時中國漢族女子的襦裙制是相同的,襦為短上衣、款式為交領,右衽,白絹護領,蝴蝶袖,左右開裙。不同的是漢人則在襦上用白絹袖緣,狹袖口,李氏朝鮮初期女子仍內穿著本民族的白色裡衣,因此寬袖口、袖管較短,中後期開始慢慢改制,也改成了蝴蝶袖式樣,被稱為唐衣,一直到今天傳統女性韓服仍用蝴蝶袖式樣。李氏朝鮮中後期,女子唐衣作為王妃、宮女或士大夫妻子穿的一種小禮服。衣表用無紋的綢緞製作,胸前繡有鳳凰團花圖案,下擺弧形,前襟稍短,後身比前襟長30釐米左右。前襟或衣帶上繡有金箔紋飾,演繹出華麗的氛圍。唐衣一般穿在袷裙外面。著衣者身份、地位不同,衣服的顏色則不一樣。大妃著黃色,王妃著紅色,公主及貴族女子著草綠色。至19世紀末期逐漸接受西式禮服之前,朝鮮上層貴族一直沿用的是明朝服裝制度。甚至在大韓帝國時期,也曾根據《大明會典》來制定官服。但作為韓服的特點,裡衣還是一直保持了受中國服裝影響之前的傳統形式,即白色短襦,立領右衽胸口系帶,男子白色寬鬆褲,女子白色高腰寬鬆長裙的民族樣式。因此,從韓國傳統服裝的傳承史來看,韓國作為古代中國的附屬小國,為了求得本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便形成了這種外衣明顯為接受中國服飾制度的款式,與裡衣保持了固有的傳統款式的雙重構造。韓國李氏朝鮮時期的宮廷特髻冠也頗具特色,其原型是中國明代的宮廷特髻冠,如下圖。特髻是中國宋代開始有的一種假髮套,上面根據禮制插滿數量不等的裝飾,異常複雜繁盛。《明史·輿服志三》中記載品冠命婦的冠服為:一品禮服,頭飾為山松特髻,翠松五株,金翟八,口銜珠結。正面珠翠翟一,珠翠花四,珠翠雲喜花三,後鬢珠梭球一,珠翠梳四,金雲頭連三釵一,珠簾梳二,金簪二,珠梭環一雙。不過李氏朝鮮的特髻與明代的不完全相同,特別是特髻的下擺有兩個飛簷式的博鬢,盡顯雍容華貴。李氏朝鮮末年,皇宮妃子們還流行一種雙環型的木質假髻,如下圖。這種雙環假髻在中國唐代就有了,叫做雙環望仙髻,是唐代的著名髮型,是一種複雜而高峻的髮髻。由於這種髮髻非常高,超過二尺,梳理這樣一個複雜的髮髻特別費時,大約要三個時辰也就是六個小時,如果沒有這麼多時間,或者自己的頭髮不夠,那就事先做好一個假髮髻,外塗黑漆,到需要的時候再戴在盤發之上,用髮簪固定,這種戴假髻的風氣在唐代很盛行,所戴的假髻又稱「木質義髻」。李氏朝鮮時期的王室及宮廷的文官,其帽式全部採用中國明朝宮廷帽式,形制沒有區別。只是李氏朝鮮王室戴的冕冠、翼善冠、通天冠、皮弁等,文官們戴的主要有梁冠、烏紗帽、幞頭等都比明朝的形制低,工藝粗略些。帝王大禮時所帶的冕冠,明朝皇帝穿十二章冕服,帶十二旒冕冠,而李氏朝鮮按親王服制穿九章冕服,帶九旒冕冠。中國明亡清起,李氏朝鮮在服制上卻未作任何改動,依然延續明朝冠制,直至西方入侵。以女子圓衫為例。圓衫是朝鮮半島李朝時期婦女廣泛穿著的禮服。宮中的重要場合,如嘉禮、國慶或王室慶典時,圓衫被制定為禮服應用,到了朝鮮李朝末期圓衫流入民間,成為庶民大婚時新娘的婚禮服。圓衫的服色規定深受中國服色制度的影響。朝鮮李朝末期高宗稱帝之後,王妃稱為皇后,皇后著黃圓衫,在此以前王妃的圓衫為紅色,嬪妃的為紫赤色,其他宗親婦女的為草綠色,民間庶民的圓衫有綠色和青色兩種。在裝飾紋樣上,圓衫也同樣成為體現貴賤等級差別的工具。根據紋樣的位置,圓衫上的紋樣可以區分為:袖身正面紋樣與袖身後面紋樣;袖身正面和後面連接處的紋樣;圓衫中下板紋樣,主要指圓衫下邊衣襟和中間腰部及袖子以下部位的紋樣。根據紋樣的類型可分為:動物紋、植物紋、吉祥紋和自然紋。在圓衫上使用的動物紋並不多,主要是龍紋和鳳紋。龍紋象徵著王室貴族至高無上的地位,其他人不能僭越,只有皇后的黃圓衫上才可以用龍紋。在圓衫上裝飾的龍紋,作為主體的龍的造型並沒有多大變化,而副紋的種類繁多,比如與雲紋組合的雲龍紋,與壽字組合的雙龍壽紋,與喜字組合的雙龍喜字等。受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朝鮮民族也把帝王比作龍,皇后比作鳳。鳳紋代表德、義、仁、信和正,因此在圓衫上應用的範圍比較廣泛,如王妃、嬪、公主、命婦等婦女的圓衫都可以修飾鳳紋,寓意王室的婦女要具有賢良淑德的品質。植物紋在圓衫上應用是最為常見的。蓮花紋、寶相花紋、梅花紋、菊花紋、石榴花紋等,無一不與中國文化相聯繫。蓮花紋是經由中國傳入的佛教中變化得來,象徵著品德與純潔有「花之君子」之稱。寶相花紋是中國魏晉南北朝以來伴隨佛教盛行的流行圖案,它集中了蓮花、牡丹、菊花的特徵,是經過藝術處理而組合的圖案。梅花紋、菊花紋和石榴紋在圓衫上也很常見,作為修飾婦女的禮服的圖案,這些花紋在中國文化中都具有特定的寓意。梅花能禦寒而開花,古人用梅花象徵忠貞不衰,梅花具有五片花瓣,寓意五福,即福、祿、壽、喜、財。菊花紋寓意長壽,石榴紋則象徵多子。受中國服飾藝術的影響,追求吉祥如意也成為李朝服飾文化的一大特點,吉祥紋的運用便是這一文化特徵的反映。吉祥紋中吉祥文字佔有很大的比例,如壽字、福字、喜字都是圓衫服飾紋樣中常用的,還有四字成語,如:百事大吉、吉祥如意、百事如意等等。這些吉祥文字,最直觀地表明了韓服受到了中華文化多麼大的薰陶和影響。來源 | 共青團中央、微博@中國歷史研究院,綜合整理自①閆洪瑛.中韓歷史服裝服飾比較研究[J].藝術教育(北京),2015,(第6期).②季勇,王革非.韓服與漢服之關係研究[J].絲綢,2012,(第11期).③蔣玉秋,趙豐.一衣帶水異邦華服——從《明實錄》朝鮮賜服看明朝與朝鮮服飾外交[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5,(第3期).④竺小恩.「衣冠文物悉同中國」——略論明代賜服對李氏朝鮮服飾文化的影響[J].服飾導刊,2015,(第1期).⑤馮燕容.論中國服飾制度影響下的韓裝文化[J].戲劇藝術(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12,(第1期).等。
出品/韶關共青團新媒體中心

相關焦點

  • "這妥妥明朝漢服",這話氣炸韓國網民
    ,他們聲稱作品上人物所穿的服裝是韓國的傳統服裝,博主抄襲韓國風格,並發起了一項名為「韓服挑戰漢服」的活動。說漢服模仿韓服?這簡直是天大的笑話!真相就是,包括「朝服」在內的「衣冠文物」「悉同中國」!「這妥妥的明朝漢服」「這妥妥的明朝漢服」,於正的一句話讓韓國網民氣炸了。
  • 於正新劇造型引誤會,回應:「這妥妥的明朝漢服」
    【文/觀察者網 陳聰】「這妥妥的明朝漢服」,於正的一句話讓韓國網民氣炸了。11月4日晚,演員許凱曬出自己在新劇《尚食》中的造型自拍,引發網友關注。網友評論截圖對此質疑,身為《尚食》製片人的於正直接轉發許凱的微博並解釋到:這妥妥的明朝漢服,不能因為當時作為大明屬國的高麗沿用了,就被沒文化的說成「韓服」
  • 於正強勢回懟韓網民:這妥妥的明朝漢服!一句話博得中國網友狂贊
    於正回應漢服爭議,這是妥妥的漢服,韓國人別搶戲!最近,於正因為「漢服」事件在中韓兩國火了一把,韓國網友嘲諷於正不知廉恥,而中國網友一片支持於正,到底因為什麼事情讓兩國網友吵得天翻地覆?對此質疑,於正直接轉發許凱的微博並解釋到:這妥妥的明朝漢服,不能因為當時作為大明屬國的高麗沿用了
  • "這妥妥的明朝漢服",中國美學遠比你想像的更加驚豔
    「這妥妥的明朝漢服」,於正的一句話讓韓國網民氣炸了。11月4日晚,演員許凱曬出自己在新劇《尚食》中的造型自拍。受韓國古裝劇影響,很多人誤以為大帽只在韓國古裝劇中出現,是地道韓國傳統服飾。大帽常作為賞賜贈送給周邊部落和藩屬國,這在《明實錄》中有大量記載。
  • 爭漢服搶漢語韓網民氣焰囂張,張家輝6年前的這句話實在太解氣了
    有不少韓國博主發布視頻,強調漢服起源於韓國,是韓國的傳統服裝,被中國學走後改名叫「漢服」。,說他胡說八道,個別激進的網民甚至叫囂「連古代中國都是韓國的」!這兩件事影響很大,南韓專家騙不了中國人卻糊弄了不少韓國人,所以這幾天才鬧出了韓民爭漢服搶漢語的笑話。
  • 於正回應許凱新劇服裝爭議:這妥妥的明朝漢服,網友熱議:韓國人骨子...
    虎撲11月5日訊 11月4日晚,於正回應許凱新劇服裝爭議:這妥妥的明朝漢服。新聞發布後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具體內容如下:#於正回懟韓國網友# 4日晚,#於正回應許凱新劇服裝爭議#,「這妥妥的明朝漢服,不能因為當時作為大明屬國的高麗(之後被朱元璋賜名朝鮮,又稱李氏朝鮮)沿用了,就被沒文化的說成"韓服"了!」
  • 「這妥妥的明朝漢服」!於正之所以急頭白臉,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妥妥的明朝漢服,不能因為當時作為大明屬國的高麗沿用了,就被沒文化的說成「韓服」了!」除此之外,在境外社交平臺上,於正同樣發文表示道:「韓國在明朝時就是中國的屬國,服裝就是沿用明朝的!」其實在明制的漢服裡,不管是圓頂的還是平頂的大帽,都在不同時期裡曾有過出現。雖說朝鮮半島在經過數百年發展期間有過自己的發展特點,但仍未脫離明制大帽的框架,所以說朝鮮大帽源自明制漢服並非不無道理。
  • 於正回應:這妥妥的明朝漢服
    所以啊,《尚食》製片人於正看不下去,發微博開懟:「這妥妥的明朝,他要被氣的血壓飆升了,一頓惡言開罵。,於媽從來就沒輸過,這不,他不僅在國內社媒批韓國網友「張冠李戴」。,隨後某遊戲又過來插了一腳,該遊戲服裝設計師照著明朝制服設計的衣服,卻瞪著眼睛說是韓服,這咋忍?
  • 國內男演員發了張自拍,韓國網友罵翻……結果打臉!
    「這妥妥的明朝漢服」,於正的一句話讓韓國網民氣炸了。11月4日晚,演員許凱曬出自己在新劇《尚食》中的造型自拍,引發網友關注。其中,有個別網友提到許凱的造型「好像我之前看的韓國古裝電視劇」。網友評論截圖對此質疑,身為《尚食》製片人的於正直接轉發許凱的微博並解釋到:這妥妥的明朝漢服,不能因為當時作為大明屬國的高麗沿用了,就被沒文化的說成「韓服」了!
  • 於正轉發許凱動態,稱其所穿妥妥明朝漢服,卻被韓國人罵上熱搜
    11月5日上午,因於正轉發許凱動態並稱其所穿為明朝漢服,而被韓國網友搬運,並罵上了熱搜,一時間引發了巨大的熱議。於正表示:這妥妥的明朝漢服而韓國網友卻不服,稱於正是在說瞎話,表示這是他們韓國的文化,並痛罵中國是韓國的附屬國。
  • 於正手撕韓國網友,回應許凱漢服爭議,明朝漢服竟被錯認成韓服?
    11月5日,於正在社交平臺曬了一張明朝的服飾圖,並配文:「韓國在明朝時就是中國的屬國,服裝就是沿用明朝的,證據如圖!」,引起熱議。,所以圖中的許凱穿著明制漢服。,並提問是否是在拍韓劇,對此,於正轉發了該條博文,霸氣回應道:「這妥妥的明朝漢服,不能因為當時作為大明屬國的高麗沿用了,就被沒文化的說成『韓服』了!」
  • 漢服抄襲韓服?死丫頭於正強勢回懟韓國網友:這群沒文化的
    而作為編劇的於正也在第一時間進行發聲:這妥妥的明朝漢服,不能因為當時作為大明屬國的高麗(之後被朱元璋賜名朝鮮,又稱李氏朝鮮)沿用了,就被沒文化的說成「韓服」了!有理有據,史實清晰,當這頂大帽出現在明朝年間時,韓國彼時還叫高麗,說是他們的傳統服飾,明顯就是生搬硬套了。
  • 漢服抄襲韓服?死丫頭於正強勢回懟韓國網友:這群沒文化的!
    而作為編劇的於正也在第一時間進行發聲: 這妥妥的明朝漢服,不能因為當時作為大明屬國的高麗(之後被朱元璋賜名朝鮮,又稱李氏朝鮮)沿用了,就被沒文化的說成「韓服」了!有理有據,史實清晰,當這頂大帽出現在明朝年間時,韓國彼時還叫高麗,說是他們的傳統服飾,明顯就是生搬硬套了。
  • 韓國人:大簷帽,是韓國傳統服飾,中國抄襲。明朝漢服分分鐘打臉
    前幾天,中國漫畫家「old先」的服裝作品被韓國某無知網友噴了!他們聲稱畫的帽子是抄襲韓國服飾,漢服與韓服的爭論再次引爆全網絡,引來無數網友關注,隨後漫畫家「old先」在社交平臺上用鐵證如山的歷史資料替自己洗刷清白。於是整個網絡,中國網友和韓國網友就開始進行罵戰。
  • 漢服抄襲了韓服?宇宙起源韓國又雙叒叕來了!
    雖然這句話有誇張的成分,但是韓國的部分「井底之蛙」卻把這句話當作真理。最近,宇宙起源韓國系列又更新了,這次韓國人直接說漢服是自己的,還說漢服抄襲了韓服!朝鮮大帽就是從明制大帽演變而來的,因此有很多人誤會這是韓國古裝劇裡常見的韓國服飾。
  • 「萬物皆韓國」!「這是我們韓國風格」!中國博主曬漫畫遭韓國網民...
    然而許多韓國網友認為這組國人畫師畫的「古風混搭」抄襲了他們的傳統服飾韓服。並說清朝的服飾才是中國傳統漢服,請中國畫手珍惜自己的「真實」的文化,不要「剽竊」韓國的傳統文化。我看到這些評論覺得已經算有點離譜了,但是居然還有韓國網友評論到「旗袍是韓國的」!
  • 漢服?於正回懟韓國網友,這次站他!
    看到這種質疑,身為《尚食》製片人的於正當然不能忍,直接轉發許凱的微博說:這妥妥的明朝漢服,不能因為當時作為大明屬國的高麗(之後被朱元璋賜名朝鮮,又稱李氏朝鮮)沿用了,就被沒文化的說成「韓服」了!與此同時,於正還在境外社交平臺上,同樣發文配圖道:韓國在明朝時就是中國的屬國,服裝就是沿用明朝的。
  • 漢服起源於韓服?韓國宇宙起源論再現!
    近日,外網熱鬧非凡,除了美國大選外,韓國宇宙起源論再現,韓國人在推特上發起「韓服挑戰漢服」的活動,韓國「懂王」更是 大言不慚表示「漢服起源於韓服」。韓服為何挑戰漢服?       這就要說起11月1日,中國漫畫作者@old先在海外社交網站「推特」上分享了幾張自己的手繪古風圖,文案中明確表示此次手繪是「古風混搭」。然而韓國人卻紛紛指責這位畫手抄襲了韓服。(有韓國網友友善指出畫手所畫的搭配——大帽,並非中國傳統大帽。
  • 韓國網友指責中國畫師「抄襲」韓服,作者「這是明朝服飾」
    畫師old先繪製的畫毫無疑問絕對是漢服,只不過是和韓服款式比較像的明朝款式漢服,但有一件事小夥伴們一定得知道,在明朝時期,韓國是明朝的附屬藩國,不僅是明朝時期,在元明清三個朝代都是附屬國,直到二戰時期才徹底擺脫掉附屬國的名字,並且分裂為南韓北韓,也就是朝鮮和韓國。
  • 韓國古裝劇服裝精美絕倫?實際其祖先是大氣恢宏的明朝漢服!
    許多朋友喜歡看韓國古裝劇,因為比起色調辣眼睛的很多國產古裝電視劇來說,韓劇中俊男美女穿著韓服,顯得風華絕代,不啻為一種享受,風靡我國的《大長今》《來自星星的你》等等熱播劇,韓國人對自己民族的傳統服飾還原得很徹底,其實,這些好看的韓服的祖先是我國明朝時期的漢服,明制漢服才是韓服的祖宗,如今很多人對漢服的認知還不如韓服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