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注公眾號, 點擊上邊藍字——皮皮蝦。
祖孫情深
88年兒子出生。嶽父,嶽母幫我們帶孩子。89年在兒子一歲的時候,我隻身去了美國。92年在兒子三歲的時候,太太來美國同我一起闖蕩。自從呱呱墜地,兒子就得到姥姥,姥爺細心照料。在父母部分缺失的情況下,他與姥姥,姥爺建立了第一感情紐帶。
太太剛剛離開兒子的時候,兒子天天找媽媽,姥姥姥爺只能哄他說,「媽媽出差了,過幾天就回來」。有一天兒子趴在窗臺上,他看到樓下有一個女人,她的髮型和背影很像他的媽媽。兒子興奮地大叫:媽媽回來了!。姥爺把他抱起來,告訴外孫,她不是你媽媽。兒子哭鬧,非要下樓……。
父母不在身邊,姥姥姥爺可憐外孫,心疼他,也溺愛他。兒子一直睡在姥姥姥爺的身邊。在工作單位裡,嶽父德高望重,他常常幫助同事,有時同事鬧家庭矛盾,他們也來找嶽父「評理」。嶽父給他們講道理,勸他們相互理解,好好過日子。嶽父愛花,他志願服務,承包了單位家屬院裡的花壇。外孫在花園裡玩,姥爺澆水剪枝……。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在愛的懷抱裡,兒子幼小的心靈裡種下了善良和同情。
94年在兒子五歲的時候,終於來美國與我們團聚了。那時候兒子不能一個人睡覺,他非要睡在我們的床上。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兒子才能一個人睡在他的房間裡。
時間過得很快,一晃,2006年,兒子上大學了。這期間我們幾次回國探親,嶽父,嶽母也兩次來美國小住。第一次來美時,兒子上小學。每次逛街,我和太太走在前面,嶽父嶽母走在後面,兒子走在中間。他知道姥姥、姥爺不會英語,所以,他一會兒喊:爸爸、媽媽慢一點,一會兒又轉身喊:姥姥、姥爺快一點。第二次來美時,兒子上初中了。每次逛街,我和太太推著女兒的童車,走在前面。兒子和他姥姥、姥爺在一起,走在後面。兒子看上去憨憨的,但我知道他的心思。一旦走失,他要把姥姥、姥爺帶回家。
2007年,嶽父的胃癌復發,病危。我們全家趕回北京。來到病房,嶽父躺在病床上,臉色蒼白,打著吊瓶。嶽母,舅哥,舅嫂,姨姐,連襟都在。大家交換情況。兒子,一米八的大個子,沒有理會別人在說什麼,靜靜地坐在姥爺的床邊,雙手輕輕地握著姥爺的手,難過地看著姥爺,眼睛紅紅的,充滿淚水.
那次嶽父挺過來了。我們返美後不久,再次傳來病危的消息。太太一個人回去了。這次嶽父沒能再挺過來。料理完後事,太太返回美國,要把這個悲傷的消息告訴在大學裡的兒子。接通兒子的手機後,兒子問:
「媽,你回來了。姥爺好點了嗎?」
「Roger, 你姥爺去世了。」
電話那邊立刻沒了聲音。「Roger,Roger,」 太太輕輕地呼喚…, 很久,很久,一點回聲也沒有..
太太和我面面相視,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兒子,那不能言語的悲傷!
後來,經過艱苦的努力,2016年兒子終於完成學業,獲得華盛頓大學英語博士學位。他也順利找到美國大學教授的職位。在華盛頓大學讀博期間,兒子志願服務,到校外的圖書館開班授課,教新移民學習英語。
2018年春節,兒子帶著他的女朋友回北京看姥姥。姥姥已經90歲了,看著又高又壯,連鬢鬍子的外孫,姥姥高興極了,拉著外孫的手,看呀看不夠,滿面微笑。兒子的女友聽過許多姥姥姥爺的故事。雖然不會中文,她也甜甜地叫著「姥姥,姥姥」,希望姥姥也喜歡她。
此時姥爺已經去世10年了。兒子又去給他姥爺掃墓。來到姥爺的墓碑前,擦拭墓碑,擺上鮮花,兒子深情地說:姥爺,我很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