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朗道:娜塔莎》警惕非電影元素

2020-10-10 多核處理器HW

(1/n)dau真人社會性「實驗」系列之一。

我了解到這一系列的時候想的還是話語權的問題。如同去年《車諾比》電視劇一樣,西方話語權下的蘇聯和共產主義必然是被妖魔化的。我懷疑西方對蘇聯的建構是否會超出這一根本。帶著這種驅動力,看完了這一部,得到的答案是:恐怕依舊沒有,蘇聯仍舊是極權主義的,奧威爾式的,「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西方只會拍自己想拍的東西。哪怕這系列的導演是俄國姓名,拍攝國裡帶有俄羅斯。但是如果知道俄羅斯先行禁止了本片的上映和封禁,就會不由得就會聯想到去年的《車諾比》引發的爭議。它們可能是製作精良的電視劇電影,但有可能不是公平的電影。畢竟蘇聯的幽魂要說話只能通過俄羅斯。

這也是身為當今世界的「蠻夷」的中國所面臨的處境。

歷史是個碧池,歷史由勝利者書寫。我不是研究歷史之人,也不知道史實。蘇聯可能就是那麼極權,也可能不是,或者不那麼是。我只是覺得應該警惕西方話語權,警惕這些非電影元素,警惕這系列電影所帶來的印象和信息。我們或許能夠從dau系列電影中得出反極權主義的結論。三段論的正確性需由大前提的正確性進行保證,遺憾的是dau系列的大前提在個人看來似乎不那麼客觀和公平。

相關焦點

  • 《列夫·朗道:娜塔莎》:人性經不起挑戰,但並非誰都對此有所警惕
    看完全片,了解電影完整背景後,感覺瞠目結舌——這片子簡直再瘋也沒有了。1 DAU電影計劃《DAU. Natasha》中文譯名《列夫·朗道:娜塔莎》,其中的DAU取自前蘇聯物理學家列夫·朗道(Lev Landau,1962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名字的最後三個字母。一開始,DAU電影計劃僅僅是為拍攝一部關於列夫·朗道的傳統傳記片。
  • 《列夫·朗道:娜塔莎》"神作"還是觸碰底線?
    原標題:《列夫·朗道:娜塔莎》"楚門的世界"式拍攝方式可取嗎?   上萬人長達3年關在一個1:1還原的蘇聯小鎮上,用攝像機拍攝他們的一舉一動,這是模擬遊戲、真人秀、行為藝術,還是紀錄片電影?不久前,《列夫·朗道:娜塔莎》(DAU. Natasha)亮相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引發關於藝術邊界和倫理道德的激烈討論。
  • 話題性直接拉滿——《列夫·朗道:娜塔莎》
    《列夫·朗道:娜塔莎》。》是《列夫·朗道》系列電影中的一部,《列夫·朗道》系列電影也叫做DAU系列。除了正主兒《列夫·朗道》 Дау (2019) / 330分鐘,DAU系列14部作品名單如下,這次在柏林電影節上參展的是《列夫·朗道:娜塔莎》和《列夫·朗道:退變》1.列夫·朗道:勇敢的人 DAU. Brave People (2020) DAU 1: BRAVE PEOPLE / 146分鐘2.列夫·朗道:卡佳與塔尼婭 DAU.
  • 《列夫·朗道:娜塔莎》《列夫·朗道:退變》1080P熟肉
    原本只是想拍攝一部關於前蘇聯物理學家列夫·朗道(1962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傳統傳記片,後來一發不可收拾,整個製作逐漸演變成了一個集電影、表演、建築、科學、社會、信仰、藝術研究等功能於一體的龐大綜合項目。單從電影的角度來看,整體故事發生在1938年到1968年之間,其中主要人物有400餘個,全系列共拍攝了700小時的35mm膠片。
  • 《列夫·朗道:娜塔莎》披上極權外衣就是本世紀最偉大的電影?
    掀起電影革命、世紀最佳、載入史冊、超大尺度、二十一世紀最具爭議最偉大的電影、前所未有的史詩!在這疫情遍布世界,電影行業幾乎停擺的當下,看到這些讚美你很難不為之所動。是什麼電影?講的什麼故事?在哪裡能看到?許多非電影迷的好奇心也被調到了最高處。《DAU》系列到底是怎樣的存在,能掀起如此滔天巨浪?前幾天我觀看了放出資源的系列第一部電影《娜塔莎》,個人認為這樣的讚美實在是當之有愧。
  • 《列夫·朗道:娜塔莎》"楚門的世界"式拍攝方式可取嗎?
    作為籌備製作長達10多年的龐大電影和現代裝置項目系列作品中的一部,該片最具爭議性的焦點在於被稱為「楚門的世界」式的拍攝手法。有人認為它模糊了虛擬與真實,不配稱之為電影,但也有專家指出,這種拍攝方式並不新鮮。如何看待《列夫·朗道:娜塔莎 》對紀錄片形式的拓展?電影藝術的探索需要有邊界嗎?   「神作」還是觸碰底線?
  • 《列夫·朗道:娜塔莎》:電影醜聞一半來自詆毀,一半來自偉大
    但也有許多影評人對於電影本身這種獨特的戲劇性做出了正面評價——他們認為,DAU項目的歸宿是電影而不是展覽。對於我個人而言,這樣的想法是在我於柏林電影節上看完《列夫·朗道:娜塔莎》及《列夫·朗道:退變》後產生的。這兩部作品首先震撼我的是他們的龐大敘事,其次是這個項目作為藝術實驗在倫理道德邊界的衝擊。
  • 《列夫·朗道:娜塔莎》歷史與敘事的悖論
    《列夫·朗道:娜塔莎》的問題在於它有敘事性,這是致命的缺陷。它還原了生活,卻在其中加入導演個人的意志,意志就體現在敘事性上。侯孝賢絕不會這麼做。對侯孝賢來說,電影同樣來自對生活的「還原」,不過他是再造一種現實。面對《列夫·朗道:娜塔莎》的素材,侯孝賢只會這麼做:架起攝像機,拍上兩個小時,作品便有了。
  • 真實版「楚門的世界」 | 《列夫·朗道:娜塔莎》(附資源)
    一部引爆今年柏林電影節的俄羅斯電影《列夫·朗道:娜塔莎》,無論是影評人還是觀眾都呈現出兩極化評論的態勢。
  • 電影《列夫·朗道:娜塔莎》百度雲資源
    НаташаIMDb連結: tt11697832列夫朗道娜塔莎的劇情簡介 · · · · · ·  1950年代,娜塔莎在蘇聯一家秘密的研究所內經營食堂,這裡匯集了研究所的員工、科學家和外國訪客。 娜塔莎的世界很小,她白天在食堂幹活,晚上和年輕同事奧利亞一起喝酒,傾訴對浪漫的渴求和對未來的幻想。 在一次聚會之夜,娜塔莎與來訪的法國科學家盧克·比格變得親密起來。
  • 《列夫·朗道:娜塔莎》本世紀最具爭議電影:是藝術還是不道德的實驗?
    今年2月柏林電影節期間,有一部電影在放映後,便引起了極大的爭論,有人說它是「本世紀最偉大的電影」,但也有人在觀影期間就憤然離席,給電影怒打一星。 《列夫·朗道:娜塔莎》
  • 影評 | 《列夫·朗道:娜塔莎》 · 莫須有
    最近有一部爭議比較大的電影叫做《列夫·朗道:娜塔莎》,是整個《列夫·朗道》電影其中的一部,爭議點在於電影拍攝的方式,那是很專業的爭議,我插不上嘴,我只談談看了這部電影之後的感受。電影的情節非常簡單,滿篇充斥著大量無意義的瑣碎的畫面和語言,由於不是專業演員,也沒有臺詞和劇本,都是臨場發揮,卻能夠比較精確的反映出現實。
  • 《列夫·朗道:娜塔莎》:史達林主義的楚門秀
    《列夫·朗道:娜塔莎》(2020)是一個無法區分虛構與寫實界限的女人的故事,一幅殘酷、噁心的、赤裸裸的生活寫照。主人公娜塔莎在莫斯科史達林時代的科學研究所的職工食堂工作,該研究所由理論物理學家列夫·蘭道(綽號「道」DAU)領導。影片向我們展示了她與年輕助手奧爾加的爭吵關係和它背後的政治噪音。
  • 《列夫·朗道:娜塔莎》很黃很暴力,但實打實是個辣雞
    《列夫·朗道:娜塔莎》打著實拍的噱頭獲得柏林電影節銀熊獎,中外裝逼犯齊聲喝彩:1950年代,娜塔莎在蘇聯一家秘密的研究所經營食堂,這裡匯集了研究所的員工
  • 《列夫·朗道:娜塔莎》譁眾取寵的辣雞
    才華不夠肉來湊,很黃很暴力——用特呂弗的話來說:蹩腳電影之所以充斥暴力、色情,是因為導演沒有能力藉助樸素而節制的手法表達強烈的情感。與口味奇重的《棺材200》(2007)相比,《列夫·朗道:娜塔莎》只算小清新,何以前者震撼人心,後人呆滯、瑣碎、令人作嘔?
  • 《列夫·朗道:娜塔莎》爛片還是神作?年度最爭議電影尺度大到驚人
    不誇張地說,這應該就是近十年最爭議的作品了——《列夫·朗道:娜塔莎》DAU.·朗道妻子的回憶錄作為藍本,拍攝列夫·朗道人生中最後的三十年生平經歷。並最終被剪輯成14部電影。而這部《列夫·朗道:娜塔莎》只是其中之一。
  • 柏林電影節爭議《娜塔莎》
    但這些獲獎影片的話題性和關注度都低於最佳藝術貢獻獎得主——《列夫·朗道:娜塔莎》。這部影片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創作方式,打造了一個「楚門的世界」,模糊了虛構和真實的界限,顛覆了傳統的電影理念,影片的激進態度與逼真場面也引發了不小爭議。《列夫·朗道:娜塔莎》是DAU(朗道名字最後三個字母)項目系列電影中的一部,列夫·朗道號稱世界上最後一個全能物理學家,1962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列夫·朗道:娜塔莎》看完電影,我分裂了……
    剛看完《DUA:列夫·朗道:娜塔莎》,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將電影中富有爭議的性虐待問題推而廣之,作品中出現的暴力/性虐待/殺人/強姦等等犯罪行為到底有沒有合理性。我們應該尊重文學書寫及藝術表現主題的多樣性,無論出現任何主題都是反映現實世界的,無論是醜陋的還是美好的,我們可以予以價值判斷,但不能否認其存在的客觀事實。
  • 《列夫·朗道:娜塔莎》平靜水面下暗流湧動
    《古拉格群島》一書的愛好者可能對此片中的審訊段落沒有實感:前半部分兩位女主生活狀態的自由散漫,幾乎讓人相信研究所真是一個與外界相對隔絕的世外桃源;在娜塔莎跟法國科學家盧克發生了一夜情之後,她在第二天回過神來意識到以後的崩潰,更是佐證了我們的預設——娜塔莎是個普通的、渴望愛的女服務員。
  • 《列夫·朗道:娜塔莎》:以獵奇和藝術之名在實施暴行?
    在第70屆柏林電影節,《列夫·朗道:娜塔莎》拿下最佳藝術貢獻獎。隨之而來的是關於電影及其背後整個DAU項目的討論:讚嘆者認為這是藝術史奇觀,也被稱之為「史達林時代楚門秀」,或一場人類社會學實驗;批評者認為,這是以獵奇和藝術之名在實施暴行。撰稿丨吳俊燊2006年,一位不為人知的導演,開始了電影史上最瘋狂的實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