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臣者,取死之道不在於權力大小,而在於是否侵害了別人的利益,尤其不能挑戰皇帝的權威。而年羹堯就犯了忌諱,一般的滿清貴族見了年羹堯竟需要行跪拜禮,類似這種僭越行為無疑觸及了雍正皇帝的底線。
背景和機遇
有句話說的好,「朝中有人好做官」。年羹堯(1679年—1726年1月13日),字亮工,漢軍鑲黃旗人,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年羹堯進士及第。
年羹堯的父親遐齡在康熙年間,出任過兵部主事、刑部郎中,最後官至湖廣巡撫,成為了封疆大吏。年羹堯進士出身,再加上父親的人望,在短短九年時間,就坐上了四川巡撫的高位。
康熙四十九年,四川的幾個土著部落叛亂,上面命年羹堯和四川提督嶽升龍率兵剿撫,這次平叛的功臣是嶽升龍。這年,嶽升龍請辭退休了。
嶽升龍曾跟隨康熙帝徵伐噶爾丹,立了大功,被提拔為四川提督,嶽升龍便帶著兒子嶽鍾琪來到了四川。
嶽鍾琪(1686年11月8日—1754年),字東美,是四川提督嶽升龍的兒子,是嶽飛的二十一世孫,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名將。嶽鍾琪從軍後,一路從中軍遊擊(營長)升遷到協副將(旅長)。
按照常理,在清朝,像年羹堯和嶽鍾琪這樣的漢人,即使出生於官宦之家,官做到此時也差不多到頭了,但他們兩個皆是軍事天才,當機遇來臨的時候,就是他們崛起之時。
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準格爾汗國入侵西藏,攻佔拉薩,殺死拉藏汗。按說此時的準格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他曾經和康熙帝合作對付過葛爾丹,如今卻又成為了敵人。
準格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和沙俄勾結,欲吞併青海和西藏。拉藏汗及兩個兒子被殺,達賴、班禪等被拘禁,於是靠近內地的一部分藏族首領也乘機自立,脫離了清朝的統治。
升遷之路
在西藏危急之時,康熙帝急忙派愛子十四阿哥胤禵為撫遠大將軍,趕赴青海視師督戰。32歲的嶽鍾琪被提拔為四川永寧(今四川敘永)協副將。
此次戰爭清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期間年羹堯和嶽鍾琪的表現都十分亮眼。康熙六十年(1721年),春,徵藏大軍凱旋,嶽鍾琪以無可爭議的功績晉遷左都督;五月,升任四川提督;得賞孔雀花翎。
這年,年羹堯進京入覲,康熙御賜弓矢,並升為川陝總督,成為國家西陲的重臣。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崩於北京暢春園,享年六十八歲,廟號聖祖,
雍正當了大半輩子的「天下第一閒人」,卻和年羹堯的關係密切。等雍正即位之時,已經44歲了,為了拉攏年羹堯,雍正發出上諭:
「若有調遣軍兵、動用糧餉之處,著邊防辦餉大臣及川陝、雲南督撫提鎮等,俱照年羹堯辦理。」
平定青海
雍正元年(1723年)十月,青海發生羅卜藏丹津叛亂。聚兵十餘萬人,進犯西北重鎮西寧,西陲再起戰火。
雍正命年羹堯接任撫遠大將軍,總督各軍,駐西寧坐鎮指揮平叛;四川提督嶽鍾琪為徵西副將軍、參贊大臣,揮師西徵。
十一月三日,嶽鍾琪親率六千精銳部隊從松藩出發,取道甘南直撲青海。沿途之上凡遇順從者招撫,抵抗者剿滅。
雍正二年,年羹堯率部趕到西寧城,被叛軍主力包圍,年羹堯和數十親兵端坐在城樓之上,臉上絲毫沒有慌張的跡象,上演了一出空城計。
二月二十六日,嶽鍾琪六千鐵騎趕到西寧城外,年羹堯也率軍出城,兩面夾擊之下,叛軍萬餘人馬全軍戰死或投降,羅卜藏丹津僅率百十騎敗逃。
年羹堯命令清軍操練備戰,來年開春再戰,嶽鍾琪卻認為,應當抓住戰機,乘勝追擊。將不同意見上疏朝廷後,雍正下旨年羹堯按嶽鍾琪的計策行事,並授封嶽鍾琪「奮威將軍」。
從這裡就能看出,年羹堯有養寇自重的嫌疑。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初八,嶽鍾琪率五千精騎,分三路悄然離開西寧城,向羅卜藏丹津駐地額穆納布隆吉爾進發。
此戰大獲全勝,嶽鍾琪成功收復青海,雍正帝大喜,封嶽鍾琪太子太保,三等威信公,授兼甘肅提督,嶽鍾琪率4000人駐守西寧。
君臣失和
十月份,年羹堯入覲,雍正賜其雙眼花翎、四團龍補服、黃帶、紫轡、金幣。敘功,加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世職,令其子年斌承襲。
雍正三年(1725年)春,年羹堯因九十二款大罪賜死天牢。七月,嶽鍾琪接任川陝總督。此時,嶽鍾琪官至總督,封三等公爵,手握川陝甘三省兵權。
在邊疆時,那些蒙古的王公貴族見到年羹堯必須跪拜。在赴京途中,他令直隸總督李維鈞、陝西巡撫範時捷等跪道迎送。
到了京城後,迎接的王公以下官員跪接,年羹堯打馬而過,竟無視眾人。王公大臣下馬向他問候,他也只是點點頭。更加過分的是,在雍正面前,年羹堯依舊驕縱,無人臣禮。
雍正給年羹堯的諭旨中寫道:「凡人臣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若倚功造過,必致反恩為仇,此從來人情常有者。」
紅辰說
嶽鍾琪懂得誰是君,誰是臣,而年羹堯沒有分清自己的權勢來自於誰,在雍正皇帝面前還敢耍官威,不死才是奇哉怪也。可見,取死之道不在於權力的大小,而在於是否忠誠和聽話,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