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七十年農村題材電影創作流變

2021-01-10 人民網

摘要:中國農村題材的電影始終與農民的社會際遇發生著直接的呼應關係,銀幕中的農民形象建構也伴隨時代的更迭幾經浮沉。本文以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事件為劃分界依據,從1949-1978年、1978-1989年以及1989-2019年三個時間段加以談論,研究建國以來中國農村題材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農民鏡像。

關鍵詞:農村題材電影;農民形象;創作流變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0-0000-02

建國七十年以來,農村題材電影構建了若干可歌可泣的農民映像,起到了承載國家鄉土形象的鏡像傳遞作用。尤其是八十年代的電影作品,其思想的覺醒和對藝術的不懈探索使得農村題材電影異軍突起。但是到了九十年代以後,農村題材的電影日趨式微,中國農村文化影響力也在全球範圍衰減。本文試圖從歷時國家頒布的農村政策出發,以三個時期為界限,探討建國以來農村形象的創作流變,以期助益於新中國農村電影題材的創作。

一、1949-1978年:先進的農民模範

新中國成立以後,全國範圍開啟土地改革運動和農村合作化。這一時期的電影在敘事模式上逐漸形成政策與藝術互文的編碼樣式,因此電影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帶有臉譜化特徵:先進的農民模範。

(一)光明正直的農村基層幹部

光明正直的農村基層幹部作為黨頒布新政策、新觀念的宣布者和推廣者,他們身上既凝結著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也承擔著鼓動和教化人民群眾轉向集體依附的政治宣傳責任。電影《花好月圓》(1958)中,民兵隊長王玉生就是這樣一個生長在華北農村三裡灣並在開渠、護渠、建設社會主義合作社等一系列改造過程中起到積極帶頭作用的農村基層幹部形象[1]。電影《李雙雙》(1962)中,孫莊的公社成員李雙雙也是一個熱情參與公社,一心一意地為廣大貧困農民服務的基層幹部。這類光明正直化的先進農民形象,發揮著引導落後、敵對的農民思想覺醒的示範作用,並引領廣大農民群眾一起建設社會主義國家。這類擔任黨的農村基層幹部的角色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的電影中,被塑造成了文藝政治規劃下的類型化的故事角色和敘事策略。

(二)有理想追求的追隨者

有理想追求的追隨者作為黨的新政策、新決議的學習者和擁躉者,在此類型電影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電影《花好月圓》中,範登高的女兒靈芝是村裡唯二的兩名村團支部積極分子,她不滿同為共青團員的天翼生性膽怯,也看不起親生父親範登高思想落後,最後選擇追隨王玉生,以革命熱情幫助落後分子,始終與黨同心。電影《老兵新傳》(1959)中轉業老兵聽說國家開墾北大荒的規劃,便自告奮勇地來到這塊未被開墾的肥沃的黑土地。在此期間,老兵解決了汽車工人失業問題,大規模種植戰鬥急需糧,救下了被國民黨匪徒搶走的糧食,將豐收的糧食堆滿了整個場院,老兵也在鄉民的歌頌和擁護中重新踏上了報國徵途。這類以靈芝、老兵為代表的有理想的追隨者一方面積極擁護著黨的決議,另一方面,他們也在為黨的偉大事業而奔走疾呼。

二、1978-1989年:新舊交替的農民映像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後,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思潮。 電影創作者深入農民視角來敘事的同時男女平權意識也在緩慢崛起,農村題材電影創作在新舊時代的交替中進入了黃金時期。

(一)貼近生活的農民先行者

八十年代拍攝的農村題材電影在不脫離農村真實的生活本身的同時融入了極具鄉土氣息的鏡頭語言,使影片既準確把握了幾億農民觀眾的民族敘事話語,又塑造出一批真實可信的農民先行典型。電影《咱們的退伍兵》中幫助貧農開辦煉焦廠,減少貧富差距的二虎,便是在眾多百姓中具有先進思想和創業技術,帶領群眾走上共同富裕的新富典範。電影洋溢著村民間互幫互助的濃濃鄉情,取代了冰冷的政治圖解,使影片更加貼近現實。電影《咱們的牛百歲》中支部委員牛百歲以赤誠之心幫助懶漢組改變壞毛病,帶領他們共同進步。影片除了塑造了正氣凌然的牛百歲,聚集在貧下中農身上自私、落後、守舊的一面也被一一展現在出來,尤其是懶漢組的五位社員身上人性的弱點,使影片中的農民映像更具現實貼近感。

(二)妥協與反抗的農村婦女

新時期以來的中國電影導演常常將傳統女性作為創作視角,使女性身份被寄予大地母親般的奉獻和隱忍精神,這或許也是農耕時代賦予女性的特有品格。[2]電影《喜盈門》(1978)中衣著樸素的二媳婦水蓮在家中處處隱忍,秉持以和為貴的信念,是一名賢德善良、勤勞能幹、顧家體人的傳統女性。影片以二蓮這類具有妥協犧牲精神的傳統女性來展現充滿溫暖和感情的鄉村世界,飽含著電影導演對鄉土情懷的追思。而新時代的女性除了被時代崇拜和敬仰,還被內化為時代的祭品,承擔著暴力的政治毀滅。電影《紅高粱》(1987)中的九兒一聲不吭地與相夫教子的進行著命運反抗,並與土匪餘佔鰲發生了戀情,表現出九兒與封建婚姻制度頑強抵抗的精神風貌。這種平凡的小女人身上表現出悲劇命運遠比革命時期英雄楷模為國犧牲的喝高調劇情更具情感爆發力和藝術感染力。

三、1989-2019年:變化成長的新農民形象

到了九十年代,城鄉矛盾成為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制約著我國農村題材電影的發展。直到國家頒布的城鄉統籌和鄉村振興的等政策方針改善了歷史遺留問題,一批變化成長的新農民形象展現在銀幕上。

(一)多種多樣的農民形象

新世紀以降,電影界愈發契合我國的時移世易,農村題材電影也開始積極響應我國農村政策和關注國家現狀,因此多元化的農民形象出現大眾視野。電影《美麗的大腳》刻畫了農村人民教師張美麗;電影《落葉歸根》(2006)塑造了安葬同伴回鄉的農民工老趙;電影《十八洞村》(2017)描繪了以楊英俊為首的群體式農民形象;還有電影《春天的馬拉松》(2018)中糾結於村級和家庭的方春天……電影導演採用更加藝術的敘事方式揭示當下現實問題,這些城鄉間教育不公現狀、進城農民工於大都市難以存活的困境以及精準扶貧這條農村富強之路的社會事實均被公之於眾[3];導演在塑造人物上也隱性地表達出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這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獻禮力作《春天的馬拉松》便生動地向觀眾了展現了新時代農村基層治理下的新天地。

(二)覺醒的新女性

二十世紀的農村題材電影中投射出許多進步的女性影像,像巧鳳和張美麗等女性形象均被賦予了「新女性」一詞。不僅暗含著她們衝破了舊時代女性依附於男權社會之下的牢籠,而且再一次確認了女性作為獨立個體將區別於社會男性角色。電影《巧鳳》(2001)中帶領村民搞合作社養殖發家致富的女強人巧鳳,作為新世紀女性突然覺醒的新女性形象,她聯合村民集體養豬,與假冒偽劣的行為做頑強鬥爭,展現了新女性巧鳳身上正直、能幹的光輝形象。電影《美麗的大腳》(2002)中喪偶喪子的張美麗突然意識到文化的重要性,屆時隱藏在陝北黃土高原背後的是物質和精神文化極度匱乏,張美麗深知孩子應憑藉知識走出農村,於是她當上了全村孩子的老師,通過教書育人的方式追求自我價值,並以生命詮釋著人世間最美麗的光芒。

四、結語

在眾多非一的農民形象的創作流變歷程中,我國農村題材電影塑造了像王玉生、靈芝這類具有政治宣傳作用和類型化的先進農民模範;像牛百歲、二虎、水蓮、九兒這類在時代變遷中令人反思和批判的農民形象還有在新政策和新時代下不斷成長變化,具有多重身份的新農民形象。從另一個層面,農村題材電影也記錄和發展著我國歷史悠久的鄉土社會,紀念我國自建國以來七十年裡經歷的風雨變化。

參考文獻:

[1] 楊亮,李富忠.十七年電影中的山西農民形象建構——以《花好月圓》為例[J].電影新作,2017(6):32.

[2] 俞燕.論改革開放三十年農村題材電影中的女性形象[J].四川戲劇,2014(2):58.

[3] 居佳英,劉賀.《十八洞村》:農村題材電影美學的新拓展[J].電影評介,2017(23):24.

(作者簡介:蓋筱晗 ,女,青島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廣播電視研究;李智臻,男,諾安實力可商品檢驗(青島)有限公司檢測員,主要從事傳播歷史與理論研究。)

(責編:段佩伶(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創作更多叫好又叫座的農村題材電視劇(文化世象)
    近些年,《平凡的世界》《馬向陽下鄉記》《老農民》《青戀》等農村題材電視劇,獲得了較高的口碑和收視率。但總體來看,當下農村電視劇的創作生產偏少。據廣電總局發布的信息顯示,2017年全年生產完成並獲得《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的劇目314部、13470集,其中當代農村題材14部、415集,分別佔比4.46%和3.08%。回顧中國電視劇誕生60年、改革開放40年,我們的螢屏出現了一批優秀的農村題材電視劇,它們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狀況、觀眾的審美訴求,留下了眾多精品力作。
  • 電影頻道2019電影創作會召開《我的喜馬拉雅》等獻禮建國70周年
    2019年是中央宣傳部統一管理電影工作新的一年,恰逢電影頻道出品電影二十周年,電影頻道節目中心主任曹寅表示,頻道出品電影將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時代放歌,為人民立言,傾力打造《我的喜馬拉雅》、《蘭考—泡桐花開》、《鑿空者》、《我心飛揚》等一系列精品力作,使2019年電影頻道出品電影在創作道路上邁上新臺階,逐步形成多樣化、多類型、多品種的創作格局。
  • 總局公布第二批五年百部重點劇,《建國大業》等劇領銜獻禮,現實題材佔主流
    40周年、建國70周年、建黨100周年,因此,不難理解,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數量佔到整個片單篇幅六分之一的體量。娛sir發現,這類劇集的創作團隊廣電系地方局掛帥為多,例如《外交風雲》製作團隊有總後勤部電視藝術中心,《偉大的母親》有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可愛的中國》有江西廣播電視臺,《柳亞子與毛澤東》有重慶廣播集團等。 與此同時,其中也不乏民營影企的參與,例如《建國大業》出品方除了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外,還有騰訊影業、華錄百納;《外交風雲》的製作團隊還有華策集團。
  • 重溫這幾部、農村題材經典露天電影,感覺依然好看
    上周,電影頻道播放了懷舊電影《一路順風》,一下子勾起我對老電影的回憶。趕緊網上搜來小時候看過的那些經典電影,重溫了一部又一部。或許是打小從農村長大,我特別鍾愛農村題材的電影。尤其偏愛經典老電影。小時候,哪個村夜晚放露天電影,我都跟在人家後面,跑很遠去看。沒有座位,人又太矮小,銀幕下人頭攢動,根本看不見。
  • 農村題材影視劇的出路在哪裡?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花繁葉茂》《我的金山銀山》等一系列扶貧劇亮相螢屏。這些具有時代特色的劇目,令不少觀眾聯想到20世紀80年代上海電影製片廠的「農村三部曲」。當年,《車水馬龍》《月亮灣的笑聲》《喜盈門》令「八億農民帶笑看」。但近些年,農村題材影視作品卻鮮有叫好又叫座的案例。
  • 改革開放四十年軍事題材電影回眸
    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以後,中國電影界贏來創作浪潮,而勇開先河者正是軍事題材影片。《小花》——這部被稱作「報曉中國電影春天的一朵小花」的影片拉開了中國電影改革開放的大幕,與《歸心似箭》《曙光》《啊!搖籃》《從奴隸到將軍》《最後八個人》等一起破除創作限制,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態勢。眾多軍事題材電影聚焦重大革命歷史事件,如《開天闢地》《大決戰》《巍巍崑崙》等。
  • 央六《我的電影故事》回溯七十年鎏金歲月
    2018年底,央六曾經拍攝了一套四十集紀錄片《影響》,比較系統地記錄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電影方方面面的發展與成就。如果說《影響》是從類型、重點影片等宏觀方向來介紹中國電影的發展,那麼最近央六推出的全新欄目《封面-我的電影故事》,則是從微觀的角度,也就是從具體的個人來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七十周年以來,在電影領域,曾經湧現出的眾多優秀的導演、演員,以及幕後工作人員。
  • 獻禮建國70周年電影《決勝時刻》,再現崢嶸歲月!
    現代電影市場中,不管是青春勵志題材的電影、還是動作懸疑犯罪題材的電影都非常迎合年輕大眾群體的口味。然而對於「抗戰,史詩情懷」電影,每個年輕人都需要了解一些,了解我們的革命歷史。建國70周年,一路走來確實不容易,以往的抗戰題材影片,講的都是紅軍如何艱難險阻對抗敵人,如何智取獲得勝利。而《決勝時刻》與以往不同的是,它把所有的核心都對準了大歷史背景下的細節。
  • 夜上海·影音|不輸給《鄉村愛情》的農村題材影視劇來了!
    今年是我國脫貧工作關鍵年,一系列鄉村題材作品也翩然而至,用一個家庭、一個村莊的變遷,來反映出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發展歷程。這些作品有的橫跨40年的時代變遷,在展現改革開放歷史主題的同時,散發著濃鬱的泥土氣息。如今,電商、直播、短視頻、民宿等早已深入農村生活,一些農民更是成為電商達人或者網紅,這都是影視創作的素材來源。
  • 農村題材電視劇如何邁入「3.0+」時代?
    2019年相比2018年,農村題材電視劇佔廣電總局年備案電視劇總量的比例有提升;同2019年農村題材劇備案佔比9.5%相比,2020年第一季度的備案情況呈現佔比進一步提升。在環球時報輿情中心2019年融屏活動中參評的農村題材電視劇的平均美譽度為23.4%;而在這4部2020年熱播農村題材電視劇中,僅《綠水青山帶笑顏》超過2019年的平均水平,且與2019年農村題材電視劇美譽度TOP1還有差距。同時,網友對這4部劇集的正面評價各異,但負面評價多數詬病劇情——這也是農村題材電視劇面臨的一大問題。
  • 38部電影回顧建國70年,每一部都是經典
    七十年代  七十年代,中國電影出現了歷史性的退化與變異,電影被單一的政治功能所取代,全國山河一片紅極大地抑制了藝術的多樣性發展。  最為人詬病的大概就是樣板戲。作為那個時代的特殊產物,樣板戲遵循著「三突出」的創作原則,對古老劇種進行現代化的包裝與改造。
  • 2020年柏林電影節 | 柏林影展七十年,賈樟柯的電影宇宙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 ©️ X Stream Pictures拍攝《小武》的賈樟柯還沒遇見趙濤,也還沒完全建立起自己的作者風格,可是憑著血氣和本能,精準描繪出十八線城市青年的渴望與失望、周遭世界的劇烈變遷和個人生活的身不由己。
  • 大家還記得這幾部經典農村題材老電影嗎?你喜歡哪部電影?
    一、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1962年上映的喜劇故事片《李雙雙》該片由李凖編劇,魯韌導演,張瑞芳、仲星火、劉非、張文蓉等出演!二、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1979年上映的喜劇電影《甜蜜的事業》1984年,憑藉出演的劇情電影《高山下的花環》獲得第8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
  • 建國七十年銀幕上的人民海軍經典形象
    《怒海輕騎》(長春電影製片廠 1955年)新中國第一部海軍題材電影——《怒海輕騎》。海軍第三炮艇大隊大隊長李龍江(左二,郭允泰飾)等,身著上白下藍的50式海軍服裝,展示了共和國第一代海軍官兵形象。《赤峰號》(八一電影製片廠 1959年)艦長鐵海雄(右一,張勇手飾),身穿藍色呢料50式海軍軍官服。
  • 柏林影展七十年,賈樟柯的電影宇宙 | 2020年柏林電影節博客
    同時他從產業各個面向建立起電影宇宙,從平遙電影節到電影城,從導演到監製,他的電影觀不只是個人的和藝術的,更是具有遠見的而且向下紮根的,也是橫向擴展而且走向觀眾的。他支持女性導演、新生代導演,也培養懂得欣賞電影的觀眾。
  • 中國主旋律題材影片呈精品化趨勢
    中新社北京7月4日電 (記者 應妮)多部影片日前宣布開機,如《我和我的家鄉》《戰疫2020》《1921》,同時還有更多電影項目計劃浮出水面。隨著主旋律題材影視作品被更多推出,打磨現實題材精品成為大勢所趨。
  • 張紀中現身現實題材電影創作論壇
    important}  電影行業復工復產如火如荼,金雞百花綻放鄭州。9月25日,2020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現實題材電影創作論壇在鄭州市上街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順利舉辦。、中國電影的發展等方面給現場的影迷和電影愛好者們送來了滿滿的「乾貨」,他認為,現實題材電影要遵循兩個關鍵,即尊重觀眾、敬畏市場。
  • 羅俊林出演農村生活題材電影《古井村》螢屏劇照
    羅俊林出演農村生活題材電影《古井村》螢屏劇照,講述了從60年代初李富貴和錢桂花初識,到2000年農村建設的一個變化,錢桂花嫁入李家後古井村發生的恩怨故事。
  • 乾貨|陳菲:「劇變」時代的流變與不變
    如何敏銳感知流變?如何擁抱變化?布局未來?很高興在三聲峰會分享一些我個人的思考。我們在一年前開始建立數據中臺,把我們對於不同題材不同用戶的洞察積澱在體系內。        2、採訪:《二十不惑》是集體創作,編劇是一群95後的年輕人,他們的劇作經驗較淺,《三十而已》則是非常成熟的編劇張英姬的獨立作品,我們在這兩個作品中都用到了用戶洞察方法論。
  • 精準扶貧題材電影以商業化模式探索主流價值新表達
    新華網北京12月22日電(楊瑩瑩)藝術創作源於生活,立足時代,精準扶貧題材電影作品在脫貧攻堅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記錄、書寫與謳歌新時代偉大壯舉。回顧精準扶貧題材電影作品的歷史脈絡,精準扶貧題材電影在藝術創作上不斷探索意識形態敘事與市場商業模式的融合,許多電影作品尤其是2020年出現的電影作品用商業類型完成主流價值表達,成為精準扶貧這一特定類型題材的一大亮點。 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精準扶貧題材電影早在2016年就已誕生,2016年7月1日,《幸福快車》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