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之門」在人間?
你沒聽錯
它就在阿姆河盆地土庫曼斯坦
達爾瓦扎天然氣坑洞
這個坑洞從早到晚
烈火熊熊燃燒了40年
因而得名
「地獄之門」
燒了40年
燒掉了那麼多天然氣
阿姆河盆地
因豐富的油氣資源而聞名世界
橫跨中亞兩個大沙漠的阿姆河盆地
是世界上最乾旱的地區之一
夏季乾燥酷熱
冬季凜冽寒冷
這個中亞地區天然氣資源
最豐富的盆地
是絲綢之路上
傳遞友誼和文化的紐帶
劉爽
顧問: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亞太所
阿姆河勘探室副主任 張良傑
阿姆河盆地總面積42.7萬平方公裡,在地域上分屬4個國家,分別為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和伊朗。其中,有37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面積位於土庫曼斯坦中東部和烏茲別克斯坦南部。盆地主要含油氣區也分布在這兩個國家。
阿姆河盆地的天然氣資源非常豐富。
阿姆河盆地屬中生界富氣盆地,具有構造圈閉面積大、儲集層物性好、保存條件好和儲量豐度高等特徵,目前已發現的油氣田數量達341個。
著名的氣田有世界排名第二的南約洛坦氣田、排名第十二的雅什拉氣田及坎迪姆、薩曼傑佩等大型氣田,探明天然氣可採儲量約22萬億立方米,剩餘待發現天然氣可採資源量約20萬億立方米。
這裡是中亞天然氣管道的主供氣源區。中亞天然氣管道A、B、C三條線的起點均位於阿姆河盆地土烏邊境,設計總輸送能力達到550億立方米/年,截至2017年已累計向國內輸送天然氣2000億立方米。規劃的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起點位於阿姆河盆地的復興氣田,設計管輸能力300億立方米/年。
與世界其他大型含油氣盆地相似,阿姆河盆地的油氣勘探開發經歷了一個平面上由盆地邊緣到盆地中部、縱向上由淺層到深層、勘探對象由簡單構造圈閉到複雜多類型圈閉的艱難探索歷程。
自1929年開始區域性油氣普查以來,大致經歷了3個勘探開發階段,分別為:1929年至1964年的區域普查預探階段、1965年至1996年的淺層勘探開發階段及1997年至今的深層勘探開發階段。
張良傑
答:阿姆河盆地與國內塔裡木盆地同處於煤成氣聚集域,但天然氣聚集條件優於塔裡木盆地。
中下侏羅統含煤地層為造就中亞煤成氣聚集域奠定了基礎。早中侏羅世,阿姆河盆地處於潮溼溫帶—亞熱帶古氣候,除盆地西南緣為濱海相沉積外,其餘地區均為陸相湖泊、沼澤沉積。煤系地層分布面積大於塔裡木盆地。煤系地層成烴以氣為主、油為輔,為阿姆河盆地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奠定了物質基礎。
廣泛分布的厚層膏鹽巖是油氣保存的重要因素。膏鹽巖是優質蓋層,像巨大鍋蓋將中下侏羅統的天然氣封存在鹽下碳酸鹽巖中。儘管喜馬拉雅運動期間阿姆河盆地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但並未造成膏鹽巖蓋層的破壞,反而促使天然氣聚集構造圈閉的形成。
問:阿姆河盆地中—晚侏羅世臺緣斜坡帶為何可發育大面積分布的礁灘體?答:在傳統的鑲邊型碳酸鹽巖臺地臺緣斜坡帶不是有利的沉積相帶,多發育零星的點礁。而阿姆河盆地臺緣斜坡帶礁灘體大面積成片分布,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沉積古地形平緩。中晚侏羅世,阿姆河盆地是位於陸棚內的碳酸鹽巖盆地相,為陸棚內盆地,而非遠洋盆地,沉積底形總體較平緩,為早期碳酸鹽緩坡及晚期鑲邊臺地前緣緩斜坡的發育提供了基礎。
二是海平面上升緩慢。盆地位於較穩定的土蘭地臺內,在地臺整體沉降及海平面緩慢上升背景下,形成早期碳酸鹽緩坡及晚期鑲邊臺地前緣緩斜坡時,也為礁灘體的繼承性生長提供了條件。
三是礁灘體能繼承性生長。早期碳酸鹽緩坡上的礁灘體沉積地貌高,在晚期臺地前緣緩坡背景下能繼承性生長,不至於被過早淹死,從而能形成大面積分布的緩坡礁灘複合體。
中國迄今最大規模的境外天然氣勘探開發合作項目,也是西氣東輸工程主要氣源地。項目位於土庫曼斯坦列巴普州境內阿姆河右岸的巴格德雷合同區,包括A、B兩個區塊。
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起於阿姆河右岸的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邊境,經烏茲別克斯坦中部和哈薩克斯坦南部,從霍爾果斯進入中國。氣源主要來自土庫曼斯坦的阿姆河天然氣公司和國家天然氣康採恩、烏茲別克斯坦國家輸氣公司。
思念成河
孟慶璐
地殼劇烈的運動、擠壓、抬升和沉降,歷經上萬年或更久時間的磨礪,形成大大小小的盆地。因為有了盆地,江河馳騁、緩疾其間,猶如為盆地穿上漂亮衣裳。
阿姆河盆地,一個古老而神奇的地方。2008年,我作為中國石油報派駐土庫曼斯坦的記者,在那裡工作學習生活兩年。
10年過去了,每每回想起那段時光,沙漠空曠寂寥、河水逶迤前行,都會讓我在時間的旅行中,思念成河,流向遠方。
4月是卡拉庫姆沙漠最好的季節。
傍晚時分,陽光依然刺眼,一眼望去,已經有了些許綠色點綴。伏下身子,鑽出地表的小草散落在沙丘四周,紫色小花像滿天星,在一片以灰黃色為主色調的大漠中,有一種難得的樸素。
天然氣管線安臥在沙漠裡,一眼望不到盡頭。中國石油作業者的營地燈光閃爍、人影匆匆。天然氣處理廠在遼闊的沙漠中顯得有些突兀,機器轟鳴。
中土油氣合作10年,這裡已經成為中國天然氣市場的主供氣源之一。清潔的「藍金」不遠萬裡,跋山涉水,最後進入中國,一路東行。
躲過沙漠公路上疾駛的運輸車,塵煙散去,阿姆河從山峰的一側拐了出來,形成一道美麗的弧線。
這個季節的河水舒緩而沉靜,但在詩人瑪格麗達·阿里格爾眼中,阿姆河是個「狂熱的流浪者」。
發端於帕米爾高原和興都庫什山脈雪域冰川的阿姆河有1400餘公裡長。每當冰雪消融,河水就會挾帶大量泥沙,氣勢洶洶,奔騰而下,所過之處,變成綠洲和良田。
但當河水經過浩瀚沙漠時,由於少有支流匯入且蒸發迅速,河水不再「狂熱」,那股不管不顧的勁頭在自然威力的消磨下,變得溫柔起來。我想,這是瑪格麗達·阿里格爾在寫下那句詩的時候沒有想到的吧。
最早一批來到這裡的中國石油人常講起這樣一個故事。
一年冬天剛剛過去,冰雪融化,河面上巨大的冰塊氣勢洶湧地將浮橋衝斷,石油人只能改乘火車去營地。他們在那裡剛剛度過了最冷的一個冬天。
冰天雪地,石油人不僅幫助當地百姓搭起浮橋,還走進學校,為孩子們送去溫暖。第一批建設者在那裡安營紮寨,開始了與土庫曼斯坦人民合作開發天然氣的歷程。如今,新的大橋已建成。
一個石油作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沒讀懂沙子,你就沒讀懂石油人。剛聽到這句話時,還不以為然。但當我來到這片沙漠並在這裡生活工作一段時間,我明白了石油作家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離這裡不遠的地方,是中國石油的營地——巴格德雷營地。和「狂熱的流浪者」這樣詩意的名字比起來,巴格德雷也有一個漂亮的含義——「幸福之地」。
說起「幸福之地」,這裡的人們卻是另外一番感受。地表溫度53攝氏度,空氣中沒有一絲溼氣,滿眼望去,是無盡的黃沙。風暴來臨時,沙子被卷得老高,鋪天蓋地,衣服上、毛髮裡、鼻孔裡,甚至感覺心裡都灌滿了沙子。
比起這些,更難的是孤獨。由於條件有限,石油人承受著不一般的生理和心理考驗。在那裡,我不僅認識了一直堅守大漠、手持焊槍、徵戰建設工地的「川花姑娘」,還認識了大年初一早上,在凜冽寒風中面向東方,為遠方的祖國深深鞠上一躬的「柔情鐵漢」。這是一群最可愛的石油人。
大漠為紙,激情為墨。石油人就是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寫下了難忘的創業歷程。
10年裡,石油人鋪路、種花、植樹,建起現代化的天然氣處理廠。這一切,都成為阿姆河盆地的新地標。
10年後的今天,中土油氣合作又進入一個新階段。
作為「一帶一路」上的重要節點,隨著兩國油氣合作的不斷深入,「藍金」將閃耀出更加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