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的一個凌晨,年僅45歲的王小波獨自在了他的郊外寫作室去世,被人發現的時候,他頭抵著牆壁,牆上有牙齒刮過的痕跡,地上有牆灰,他是掙扎了一段時間,再孤獨地離去的。
對一個作家來說,最大的悲哀就是生前作品無人問津,死後又被萬人追捧,王小波正是如此,讓人惋惜。
在北京昌平的佛山陵園裡,坐落著一座"特立獨行"的巨型墓碑。這是一塊天然的巨石,上面鐫刻著一行青色大字——"王小波之墓:1952——1997 "。這塊墓地是王小波的妻子李銀河在經過深思熟慮過後親自挑選的。李銀河了解自己的丈夫,她深知那些整齊劃一、橫平豎直的墓地會讓王小波那特立獨行、追求自由的靈魂無處安放。思來想去,李銀河為王小波挑中了剛開放不久的佛山陵園作為長眠之地。
雖然王小波只活了45歲,但他卻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精神上的遺產,他的犀利觀點與深邃的思想等等。王小波生前寫了許許多多精練的語錄!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王小波說的這句話,簡直戳到我們心窩裡去了。
在絕大多數的時候,我們痛苦的本質原因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比如疫情期間被公司裁員,痛苦吧?為什麼痛苦呢?因為覺得自己沒本事,所以才被公司裁掉了呀。
比如你看上了一個非常仙的女生,但是追了1年也沒追上,痛苦吧?這也是因為自己沒本事,所以追不上,才痛苦。
說白了,王小波這句話想要說的就是如果我們的能力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便會一直痛苦下去。
一個極度討厭"神話"的人,最終卻活成了"神話"。
1952年,王小波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王小波共有四個兄弟姐妹,在家裡的三個男孩中,他排行老二。因此,我們可以在王小波的多部作品中看到他給主人公取名"王二"。很多人不知道《黃金時代》的別稱,又叫"王二風流史"。王二的世界,就是王小波筆下虛構的精神世界,只有在那個虛構的世界裡,王二才那麼痛快地活著。
16歲那年,王小波懷著這種頑童般的"浪漫救世情懷",選擇到雲南下鄉勞動。遺憾的是,他在雲南並沒有尋找到想像中的快意生活,只是飽嘗了現實生活的荒誕與無聊。正如他在《沉默的大多數》中所寫的:
"我相信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經歷:傍晚時分,你坐在屋簷下,看著天慢慢地黑下去,心裡寂寞而悽涼,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當時我是個年輕人,但我害怕這樣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來,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也正是從這段經歷開始,王小波對人類生存意義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回憶自己在那段時間經常趁周圍的人睡著之後,自己在月光下的一面鏡子上用鋼筆寫字,寫到淚流滿面,才偷偷回去睡覺。王小波對文學的熱愛其實在這段經歷中已經表現得非常清晰,這為他在多年後辭去北大的教職工作,回到了創作這條道路上提供了合理的解釋。後來,王小波以上山下鄉這段經歷為藍本,創作了時代三部曲之一的《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這本書充滿了王小波式的黑色幽默和浪漫情調。王二是一個從北京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的知青。他二十一歲,在環境惡劣的雲南鄉下忍受飢餓,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和所有的知青一樣,面對無法逃脫的命運,他的心裡壓抑著憤怒和孤獨。
"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
當我們終於勘破生活的玄機,就不免變得悲觀失意起來。但是二十一歲的王二不同,在他一生的黃金時代,他的生命時刻都充滿著蓬勃的張力。王二並不認命,於是他說道: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可是在庸俗的生活裡王二還是陷入了無聊和虛無之中,直到陳清揚的出現,讓他的青春得以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黃金時代》講述的,就是下鄉青年王二和陳清揚的"愛而不得"的愛情故事。兩個激情蕩漾的青年男女,他們孤獨而無處寄託的靈魂,終於在完成了有如密謀一般的愛情之後,不得不在外力蠻橫的阻撓下走向分別。若干年後,王二和陳清揚再次相逢,他們可以自由地戀愛,自由地呼吸,卻也失去了當初義無反顧的激情。
我們今天能夠讀到《黃金時代》,不僅要感謝王小波,也要感謝慧眼如炬的趙潔平老師。今天,這本書依然暢銷,凡是有書店的地方,都能看到《黃金時代》這本書,或許這也是對王小波在天之靈的告慰,他也許不會想到身後會有這麼多的追隨者,被他自由浪漫、黑色幽默又不失深刻與思考的靈魂所吸引。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突發心臟病逝世,一個人在地板上蜷曲著死去。他的妻子李銀河遠在英國做學者訪問,一年前兩人在機場擁抱分別,從此陰陽兩隔。
王小波死前忍受了巨大的痛苦,更為悽涼的是他身邊一個人都沒有,他孤獨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讀王小波,他曾經出版困難的作品,如今是一版再版。通過他的作品,人們重新認識了這個有趣的靈魂。用他兄長王小平的話來說:小波現在已經知音滿天下了。
高曉松將王小波奉為"神一樣的存在",而馮唐則自詡為他門下的"走狗"。但是對王小波而言,他未必覺得這是一種榮光,正如他對自己的認知:
"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若我能如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喧囂的世界裡,王小波永遠地離開了,而他有趣的靈魂,則永遠留在了他十卷本的《王小波全集》裡。在字裡行間,我們依然能夠通過他留下的文字,與之交流,這何嘗不是一種幸運最後,推薦王小波最經典的 "時代三部曲":《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黑鐵時代》。
只有讀書,才能夠讓我們擺脫現實的瑣碎,享有難得的安寧和思考。我們可以在他的"時代三部曲"中領略王小波字裡行間的幽默精神和他對這個世界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