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辛辣的1句話: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2021-01-13 歷史國學智慧

1997年4月的一個凌晨,年僅45歲的王小波獨自在了他的郊外寫作室去世,被人發現的時候,他頭抵著牆壁,牆上有牙齒刮過的痕跡,地上有牆灰,他是掙扎了一段時間,再孤獨地離去的。

對一個作家來說,最大的悲哀就是生前作品無人問津,死後又被萬人追捧,王小波正是如此,讓人惋惜。

在北京昌平的佛山陵園裡,坐落著一座"特立獨行"的巨型墓碑。這是一塊天然的巨石,上面鐫刻著一行青色大字——"王小波之墓:1952——1997 "。這塊墓地是王小波的妻子李銀河在經過深思熟慮過後親自挑選的。李銀河了解自己的丈夫,她深知那些整齊劃一、橫平豎直的墓地會讓王小波那特立獨行、追求自由的靈魂無處安放。思來想去,李銀河為王小波挑中了剛開放不久的佛山陵園作為長眠之地。

雖然王小波只活了45歲,但他卻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精神上的遺產,他的犀利觀點與深邃的思想等等。王小波生前寫了許許多多精練的語錄!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王小波說的這句話,簡直戳到我們心窩裡去了。

在絕大多數的時候,我們痛苦的本質原因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比如疫情期間被公司裁員,痛苦吧?為什麼痛苦呢?因為覺得自己沒本事,所以才被公司裁掉了呀。

比如你看上了一個非常仙的女生,但是追了1年也沒追上,痛苦吧?這也是因為自己沒本事,所以追不上,才痛苦。

說白了,王小波這句話想要說的就是如果我們的能力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便會一直痛苦下去。

一個極度討厭"神話"的人,最終卻活成了"神話"。

1952年,王小波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王小波共有四個兄弟姐妹,在家裡的三個男孩中,他排行老二。因此,我們可以在王小波的多部作品中看到他給主人公取名"王二"。很多人不知道《黃金時代》的別稱,又叫"王二風流史"。王二的世界,就是王小波筆下虛構的精神世界,只有在那個虛構的世界裡,王二才那麼痛快地活著。

16歲那年,王小波懷著這種頑童般的"浪漫救世情懷",選擇到雲南下鄉勞動。遺憾的是,他在雲南並沒有尋找到想像中的快意生活,只是飽嘗了現實生活的荒誕與無聊。正如他在《沉默的大多數》中所寫的:

"我相信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經歷:傍晚時分,你坐在屋簷下,看著天慢慢地黑下去,心裡寂寞而悽涼,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當時我是個年輕人,但我害怕這樣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來,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也正是從這段經歷開始,王小波對人類生存意義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回憶自己在那段時間經常趁周圍的人睡著之後,自己在月光下的一面鏡子上用鋼筆寫字,寫到淚流滿面,才偷偷回去睡覺。王小波對文學的熱愛其實在這段經歷中已經表現得非常清晰,這為他在多年後辭去北大的教職工作,回到了創作這條道路上提供了合理的解釋。後來,王小波以上山下鄉這段經歷為藍本,創作了時代三部曲之一的《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這本書充滿了王小波式的黑色幽默和浪漫情調。王二是一個從北京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的知青。他二十一歲,在環境惡劣的雲南鄉下忍受飢餓,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和所有的知青一樣,面對無法逃脫的命運,他的心裡壓抑著憤怒和孤獨。

"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

當我們終於勘破生活的玄機,就不免變得悲觀失意起來。但是二十一歲的王二不同,在他一生的黃金時代,他的生命時刻都充滿著蓬勃的張力。王二並不認命,於是他說道: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可是在庸俗的生活裡王二還是陷入了無聊和虛無之中,直到陳清揚的出現,讓他的青春得以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黃金時代》講述的,就是下鄉青年王二和陳清揚的"愛而不得"的愛情故事。兩個激情蕩漾的青年男女,他們孤獨而無處寄託的靈魂,終於在完成了有如密謀一般的愛情之後,不得不在外力蠻橫的阻撓下走向分別。若干年後,王二和陳清揚再次相逢,他們可以自由地戀愛,自由地呼吸,卻也失去了當初義無反顧的激情。

我們今天能夠讀到《黃金時代》,不僅要感謝王小波,也要感謝慧眼如炬的趙潔平老師。今天,這本書依然暢銷,凡是有書店的地方,都能看到《黃金時代》這本書,或許這也是對王小波在天之靈的告慰,他也許不會想到身後會有這麼多的追隨者,被他自由浪漫、黑色幽默又不失深刻與思考的靈魂所吸引。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突發心臟病逝世,一個人在地板上蜷曲著死去。他的妻子李銀河遠在英國做學者訪問,一年前兩人在機場擁抱分別,從此陰陽兩隔。

王小波死前忍受了巨大的痛苦,更為悽涼的是他身邊一個人都沒有,他孤獨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讀王小波,他曾經出版困難的作品,如今是一版再版。通過他的作品,人們重新認識了這個有趣的靈魂。用他兄長王小平的話來說:小波現在已經知音滿天下了。

高曉松將王小波奉為"神一樣的存在",而馮唐則自詡為他門下的"走狗"。但是對王小波而言,他未必覺得這是一種榮光,正如他對自己的認知:

"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若我能如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喧囂的世界裡,王小波永遠地離開了,而他有趣的靈魂,則永遠留在了他十卷本的《王小波全集》裡。在字裡行間,我們依然能夠通過他留下的文字,與之交流,這何嘗不是一種幸運最後,推薦王小波最經典的 "時代三部曲":《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黑鐵時代》。

只有讀書,才能夠讓我們擺脫現實的瑣碎,享有難得的安寧和思考。我們可以在他的"時代三部曲"中領略王小波字裡行間的幽默精神和他對這個世界的深刻思考。

相關焦點

  • 人的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幸福源於自身的起心動念
    或許用王小波的話可以來解答: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人之所以不幸福,自是因為自我價值得不到滿足。這種自我價值的滿足,並無關於金錢的累積。在王婷瑩老師的課堂上,我聽到了最好的答案:源自於你的起心動念。
  • 王小波「辛辣」的4句話:看完讓人渾身難受,卻又無力反駁
    王小波是現代文學史上一名傑出的作家,他的離開讓我們許多人為之震驚,也充滿了遺憾。王小波的一生十分艱苦,小時候就因為吃不上好的導致發育不良,長得傻裡傻氣,同齡的孩子們都喜歡欺負他。長大後因父母的要求放棄了自己喜歡的專業學習理工。
  • 《火神被殺》:你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軟弱、無能的憤怒
    可是為什麼我們會痛苦呢?我痛苦真的是因為自己很倒黴嗎?自己沒有遇到好人,沒有過上好的生活嗎?其實並不是,我們痛苦是因為我們有希望,可是我們卻抓不住,我們卻做不到希望中的那樣,於是我們會感到痛苦。02 痛苦的背後,其實是對自己軟弱、無能的憤怒但其實,我們痛苦的背後,其實是對自己軟弱、無能的憤怒。我們不想成為這樣,卻又改變不了,我們想改變現狀,卻突破不了自己的內心世界,於是我們陷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不斷掙扎,不斷痛苦。
  • 王小波的這三句話你肯定都聽過,但你知道嗎?有一句並非出自他口
    他寫過很多經典的話,但對我影響最深也最大的,是以下這三句,但其中有一句,據說並非是王小波本人寫的!第一句話就是: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作為王小波語錄裡,最經典也最流行的一句,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很遺憾,據說這句話很有可能是他人臆造的,根本不是出自王小波本人之口,據考證,在王小波的所有作品裡,壓根就沒有這麼一句話。
  • 《黃金時代》「賤」的6句話,初讀不懂王小波,如今再讀已淚目
    從這一方面來說,王小波是個嚮往自由的人,浪漫有趣,特立獨行中帶著理性。都說王小波長得醜,但是李銀河卻愛得深沉,丈母娘曾經因為王小波太醜,不讓李銀河跟他來往,於是王小波便對李銀河說了一句:「你也長得不怎麼好看」,李銀河又氣又笑。
  • 王小波45歲暴病離世,用牙咬牆牙縫鑽灰,朋友卻說:走得很詩意
    他獨自一人住在郊區的家中,王小波忍受著難以忍受的痛苦掙扎了幾個小時。王小波的鄰居聽到他痛苦的尖叫,但不敢去,第二天報了警。當警察趕到王小波家裡時,王小波已經死了,牆上的牙印和牙間的白色灰塵是如此的嚴重,你可以想像他經歷了什麼。王小波有這樣嚴重的心臟病,身邊的人卻誰都不知道。
  •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迷茫軟弱的時候,總會讓我想起書中3句話
    今天小編跟大家分享一位,生前默默無聞,去世後才名聲大噪的作家——王小波。你可能沒看過他的作品,但一定聽過他的金句:「人的一切痛苦,本質都是對自己無能為力的憤怒。」「生活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
  • 王小波最毒辣的幾句話,讓人聽了渾身難受,無力反駁!你知道嗎?
    一提起王小波,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也都會很自然地想起了他的顏值,想起關於他那美麗的愛情故事,想到他在生前的寂寂無聞,最後在離開我們時的一飛沖天。但是談及他,這些其實都不是主要內容,真正讓人喋喋不休地,應該還是他那犀利的觀點,和深邃的讓人難以理解思想。
  • 11年後,喻恩泰姚晨再度聯手解讀王小波:一個敢明目張胆寫性的人
    二人在節目中合作的《王小波寫給李銀河的情書》,把喻恩泰和姚晨,又送上了熱搜眾所周知,他描寫男歡女愛,實質是描寫權力對創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壓制和扭曲,是對歷史荒誕性的深刻揭示人活在世界上,快樂和痛苦本來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它貨真價實。
  • 王小波45歲貧疾而死,一生孤獨而自由,生前寂寞、身後名聲大振
    她找了個紅色大石頭,在中間掏了個洞,把王小波的骨灰放了進去。就像他當時在文壇的地位一樣,做一個孤獨的戰士。王小波死前名字不大,在文壇也沒什麼朋友,就連追悼會都幾乎沒人參加。王小波一直認為,沒有合適的圈子就不要硬融,保持獨立才是對世界的抗爭。他的作品也像他的人一樣獨樹一幟,《時代三部曲》影響了無數的人。
  • 善待你的脾氣,容易憤怒的人都是有理想的人
    很多人都覺得有脾氣不好,容易憤怒的人容易把事情做壞,其實,我倒是並不這樣認為?有句話叫做「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這隻說對了一半。其實,憤怒只是你一個目標尚未達成的一個生理反應而已。任何一個人在目標尚未達成之後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憤怒。而越是有理想的人,往往越是善於制定自己的目標,而往往失敗的機率也會相應的增加,往往會釋放出更多的憤怒,所以你要善待你的憤怒,善待你的脾氣。有理想的人的優雅,在於雖然他善於發脾氣,但是他會處理自己和轉發自己的憤怒。
  • 別在30歲之後,還做一個只會憤怒的人
    1憤怒不會改變時間更不會改變一切的本質每一代人都有各自迷茫的時候,有人選擇訴諸理性表達,有人選擇使用暴力解決,但很多時候,選擇暴力解決問題的最後,只會讓暴力傷害到更多無辜的人。憤怒並不會改變時間,更不會改變一切的本質。
  • 喜歡魯迅你就一定會喜歡王小波,他書中這些話是否會顛覆你認知?
    看了王小波這些經典語句,終於明白他為什麼被稱為「第二個魯迅了」,還有他的那些情話,太甜太真了,直指人心,難怪他長那麼醜還能追到大美女李銀河。觀點語錄:1、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更多人不願面對這點,轉而通過消解別人的努力,來為自己尋找僅有的安慰,這才是loser的表現。2、活下去的訣竅是:保持愚蠢,又不能知道自己有多蠢。3、因為沒事幹而下棋,性質和手淫差不太多。
  • 高曉松:我覺得王小波是空前絕後的,沒有人能與他並肩
    足夠好看的人也許不會被後人記住,但足夠有趣的人一定會被人銘記,比如嚮往成為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的王小波。歷史上從來不缺生前默默無聞,在死後才被人發現價值的名人,比如 梵谷、卡夫卡。但王小波絕對沒想到自己居然也會成為這類人。
  • 當憤怒到想動手時,該如何管理情緒?不妨試試這5個方法
    其實這種方法不論是在憤怒狀態,還是在興奮等強情緒波動狀態下,都是非常適用的。02:「阿Q式」精神勝利作家王小波說過:「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因為一旦你開始用上這種方法之後,那麼你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了自己身上:我怎麼會跟這種人一般見識?03:「雞湯式」自我暗示這種方式有過當父母經驗的人或許會比較熟悉。
  • 【這個世界是沒有真相的,絕大部分人都活在假象/幻想裡】
    不給自己獨處的機會,反而會越來越孤單。 我們最需要學會的技能之一,就是「和自己玩」。 (四)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這就是很多人的悲哀。 社會經不起細看,人性經不起細究。 《東邪西毒》裡有句臺詞:任何人都可以變得狠毒,只要你嘗試過什麼叫嫉妒。
  • 一個男人越沒本事,越喜歡說這三句話,你說過嗎?
    女人都喜歡有本事的男人,什麼叫有本事?就是遇到困難與坎坷,能夠獨當一面,為家人解決困難。 有本事的男人,大都是在某一領域比較成功的男人,他們以己之長,賺的盤滿缽滿,並讓妻兒父母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哪怕不能大富大貴,但也能小富即安,哪怕生活中偶有意外出現,男人都能夠積極承擔並解決問題。客觀而言,女人最討厭的男人只有一種:脾氣大,沒本事。
  • 寬恕他人,解脫了自己的痛苦與憤怒
    當你寬恕後,那個曾經傷害你的人就再也不能控制你了。寬恕了他人,而是要將自己從持續的痛苦與憤怒中解放。
  • 王小波生前唯一訪談紀錄片
    就寫了很多大字報,論他自己被踢傷的事情。這要用中文講起來可能就比較生動,所以我不知道被翻譯成外國語言會怎麼樣。所以是,他被踢傷了,提到了生殖器上,所以他龜頭血腫。當時呢,在文化革命裡,一個人被人踢成這種傷,大家都覺得很好笑,覺得很有意思,但是他自己老要討論他受傷這件事兒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