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聊暑期檔的時候,說起下個月七夕馬上就到,怎麼一部愛情電影的聲響都沒有。特意搜了一下,下個月七夕當天,一共3部電影上映,一部動作犯罪,一部動畫電影,一部雖是愛情,但也不是能大熱大火的愛情片。
再回想,記憶裡去年好像也沒有什麼愛情電影讓我印象深刻,再往前,就是17年的《愛樂之城》,兩人在酒吧裡綿長的對視畫面,現在我還能品出味道。
最近看得影視劇和愛情都搭不上關係,上周末突然想找一部痛徹心扉的愛情片來看,從最新的片單裡找,來來回回翻了五分鐘,一無所獲,最後選擇了《傲慢與偏見》。
和朋友吐槽說心裡苦,沒得愛情劇看,朋友說我每天上網衝浪都是白衝的,你知道現在大家的老公是誰嗎,你首頁上刷不到甜甜的偶像劇嗎?
確實是,首頁從來不缺甜甜的愛情偶像劇,但這幾年大流量的愛情偶像劇,我一部都沒堅持看下來過。
從1998年到現在,我們這一代觀眾不斷成長,國產愛情劇也不斷發生變化,有人說,現在的偶像劇都是拍給現在的小孩兒看的,現在的小孩兒追劇的熱情,不就是你們小時候的樣子。
開始我將信將疑,也許吧,真的可能是因為年紀的關係,已經無法獲得那種看愛情偶像劇的快感,但重溫老片的時候,還是會被打動。
能打動人的愛情劇不會挑觀眾,國產第一部愛情偶像劇《將愛情進行到底》,1998年首播,那年我才5歲,後來興許是10歲左右才看的,對於10歲的我來說,哪裡懂什麼是愛情,但楊錚衝進海浪裡,把手機朝向大海,音樂響起的那一刻,讓10歲左右的小女孩很難過,但那時我並不能深刻體會和理解那種感動。
那時候愛情電視劇裡的人物和畫面是真實又豐富的,大學宿舍是實打實的大學宿舍,不是宜家的樣板間,主角之間情愫的萌生也不是見一面就愛上了,是大學活動,人際關係,性格表現,是作為愛情主線的鋪墊,人物都立體之後,他們相愛便成為順其自然的事。
要是看現在的愛情劇,我總有很多很多問題,為什麼男女主角就只見過一次就要在一起了?為什麼男主角一個外賣員窮小子的人設,住的房子堪比民宿酒店?無論是場景還是劇情發展,都有點兒讓人摸不著頭腦。
對於主角的人設,劇情總是會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角色是隨著劇情不斷成長的,但現在很多男女主角給我的感覺,就好像一直在過家家。
《惡作劇之吻》應該可以說是典型的這類主角人設,就江直樹而言,在遇到袁湘琴之前,他有自己的一套愛情觀。
他成績優異,他克製冷靜,井井有條,從小到大沒有什麼事能波動他這平靜的湖面,他是天才,但他活在半空中,他作為天才理解的愛情和生活,在遇到袁湘情後徹底改變,袁湘琴堅定的愛拉他從半空中落地,他的生活有了人情味。
兩個人因為這份愛,都收穫了不論是共有的這份愛情還是各自人生的更多補充調色,這是愛情劇最打動人的地方。
誇張的肢體動作和注水的臺詞,如果那樣就是愛情的話,我想當那種模式植入到現實生活中時,只能徒增麻煩。
現在回想這一年看得國產劇,印象深刻的感情線情節是在家庭劇《都挺好》裡,石天冬兩邊為難,便自作主張順蘇大強的意,讓他住酒店。石天冬想幫蘇明玉,蘇明玉知道後,卻指責石天冬,石天冬本著愛她為她好的本意,在蘇明玉眼裡卻成了添麻煩,兩個人的感情突然變僵。
這一段情節,在我看來非常現實,當兩個人的關係裡不僅僅只有兩個人時,要面對的,是兩人背後更多人的麻煩和問題,家庭,愛的方式,各自的雷區,和愛的不確定性。錯綜複雜,愛那麼簡單又那麼難。
愛情本是一個話題巨大的題材,但這兩年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以愛情為主的好劇越來越少,韓劇作為甜甜偶像劇的鼻祖,這兩年其實也在轉型,從男主角有錢到有特異功能,再到不是人。
所有套路都耍了一遍,就不怎麼好好講普通人的愛情了,直到前段時間偷偷火的《春夜》,用著實的細節打動觀眾,同事大米特別喜歡這部劇,我問她理由,她說「現實」。
對話無不基於生活,沒有以前的粉紅泡沫,即使是沒有臺詞的畫面,表達出來的感情都很洶湧。
臺劇這兩年也是突飛猛進,最近那部《我們不能是朋友》,有一點類似《春夜》,但更直接衝動。他們討論的已經不再是賣甜,而是愛的更多可能性。
或許現在我只想看更真實的愛情劇,甜的順其自然,苦的合情合理,內容不是情緒的淺層消費,也不再是人設賣弄,能給觀眾製造幻想,也能一針見血地戳中痛處。
真摯,我想這是我本人對於愛情劇最大的要求也是唯一的要求了。
插圖 /網絡
頭圖 / 網絡
「今晚22:22的報時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