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經藏:《八大人覺經》 菩薩是怎麼修行的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菩薩的修行從開始到成佛,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的。(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盧海林)

我們來看這部經,題目叫《佛說八大人覺經》,東漢安世高翻譯,他是安息國人,安息國就是現在的伊朗高原。沙門是一個音譯詞,有時候寫成桑門,桑樹的桑,是古代印度對各種宗教出家修行人的泛稱,並不是專指佛教的。

佛教傳到中國來以後,在很長時間內從印度、從西域各地到中國來傳教的高僧,他們的名字往往有一個姓,這個姓在剛開始的時候是我們漢地人概括的代稱他所來自的地方,比如說「安」就是安息國,凡是從安息國來的和尚都姓安,「世高」應該是他的法號了,從安息國來的叫安世高。

還有從大月支國來的,姓「支」,比如支婁迦懺;還有從印度來的,姓「竺」,天竺嘛,等等。那時候,中國剛剛接觸佛教,漢地剛開始沒有出家人,後來慢慢有了,跟外面來的高僧出家的中國人,就隨他們的師父姓,比如安世高如果有徒弟可能也會姓安。

這種情形一直到東晉時期,當時有位漢地高僧叫道安(河北人),他提出:我們都跟釋迦牟尼佛出家修道,我們都應該姓釋,釋迦牟尼佛的釋。後來有一部經叫《涅槃經》,翻譯到中國來,道安當時講這話的時候,《涅槃經》還沒有翻譯,後來《涅槃經》翻譯出來,經文裡就有這樣的話,「四大海水流入大海,同於一味」。

在印度,人分成四個種姓,這四大種姓的人到釋迦牟尼佛座下出家,都應該統一歸於釋迦的種姓,出家人姓釋是這樣來的。古代印度種姓社會等級森嚴,而在佛陀僧團裡面所有高貴低賤的種姓都一律平等,都姓釋。

安世高是東漢時很著名的翻譯家,他翻譯了不少著名的佛經,《八大人覺經》是其中之一。

我們看這部經的題目:《八大人覺經》,是八條大人所要覺悟的思想、覺悟的法。這部經非常概括地把佛教的一些主要問題討論了。

我們先討論第一個問題:生命的價值究竟是什麼?這裡我講的生命的價值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一根木頭,我們拿它來做什麼?拿它來做柱子,拿它來當柴火燒,或者拿它來造紙,物盡其性的話,它應該發揮到什麼極致呢?這就是所謂價值。我們每個人都有生命,生命的價值是什麼呢?生命發揮到極致,它最充分的實現應該是什麼呢?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人、不同的哲學,答案是不一樣的。在佛教這裡,是講生命最根本的價值是在覺悟,那麼覺悟的圓滿,就是每一個人的生命圓滿地完成了這種覺悟,就是我們所說的佛。

「佛」這個字是印度梵文的音譯,翻譯成漢語,叫覺者,覺悟的人,佛是覺悟圓滿的境界。「菩薩」是什麼?

我們漢地人講拜菩薩,都是泥塑木雕的,是我們崇拜的偶像。實際上在佛教裡面,菩薩是一種特殊的人格,是一類特殊的人。「菩薩」是一個音譯詞「菩提薩埵」的略稱,意指自覺覺他的人。廣義講,佛教裡菩薩還不光是指人,有時候動物裡也有菩薩,所以叫「覺有情」,自覺覺他的有情眾生,就是菩薩,菩薩是一類特殊的人格。這一類的人格從他趨向於覺悟的圓滿來說,他是在走向覺悟的過程中。從他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境界所展現的生命的特質來說,他又是覺悟的開展。

佛是覺悟的圓滿、完成。菩薩的修行從開始到成佛之間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中——這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生一世的,是生生世世的,有凡夫的、有聖賢的——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他生命的那些美好特質逐漸地實現,逐漸地展開,當這一切完全地展開了,就是圓滿,就是佛的境界。

這是佛教關於人生生命價值的一個回答。認同這種價值,認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跟佛平等,可以圓滿地覺悟,並且走上這條覺悟的路,在佛教裡有一個詞叫「發菩提心」——你認同這樣一個價值,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這樣一個價值,而且開始走上這條路,其實你就是菩薩了。所以大家注意,佛教是一個關於生命價值,生命覺悟展開的一個修行過程,這種展開和覺悟的過程,是在眾生的世界裡完成的。

在漢語佛教的翻譯裡面,關於菩薩還有一些其他的翻譯和稱呼,在這部經裡叫「大人」,這是最早的,這個稱呼再沒有被廣泛地運用。有的時候叫「大士」,這個稱呼就多了,菩薩大士、觀音大士。還有一個稱呼,這個稱呼往往在藏傳佛教裡用得多,翻譯成漢語叫「勇識」。這個稱呼很有意思,什麼叫勇識?識就是心,實際上就是講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命就是心,心識。

菩薩心是一類什麼樣的心呢?勇敢的心,勇敢的生命,菩薩——勇識。

《八大人覺經》就是討論了佛教裡所說的菩薩,他們的世界觀,他們的人生觀,他們不應該忘記的、經常要念的、在心中保持觀照的一些基本的理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傳普法師:覺悟修行之道——《八大人覺經》的啟示
    《八大人覺經》在佛遺教三經中篇幅最短。全經也只不過是比我們熟悉的《心經》略長几十個字,然而在那麼簡短的一篇經文當中,佛陀卻將利益一切眾生之道一一地娓娓道來。佛陀說八大人覺是八項菩薩大人所覺悟之法。什麼名謂菩薩?在寂天菩薩的《入行論》中說:「一切眾生相續中,凡具有菩提心者即名為菩薩。」那麼又什麼名為菩提心呢?
  • 傳普法師講八大人覺經:八大人覺謂何意
    首先要感謝的是,今天能夠有這次講經的機緣,我們要感謝中國佛教協會、感謝中國佛教講經交流基地、也感謝我們的吉林省佛教協會,能夠成就大家有這樣的勝緣。我來自江蘇,我的法名叫傳普,我今天要講的經文是《八大人覺經》。我看今天來的出家眾少,我想出家眾可能會對《八大人覺經》要熟悉一點。
  • 《八大人覺經》講的是什麼呢?「蘿蔔開會」
    問:師父好,我們很歡喜地參加了在隆福寺舉行的河北省第七屆講經交流會,法喜充滿,身心輕安,特別是幾位法師講解的《佛說八大人覺經》,覺得對我們初學很相應,但因為沒有做筆記,回來後總是回憶不圓滿,請您再簡單的引導我們一下,感恩您!
  • 為何說《八大人覺經》是日常實修反省的座右銘?
    《八大人覺經》,後漢安世高譯。(圖片來源:資料圖片)一、殊勝地位正如該經所云,「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清代同治年間(1863年),吳坤修居士精選的《釋氏十三經》即有此經。
  • 《佛說八大人覺經》十句經典禪語,句句有真意!
    ——《八大人覺經》雖然你還沒有出家,是個世俗之人,應當知道五欲的過患,不要染汙於世間之樂;常常念想著出家佛弟子用的三衣和瓦缽,當志願出家修行佛法。保持身心清白,修行佛法,即能慈悲一切眾生。三、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 佛說八大人覺經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解綱要一、述要義《八大人覺經》,即是八種菩薩大人所覺悟的真理,覺悟究竟即是佛,因此這也是八種成為菩薩、佛的真理。二、解經題《佛說八大人覺經》佛,就是「覺」的意思,包含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層含義。說,即是「宣揚」之意,包含自說、他說、默說三種形式。八,此是數字,即指經文中所說的「八種大人覺悟」之方法。大,即「大無邊際」之意,包含體大、用大、相大三個方面。人,也就是「有情」之意,含有凡情、聖情、至情三種內容。
  • 人無欲則剛,人無欲則明,學佛修行必讀的八句智慧經
    人無欲則剛,人無欲則明,學佛修行必讀的八句智慧經,你知道是哪一部經嗎古時一首白話詩:「終日奔波只為飢,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
  • 學佛,修行的方法——一門深入
    什麼是一門深入?學佛,修行,就要一門深入,一心一意專修,不要三心二意。今天修禪宗,明天修密宗,後天修內觀觀禪,或者再看到什麼其他法門很好,就去修其他法門,聽人說哪個寺院佛菩薩有靈性就去哪個寺院禮拜,這山看得那山高,心無所定,結果到頭來一事無成。
  • 法華經:菩薩為何化現聲聞,修行即是自淨佛土(49)
    比如,我們現在讀經、解經,其實也都是方便法,這叫借假修真。漸漸地,不受一切法中,煩惱減少了,智慧增長了。【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以無數方便,化諸眾生類。自說是聲聞,去佛道甚遠。度脫無量眾,皆悉得成就。雖小欲懈怠,漸當令作佛。】「因為知道眾生樂於小法,而畏懼於大智慧,因此諸菩薩們現作聲聞、緣覺的形象,以無數的方便法,化度諸眾生。
  • 佛教有八正道和有八大人覺都是指什麼?
    《佛說八大人覺經》,寫得非常好啊!下邊講八大人覺。這是講的八正道。「一心修習。八大人覺。」八大人覺,佛在《八大人覺經》裡邊講啊,有八大覺,八大人覺、大人覺。哪八大呢?第一叫少欲,第二叫知足。少欲、知足是兩個。第三個叫遠離,遠離世間,遠離五欲六塵,遠離各種感受,遠離各種知見。第四,精進,要有精進的覺悟。第五,正憶念,不斷地反覆的憶念。第六,定心,把心定下來。第七是智慧。
  • 2018五臺山佛教講經交流會二十三位法師宣講妙法
    佛教在線五臺山訊 2018年7月25日上午9時,以《慈悲·圓融·宏博》為主題,圍繞如何建立信仰、如何安頓心身、如何認識因果、如何利益眾生、如何依教修學的2018五臺山講經交流會正式開講,來自五臺山各寺院選拔推薦的23名法師根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地藏菩薩本願經》、《佛說阿彌陀經》、《八大人覺經》等16部經典作精彩講經
  • 《楞嚴經素解》卷八:十地菩薩,如何一地地修行?
    《楞嚴經》對於十地菩薩每一地雖然惜字如金,但是極其生動形象。【原文】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淨極明生。名發光地。明極覺滿。名焰慧地。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盡真如際。
  • 夢參老和尚:《地藏經》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
    大家都聽過經,每部經都有修行的方法,只是你沒有深入去學,或者修觀、或者修事相的修行——像禮佛、拜懺本身就是修行,我們上早晚殿乃至過堂都是修行。然後我們做佛的事、種種供養,如果你觀想這功德不可思議——大家聽《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的第三大願,就是「廣修供養」。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根據《乾隆大藏經》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部,第133部,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等譯《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原藏影印本校正注音。句讀、注音僅供參考。為了方便廣大善友修持,關注公眾號後,在後臺對話框發送「大悲咒」三字,即可獲得大悲咒修行儀軌。願各位師兄福慧增長,速證般若。
  • 《圓覺經》普覺菩薩,欲求圓覺應除四種病相
    修行都要看佛經。經文難懂,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從哪裡開始?怎麼學呢?怎樣才能進行有次第的學修呢?善知識猶如一座橋梁,是我們和法之間的路,順著他的指引,就能真正體悟佛法,到達涅槃的彼岸。善知識能夠善巧地、深入淺出地、契理契機地引導我們。《宗鏡錄》說:「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善知識」,就是了知因果輪迴和般若空性的人。
  • 法華經:為什麼說此經難信難解,如何善行菩薩道(58)
    【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以以分別妄見傳布妄授給他人。此法得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往昔以來,沒有顯說過。
  • 佛陀慈悲開示,跟阿那律講明了這八大人覺,修佛之人要認真領悟
    阿那律在修行之時,請佛陀慈悲開示,佛陀就跟他說了這八大人覺,後成《佛說八大人覺經》。當時,阿那律之所以請教佛陀,就是看到接近社會弘法利生的弟子與在家學佛的信徒很多,他們如何才能求得覺悟,進入涅槃,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的問題,所以佛陀說得淺顯易懂,我們初學之人,也正好因此領悟一些。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是要用心的去體會經文中的內容是什麼,這樣師兄的修行功效才會更加的好,而且師兄也會知道楞嚴經全文講什麼,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簡單的了解楞嚴經義貫全文吧!【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注釋】「大佛頂」:「大」為形容詞,修飾「佛頂」,用以表示如來所證之功德。如何才能真正稱之「大」呢?
  • 《楞嚴經》金剛後心六至十地菩薩
    《華嚴經》說:菩薩摩訶薩已具足第五地已,欲入第六現前地,當觀察十平等法。何等為十?《華嚴經》說:菩薩摩訶薩具足第六地行已,欲入第七遠行地,當修十種方便慧起殊勝道。何等為十?《華嚴經》說: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善修習方便慧、善清淨諸道,善集助道法。大願力所攝,如來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善清淨深心思覺,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舍眾生,入無量智道,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無性為性,初(勝解行地)、中(增上意樂清淨地)、後(到究竟地)際皆悉平等。
  • 感恩地藏菩薩,感恩《僧伽吒經》
    這就是佛在經中一再提到的"無常"。在死亡面前,世間的一切幸福和歡樂都成為虛無。14日我開始動手抄寫第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因當時老公的奶奶剛剛去世,我想怎樣才能幫助老人呢?上網搜索,或許是和地藏王菩薩有宿世的善緣,就找到了《地藏菩薩本願經》,也開始了我學佛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