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的修行從開始到成佛,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的。(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盧海林)
我們來看這部經,題目叫《佛說八大人覺經》,東漢安世高翻譯,他是安息國人,安息國就是現在的伊朗高原。沙門是一個音譯詞,有時候寫成桑門,桑樹的桑,是古代印度對各種宗教出家修行人的泛稱,並不是專指佛教的。
佛教傳到中國來以後,在很長時間內從印度、從西域各地到中國來傳教的高僧,他們的名字往往有一個姓,這個姓在剛開始的時候是我們漢地人概括的代稱他所來自的地方,比如說「安」就是安息國,凡是從安息國來的和尚都姓安,「世高」應該是他的法號了,從安息國來的叫安世高。
還有從大月支國來的,姓「支」,比如支婁迦懺;還有從印度來的,姓「竺」,天竺嘛,等等。那時候,中國剛剛接觸佛教,漢地剛開始沒有出家人,後來慢慢有了,跟外面來的高僧出家的中國人,就隨他們的師父姓,比如安世高如果有徒弟可能也會姓安。
這種情形一直到東晉時期,當時有位漢地高僧叫道安(河北人),他提出:我們都跟釋迦牟尼佛出家修道,我們都應該姓釋,釋迦牟尼佛的釋。後來有一部經叫《涅槃經》,翻譯到中國來,道安當時講這話的時候,《涅槃經》還沒有翻譯,後來《涅槃經》翻譯出來,經文裡就有這樣的話,「四大海水流入大海,同於一味」。
在印度,人分成四個種姓,這四大種姓的人到釋迦牟尼佛座下出家,都應該統一歸於釋迦的種姓,出家人姓釋是這樣來的。古代印度種姓社會等級森嚴,而在佛陀僧團裡面所有高貴低賤的種姓都一律平等,都姓釋。
安世高是東漢時很著名的翻譯家,他翻譯了不少著名的佛經,《八大人覺經》是其中之一。
我們看這部經的題目:《八大人覺經》,是八條大人所要覺悟的思想、覺悟的法。這部經非常概括地把佛教的一些主要問題討論了。
我們先討論第一個問題:生命的價值究竟是什麼?這裡我講的生命的價值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一根木頭,我們拿它來做什麼?拿它來做柱子,拿它來當柴火燒,或者拿它來造紙,物盡其性的話,它應該發揮到什麼極致呢?這就是所謂價值。我們每個人都有生命,生命的價值是什麼呢?生命發揮到極致,它最充分的實現應該是什麼呢?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人、不同的哲學,答案是不一樣的。在佛教這裡,是講生命最根本的價值是在覺悟,那麼覺悟的圓滿,就是每一個人的生命圓滿地完成了這種覺悟,就是我們所說的佛。
「佛」這個字是印度梵文的音譯,翻譯成漢語,叫覺者,覺悟的人,佛是覺悟圓滿的境界。「菩薩」是什麼?
我們漢地人講拜菩薩,都是泥塑木雕的,是我們崇拜的偶像。實際上在佛教裡面,菩薩是一種特殊的人格,是一類特殊的人。「菩薩」是一個音譯詞「菩提薩埵」的略稱,意指自覺覺他的人。廣義講,佛教裡菩薩還不光是指人,有時候動物裡也有菩薩,所以叫「覺有情」,自覺覺他的有情眾生,就是菩薩,菩薩是一類特殊的人格。這一類的人格從他趨向於覺悟的圓滿來說,他是在走向覺悟的過程中。從他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境界所展現的生命的特質來說,他又是覺悟的開展。
佛是覺悟的圓滿、完成。菩薩的修行從開始到成佛之間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中——這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生一世的,是生生世世的,有凡夫的、有聖賢的——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他生命的那些美好特質逐漸地實現,逐漸地展開,當這一切完全地展開了,就是圓滿,就是佛的境界。
這是佛教關於人生生命價值的一個回答。認同這種價值,認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跟佛平等,可以圓滿地覺悟,並且走上這條覺悟的路,在佛教裡有一個詞叫「發菩提心」——你認同這樣一個價值,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這樣一個價值,而且開始走上這條路,其實你就是菩薩了。所以大家注意,佛教是一個關於生命價值,生命覺悟展開的一個修行過程,這種展開和覺悟的過程,是在眾生的世界裡完成的。
在漢語佛教的翻譯裡面,關於菩薩還有一些其他的翻譯和稱呼,在這部經裡叫「大人」,這是最早的,這個稱呼再沒有被廣泛地運用。有的時候叫「大士」,這個稱呼就多了,菩薩大士、觀音大士。還有一個稱呼,這個稱呼往往在藏傳佛教裡用得多,翻譯成漢語叫「勇識」。這個稱呼很有意思,什麼叫勇識?識就是心,實際上就是講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命就是心,心識。
菩薩心是一類什麼樣的心呢?勇敢的心,勇敢的生命,菩薩——勇識。
《八大人覺經》就是討論了佛教裡所說的菩薩,他們的世界觀,他們的人生觀,他們不應該忘記的、經常要念的、在心中保持觀照的一些基本的理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