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合序 萬物有靈——《身邊的二十四節氣》裡的「秋收」與「冬藏」

2021-01-08 中國青年網

《身邊的二十四節氣》 劉從康 著/繪 武漢出版社

9月初的江城,節氣將至白露。雖然正午時的炎陽仍如夏季一般火熱,但清晨的微風已帶有幾分涼意。夏天遲遲不肯離去,但秋天的腳步,還是來了。

感歲時變化,隨手翻閱了些典籍,將我所著的《身邊的二十四節氣》裡與秋令相關的內容,與讀者分享如下。

先秦時,我國曆法有周曆、殷歷、夏曆的「三正」之說。古人為度量日、月、行星的位置與運動,將天黃道附近的一周天十二分,依次以子、醜、寅、卯等十二支代之,稱「十二辰」。一年中,北鬥七星的鬥柄依次指向「十二辰」,據之確定一年的十二個月,稱為「月建」。所謂「周曆建子、殷歷建醜,夏曆建寅」,即是說周曆以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為歲首;殷歷以建醜之月為歲首;夏曆則已以建寅之月為歲首。這樣一來,周曆、殷歷的正月,分別相當於夏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春秋戰國時,各國曆法不一。《詩經·豳風》中,《七月》詩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此「七月、九月」即為夏曆秋季;而「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慄烈」等,「一之日、二之日」則為周曆的一月、二月,為冬季。秦統一後,改以夏曆十月為歲首。西漢初年,沿用秦歷。至漢武帝時頒布「太初曆」,恢復以夏曆正月為歲首。夏曆的一年始於春而止於冬,更加符合四季變換與農業生產,也是現在所謂「農曆」的前身。

夏曆一年四季,每季三月依次以孟、仲、季稱。早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就說:「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秋季,是一個收穫的季節。

約成書於西漢的《禮記·月令》中說:

「孟秋之月,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在這個月中,立秋之日,天子要親自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西郊舉行迎接秋季的祭祀典禮;新谷收穫,各地官員督導秋收、完善堤防、修繕宮室、加固城郭。

「仲秋之月,盲風至,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在這個月中,秋分之日,日夜均分,雷聲自此收斂,蟄蟲準備冬眠;百姓挖掘菜窖、修補糧倉、收存穀物、儲存蔬菜,播種冬麥。

「季秋之月,鴻雁來賓,雀入大水為蛤,菊有黃花,豺乃祭獸戮禽。」在這個月中,各種農作物要全部入倉並登入帳冊。清晨開始降霜,草木黃落,農人離開田地,百工休息,人們進入樹林伐木燒炭,以備冬用。

在上面的內容中,可以看到「立秋」和被稱為「日夜分」的秋分兩個節氣,而今天我們所熟悉的處暑、霜降等節氣,卻沒有見到。這是因為,今天的「二十四節氣」,在歷史上並非同時確定,而是逐步形成的。

《禮記·月令》,明確提到了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加上仲春、仲秋兩個月中的「日夜分」和仲夏之月中的「日長至」、仲冬之月中的「日短至」,共有八個節氣,是古人最早認識到的節氣。《左傳》中,僖公五年傳曰:「凡分至啟閉,必書雲物,為備故也。」是說春秋時,國君於分、至、啟、閉八個節氣之時,都要登臺以望天象,佔其吉兇而書之。《左傳》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人左丘明所作,《呂氏春秋》為秦國宰相呂不韋主持編纂,可見最晚在戰國初年,曆法中的分、至、啟、閉八個節氣,已經形成。所以《詩經·秦風》《蒹葭》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寫雖為秋景,卻非「白露」節氣景象。而到了相傳為漢淮南王劉向主持編纂的《淮南子》中,所記載的二十四節氣,就與後世完全相同了。

寒來暑往、晝夜晨昏、月相盈虧,是古人生活中感受到的重要周期現象。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不僅是自然的消長周期,也是先民的生活節律。中國的傳統曆法不同於西方,以「陰陽合曆」的方式兼顧四季輪迴和月相盈虧,再以「純陽」的二十四節氣反映季節變化和自然物候,在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方面,較之現行的公曆,確有優越之處。

人類是自然的孩子,過去和未來都是這樣。今天,過度的工業文明和虛擬技術營造出一種人類可以高於自然的假象。以節氣為橋梁,重拾人與自然的和諧,其意義,不止「風花雪月」而已。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仲秋時節的武漢街頭雖仍是綠樹成蔭,但香樟、烏桕、苦楝,碩果早已掛滿枝頭。城市路邊的枸骨、火棘,郊野山林中的菝葜、白英,隨著秋意漸濃,果實也將變成鮮豔的火紅。這些果實,雖不是人類的食物,卻是冬季候鳥的口糧。

疫情已散,曾是疫情中心的武漢恢復了往日的熙攘與寧靜。此時的秋天,似乎更值得珍惜。

(作者:劉從康,系武漢出版社編輯)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雲遊二十四節氣——冬至大如年
    二十四節氣是大自然說給我們聽的語言,也是古人詩意棲居的創造。人們在勞動中學會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依氣候而作,隨歲月流轉。冬至更是一年的伊始,蘭州日報社西遊記工作室從今天開始走入二十四節氣,特別製作 " 雲遊二十四節氣 " 系列短視頻,換一種視角,輕鬆有趣地解讀蘭州的二十四節氣故事。北方人:今天冬至,吃頓餃子!南方人:好呀好呀!北方人:難得吃頓餃子你多吃點。
  • 二十四節氣之歌
    這首小時候背熟的二十四節氣歌,沒想到會在不平凡的庚子年裡再次刷新發酵。因新冠疫情,長時間窩居宅家,故特別關注節氣變化情況,期待春噯花開,期待夏日豔陽,期待秋風送爽,尤其是期盼疫情早點過去。還天以青,還地以淨,還人間四季祥和,歲序井然,黎庶安康。    心有所寄,便有所動。於是從立春始,至大寒終,逢節一歌,居然都堅持下來了。
  • 二十四節氣與養生·秋分|警惕!中醫博士提醒您降秋燥吃水果別貪嘴
    編者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周而復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大家應該懂得如何來適應氣候的變化,有效地保養身體,防禦疾病的侵害。現如今快節奏的生活,讓很多中青年人只為生活奔波,而忽略了身體的日常保健。中醫講「治未病」,就是養生。
  • 二十四節氣—立春,駝奶養生正當時!
    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即將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的開啟,新的一年之始。古人對歲首很重視,立春要祭春神、祭太歲,敬天法祖,由此便產生了辭舊布新、迎春祈福等一系列祭祝祈年文化活動。立春節氣2月3日—17日也正好處於新春佳節期間,氛圍更加濃烈。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二十四節氣豐富世界 非遺文化寶庫(圖)
    您認為二十四節氣成功申遺意味著什麼?從傳統文化傳承角度,對於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歷史文明的國家有什麼重大意義嗎?  蕭放:二十四節氣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它的成功申遺是件振奮人心的事。中華傳統文化項目在現代非物質文化遺產背景下被承認,這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認,也是現代社會人類文化多樣性的一種表現。
  • 【二十四節氣】立春 · 春神句芒
    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丨風物[ 起源 ]立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遊農業生產與氣候關係的全過程。古人以「元亨利貞」四字對應四季。
  • 秋收冬藏之際,尋找豐收的果實 解密立冬節氣裡的「大智慧」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此時,不管是大自然裡的動植物,還是人們的生活,都進入休養、收藏狀態。此次,蘇報「二十四趣」節氣自然學校來到白洋灣實踐基地,聯合和美社區開設立冬節氣課堂,帶著孩子們走進虎丘溼地公園,尋找這個季節豐收的果實,並跟著白洋灣當地的老蘇州學唱山歌、編織麥秸稈、製作美食「聚福袋」,從大自然的變化和人們的生活中去感受秋收冬藏的「魔法」。果實裡找到冬藏「魔法」說到立冬節氣,很多人都會想起「秋收冬藏」。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的一個形容詞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大多記物候,如芒種、小暑、霜降、大寒等,用形容詞來定義節氣,「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的一個。清明這個節氣,按照時序,已屬季春,江南已經是「拆桐開盡鶯聲老」了,為什麼還用如此光鮮亮麗的詞形容它呢?我想這與二十四節氣是生活在北方的周人定下來的有關。
  • 二十四節氣古畫欣賞!太美了,果斷收藏!
    讓天下人精神有家園,讓天下人靈魂有歸宿,讓天下人走向覺悟路,讓宇宙的能量照耀每個人的靈魂「文化智信」智慧的自信,引領人 託起人 成就人 ▌節氣來歷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
  • 陰陽交替,萬物相生,簡單易懂的二十四節氣與八卦關係
    在我們農曆二十四節氣中,每月有兩個節氣,第一個節氣為節,第二個節氣為氣。一年十二個月對於「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地支。夏曆子月為十一月,包含兩個節氣大雪和冬至,大雪為節,冬至為氣,子月對應的是復卦。
  • 唱響節氣之歌 南京建鄴發布系列原創曲目
    二十四節氣「春·夏·秋·冬」系列原創歌曲正式發布春種、夏耘、秋收、冬藏,耳熟能詳的二十四節氣,蘊藏著中國農耕文明獨特的智慧。建鄴區文明辦副主任董海兵表示,希望在每個節氣到來的時候,通過簡短的語言、明快的節奏哼唱,呈現另一種四季輪迴的變化。「也是提升『二十四節氣』的知曉率和關注度,在潤物細無聲中傳播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予人以溫潤、薰陶和啟迪。」如何傳承和傳播節氣文化?如何滿足新市民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
  • 小雪到,宜「冬藏」
    小雪節氣前一天,銀川降下瑞雪。記者劉文靜攝上周,銀川的氣溫一下子降了下來,伴隨著降溫,小雪節氣也到來了。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個節氣,冬季第二個節氣,每年公曆11月22至23日如約而來。小雪的到來,意味著天氣愈發寒冷,是時候準備過冬了。
  • 【二十四節氣專欄】小雪.積善而慶餘
    從萬物運行規律的本源出發,以「易經十二消息卦氣圖」為背景,從二十四節氣的緣起開始,遵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規律,清晰對應人生不同階段的生命節點,關照我們如何順應天地宇宙運行的大道,提高我們運氣的能力,做到有禮有節,得享「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的護持。
  • 二十四節氣,是永遠醒著的時鐘
    書中有風雪和雨露的流轉,也有星月花木私語,更有大自然各種聲音、色彩和線條的喚醒,還有哲學與美的沉思。這種經驗和感受,是蔣勳對美與身體、文明與道德、律法與自由以及自我與修行諸多感悟。 這是蔣勳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功課,也是我們體悟自身和宇宙關係的功課。
  • 唐朝元稹二十四節氣詩裡的冬至,周朝立年日照南天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唐朝元稹二十四節氣詩裡的冬至,周朝立年日照南天 元稹冬至節氣詩賞讀:二氣俱生處,舜日照南天 二氣俱生處,周家正立年。 歲星瞻北極,舜日照南天。 拜慶朝金殿,歡娛列綺筵。 萬邦歌有道,誰敢動徵邊?
  • 二十四節氣詩:小雪其二
    二十四節氣詩:小雪其二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是冬季的第2個節氣。時間在每年公曆11月22或23日,即太陽到達黃經240°時。「小雪」是反映氣候特徵的節氣。
  • 回顧∣二十四節氣之小雪
    11月25日上午,我館公益講師李柳英老師為讀者朋友們帶來了一場關於二十四節氣之小雪的講座活動。接下來書香君帶大家一起回顧一下李老師帶來的精神食糧:精神食糧一:在我國古代的傳統曆法裡將一年按照不同的氣候特點將它們分為二十四個節氣。
  • 唐朝元稹二十四節氣詩裡的冬至,周朝立年,日照南天
    元稹的廿四氣詩,也就是二十四節氣詩,是他在做丞相的時候頒布的面向全國的節氣詩詞歷,是日曆的一種補充,讓普通人都能知道每個月有哪些節氣,節氣應對的氣候知識與歷史掌故。
  • 【雲課堂】博物館裡的二十四節氣之立冬
    立冬 二十四節氣 2020.11.07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時間一般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 對「立冬」的理解,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冬天開始的意思上。
  • 萬物皆有靈,草木亦有心。
    心如止水鑑常寧 見盡人間萬物情 少年遊,踏浪回首,萬千冬藏一春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