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新聞與傳播學院 趙天源:
前蘇聯著名作家斯米爾諾夫(1915-1976)曾說:「在偉大歷史事件的進程中,往往會出現一個就其本身意義而言微不足道的小插曲,但它卻能特別鮮明地,異乎尋常地反映出整個事件中最重要、最本質的特點,如同有時一滴水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周圍世界的巨大場面一樣。」
2010年11月在莫斯科首映的電影《布列斯特要塞》由始至終清晰地折射出了這位偉大的歷史觀和創作觀。
貫穿這部電影的撼人心魄的戰爭場景、肝腸寸斷的生離死別,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一嗟三嘆的悲苦哀慟,無不給觀者以極大的心靈震撼。
需要強調的是:鋪陳有致、娓娓道來、交織呼應的影片配樂對個中情緒的烘託和情感的表達可謂淋漓盡致,作曲家爐火純青的創作和樂隊完美無瑕的演奏可謂渾然天成,尤其是片尾一曲《莫讓我離去》更成為天籟絕唱,好似整部影片的點睛之筆。無數經驗證明,經典的電影必然是有著優秀配樂的藝術作品,而優秀的配樂又往往源自優秀作曲家的精心創作和演奏樂隊的精彩演繹-《布列斯特要塞》再一次印證了這一不二法則。
讓我們一起來賞析《布列斯特要塞》這部電影的偉大配樂的玄妙之處。
影片《布列斯特要塞》的配樂較為直觀地反映出他在創作中善幹去繁就簡,能夠在準確把握總體框架的基礎上,積極運用民族民間音樂語彙,並主動吸納當下各種音樂流派的諸多元素,從而形成較為開放的國際化風格和鮮明的創作特色。
一、和平的序奏
影片開始,嘈雜煩亂的音響此起彼伏。
鏡頭緩緩滑向廢墟中一個碩大的沒有指針的錶盤,滴答的聲音倏然響起,仿似時光的逆流。
奠定整部影片的主題樂曲在神秘的木管吹奏中如縹緲的晨霧轉瞬即逝,為此後波瀾壯闊的鋪陳晃射過一絲餘韻悠長的光影。
畫面中一位少年在軍樂隊中吹著低音大號-他就是影片的主人公阿基莫夫。周末的草坪上,人們在樂隊演奏出的悠揚樂聲中翩翩起舞。俄日戰爭時期的1905年,一位俄國將軍為了緬懷在滿洲裡一帶犧牲的戰友,創作了這首《在滿洲裡的山崗上》的歌曲。沉浸在祥和氛圍中的要塞被這首原本悲涼的樂曲繚繞著,似乎隱喻了冥冥中的不歸浩劫。
之後的一段溫暖配樂裹挾著脈脈深情呈現出來自倖存者、原著作家以及導演和觀眾共同的心聲,作曲家嫻熟地運用音樂語言的表述技巧有力配合著鏡頭中視角的轉換,而弦樂幾次模仿重複後的半音滑行以及隨之而來的冷峻的定音鼓聲響,使隱伏在平靜中的不安漸趨明朗,這恰與此前《在滿洲裡的山崗上》的暗示不謀而合,成為影片行進中的音響潛流。
二、震驚、無助與猛醒的重奏
凌晨,阿基莫夫和少女阿尼婭在薄霧漂浮的布格河靜靜垂釣,豎琴的波狀音型顧盼流離。突然,到處是炸彈的爆炸聲,所有人在尖利的銅管震顫和弦樂的戰慄聲中漫無目標奔逃著,女聲吟唱的俄羅斯民歌主題在槍炮聲中顯得超然與清婉,就像來自懸浮於要塞上空的希臘和平女神厄瑞涅的呼喚,它的出現,也仿佛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中時隱時現的燭火,雖然贏弱渺小,但卻給人以綠色的希望和寄託。
三、反擊、突圍與失敗的交響
首次進攻失利,德國人派出規模更大的坦克步兵分隊。團長加夫裡洛夫率領勇士們進行了破釜沉舟似的正面衝鋒。一時間,怒吼呼號、烈焰升騰、槍炮齊鳴,象徵著德軍的銅管陰森恐怖,弦樂低音區密集而緊促的節奏型配合著大步衝向敵人的蘇軍步伐。
這是一次「狹路相逢勇者勝」的遭遇戰,主題動機在小號剛毅的聲響中稜角分明地呈現,仿佛是英雄們不屈不撓戰鬥精神的鮮明刻畫。
待到鬥爭白熱化時,樂隊全奏主題,氣勢雄渾高昂,一掃以往的隱忍和遲疑,音樂瞬間澆築出蘇軍英雄敢於犧牲的大無畏氣概和寸土必爭的家國情懷。
四、令人潸然淚下的片尾曲
正當觀眾沉浸在對歷史、政治、軍事、人生、愛情的五味雜陳的感懷中時,被譽為影片「點睛之筆」的片尾曲《莫讓我離去》不失時機地唱響,它將電影的情感表達推向高潮。歌曲建立在小調的基礎之上,聲音在悠揚的樂聲中響起,第二段演唱中在樂曲的高潮部分加人深情的男聲合唱作為襯託。
如今的布列斯特隸屬白俄羅斯,但那場悲壯豪邁的戰役依然是所有前蘇聯人民永遠的記憶和驕傲。
通過影片《布列斯特要塞》的真實再現,我們了解到這一人類歷史上最令人心碎和感慨的傷痛瞬間,透過影片配樂,我們更加深刻地感知到孕育自平凡和淳樸的英雄精神是如何鍛造出來的,更加清晰地把脈到源自血液的民族情懷是如何在危難時刻得以昭示和彰顯的,同時,也更加明確地認識到音樂是如何通過其特有的語言將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們聯結凝聚在一起的……
在高高的布列斯特要塞山崗上,英雄們的影和他們的吶喊已幻化成阿古今濃情的歌聲,永遠不會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