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還沒進香港他就在開咖啡店,連開28家卻選擇離開,現在他要把咖啡店開在聾啞人背上

2021-02-07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


有愛,一條就夠!


P君小心翼翼地把咖啡端到客人面前,她什麼也沒說,只微微一笑,便準備轉身離開。
「麻煩再來一份西多士」
「……」
「Hey,服務員,麻煩…」
「……」
「喂!你們怎麼這麼沒有禮貌!」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她是聾啞人。」 我跑上去解釋。如果你常來我的咖啡店,對這一幕應該不會陌生。


香港有我的時候還沒有星巴克


Hello, 我是林博聰,香港人。16歲那年,我中學畢業,來到尖沙咀的一家五星級酒店當實習生。我不是一個安於現狀的人,利用本來不多的假期,我繼續上學,進修酒店與飲食管理學學位課程,短短5年,我就升到宴會經理,服務整個香港最有錢的一幫人,連英國王儲來港都是我服務的,這樣的工作經歷讓我開始接觸咖啡。



舊金山的咖啡館


1997年,我專門跑去美國舊金山學習咖啡烘培,抱回一大堆的筆記和資料,卻在機場全弄丟了,我坐在機場苦笑,慶幸還好咖啡烘培的學習像是一種技能的習得,它像學會騎單車,學會遊泳一樣,是丟不了的。



香榭麗舍大道上的咖啡館


我喜歡滿世界跑,記得有一次在法國巴黎,我走在香榭麗舍大道上,街道兩邊的咖啡店一下鉤住了我,我坐在露天咖啡館,品著最正宗的法式咖啡,思緒飛到雲霄,假如我開咖啡店,要取一個什麼樣的名字呢?取一個深奧的法國名字?算了,就叫巴黎咖啡吧。



見證香港電影甚至整個經濟興衰的茶餐廳


但我的第一家店卻是茶餐廳。回歸前後,香港的經濟一直不是很好,唯獨茶餐廳好賺,我決定離開酒店,去開茶餐廳。我的生意也一直很好,但茶餐廳的食物成本、工資、租金實在高得離譜,雖然好賺,但怎麼賺都不夠付租金。


還是開咖啡店吧。1999年我在登打士街開了第一家咖啡店。旺角的登打士街,是一條非常平民,甚至可以說是『蛇龍混雜』的一條街,和喝咖啡完全不搭,我卻在這裡開了一家『純白』的咖啡店,白色的桌子,淺色的牆和地板,把酒店的那一套帶過來。




同樣的質量,酒店賣四五十塊的咖啡,我在旺角只賣十塊一杯。剛開始客人並不多,當時香港沒什麼咖啡店,連星巴克都還沒進來。街坊們經過都覺得好奇怪,不知道這是幹什麼的,一定會很貴,但進來一看,才10塊!大概一個星期左右吧,我們的店門口就開始排起長龍。生意越來越好,我在馬路對面又開了兩家分店,不安現狀的我在百忙之中依然選擇繼續進修碩士課程。

咖啡店旁邊有一家聾啞人中心,有一天,一位聾啞人進店問可不可以請他做服務員,我心想,為什麼不可以呢? 「好啊」,第二天就來上班了。在這之前,我並沒有接觸過聾啞人,但我覺得,他們和普通人並沒有什麼不同,除了不會講話。

剛開始時溝通確實存在障礙,不像現在有微信,有智慧型手機,那時我們只能用紙筆交流。

在培訓上面確實要付出比較多的時間,不過他們專心工作的時間遠遠超過培訓的時間,他們有同齡人沒有的自律和專心,我開始聘請大量的聾啞人,現在我咖啡店大約有一半都是聾啞人,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掃掃二維碼就可以下單點餐,幾乎不需要語言的交流,所以有些店乾脆所有員工都請聾啞人。聾啞人之間有自己的一套語言,我們教會一個,這個聾啞人就可以去教其他聾啞人,是個可複製的過程。




當然,由於溝通不便帶來的誤會是常有的,但我不喜歡刻意強調我們店的不同,在我店裡,除了收銀臺前一個小小的提示牌外,再看不到任何標註有聾人服務的標識。我想給這些聾啞人最平等、最自然的尊重。

2000年,星巴克進駐香港,越來越多人開始認識咖啡,我趁著這個勢頭,陸續又在不同地方開了很多家巴黎咖啡。每一家店,我都堅持聘用聾啞人。


我用剩飯剩菜

贏了新鴻基和美國通用


香港旺角的登打士街並不長,跨過荃灣線兩邊加起來只有680米,步行10分鐘,卻擠了30多家咖啡店,大家開始惡性競爭,偷工減料隨之而來,租金不斷翻倍又翻倍,逼我上二樓,於是,巴黎咖啡成為了全香港第一家「樓上咖啡店」。




星巴克、麥咖啡、太平洋咖啡這些賣股票的超級大公司紛紛搶佔香港的咖啡市場,我一個人單打獨鬥實在是撐不下去,所以選擇了特許經營模式,和政府合作。這不僅讓我在短時間內開了很多店,還讓巴黎咖啡的知名度一下子打開了。最高峰的時候我開了28家店,幾乎遍布全香港,那時候我是香港咖啡界協會主席。

不過巴黎咖啡最閃亮的一次登場是贏得香港2005年義工比賽的冠軍,當年的亞軍是新鴻基集團(香港首富),季軍是美國通用,這件事還得從一個盒飯說起。




千禧年前香港的經濟依舊沒有好轉,店鋪樓下空地有很多流浪漢蓋著紙皮在睡覺。當時巴黎咖啡店每天都會有剩餘的食物,丟了實在浪費,凌晨三四點關門之前,我們就把這些剩餘的食物變成飯盒,員工坐車回家就順手拿十個八個飯盒去派。

巴黎咖啡館每天凌晨關門前總會迎來一批特殊的人,他們是周刊記者。這些記者工作到很晚,稿件交付印刷後,會來吃點東西再坐車回家。我們派飯盒的舉動引起《壹周刊》一個記者的注意,然後我們就見報了,全香港都知道了我們在做這件事。



香港的流浪漢


毀譽參半。有人指責我們可以降價,但免費送實在太沒有商業道德了。巴黎咖啡那時候一個飯大概三四十塊,但街邊的一些小店一個飯大概就賣6、7塊,是流浪漢平時主食,我這樣一送,那些小店沒人光顧了。

可能是大家看問題的方向不同吧,管理學有一個句子很打趣:在商業裡面,那些流氓不恐怖,老實人做自己以為正確的事這才是最恐怖的。所以我一直反省自己是不是那個老實人。

大多數人還是支持我們的,比如說東華三院、救世軍(香港有名宗教及慈善組織),特別是救世軍,他們決定和我們一起把這個免費送餐的活動做大。

獲得義工比賽冠軍對我來說是極大的鼓勵,後來我陸陸續續又獲得了一些獎,2006年企業創意大獎,同年的世界傑出華人及榮譽博士學位,2007年的HSBC Living Business Award傑出獎等等。這刷新了人們對公益的理解。公益不是那些超級上市公司的專利,我們巴黎咖啡不過是小小的咖啡店,但我們也可以做公益,而且可以比那些大公司做得更好。



香港的星巴克也很有情調


現在在香港中環、旺角也還有叫巴黎咖啡的咖啡店,但已經不是我的了。 鼎盛時期,我在香港有30多家不同的咖啡店,都是和不同醫院、法院、政府合作的,會聘請大量的聾啞人、雙失青年、單親家庭、退休人士。但特許經營有一個明顯的弊端,就是實際權力並不在我手上,很多時候我只是一個牽頭的作用,贏了一些,也輸了一些,輸的是對品質控制權,政府可以不考慮盈利,但我畢竟是個商人。所以在2009年,我放棄了特許經營,起身前往上海。


我知道什麼是社會企業,但我不在乎別人怎麼界定我的企業。我很清楚自己是一個商人,我的咖啡店招收聾啞人,從來沒有申請過政府的任何補貼,可以做生意,又可以貢獻社會,我覺得這樣就很好。


用一杯咖啡玩轉公益


一杯10塊的咖啡成本可能不到1塊,但真正到農民手裡就不知道剩下幾毛了。咖啡豆說白了就是一個農業產品,是僅次於石油的第二大消費品,對世界經濟影響極大。南美洲的貧困國家大量種植咖啡豆,但咖啡豆並不能維持他們生活,咖啡青豆的價格被一壓再壓,種大半輩子咖啡豆,可能還是供不起孩子讀書,世代困在咖啡田裡,這就是公平貿易問題。




我是個商人沒錯,但我不想做這樣的生意。來到上海,我去過貧困學校探訪,發現雲南、海南貧困地區的學校都有咖啡種植,但在當地沒有好的銷售渠道。於是,我和這些學校合作,用公平的價格購買他們種植的咖啡豆。


一杯咖啡就可以玩轉公益,除了購買公平貿易的咖啡豆,巴黎咖啡還會和上海一些高校,比如復旦、交大合作拓展咖啡店




我們也有自己的義工團隊


不僅是我,我身邊的朋友也會不定期舉辦各種活動來幫助弱勢群體。




我是一名基督教徒,但我不認為我做的事與我的信仰有直接的關係。信仰讓我愛身邊,愛世界,但並不不是說只有基督徒才會做這件事,我相信所有心中有愛的人都會關心、幫助身邊的弱勢群體。




從1999年走進巴黎咖啡的那位聾啞人算起,16年來我們已經培訓了近400多名聾啞人咖啡師。有時候我跟師傅們聊天,他們說因為自己聽不見,所以心無雜念,便會專注的去做每一杯咖啡。這就像一個藝術家雕刻一件藝術品,一生只做一件事。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P君。

P君走進我咖啡店之前,已經很久沒有工作了,現在工廠的工作越來越難找。她來到我這,不但工資和健全人是一模一樣的,還可以免費接受咖啡師培訓。從咖啡師到副店長到店長再到經理,最後她選擇自立門戶,和丈夫一起回到老家開了一家小咖啡館。見證她從一個需要救助的人到有了積蓄,自己當老闆的整個過程,我感到說不出的快樂。這就是我一直堅持的『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她不再為三餐溫飽發愁,開始有了自我認同,這對她身邊的人,對她的下一代,都會有極大的好處,他們的自我認識不同了,生命也會大有不同。

不過,小小咖啡店能招收的聾啞人總是有限的,我怎樣才可以幫助更多的聾啞人呢?


我想用1杯20元的咖啡

讓聾啞人月入8000


中國人飲用茶和咖啡的比例大約是99:1,中國咖啡市場的潛力是巨大。傳統的店鋪增長員工太慢,想要幫助更多的聾啞人,避開租金,增大競爭力,我們需要把員工變成直接活動人,也就是說我們應該以人為單位,不應該以店鋪為單位。這就是1公裡咖啡的雛形。




為什麼叫1公裡咖啡?在我們一公裡咖啡項目當中,每位聾啞人會免費獲得一個背包,這個背包中裝著十幾款咖啡和一些製作咖啡的小機器,客戶可以通過我們的app下單,通過GPS定位,定點1公裡範圍裡的訂單都會推動到那個聾啞人的手機上。整個項目當中,我們只會收取5%的管理費用,其他95%的收入都會進如聾啞人的口袋。聾啞人是整個項目中最大的老闆,我們把成本大約控制在20%,如果一天賣30杯咖啡,那麼聾啞人月收入就能達到8000。




一杯咖啡從下單到送到客人手裡,我們預計的時間是10-15分鐘,而實際製作咖啡只需要3-4分鐘,剩下的時間是給咖啡師走那一公裡路的。




這麼短時間內做出來的咖啡會好喝嗎?當然,我自己做了咖啡這麼久,我明白怎麼控制咖啡的質量,咖啡質量在於咖啡的底,這取決於原材料、和咖啡的烘培,而這些都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咖啡師需要控制的就是水的溫度,如果可以保持100度的水,就可以達到咖啡廳95%的水平。



一公裡咖啡的logo是一隻螞蟻背著一個超大的紙杯,這螞蟻代表咖啡師,背著背包就可以去賣咖啡了。也許你會擔心這咖啡杯會壓垮那隻小小的螞蟻,但據力學家測定,一隻螞蟻能夠舉起超過自身體重400倍的東西,拖運超過自身體重1700倍的物體。聾啞人士就像螞蟻,他們不是只能接受他人捐助的弱勢群體,他們只是某些方面不擅長而已。

當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人在新加披。我是來做演示的,星展基金會表示對我們「一公裡咖啡」項目感興趣。每次演講時,我總會談發展規劃,像一個時鐘一樣,我想先在上海鋪開,然後往下走,江蘇、浙江,然後南下深圳、廣州,再到中部,然後到西部,最後再去北京。說不定隨著一公裡咖啡的壯大,以後還會有一公裡的面啊,一公裡的雲吞啊什麼的,哈哈哈,不過這些都太遠了,我還是先把腳下的這一公裡走好吧。




「有益條」公益傳播聯盟,由眾多認同公益傳播的新媒體同道聯合發起,以傳播助力公益。我們倡議認同公益傳播的新媒體朋友加入「有益條」,每周拿出一條來助力一個公益項目。讓愛心得到傳播,讓傳播帶來改變。






掃描二維碼,添加「有益條」為好友

加好友請註明「傳播平臺」或「公益項目」




排名不分先後:


人人公益、刺蝟公社、公益資本論、新浪公益、網易公益、鳳凰公益、新華公益、社會與公益、公益時報、滴滴公益、搜狐公益、天柱文化慈善、公益慈善論壇、阿拉善SEE公益機構、舊聞評論、沙拉傳播、公益華夏、善達網、盈遠傳媒、益先生、中大公益傳播、千禾公益學社、當代公益、匯醫在線、快公益、春雨醫生、南友圈、江心洲、騰訊大浙網、知道分子、創事紀郵報、CSR環球網、酷播、鳳凰文化頻道、108度金融私董會、信息時報愛心檔案、無冕財經、億友公益、公益新疆、媒創意、鳳凰評論家、政能亮、同道學園、羊城地鐵報、中大青協小助手、菜鳥理財、點行善、輕奢網、錦麟公益、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臨汾志願者、TCL公益基金會、做公益、愛飛揚公益、新然創意手工製作、益幫人、藍天下的至愛、807創新空間、益籮筐、上學路上、寧夏青年社會創新發展中心、中華環境、益周刊、東莞正陽社工、我能實驗室、海南省電視臺新聞頻道《大愛海南》慈善公益欄目、愛暖人間義工協會、廣州市綠點公益環保促進會、搖善、白靈鳥行動、創意倉社會發展中心、京師公益、新三板千人匯、GEP新生活環保、善導功德、blind-maker、泊來品、川大服務學習、樂助樂仁、北達博雅、公益北京頻道、隨手做、民貸天下、中山有愛青年、母乳家園、東莞鵬星社工、粵穗社工等



「有益條」聚合萬千公益行者
有愛,一條就夠!


相關焦點

  • 星巴克還沒進香港他就在開咖啡店,連開28家卻選擇離開,現在他要把咖啡店開在聾啞人背上【有益條·故事1】
    剛開始客人並不多,當時香港沒什麼咖啡店,連星巴克都還沒進來。街坊們經過都覺得好奇怪,不知道這是幹什麼的,一定會很貴,但進來一看,才10塊!大概一個星期左右吧,我們的店門口就開始排起長龍。生意越來越好,我在馬路對面又開了兩家分店,不安現狀的我在百忙之中依然選擇繼續進修碩士課程。咖啡店旁邊有一家聾啞人中心,有一天,一位聾啞人進店問可不可以請他做服務員,我心想,為什麼不可以呢?
  • 星巴克遭遇」甜蜜殺手「,歌帝梵全球開咖啡店
    Andria Cheng 如果您早餐想買一個三明治,午餐想吃點沙拉、下午還想打包一杯咖啡再加上些曲奇,比利時巧克力製造商歌帝梵(Godiva)希望成為您想到的選擇。老牌甜點企業歌帝梵已有93年的歷史。周四,歌帝梵在美國第一家咖啡店在紐約中城開業。該品牌以其精品巧克力著稱,紐約咖啡店則創下了多個第一次。
  • 他堅持開咖啡店開了15年,竟然……
    GABEE.老闆-林東源從一個對咖啡完全陌生的初學者,到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店,和接連獲得咖啡大賽冠軍,直到現在仍然不斷地在創新、改變,也讓許多人看見咖啡產業的不同可能性。林東源本身不是餐飲相關的背景,喜愛咖啡的他在退伍之後踏入了咖啡的產業中,當時臺灣咖啡圈還相當封閉,要學習衝好一杯咖啡幾乎都得靠自己去觀察、練習,林東源靠著在咖啡廳工作時的經歷,慢慢地摸索,並透過自己理工背景的實驗精神去分析,整理出一套自己的理論和邏輯,像是他在2005年出的拉花技巧書籍,就是他透過分析咖啡的特性、牛奶在咖啡上流動的規律並匯整出的實用工具書。
  • 北京的咖啡店江湖, 星巴克是帶頭大哥?
    DT君的同事每天中午都要用這句話例行問候大家。雖然每天我也要例行拒絕她,但是她對星巴克的熱情還是成功地引起了DT君的注意。於是就去扒了下帝都連鎖咖啡店的江湖上,星巴克究竟是不是當仁不讓的老大哥,以及這位老大哥和小夥伴們的傳說。
  • 星巴克的「壞」定位:把全國的咖啡店帶進溝裡
    20世紀80年代末,霍華德·舒爾茨召集一批投資者買下星巴克,並借用美國社會學家雷·奧德伯格的話,提出要將星巴克定位為「第三空間」——除了辦公室跟家裡,你還可以去星巴克消磨時間。這一充滿義大利風情的概念迅速徵服了大部分的美國消費者,大家漸漸習慣了去星巴克喝咖啡,而非在家中製作。這讓星巴克得以快速擴張,不僅在美國本土,也逐漸布局全球。1992年,星巴克成功上市。
  • 山本耀司在成都開了首家咖啡店
    Y's by Yohji Yamamoto山本耀司的咖啡店跟他的服裝店一樣保持高冷,極簡的黑白調,旁邊還有一面像伊藤潤二漫畫風的手繪牆,專門讓你一邊喝咖啡一邊凹造型拍照。圖 © mars 用戶:荷a寶有意式咖啡、無咖啡因、手衝咖啡、鮮榨果汁&茶四種選擇,包裝上印有醒目的黑字 Y's 搭配白色杯套,按照如今流行的環保風,使用粗細紙質吸管。
  • LOOK | 仙人掌咖啡店 · 還沒開就排隊
    仙人掌咖啡店 茂名南路街角新開的咖啡店 LOGO長成仙人掌的樣子 這家開在茂名南路轉角處的咖啡店,暖黃色燈光搭配潔淨的白色外牆,以及大片的玻璃櫥窗,在老舊的街巷景色中惹人注目,讓人會想要前往一探究竟。
  • Angelababy的咖啡店,生意不錯連開三間
    紅得發紫的Angelababy竟然是一家咖啡店的老闆,你知道嗎?
  • 連咖啡大撤退:線下咖啡店,沒有新故事
    有創業者表示,復工後的前兩個多月,其線下咖啡店的生意特別不理想。開了門根本沒什麼人進店,反而還需要支付房租、電費、員工成本。以至於今年開始,不少主打線下店模式的創業者,選擇關閉線下店,將店鋪轉租出去。其實,因為各種成本高昂,盈利一直是咖啡店這個行業的最大難題。但跳出線下咖啡館這個單一賽道來說,咖啡行業依舊火熱。2月以來,公開披露的融資就有三頓半、沃歐、時萃、永璞四起等咖啡品牌。
  • 星巴克在加拿大狂關200家店!海底撈卻要來加拿大再開分店?!
    聽到星巴克要關店的消息,不少加拿大咖啡愛好者的心都要碎了一半。「不!!!!!你搶走了我的Addition Elle(一家加拿大服裝連鎖店),現在還要奪走我的星巴克?真的是太超過了…」根據星巴克本財年度的計劃,未來18個月內北美地區將有400家門店會面臨關閉,此後會有約300家全新的「星巴克外帶咖啡店」出現。
  • 那個李健、趙薇常去,比星巴克好一萬倍的咖啡店倒閉了,而星巴克還好好的?
    1997年,整個北京城也沒幾家像樣的咖啡館。星巴克還沒進入中國,更不用說這種「文藝範兒」的咖啡館了。
  • 怎樣開咖啡店才不會虧本
    大多數人心中都有一個小而美的想法,我要開一家咖啡店,但是縱觀身邊那些開了咖啡店的朋友,又有幾個能真正地實現盈利呢?以前開咖啡店的思路是開一家店,只要我裝修的足夠漂亮,東西做得足夠好吃,就不愁沒有人來,但是現在這個思路完全錯了。
  • 狡猾的星巴克,把全國咖啡店都帶溝裡了!
    咖啡店有無數家,星巴克只有一個。仔細體會一下就會發現,它和市面上的其他咖啡店定位不太一樣,堪稱業界非典型成功代表。人群定位:說一套做一套星巴克把消費群圈定在白領族群。白領們在工作時需要一間咖啡店,距離上隨時可達,提供品質不錯的咖啡,能在繁忙的工作間隙中略略歇腳即可。我們在中國看到的星巴克,顯然都是滿足工作場景需求,但這其實並不是星巴克最早的定位。20世紀80年代末,霍華德·舒爾茨召集一批投資者買下星巴克,並借用美國社會學家雷·奧德伯格的話,提出要將星巴克定位為「第三空間」——除了辦公室跟家裡,你還可以去星巴克消磨時間。
  • 咖啡店到處都是,星巴克到底在貴什麼?
    在這個綠洲裡,有帥哥美眉笑臉迎客,身上還別個名牌好讓客人知道自己的名字。沒錯,這裡就是星巴克咖啡店,位於地鐵乘客必經的「國際廣場購物中心」出口。這可不是法拉古特西站特有的現象:從附近的法拉古特北站出來,你會經過的第一家店,也是星巴克。全世界各地都有這種地點絕佳的咖啡店,每天招呼著拼命三郎型的通勤族。
  • 成天嚷嚷著要開咖啡店的都是些什麼人
    成天嚷嚷著想要開咖啡店的人,有沒有看過這部10年前上映的老電影 ——《第36個故事》。故事的發生地是姐姐開的朵兒咖啡館,借著咖啡館這一場景,畫面採用了膠片色感的暖色調。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的咖啡店,甚至是午後的臺北街頭,都洋溢著溫暖柔和的氣息。片中恬淡的生活態度,予人芳香,夾著陣陣暖洋。桂綸鎂飾演的女主角朵兒辭掉設計師的職位,開了一家咖啡店,關於經營咖啡店,朵兒有獨特的看法。
  • 星巴克直營店怎麼開(如何開一家星巴克直營店多少錢)
    8.開業籌備工作:星巴克正式接受業主方委託,根據咖啡店開業籌備需要和相應咖啡店的星級要求,採取咖啡專業人士定期或不定期到現場的方式,全方位協助業主籌備咖啡店開業前從工程驗收到開業慶典的一切工作。9.正式開業:一切有秩序的順利完成,進行開業,總部派高層領導參與星巴克開業盛典。
  • 細數這些韓國明星開的咖啡店
    開一個咖啡店,不僅是少女們的小心願,其實也是不少明星藝人們的目標。 韓劇中必不可少的植入也要算上咖啡,每天喝無數杯咖啡的韓國,當藝人們出道賺錢後,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店,成為很多人最後的選擇。就像HAHA很早就下海開烤肉店,金賢重的炸雞店等。
  • GD開的咖啡店,你想不想去?
    自從權志龍(GD)在濟州島涯月開了家咖啡廳的消息就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之後。網上的照片看得人真的是各種嚮往。那讓我們看看是什麼原因讓GD選擇則這裡開咖啡店呢?關於涯月選擇全家一起來散步的人很多,在這裡不僅能看到很多遊客,還能看到很多當地的居民。
  • 他要準備開咖啡店了
    近日,著名演員郭曉東在廣州某咖啡店學習咖啡製作的一組照片吸引眾多網友的討論。照片裡,郭曉東在咖啡店裡認真學習製作咖啡的全過程。郭曉東此次來到「慈善之城」廣州是為了了解「手心咖啡店」不一般的工作方式,和視障咖啡師們相處並體驗了他們的工作和培訓日常。
  • 調查|星巴克關店、瑞幸涼涼,重慶獨立咖啡店如何應對行業「寒冬」?
    不僅喝咖啡的人越來越多,各種連鎖咖啡、獨立咖啡店也更加頻繁的出現在我們身邊。然而受到疫情影響,連鎖咖啡品牌開始紛紛收縮戰略,星巴克宣布在北美關店400家、瑞幸咖啡對國內門店「關停並轉」······在這一背景下,由個人經營的獨立咖啡店受到了怎樣的影響?又是如何應對挑戰的呢?對此,記者採訪了三個獨立咖啡店的經營者,揭示不同經營模式下咖啡店的生存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