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和諸葛亮,魚水情,天下知。白帝託孤,史傳說,天下至公,古今盛軌。但這段君臣情,還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者,眾所周知:關羽死後,劉備東徵吳國報仇,諸葛亮沒勸住,道:
如果法正在,就能勸住劉備不東行;就算東行,不至於遭殃。
「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不恰當的比方:
諸葛亮的口吻,好像賢惠的正房在回憶已故的愛妾,又像是阿紫在跟蕭峰感嘆:
「如果是我阿朱姐姐活著,你一定聽她話……」
法正跟劉備,關係恁好呢?
法正是扶風郿人。郿是董卓築城的所在。法正是建安年間進四川的,可以想見,之前在長安一帶,一定見識了血雨腥風。就像諸葛亮在歸隱南陽前,在山東的少年時期,多半見識過曹操屠城。
他不是西川本土人,所以也看不上劉璋。他和張松一起謀劃,自己以結好外援為名義,去荊州見過了劉備,回來了,就勸張松一起迎劉備入川。這件事當然算不得光明正大,說他是蜀奸都不為過,但他根本沒表現出在乎來。
之後劉備入川,前前後後,基本是法正和龐統在謀劃。龐統半途夭亡,法正接手到底。他對西川了如指掌,為劉備省力不少。《三國志》載了他兩個關鍵的進言。
其一,鄭度勸劉璋:直接堅壁清野,放棄百姓,對付劉備。劉備聽了都心虛,法正卻說沒問題,劉璋不會這麼辦,被他猜中了。這個例子,法正猜人心思極準,仿佛郭嘉一樣。
其二,法正給劉璋寫了勸降書。文辭頗佳。開頭先照例自謙兼剖白,說怕您左右說我壞話,我才躲遠點兒;現在局勢危急,必須跟您談談。您形勢如何如何糟糕,劉備這裡張飛如何把巴東解決,孫權正在給我們做後援,您麻煩大了;蜀地三分已丟其二,這事我都明白,您左右英才濟濟怎麼可能不知道?因為他們想自保啊,不願意跟您說。現在我說了,您看著辦吧——話說得看似客氣,其實兇狠直接,威脅帶離間,讓劉璋深感孤立無援:劉備孫權都要來對付我,我手下的人都不忠心!
——如是,法正是個心狠手辣、鋒芒畢露之人。和郭嘉一樣有恐怖的判斷力,而且,他很擅長讓對手覺得自己孤立無援。
當時,蜀地形勢不佳;劉璋門下的老牌流浪名士許靖,想逾城投降劉備,未遂。後來成都取下了,劉備不喜歡許靖的為人,法正就勸劉備重用他,意思是:
許靖是個有名無實的貨,但他確實有名。您現在不重用他,大家都覺得您不尊重賢士。您就擺擺樣子吧!
(「天下有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許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創大業,天下之人不可戶說,靖之浮稱,播流四海,若其不禮,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宜加敬重,以眩遠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
這段話極妙,後面還透出三點。
A 法正非常看不上虛名之輩。
B 法正很現實:雖然許靖是虛名,但物盡其用。
C 法正對容易被虛名哄騙的「天下之人」,其實頗抱小覷之意——他又濃濃的智商優越感。
法正非常清醒的,對全世界都懷有智商的優越感。
後來,又是他勸劉備攻打漢中,為劉備出策解決夏侯淵。跟夏侯淵相持近年,最後是他出了計策:急襲張郃,逼夏侯淵分兵一半去救,然後襲夏侯淵,斬殺之。對這套戰略最高的評價,出於曹操。曹操不相信劉備做得到,「一定有人教啊!」
曹公西徵,聞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因為法正的策謀,不只是劉備做不到,而且是想不到——因為法正的計策,果決狠辣,精準現實,帶有賈詡的黑暗和郭嘉的靈感。
翌年,法正去世。人生閃光,不到十年。
法正不只和劉備的關係好,和諸葛亮的關係也很微妙。法正和諸葛亮愛好不同,但彼此敬重。除了諸葛亮「法正一定能哄住主公」之外,諸葛亮和法正還有兩個段子。
其一:諸葛亮立法嚴峻,法正有異議;諸葛亮認為亂世用重典。
其二:法正睚眥必報,有人勸諸葛亮控制一下他,諸葛亮說了非常有名的一段話,大意是劉備當年苦哈哈時,四處樹敵,如今終於翻然翱翔,怎麼能不讓法正自由自在?
這兩件事上,把諸葛亮替換成荀彧、法正替換成郭嘉、劉備替換成曹操,看起來毫無違和感。
在所有這些故事裡,法正都是這麼個形象:率性、現實、狠辣、直擊人心、睚眥必報、狹隘但鋒銳。
劉備為什麼喜歡他呢?——身為三國唯一沒有屠過城、向來以長厚著稱的劉備?他甚至比法正還大了十五歲,都該有代溝了。
說劉備。
周瑜和陸遜給孫權寫信時,說劉備是「梟雄」。
劉備少年時,愛聲色犬馬,不愛讀書,喜歡交結豪俠——豪俠都是些江湖人物,不是讀書人。
《三國演義》裡,張飛怒鞭督郵,其實是冤枉了。這事是劉備自己幹的:求見督郵,未遂,大怒,禁區綁起督郵來,打了二百杖。這是年輕時的劉備:戾氣未除,比張飛還透著殘暴。
他是能折節下士之人,但不是老好人。劉備一直喜歡陳登這樣的豪氣之士,而且越到晚年,性子越辣。年近半百,還感嘆髀肉復生,野心十足。
遇到了法正,就像遇到了另一個自己——劉備骨子裡也有戾氣,也狠辣,但沒法正做得這麼絕;這有點像是劉備老來,遇到一個「我想成為的傢伙」似的。實際上,跟法正一起去打漢中時,劉備老夫發少年狂,放出「曹操來也不怕,我必得漢中了」的豪言。
(「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
這是他以往不太會說的。
劉備要娶吳懿的妹妹了,忌憚吳阿姨的前夫也姓劉,跟自己同族;法正來了句:
「論其親疏,何與晉文之於子圉乎?」
晉文公曾為了大業,娶了自己侄子子圉的老婆。這事當然不光彩。法正這麼說,其實邏輯等於這樣:
「哎呀不好,我和女朋友拍了鴛鴦戲水照流出了!」
「怕什麼?你還能比陳冠希過分麼?」
法正是個喜歡試探底線的人。
於是出了這檔子事:
劉備跟曹操對決時,局勢不妙,劉備不肯退,無人敢諫。法正過去,擋在劉備面前,劉備心疼了:孝直躲開!
法正:你親自在前,何況我?
劉備:孝直我們一起走!
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
這一招苦肉計,玩得很絕,就是敲中了劉備的心。
所以了,這就是法正:
他非常現實,和賈詡一樣現實,深明人心的脆弱所在。
他不相信虛名,鄙視普通人,就像一切憤世嫉俗的天才。
他有郭嘉級的恐怖判斷力和口才,所以劉備無法拒絕他的提案。
要勸劉備躲避,就先把自己暴露在箭雨中。
法正從來不追求道義上的最優解,而是給出最現實而有效的方案。
剛烈,狠辣,豁得出去,現實,殘忍,精確。
當然,還有著名的「睚眥必報」。
不是正人君子,但有豪俠之風。
劉備骨子裡是個遊俠,但有寬仁的一面。法正這種爽快很合劉備的脾氣,而那種睚眥必報之感,多少也是劉備自己一直想成為、卻始終無法成為的,另一個自己。
最後一個彩蛋。
為什麼法正對劉玄德如此一見鍾情?除了劉備一向有的「能得人死力」的人格魅力,還有其他麼?
答:法正的爺爺叫法真,為當時名士,中平年間過世,活到八十九歲。他老人家死後一年,就發生了董卓鬧京事件。
而法真爺爺他老人家的號,叫做:玄德先生。
不騙你。就這麼巧。
所以對法正而言:
「玄德公就是我親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