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來越多的失蹤案登上熱搜。
遺憾的是,最後等來好消息的寥寥無幾。
破案的,大多是已經發現失蹤者被殺。
即便抓住了兇手,也難以消解心中的憤怒和痛苦。
杳無音訊的,或許還能留有點希望。
但這,也恐怕多是一種自我安慰。
有什麼樣的現實,就有什麼樣的影視作品。
今天魚叔講的這部新日劇,就講述了一個少女失蹤了13年,突然重歸人們視野的故事。
她的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不多廢話,讓我們直接打開這部劇作——
《失落十三年》
這部日劇翻拍自BBC在2016年出品的英劇《為奴十三年》。
原版的口碑不俗,在豆瓣上有7.9。
主演是《殺死伊芙》系列的女主角——
殺手Villanel的飾演者,朱迪·科默。
《為奴十三年》
很多人看完劇集之後,都想到了布麗·拉爾森主演的影片《房間》。
也是一部講述少女被綁架並囚禁性侵多年的故事。
《房間》
不過,這其中最大的區別是:
《為奴十三年》沒有將敘事重點放在少女被囚禁的過程中。
而是聚焦於逃出牢籠之後,如何重新融入家庭與社會,並開始全新的生活。
同時,還要協助警方找出當年監禁她的罪犯。
《為奴十三年》
可以說,是一部懸疑推理+創傷治癒的故事。
這樣的原作,對於日劇風格來說,實在是非常適合。
所以,對於這次改編,魚叔從一開始就很期待。
具體呈現效果如何,讓咱們從頭開始看起。
開篇。
一名女孩神情恍惚地出現在路邊。
髒兮兮的白衣服,赤著腳。
手腕上還掛著手銬,裸露的皮膚上能看到多處淤青。
一看就是遭遇了什麼不測。
好在,熱心的路人將她帶到了警察局。
女孩自稱遭到綁架並被囚禁多年,剛剛才僥倖逃離魔爪。
經過DNA檢測比對,她正是13年前失蹤的相川百合亞。
由於長時間與外界斷絕聯繫,加上漫長而恐怖的經歷。
百合亞的精神狀態非常不穩定,與外界的交流十分艱難。
嚴重的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讓她無法進行回憶。
警方只好先將她送回家中好好休息。
失蹤多年的女兒終於歸來,本該是天大的驚喜。
然而此時的家庭已經與13年前相去甚遠。
百合亞的父母早已分居,整個家庭名存實亡。
為了迎接失蹤多年的大女兒,母親要求其他家庭成員共同演一齣戲。
假裝什麼都沒有改變,一切恢復如初。
希望藉此彌補女兒這些年受到的傷害。
13年的時間,對任何來說,都足以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在25歲的百合亞已經與世界完全脫節。
驟然回到正常生活的她,對自己身邊的一切都感到無所適從。
對於這個家庭來說,仿佛多出了一個有血緣的陌生人。
對於百合亞來說,則幾乎是多出了整個陌生的世界。
他們雙方都需要一段適應的過程。
在這期間,被悄悄隱藏起來的矛盾終於率先在百合亞的妹妹千帆身上引爆。
自從百合亞失蹤後,母親把所有心血都傾注在尋找大女兒身上。
漸漸忽視了仍在身邊的小女兒。
如今百合亞回歸,母親更是時刻圍繞著她轉。
就連小女兒找到工作的好消息,也只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
這個所謂的「姐姐」一回來,奪走了父母全部關注。
巨大的心理落差,讓千帆感受不到自己在家中的位置。
以致情緒失控爆發,對全家人豎起尖刺。
事實上,在極力偽裝的表面和平之下,這個家庭本身也問題重重。
女兒失蹤後,父親非但沒有承擔起支撐家庭責任,反而只會一味埋怨妻子。
急於撇清關係的背後,其實是在用這種方式來掩蓋自己的過失與無能。
父親的態度,直接導致了整個家庭走向四分五裂。
可想而知,這樣的家庭氛圍並不能帶給百合亞什麼安全感。
即便已經回到家中,看似處於安全的環境。
但比起床上,百合亞卻更願意睡在地板上。
開始新生活的過程並不順利。
另一邊,對於13年前綁架案的調查,同樣受阻。
當年這起案件以失蹤而非綁架定性,警方掌握的線索極其有限。
唯一的信息來源,百合亞本人。
卻對犯人的姓名樣貌,囚禁地點,案情始末,這些關鍵線索閉口不談。
如此反常的行為顯然不能全用PTSD來解釋。
讓人很難不懷疑,百合亞是否在故意隱瞞些什麼。
此時,又有女孩失蹤的新案件出現。
並且案發地點,正是當年百合亞失蹤的地點附近。
兩起案件之間很可能有著某些聯繫。
犯人或許正是同一個人。
警方無法從百合亞口中得到線索,只好以她為圓心展開調查。
果然有了新的發現。
當年失蹤案發生後,最先遭到懷疑的,是百合亞的初中班主任,一名30歲的男性。
在學生之間,甚至有師生兩人曾經交往過的緋聞流傳。
儘管不能確定消息的真實性究竟有幾分。
但卻側面印證了百合亞背後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在得知又有新的受害者出現後,百合亞終於艱難地向警方吐露了綁架犯的名字:
黑川一樹。
曾經是百合亞就讀中學的一名校工。
從案發時的監控錄像中可以斷定,這次新出現的綁架案正是此人所為。
順著黑川一樹這條線索,終於又有了新的突破。
警方找到了一段三年前的監控錄像。
錄像中百合亞與「綁架犯」黑川兩人舉止十分親密。
甚至在黑川暫時離開,百合亞單獨一人的時候,也沒有向外人求助,更沒有表現出逃跑的企圖。
這兩人之間的關係,值得打上一個巨大的問號。
隨後,警方找到了百合亞被囚禁的地點。
用於囚禁的房屋內,發現了百合亞與黑川的合照。
照片上的兩人神態親密,好似一對戀人。
這一切,案情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這起綁架案究竟是一場變態的囚禁,還是一場「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畸戀。
又或者,根本就是一場你情我願的荒誕遊戲?
不僅如此,警方有了新的發現。
在地下挖出了一具被埋藏起來的,已經變成白骨的屍體。
綁架囚禁案背後牽扯出的命案,讓犯人的惡劣程度更上一層臺階。
也將故事拖進更深的黑暗之中。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為本劇增添了不少可看性。
百合亞與「綁架犯」之間的關係,以及在整起案件中所扮演的角色,都顯得耐人尋味。
於是,在未知事件全貌的情況下,人們開始對於受害人百合亞進行各種各樣的揣測。
一部分媒體不負責任的報導,更是讓這種謠言迅速發酵。
網絡輿論開始對受害人進行毫無根據的惡意詆毀。
甚至發展到了在家門口張貼大字報,謾罵攻擊。
這樣的情形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同樣屢見不鮮,何等真實。
令人感到困惑的是,這個世界似乎永遠對受害者過分嚴苛。
但事實上,百合亞那麼多年來都只是個被綁架犯操控、據為己有的玩偶。
沒有任何一點人身自由。
好在,對於這個已經四分五裂的家庭而言,鋪天蓋地的輿論既是危機卻也成了轉機。
妹妹千帆開始逐漸認可姐姐的存在,嘗試用自己的方式接納彼此。
父母更是成為百合亞最堅強的後盾。
面對來自外界的惡意,血濃於水的親情讓一家人握緊了彼此的手。
因禍得福,命運帶給這個家庭留下的傷口,最終被愛填補與彌合。
這樣一個故事,實在值得拍出一部驚心動魄又感人肺腑的好劇。
複雜的家庭關係,矛盾的親情戲碼。
再加上變態的綁架犯,撲朔迷離的案件。
可以說,從劇情到人物,一向都是日劇的拿手好戲。
可惜的是,這部劇翻拍得實在有些不盡人意。
或許是對本劇有著比較高的期待,而且這個劇本本身已經很具看點。
但魚叔總覺得,劇集處處都差了一把勁。
顯而易見,故事分為「案情線」和「感情線」兩條線索。
原本,兩條線索平行展開,應該一張一弛,有聲有色。
然而結果並非如此。
案情線,節奏溫吞,反轉強硬。
感情線,張力不足,爆發欠缺。
該緊張的時候緊張不起來,該煽情的時候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這就使得這個本該充滿戲劇力量的劇本,表現得貧乏無力。
這似乎也是許多翻拍作品的通病。
以為拿了個好劇本,就製作的不上心,草草敷衍。
照貓畫虎,不倫不類。
而且,案情在後半程強行推進。
單調俗套的刑偵過程,也讓觀眾感到索然無味。
結局更是讓人覺得虎頭蛇尾,莫名其妙。
百合亞不幸再次落入綁架犯手中後,竟然孤身一人順利逃脫。
警察卻到最後姍姍來遲,收拾殘局。
反轉的力度之薄弱,讓觀眾難以信服。
可以看出,創作者是想要藉此傳達「能夠幫助自己走出陰影的只有你自己」的主題。
但這樣的處理方式未免過於粗糙和敷衍。
魚叔真是一邊失望嘆氣,一邊看完了全劇。
沒有中途棄劇的原因,就在於這個故事實在值得反覆思味。
近來,社會上少女失蹤,被人囚禁的事件,並不少見。
這樣的影視作品或許能進一步引起社會重視。
前不久,日本社會才又曝出一件非法囚禁女高中生的案件。
好在女生利用玩遊戲的機會,成功報警獲救。
國內也有這樣類似的案件。
如去年震驚一時的湖南16歲少女被囚禁案件。
而今年這個變態犯罪者已經被一審宣判死刑。
犯人被法律制裁,當然大快人心。
但其帶來的影響,並未就此告結。
就像劇中的百合亞,都已經從牢籠逃出來了,卻還要面對世人的揣測和詆毀。
在許多人心裡,「受害人有罪論」已經深深紮根,冥頑不化。
這時候,更需要家人、朋友以及社會,為受害人提供保護和支持。
並鼓勵受害人,勇敢地走出陰影,迎接新的生活。
而對於置身事外的我們,當然也不要抱著吃瓜群眾的冷漠。
更不要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對受害人指指點點。
遠遠地為那些不幸遭受厄運的少女,獻上一份溫暖的祝福。
僅此即可。
同時,也要讓自己和身邊的人們,提高警惕。
遠離魔爪,珍愛生命。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