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暑假 |《撒哈拉的故事》:自由的沙漠

2022-01-06 米豆地

文/茹硯紫 趙紫華

沒有變化的生活,就像織布機上的經緯,一匹一匹的歲月都織出來了,而花色卻是一個樣子的單調。千篇一律的日子,沒有過分的歡樂,也談不上什麼哀愁。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候?

撒哈拉,多麼神秘的三個字。這片位於非洲北部、面積約932萬平方千米的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有著怎樣的風景?住著怎樣的居民?發生著怎樣的故事?

三毛,中國臺灣著名女作家、旅行家。在我的認知中,三毛,是一個幾經坎坷、幾度掙扎、自我封閉、內心疼痛、極度敏感的人。在我的認知中,三毛,也是一個活得灑脫、自由自在、率真任性、我行我素、獨特叛逆的人。

當三毛遇上撒哈拉,會產生怎樣的碰撞?翻開《撒哈拉的故事》,我看到了她,看到了那片沙漠,看到了自由的靈魂。

三毛為什麼會選擇撒哈拉?「我的半生,漂流過很多國家。高度文明的社會,我住過,看透,也嘗夠了,我的感動不是沒有,我的生活方式,多多少少也受到了它們的影響。但是我始終沒有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將我的心也留下來給我居住的城市。不記得在哪一年以前,我無意間翻到了一本美國的《國家地理》雜誌,那期書裡,它正好在介紹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釋的,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三毛在書中如是說。於是,她收拾行囊,與西班牙的舍友不告而別,踏上了那片夢寐已久的沙漠。

在撒哈拉生活的三毛,活脫脫像一位優秀的人類學家。作為一名曾經的人類學者,在書中,我多次產生共鳴,我的記憶總是不斷被拉回到那段身處異族異鄉、為著論文做田野調查的歲月。在撒哈拉生活的三毛,好奇著這片沙漠上發生的一切,她關注著當地「撒哈拉威」生活的方方面面——走路的姿勢、吃飯的樣子、衣服的色彩樣式、宗教的信仰……她每天的生活,就像一場人類學家「參與觀察」式的體驗。在《娃娃新娘》中,她好奇並嚴謹地觀察著當地結婚的風俗,時而是位婚禮參與者,時而又是一位冷靜觀察著的局外人,字裡行間流露著對十歲新娘姑卡的心疼以及對當地婚俗的不滿。在《收魂記》中,我又看到了人類學者最常用的「套路」。在撒哈拉生活的三毛,是一位勤奮的記錄者,她最常用的記錄方式,便是拍照,她習慣深入到沙漠腹地,去記錄每一位當地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然而,這群幾乎與外界隔絕的「撒哈拉威」,他們恐懼異族人,他們恐懼照相機,他們甚至恐懼鏡子。他們把拍照視為「收魂」,只要快門一按,他們的靈魂就被收進這方小小的匣子中。為了能夠接近這群人,三毛的做法是用物質來換取友誼——送玻璃珠串、廉價的戒指、白糖、奶粉、糖果……這真的是人類學者們最行之有效又屢試不爽的交際小「套路」了。其實,每一位人類學者,都有著這樣一種情懷——對於異族文化的熱愛,就是因為我跟他們之間有著極大的差異,以至於在心靈上產生了一種美麗和感動。我知道,三毛也是這樣。在撒哈拉生活的三毛,是幽默、樂觀、會自己尋找生活情趣的。在《沙漠中的飯店》中,三毛與荷西的妙語總讓人忍俊不禁。她把自己的愛人荷西戲稱為「飯票」、「提款機」,面對不懂中國美食的西班牙老公,她又感慨荷西是「可憐的外國人」,並欺騙他粉絲是尼龍加工白線、被一根根凍住的「雨」,欺騙他海苔是印藍紙、複寫紙,為了不讓荷西偷吃豬肉乾,便欺騙他說這是「喉片」。荷西的老闆來家裡做客,想吃三毛炒的「筍片炒冬菇」,而三毛卻用小黃瓜代替筍片竟還得到了荷西老闆的稱讚。事後讓荷西訝異地大叫「你騙了我不算,還敢去騙老闆」,真是「狡詐」的三毛。為了裝扮沙漠中的陋居,為了節省開支,三毛用包裝棺材用的木板打造家具,跑到墓地買來民間雕刻家的作品。偷看當地人如何洗澡、和鄰居鬥智鬥勇、考駕照的搞笑經歷……這一樁樁一件件奇遇,從三毛幽默的文字中,看到了她對這片沙漠的熱愛。

在撒哈拉生活的三毛,有著普世的關愛與悲憫。在三毛和荷西擁有了一輛「白馬」之後,三毛日日往返於接荷西的途中。這一路上,三毛載過鄰近的孩子、載過沙漠上踽踽獨行的老者、也載過把糞便灑滿整個後座的羊。三毛也為弄髒車子而懊惱後悔,但每每遇此,三毛仍選擇載上每一位搭車客。她說:「在這片狂風終年吹拂著的貧瘠的土地上,不要說是人,能看見一根草,一滴晨曦下的露水,它們都會觸動我的心靈,怎麼可能在這樣寂寞的天空下見到蹣跚獨行的老人而視若無睹呢?蒼穹下的背影顯得那麼的渺小而單薄,總也忍不下心來,把頭揚的高高的,將車子揚起滿天的塵埃,從一個在艱難舉步的人身邊刷一下開過。」在撒哈拉生活的三毛,一直都是如此自在、灑脫、幽默、樂觀的嗎?答案是否定的,她也曾在這片理想的沙漠中崩潰過。初到沙漠,看著幾個月未見的荷西,憔悴、邋遢、雙手粗糙、臉龐焦紅、嘴唇乾裂,三毛突然意識到,這就是撒哈拉,這就是她前世的鄉愁。她說:「我這才意識到,我馬上要面對的生活,在我,已成了一個重大考驗的事實,而不再是我理想中甚而含著浪漫情調的幼稚想法了。」她的小家,對面是一大片垃圾場,沒有飲用水,沒有冰箱,有的是沙地,是墳場。荷西的工作在幾十公裡外,不能天天回來,因此,三毛大半的生活,就是坐在蓆子上,聽窗外吹過如泣如訴的風聲。家裡沒有書報,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吃飯坐地上,牆在中午是燙手的,在夜間是冰冷的……她曾崩潰,她曾大哭,她曾感慨:「撒哈拉沙漠是這麼的美麗,而這兒的生活確實要付出無比的毅力來使自己適應下去啊!」

三毛,是一個願意為愛放棄一切的人。是什麼讓三毛選擇了撒哈拉?僅僅是因為《國家地理》中一篇文章激起了她前世的鄉愁?不盡然。我想,是愛,是她對這片土地的鐘愛,是她對自由靈魂的熱愛,更是她對荷西的愛。「在這個人為了愛情去沙漠裡受苦時,我心裡已經決定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輩子流浪下去了。」荷西,這個西班牙少年,為了愛情,義無反顧,因為三毛想去撒哈拉,他便提前幾個月先於三毛到了撒哈拉,去掙錢,去安家。正因為三毛有了荷西,才有了一段段美妙的撒哈拉的故事,然而,荷西卻在一場意外中離去。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們」。於三毛而言,這是一片思念的撒哈拉。有幸,在我人生最低谷的那段日子,我尋著三毛的足跡,踏上了這片神秘且多情的撒哈拉。穿著在馬拉喀什買來的阿拉伯長袍,乘著吉普車顛簸在茫茫戈壁中,聽著車內熱情似火的阿拉伯音樂,用著當地撒哈拉威聽不懂的英語前言不搭後語地聊著,騎著駱駝在夕陽的沙海中漫步著,夜晚聽著狂沙肆虐地拍打著門窗,侵擾著我的夢鄉,這一刻,我終於懂得,我的身體與靈魂,都交付給了這片沙漠。這片紅色的沙漠,慰藉了我的一切。這一刻,我與三毛產生了更深層的共鳴——只有在深入大漠裡,看日出日落時一群群飛奔野羚羊的美景時,我的心才忘記了現實生活的枯燥和艱苦。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啊!人,多幾種生活的經驗總是可貴的事。

世界上沒有第二個撒哈拉了,也只有對愛它的人,它才向你呈現它的美麗和溫柔,用它亙古不變的大地和天空,默默地回報著你。身處世事,我們雖逃脫不了生活的桎梏,雖不能放下一切說走就走,但靈魂,卻是可以享受片刻的自由。我希望,我的靈魂深處,住著一個三毛,她自由,她灑脫,她無拘無束,她無所牽絆。我也希望,我的靈魂深處,有著一片自由的撒哈拉,能孤獨地去流浪,去放逐。

相關焦點

  • 如何一秒到達三毛熱愛的撒哈拉沙漠?
    在撒哈拉沙漠上,你能相遇的除了天地萬物,即是自由節奏動感過癮,越聽越興奮,感覺小宇宙都要跟著蕩漾這是來自北非沙漠的撒哈拉音樂,明快風流性感,能讓你一秒愛上自由的感覺。 帶著濃厚沙漠Style的這群小夥子,是來自阿爾及利亞的音樂組合——伊馬爾罕(Imarhan)
  • 聽說,撒哈拉的沙漠要拍電影了
    而影片的藍本就是《撒哈拉的沙漠》女主還木有確定,當時第一趕腳就是想著別毀小編青春,小編十四歲的時候瘋狂的喜歡她,有多少人被三毛筆下那片絢麗的撒哈拉沙漠深深吸引著。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把沙漠的日子過得開出花來,但是如果能親手觸碰那滾燙的黃沙,一定是會心生敬畏吧。
  • 【海外故事】撒哈拉沙漠冬至的味道
    中國石化新聞網訊 清晨6點多,撒哈拉沙漠空中的雲彩肆意張揚,仿佛在進行一次心靈的深呼吸。  雲彩是孤寂的,愛沉澱在心裡。本已習慣國外工作和生活的我,在阿爾及利亞荒蕪的撒哈拉沙漠施工的這一天,反而深切的懷念起那種跟家人一起度過的平常日子了。  中午時分,天邊成群的雲山雲海,乾脆把太陽摟入軟綿綿的懷裡,雲端四周就多了一層薄紗似的淡金色的鑲邊。  我沉迷於撒哈拉柔情似水的流雲。雲彩讓你喜悅,舒緩滋生釋然。
  • 作家三毛:我在撒哈拉沙漠痛快地活過
    在數次的心碎和逃離之後,她選擇去往承載著前世鄉愁的撒哈拉。這一次她找到了自己的歸所。02「不記得在哪一年以前,我無意間翻到了一本美國的《國家地理》雜誌,那期書裡,它正好在介紹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釋的,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 撒哈拉沙漠:這裡的每一粒沙,都是一個故事.
    比如,那片三毛筆下擁有太多故事的浪漫至極的撒哈拉沙漠;比如,電影《卡薩布蘭卡》裡"在全世界無數間咖啡館中她唯獨走進了那一間的Rick's cafe」;還比如,取景拍攝過《紅海行動》、《權利的遊戲》等一眾大片兒的古老影視基地瓦爾扎扎特;再比如,那個分隔了歐非大陸、連接著地中海和大西洋的直布羅陀海峽.
  • 《撒哈拉的故事》——再感受三毛擱淺沙漠的幸福,在心中微語
    文/莫落望三毛的人生列車穿過了撒哈拉沙漠,她成為了那個長風一卷便是黃沙漫漫的世界裡的一片綠洲。她使那裡煥發出獨一無二的風景,也在那裡詮釋了自己一生的幸福。三毛是幸福的,我相信。圖源於網絡,侵權刪當三毛被一望無垠的黃沙,夕陽中的海市蜃樓所吸引時,她魂歸撒哈拉沙漠,一心嚮往。從《沙漠中的飯店》、《結婚記》、《懸壺濟世》等等這些在沙漠的洗禮下而完成的故事中,無不透露了三毛在那裡的幸福生活。
  • 《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在這個冷漠的世界裡,我堅信著愛情的存在
    而一直讓我堅信著愛情存在的,就是三毛,看了《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真的會讓人為之動容。《撒哈拉沙漠》這本書是一個個小故事編撰而成的,每一個小故事都是描述三毛和荷西一起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事情。二其實,這本書最經典的不只是因為描述了三毛和荷西之間的真愛,還因為三毛把一些撒哈拉沙漠的生活細節都描述得很好很生動,更描述了三毛想要改變那裡的人傳統思維的事。三毛擁有一顆慈悲憐憫的心,雖然三毛也會很討厭撒哈拉沙漠的某些傳統,但她總會想用自己的方式來幫助那裡的人。
  • 三毛和荷西:離開你之後,撒哈拉沙漠再也沒有了星辰
    三毛是臺灣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稻草人日記》、《夢裡花落知多少》、《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等都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她喜愛旅行,喜歡探索不同的風景和生活。在那段難忘的沙漠生活經歷中,她的丈夫荷西,給了她很多的陪伴和安慰。我們從三毛的書中,也能找到相愛的他們生活的影子。雖然生活拮据,卻能苦中作樂,兩人把簡單困頓的生活,活得多姿多彩。
  • 講個故事給你聽/撒哈拉沙漠下雪了.
    請在閱讀時點擊左側‍播放按鈕[講個故事給你聽] 撒哈拉沙漠下了場雪.我就是想告訴你,今天撒哈拉沙漠下雪了!!」我氣得一聲怒吼,為什麼要告訴我撒哈拉下雪了?難道我住撒哈拉嗎?然後大餅說出那句萬年不變的話「撒哈拉都下雪了,你說豆漿什麼時候能跟我在一起。」
  • 「天上飄落一粒沙」 形成了撒哈拉沙漠
    兩周前我們發表的「2021, 與文人墨客相約」中缺席了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那就是出生在重慶的中國女作家陳懋平,在文學界更被人熟知的名字是Echo Chen或三毛,這是她根據自己的撒哈拉經歷而採用的筆名。
  • 聽後談 | 撒哈拉沙漠:這裡的每一粒沙,都是一個故事.
    比如,那片三毛筆下擁有太多故事的浪漫至極的撒哈拉沙漠;比如,電影《卡薩布蘭卡》裡"在全世界無數間咖啡館中她唯獨走進了那一間的Rick's cafe」;還比如,取景拍攝過《紅海行動》、《權利的遊戲》等一眾大片兒的古老影視基地瓦爾扎扎特;再比如,那個分隔了歐非大陸、連接著地中海和大西洋的直布羅陀海峽.
  • 撒哈拉沙漠裡的冬至餃子,是什麼味道?
    撒哈拉沙漠裡的冬至餃子,是什麼味道?友情提示:文末送2021年檯曆哦~凌晨6點多,撒哈拉沙漠空中的雲彩肆意張揚,仿佛在進行一次心靈的深呼吸。本已習慣國外工作和生活的我,在阿爾及利亞荒蕪的撒哈拉沙漠施工的一天,反而深切的懷念起那種跟家人一起度過的平常日子了。
  • 一本書的沙漠旅行—三毛侄女朗讀撒哈拉的故事
    (影片提供/何曼莊)人生正如同《東邪西毒》裡所說,翻過這個沙漠,還是另一個沙漠,如果三毛當初沒有流浪到「下一個沙漠(還真的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她永遠不會知道,她在臺灣這個島上被視為缺點的各種特質,到了另一個島上,會在柴米油鹽中幻化成舉世無雙的魅力與亮點。
  • 撒哈拉沙漠都下雪了,還有哪裡能更美呢?!
    真的被她驚豔到了—那就是目前僅次於南極洲第二大荒漠的撒哈拉沙漠▼吶,不加修飾就如此美麗丫丫讀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時,還不太了解她和荷西的愛情故事,卻一度對那個神秘炙熱的撒哈拉充滿了嚮往撒哈拉沙漠,帶給三毛無盡的寫作靈感,也正是在沙漠之中,她和愛人荷西對彼此許下承諾,度過了最開心難忘的日子
  • 驚~~撒哈拉沙漠下起大雪!網友:我可能看到了假沙漠…
    一向號稱「全球最熱」的撒哈拉沙漠居然下雪了,厚度達1米的白雪覆蓋在撒哈拉沙漠上。好好一個沙漠,你不自個兒熱著,竟然玩起了下雪。難道是艾莎公主來了?對於見慣了的下雪的我們而言,這都不算什麼,但是居住在阿爾及利亞Ain Sefra小鎮所在的撒哈拉沙漠地區的居民們卻是徹底被驚呆了。
  • 撒哈拉沙漠——行走突尼西亞
    Encore Céline 🔥🔥🔥🔥🔥撒哈拉沙漠🔥🔥🔥🔥🔥說起突尼西亞,首先映入腦海中的是什麼……對於國人而言,更多的可能是撒哈拉大沙漠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再接下來就是……其實,這個美麗的北非之國,這個集中了海灘、沙漠、山林和古文明的世界上少數幾個國家之一的曼妙國度,這個集悠久文明和多元文化的融和之地,她的深度、廣度遠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麼簡單……When
  • 撒哈拉沙漠中的藍寶石——紅海(高清)
    她提到的埃及紅海,那可是撒哈拉沙漠東端的藍寶石,當年所見紅海景色,一直是我們念茲在茲的旅途勝景。 從開羅到赫爾格達。多年前初春一天的黎明,小薇帶我們乘小巴從開羅去紅海,車在高低不平的沙路上顛簸,觀望窗外,左邊是蔚藍色的紅海,右邊則是金色泛光的沙漠,這就是形成於250萬年前的撒哈拉(Sahara)大沙漠。
  • 跟著電影去旅行——行走在撒哈拉沙漠的《英國病人》
    一個沒有名字,沒有國籍,沒有過去的人但超越這個奧秘的是他只有一個記憶 - 愛讓他自由影片拍攝地:突尼西亞撒哈拉沙漠 突尼西亞境內的撒哈拉沙漠面積雖小,卻依然讓人驚豔窒息,來自於世界各地的電影藝術家都對它青睞有加。
  • 紅色沙漠撒哈拉,迷幻的夜絢麗的晨,我卻僅停留了16小時
    從瓦爾扎扎特奔波400公裡趕到梅祖卡已是黃昏,然而,「黃昏了,太陽正落下地平線,遼闊的沙漠被染成一片血色的紅……同時幻想著,我正跑進天方夜譚的美麗故事中。」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裡的這段描述沒能上演,陰霾的天伴著一小股沙塵暴粉碎了美好的念想。還是讓這位兜售沙瓶的柏柏爾人揚起的紅沙繼續左右我們的思緒吧——沒有晚霞,撒哈拉依然美麗!
  • 地建文苑 | 體人生百態,觀歲月靜好 ——讀《撒哈拉的沙漠》有感
    人生在世,不體味百態,又怎能算得人生,直到我翻開了《撒哈拉的故事》,答案才漸漸變得清晰起來。只因被地理雜誌上一組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所吸引,感應到了前世的鄉愁,一位桀驁不馴、特立獨行的奇女子便捨棄繁華的都市生活遠赴貧瘠的撒哈拉沙漠——去那兒定居。別人笑她太瘋癲,她笑他人看不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