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出24個人格後,他從性怪癖變成了超級英雄

2021-02-08 蔡駿的羅生門

天看到一則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貝克漢姆聯合發布的保護兒童的公益片,片中小貝赤裸上半身,一幅幅兒童遭受迫害的畫面轉化為動畫紋身呈現在小貝的身上。

片中一個稚嫩的聲音說道:「暴力的影響是一輩子。」

讓折耳想到《分裂》中的男主角凱文便是因年少遭受母親的暴力而分裂出24種人格,其中某些人格甚至會傷害到其他人。

當然這只是一個電影,但在現實生活中因童年遭受過心理創傷而報復社會的人也不在少數。

我們能夠在公益片中呼籲拒絕暴力,能用實際行動盡最大努力阻止暴力,但肅清這種行為太難了。

這時候我們就希望能夠有擁有巨大能量,推崇正義懲治惡人的超級英雄出現,因此每一個人心中都住著能夠懲惡揚善的超級英雄。」

18年底締造無數超級英雄的「漫威之父」斯坦·李去世了,但他留下了一個充滿超級英雄的世界,為無數人心中種下了正義必勝的種子。

受漫威與DC兩大巨頭公司超級英雄漫畫的影響,超級英雄深入人心的同時,也激發了更多電影人對於超級英雄的新看法。

漸漸地,不單單只有傳統意義上無私奉獻的超級英雄了,開始有一些另類超級英雄出現。

像《X特遣隊》中的小丑女一行人,像《守望者》中的那些超級英雄,他們有血有肉,有各種各樣的分歧,有反動者,同性戀者。

但就是這樣另類的超級英雄刻畫出了英雄不同的可能性,也為了些英雄主義電影的結局帶來了神級反轉的可能性。

而在這些另類英雄的電影中,折耳尤其喜歡M·奈特·沙馬蘭導演的《不死劫》,影片中重新定義了惡魔與英雄。

今天要解讀的電影便是,沙馬蘭導演另類超級英雄三部曲中19年上映的完結曲《玻璃先生》,而這部影片延續了前兩部曲的內容,因此也可以被稱為《不死劫2》或《分裂2》。

從時間跨度上來講,由2000年的《不死劫》到2016年的《分裂》再到2019年的《玻璃先生》,時隔19年之長沙馬蘭導演才完成了自己想要拍攝的三部曲。

《玻璃先生》中聚集了前兩部中的主要角色,包括《不死劫》中患先天性骨折病的玻璃先生,不死不傷能通過觸碰感知他人犯罪過程的大衛,以及《分裂》中擁有24種人格的凱文。

這部電影之所以叫《玻璃先生》,或許是因為整部影片中,玻璃先生運用大腦始終佔領主導地位,深處逆境卻總能找到應對方法,這就是玻璃先生。

而玻璃先生實則並非超級英雄,他是一個相信有超級英雄的惡魔,並為了尋找超級英雄而製造眾多事故的元兇。

在《不死劫》中,玻璃先生是一位極易骨折的悲慘人物,他從小依靠著母親送給他的超級英雄漫畫支撐他,他堅信這個世上既然有像他這樣脆弱的人,便一定會有超級英雄的存在。

他為了找到大衛這種不死不傷的超級英雄,策劃了多起「意外」事故,最終他找到大衛了。

在一場火車事故中132人遇難,唯有大衛一人生還,並且絲毫沒有受傷。

在玻璃先生多次的開導下,大衛從最初的不承認自己和普通人不同,到最後穿上雨衣,成為城市中抓罪犯的「雨衣英雄」。

這期間,大衛克服自己的內心原因固然困難,但好在成為超級英雄,令大衛每天早上起床再也不會感到迷惘了,正如玻璃先生所說的那樣,每個人有自己的使命,而慶幸的是大衛找到了。

《不死劫》中玻璃先生說過:「漫畫裡有兩種壞人,普通壞人用雙手打擊英雄,還有一種是真正的大惡人,聰明又邪惡的大魔王,用腦袋打擊英雄。」

顯然玻璃先生便是大魔王,在《不死劫》結局,大衛認定玻璃先生是他的朋友時,卻突然發現原來那些事故都是玻璃先生設計的,這令人瞠目結舌的結局,也真是符合沙馬蘭的導演風格。

《不死劫》結局,玻璃先生被送進了精神病院,而《玻璃先生》開頭便也是大衛在抓捕凱文第24種人格怪獸時,兩人因打鬥而被送進精神病院。

凱文年少時,父親因為玻璃先生設計的火車事故而身亡,母親因此變的乖戾,總是暴力對待沒有反抗能力的凱文。

於是,凱文慢慢的心理上出現了變化,他最早分裂出了23種人格,在《分裂》中有喜歡看裸體女孩跳舞的一個人格綁架了三名女孩。

其中一個叫凱西的女孩沉著冷靜,她也是《分裂》結尾唯一逃出來的女孩。

凱西父親早逝被叔叔收養,但卻飽受叔叔的虐待與侵犯,當凱文進化的第24種人格「野獸」看到凱西身上的傷時,他認為凱西是飽受磨難後純潔的存在,因此放過了她。

「野獸」人格是極其危險的,這種人格使凱文變得如同野獸一般,戰鬥力爆棚。

飾演凱文的「一美」,一人分飾眾多角色,無論是有潔癖的綁架者、女性角色或者是9歲的孩童到兇狠的野獸,他都能完美的抓住人物的靈魂。

《不死劫》、《分裂》都已經將玻璃先生為了尋找英雄的執念,凱文不受控制的成魔,大衛平凡的超級英雄刻畫得十分成功。

不得不說,沙馬蘭導演的這盤棋局下的很大,這三部影片環環相扣細思極恐。

神級的反轉,意想不到的結局一向是沙馬蘭導演尤為擅長的,像《第六感》的結局帶來的震撼反轉,使沙馬蘭導演一躍成為好萊塢一線導演,顯而易見《玻璃先生》也是如此。

《玻璃先生》作為三部曲的終章,三個人物同框是看過《不死劫》、《分裂》的影迷期待已久的。

在沙馬蘭構造的世界中,惡魔與英雄是互相牽制的,就像一個穩定的三角形。

玻璃先生、凱文、大衛各執一角,三人在三部影片內都嚴格遵循著色彩的分配。

玻璃先生是紫色,凱文是黃色,而大衛是綠色。也正是這種色彩的分配,體現了三人完全不同的立場,相互制約相互牽制,在一起又期待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艾莉醫生一直想要讓三人承認這世界並沒有英雄的存在,通過灌輸思想,甚至想要切除玻璃先生的小腦。

不過玻璃先生何等聰明,他假裝痴傻算計醫務人員,但他唯獨不會被迫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超級英雄,這是他的信仰也是他的執念。

與其說這部影片是三個人物的較量,倒不如說是玻璃先生挑撥凱文與大衛在最高建築物上較量,這樣就能達到,玻璃先生想讓所有人知道存在超級英雄的目的了。

玻璃先生在一旁煽風點火,不料大衛兒子趕來告知凱文,玻璃先生便是造成他悲慘童年的罪魁禍首。

這時候就演變成了擁有巨大能量的「怪獸」凱文,毆打極易骨折的玻璃先生,就像碾死一隻螞蟻一樣,玻璃先生的結局已經註定了。

而「怪獸」人格凱文被趕來的凱西喚回了意識,不過艾莉醫生卻下令射死了凱文,並且抓住了大衛怕水的弱點將其溺死了。

原來艾莉醫生是「反超級英雄組織」的成員,既然不能打消他們超級英雄的想法,那倒不如毀了他們。

她們不允許超級英雄的出現擾亂社會秩序,早就預料到一切的玻璃先生在此之前,便將偷偷記錄下來的視頻上傳到了私人網站上。

影片的最後玻璃先生的媽媽,大衛的兒子,以及被凱文綁架過的凱西都將此發布到網絡上,讓人知道這個世界是有超級英雄的存在。

沙馬蘭導演的三部曲不是存粹的英雄世界,而是在英雄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夾縫中,就像黑白中間的灰色地帶。

三部融合在一起,看完後讓人無法痛恨,那個為了尋找英雄而製造眾多事故的玻璃先生,先天性骨折使他時刻擔心受傷。

是超級英雄漫畫給了他生存的理由,更是因為尋找到大衛才,讓他明白了活著的意義,他是大衛的對立面,他是個大魔王但是卻是要依靠著超級英雄才能存活的大魔王。

凱文童年遭受的暴力使他精神分裂,當第23個人格也無法保護他的時候,「野獸」出現了。

「野獸」看似強悍,也不過是凱文的自我保護層,在得知他的一切痛苦的根源來自於玻璃先生時,他怒不可遏,但當一切都走向滅亡的時候,也許才是他最好的保護。

大衛是超級英雄,他在《不死劫》與《玻璃先生》中,都在用著自己的異能拯救人。

從不敢承認自己是超級英雄,到因為自己是超級英雄而驕傲,大衛從一開始被迫承認自己與眾不同,到生活充滿希望,他真真正正的作為一個超級英雄而滿足。

不過這三人永遠都不會知道,視頻一經播放,開始人們對身邊存在的異能人感到恐慌,並沒有人在意,你是惡魔還是超級英雄。

直到最後三人都消亡,這些人才開始放心的仔細欣賞,這部以三人生命為代價的「特效片」。

這個結局也許悽涼,但卻又那麼真實。危難的時候我們都期冀於超級英雄,而無事的時候又那麼恐懼異能者的存在。

就像《守望者》中的那些超級英雄,當需要他們的時候必須存在,但一旦不需要他們的時候又必須消失在公眾視野。

掃碼購書,精彩無限

【看圖猜電影】


上圖來自哪部電影,歡迎留言板留言

製作團隊:蔡駿的羅生門編輯團

商務合作wx:zdh136078678

相關焦點

  • 怎麼也沒想到,去年的《分裂》竟然是超級英雄電影!而且續集就要來了!
    》講述的「一美」詹姆斯·麥卡沃伊飾演的一位人格分裂症病人「凱文」擁有23種不同的人格,但他還有一個神秘的第24重人格——「野獸」(The Beast),這個人格非常恐怖,力量超乎尋常,而且非常血腥殘忍。
  • 《24個比利》:我們都是成長過程中人格分裂的融合體
    《24個比利》講的是比利從大約四歲開始,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陸續分裂出不同的人格。當作者開始記錄這些不同人格的時候,已經有24個不同的人格共享著比利的身體。他們的出現都是為了替比利面對一下他不想面對的事情。阿瑟22歲,英國人,理性冷酷,是各個人格的組織者,正常時期由他來決定誰出現,混亂時期則是各個人格的隨機出現。裡根23歲,南斯拉夫人,精通空手道,遇到危險時就會出現。戴維8歲,他代替其他人承受痛苦,每次需要承受痛苦時他就出現了。湯姆16歲,精通逃脫術和電子電路,每次被困被關時他會出現。
  • 被性侵、虐待,分裂出24重人格:童年受虐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一本叫做《24個比利》的美國紀實類小說,記敘了一位同樣有著多重人格的人,在犯了強姦罪後,因為多重人格的存在,而最終被判無罪釋放的故事。這位叫做「比利」的26歲男性主人公,體內不同人格多達24個,而且男性女性都有。
  • 男子擁有24種人格,最後變成了怪獸?其實罪魁禍首是他的媽媽……
    女孩目瞪口呆,難以置信地看著眼前的男子,他時而冷酷時而溫柔,時而天真童稚,時而陰暗糾結。24種人格在這個男子的身上無縫銜接無規律切換。這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來的,關於人格分裂的故事。故事的原型是Billy Milligan, 一個「三項搶劫罪,三項綁架罪,四項強姦罪」的罪犯,可是最終他竟然最終被宣判無罪,因為他是一個人格分裂患者——不是分裂了一個兩個人格,而是整整24個人格,這是美國歷史上一個真實的事件。一個小男孩從小被母親虐待,因此患上了人格分裂症。他有著24種人格,各自分配著他們主導身體的時間。
  • 《柒個我》熱播引爭議!「他」究竟是人格分裂還是精神分裂?
    最近,由張一山主演的電視劇《柒個我》在騰訊視頻熱播,張一山在劇中扮演了一個分裂出七重人格的角色
  • 《致命ID》才11種人格,這部燒腦片分裂了24重!
    一直以為,要不是《荒野獵人》圓了小李子的影帝夢,小李子一定要放個大招,靠《擁擠的房間》去衝擊小金人了。《擁擠的房間》改編自一本傳記體小說《24個比利》。書中描寫了多重人格患者比利·密裡根(Billy Milligan)的真人真事,他於1977年綁架並強姦了三名女子,但離奇的是,三名受害者對於犯罪嫌疑人的體貌特徵描述完全不同。
  • 《24個比利》到底是煞氣還是人格分裂?
    我們平時生活中有一些奇怪的病,大部分是由煞引起的,比較典型的就是人格分裂。著名的紀實文學《24個比利》詳細描述了這種現象,書中描述了美國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結果卻獲判無罪的嫌犯比利。法庭上,4位精神科醫師和1位心理學家共同宣誓證明其存在嚴重的精神錯亂,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 《24個比利》改編電影《擁擠的房間》遙遙無期,人格分裂看這些
    然後江達琳對衛哲說:你也喜歡二十四個比利啊?於是好奇的我,去研究了一下《24個比利》。原來這是一部小說。《24個比利》是美國作家丹尼爾·凱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是一部多重人格分裂紀實的作品,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威廉·斯坦利·米利根(比利),是美國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結果卻獲判無罪的嫌犯,因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
  • 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精神分裂
    電影裡的主人公分裂出來了11個完全不同的人格,每一個人格都有完全不同的形象,具有其特有的的氣質,邏輯思維,情感認知等等一系列的特點。可以說如果這11個人格如果不是同時出現在了一個身體身上,那麼這11個人格就會是11個截然不同的個體。
  • 嫌疑人X教授的精分:《分裂》24個詹一美主演
    根據史上最著名的多重人格患者「24個比利」改編,小李子《擁擠的房間》同款詹一美主演最近影君的小編跟多重人格幹上了,前面講《美少女特攻》的時候腦洞大開收不住手,這次講講另一部多重人格作品:《分裂》。最終因為有犯罪傾向的人格強姦了三個女孩而被捕,精神病醫生從他身上發現了不同的人格,在法庭審理中被宣判無罪,轉入精神病醫院治療,在治療的過程中,精神醫生發現了他身上共有24個人格。他們分別是:1、 比利,主人格。2、 阿瑟,英國人,學霸,第一個發現自己擁有「多重人格」的人格,利用自己的學識管理其它人格。
  • 電影女巫 | 分裂(Split)此片的評價或許也會很分裂
    Karen證實病患Kevin擁有高達23種人格,但最近第24種人格正在心中慢慢醞釀成長中,一種能改變物理外型及長相的「野獸」人格。《分裂》中最新型態的人格分裂概念不僅限於精神及思想上的差異及不同,甚至連物理上的個體也會有所分裂有所區別,誇張一點比喻就有點類似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只不過這是變成24種完全不一樣的個性思想及外表的人
  • 多重人格《24個比利》
    最近《素媛》電影裡面的原型出獄了,引起大量韓國人民的震動,包括堵住監獄門口抗議、攔住載罪犯的車子、向車子扔雞蛋、踩車子頂差點造成民警衝突等等······在之前我是會跟眾多民眾一樣,想這樣的人為什麼要放出來、為什麼不永遠就關在監獄裡或者死刑算了也不斷的有新聞媒體在對這件事情進行報導什麼一小時輕鬆1000個伏地挺身說攝像頭的電波聲能引起他的性慾
  • 你真的看懂24個一美的《分裂》了嗎?
    一美在片中飾演一個多重人格分裂患者,他原本有23個人格,但第24個人格也在孕育當中。他的某些人格抓了三個妹紙,於是妹紙們們必須與一美的各種人格周旋,想方設法的逃脫。但《24個比利》是想通過對多重人格的描寫呼籲大家了解和關愛這類患者,《分裂》想表達的完全不同。
  • 精神分裂並非人格分裂?
    在眾人眼裡,講到精神分裂的時候,總是聯想到電影中的某些情結:一個人可以分裂為多種人格,在不同的情況下呈現不一樣的性格特徵,如電影《致命ID》呈現的。在電影《致命ID》中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一個漆黑的夜晚,在一個沒有邊際的沙漠荒原,因為一場暴風雨,其中的一座汽車旅館與外界通訊中斷,完全隔離。聚集了11個相互完全不了解的人,包括孩子、男人和女人。每個人有不同的生活和追求,在撲朔迷離的故事背後,其實這11個人都是麥肯?瑞夫的子人格,這些子人格交替控制著他的身體。
  • 科普丨精神分裂≠人格分裂≠多重人格
    電影裡的主人公分裂出來了11個完全不同的人格,每一個人格都有完全不同的形象,具有其特有的的氣質,邏輯思維,情感認知等等一系列的特點。可以說如果這11個人格如果不是同時出現在了一個身體身上,那麼這11個人格就會是11個截然不同的個體。但是如果我問你,電影裡的主人公所患有的精神疾病究竟是什麼?是「人格分裂」?「精神分裂」?還是「多重人格」?
  • 《分裂》、《塔利》中的人格分裂,是保護還是毀滅?
    不說超級英雄,只說真正意義上的人。舉例來說:女本柔弱,為母則剛究其原因,到底是什麼改變了她呢?僅僅是與生俱來的母愛光輝,還是那說不清道不明的潛意識?今天和大家聊一下關於人格與意識的電影:首先說一下《分裂》這部電影,一美用自己精湛的演技向我們展示了同一身體裡住著的不同靈魂通過爭奪與搶佔,最終分裂出&34;的故事。
  • 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精神分裂(下)
    最後每一個人格的形成,都是完全不同的個體,甚至會站在完全對立的角度,比如一號人格可能是一個善良老實,連雞都不敢殺的人,但是二號人格可能就是個殺人狂魔,甚至每一個的人格的IQ,EQ都是不同的存在,比如一號人格可以是個絕世天才,二號人格可能就是一個世紀蠢蛋,類似的,不同人格間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共情能力也亦是如此。
  • 比《24個比利》還「精分」?!這部劇兩個演員「分裂」成四十重人格!
    演員xxx的大型「精分」現場……這些曾衝上熱搜的話題,讓「精神分裂」這個醫學概念戴上了一層戲謔的面具。如今,許多人自嘲「我簡直是個精分啊!」看起來也沒那麼怪誕了。說起「精分」、「多重人格」這樣的詞,《24個比利》絕對是一個不能忽視的精彩故事。《24個比利》是一部真實多重人格分裂紀實的長篇小說。
  • 24重人格的暗黑天使,最牛編劇也寫不出他的人生
    在經過7個月的,密切觀察和詳細分析後,哈丁給出了長達9頁的診斷報告。法庭上,辯護律師以,「比利患有多重人格疾患,犯罪時神志不清,無法控制自己。」為理由,傳召四個精神病醫生,一名心理學家上庭作證。正是從那時候開始,比利就分裂出多重人格。他似乎是需要另外一個生命,來分擔自己的痛苦。02比利雖然被判無罪,但法庭要求他接受強制治療。他被送往利瑪精神病院,那個有「人間地獄」之稱的場所。而這才是故事的開端。
  • 這麼巧你也是人格分裂啊
    野心勃勃的醫生傑克爾,篤信人的精神具有完全相反的「兩面性」,為此他發明了一種能夠解離人格的藥水,可以讓自己在文質彬彬的「傑克爾醫生」與野蠻殘暴的「海德」之間自由轉換。類似於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論,受道德壓制的「意識」只是人格的冰山一角,而埋藏在冰山下的「潛意識」——那個想要做惡的海德,在受到病人的誘惑後,讓自己變成了殘暴的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