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性侵、虐待,分裂出24重人格:童年受虐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2021-03-03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1.

一個人有24重人格,你相信嗎?

早些年,有一部很熱門的韓劇《殺了我,治癒我》非常流行,講的是一位有七重人格的人和他的主治醫生的愛情故事。

記得當時「七重人格」的不尋常已經讓普通人大為震驚和好奇,想不通怎麼一個軀體裡能容下那麼多截然不同的靈魂。

然而,七重人格或許還只是「小巫」。

一本叫做《24個比利》的美國紀實類小說,記敘了一位同樣有著多重人格的人,在犯了強姦罪後,因為多重人格的存在,而最終被判無罪釋放的故事。

這位叫做「比利」的26歲男性主人公,體內不同人格多達24個,而且男性女性都有。

就好像24個人待在一個房間裡,所以這本紀實小說有一個改編電影的名字,叫做《擁擠的房間》,萊昂納多主演,但據說到現在也沒有拍好。


恐怕,就連久已成名的職業演員,想要演出這種24重人格分裂,仍然是一種很大的挑戰吧。

人們不禁要問:比利擁有的24重人格,究竟是生來特殊,還是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經歷過什麼常人難以想像的事情?

2.

在虐待中如何活下來:多重人格

比利是家中的第二個孩子,父親是一名猶太裔的演員,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因為事業低谷無法振作而自殺了。後來母親帶著他和哥哥妹妹嫁給了繼父。

繼父家暴媽媽,將媽媽的頭往門上撞得頭破血流,還在比利8、9歲時對比利實施持續多次性虐待,並且威脅比利不能告訴媽媽,否則就把他活埋,甚至有一次真的把他推到坑中,蓋上土,差點把他活埋,只給他留一根管子讓他呼吸,還從管子口將尿撒在吸管上。

這樣的虐待,無論是誰遭受,都是難以承受的可怕。


何況比利還天生敏感,對於痛苦的感受其實比一般人更加強烈。早在母親嫁給父親之前,他已經有一些多重人格現象出現。

他的媽媽也是非常情緒化的,在她無法理解孩子的一些行為時,會情緒化暴怒。

在比利的妹妹凱西還小的時候,比利就有一個分裂出來的人格:克莉絲汀,這是一個三歲的小女孩,會去照顧妹妹凱西,會為了逗她開心而在牆上畫畫。

然而這個行為卻觸怒了媽媽,媽媽發現了,吼道:別亂畫!你這個討厭的孩子!

此時,「肇事」的克莉絲汀漸漸地從比利身上離開,比利本尊又回到了自己的身體,他茫然看著憤怒的媽媽和牆壁上的畫,他記憶中完全沒有自己畫畫的部分,他堅持畫是克莉絲汀畫的,而媽媽當然不相信,認為他在「撒謊」。

確實,他否認自己做過的事情,好像是個「壞孩子」,但如果不是借著多重人格的防禦,他又如何在嚴酷的早年環境中存活下來呢?

所以,他不得不使用一個防禦機制,就是解離。


所謂解離,就是你已經意識不到自己的感覺和存在,甚至記憶。

短暫輕度的解離,每個人都會遇見,比如出神,發呆,就是短暫的解離狀態。

但如果一個人長時間處於解離的狀態當中,則是為了防禦過於強烈的痛苦。

很多遭受性侵的人會在受害時感覺不到自己在受害,而是似乎在空中俯瞰這個場景,被性侵的是一個與自己毫無關係的陌生人,

像比利這樣長時間受到虐待的兒童,痛苦更是密集到讓他難以喘息,所以他不得不分裂出其他替他受苦的一個又一個其他的「人」——克莉絲汀只是其中之一,另外還有叫戴維的小男孩,也是替他受苦的人格,八歲,正是他受到繼父性虐待的年紀,聽起來又可怖又心痛。


除了自己的痛苦難以承受以外,為了承受母親被家暴發出尖叫聲時,他不得不分裂出一個天生耳聾的4歲兒童人格——肖恩,來防禦這部分痛苦。

每一個人格,似乎都是他遭受某一個創傷的標記。

除了兒童期的人格用來承受痛苦之外,比利還分裂出青春期的人格用來釋放攻擊性,成人期人格顯得更加成熟和社會化,用來應對他作為一個26歲的成年人所必須要應對的一切外界事務。

比利要分裂出24個人格來才得以存活,仿佛在無聲地告訴我們:他所受的痛苦,遠遠超出了一個人的心靈所能承載的量。

這種多重人格的狀態,是早年遭受過多創傷的人在自我整合過程中陷入混亂和分裂的表現:這些人格看似各司其職,但並不能整合為一個完整的健康的具有良好社會功能的成年人的人格。

3.

應對創傷:不止是多重人格

《24個比利》是冷靜客觀的紀實風格,並不煽情,但我讀到小比利遭受虐待,痛苦而又無助的部分時,讀到他分裂出來的那些孩子的人格時,總感覺到格外心痛:

本該是受到呵護和關愛的敏感而嬌嫩的孩子啊,是怎樣地被暴風驟雨一次又一次無情摧殘而求告無門,最後不得不孤獨地自己和自己抱團取暖。

這跟我自己的經歷有關:在小時候被送到幼兒園時,我受過不少虐待。至今依然清晰記得因為打翻一碗飯被幼兒園阿姨關小黑屋的恐懼和絕望;因為跳舞跳不整齊被老師扇了耳光,踢了一腳;更記不清多少次因為怕被罵不敢請假上廁所而尿溼褲子結果被罵得更厲害……

後來,我經常在幼兒園午睡時,想像出兩個人,是兩個成年女人,一個裸體,一個穿著軍裝,她們衝進幼兒園,把虐待我的老師和阿姨統統收拾一遍。

很長一段時間,我就靠著這樣的幻想,在並不愉快的幼兒園生活中存活下來。

我曾很奇怪當年為什麼自己會想像出這樣兩個人的形象,直到學了心理學,我才恍然大悟:似乎她們加在一起就是一種原始的攻擊性的象徵。

靠想像是一種防禦,還有很多人,靠遺忘,隔離,否認,壓抑,防禦掉了很多童年經受的創傷。

當問起他們的時候,有可能他們什麼都不記得,甚至很多人跟你說八歲或者十歲以前的事情根本不記得,或者說自己根本沒遭受什麼不幸,或者講述起自己不幸時也不動感情,但他們的社會功能和人際關係明顯受損,這就極有可能是在用以上的那些方式迴避自己曾經經歷的痛苦折磨。

與比利的多重人格一樣,這一系列迴避的方式,能夠讓人在痛苦中活下去之外,也讓痛苦和創傷永遠在潛意識中影響著人生的發展。

4.

療愈創傷:用看見取代迴避

在生命幼小無力的時候,我們藉助著解離,幻想,隔離,遺忘,迴避那生命不可承受之痛苦,急著用最快的方式在表面上拋棄它,換來的是它長時間暗暗的如影隨形。

療愈創傷卻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歷程:在我們急著想要拋棄創傷的時候,應該好好先看看它,它長得什麼樣子,它從哪裡來?它給我們生命帶來了什麼,它調動了我們怎樣的「武器」去戰鬥,去生存。

這,是療愈的開始,也是療愈的本質:

在漫長的對創傷的直面和探索中,漸漸浮現出的,是曾經被遮蔽的更完整,更真實的生命。而那些曾經被創傷抑制住的生命的力量,也將由此被解鎖封印,推動人生滾滾向前。

相關焦點

  • 真實的二十四重人格犯罪,分裂的是人格還是人性?
    今天我要為大家推薦一部電影——《分裂》《分裂》是由美國環球影業發行,由M·奈特·沙馬蘭執導,詹姆斯·麥卡沃伊、安雅·泰勒·喬伊、貝蒂·巴克利、海莉·路·理查森、傑西卡·蘇拉聯合主演的驚悚片。故事以三個女孩和男主的鬥爭為明線,其中還有弗萊徹醫生對男主的治療與研究,女主凱西對小時候受到叔叔性侵與虐待的回憶,最終將故事連成一張網,原來,男主凱文小時候也是受到暴力虐待,為了保護自己才有了分裂人格。
  • 24重人格
    ‍‍《24重人格》是卡梅倫.韋斯特將自己人格分裂的令人心碎的經歷,以及他治療滿是創傷的心靈過程展現在讀者面前。他通過大量的過程細節記錄告訴讀者,有一種心理症狀叫《24重人格》,他不是「精神分裂症」,他只是內心有太多的人格衝突,他需要心理幫助。這是一本極具心理學學術價值的書籍,也是一本令人足夠恐懼的書籍。
  • 一個真實的多重人格電影:《24個比利》
    最近正在熱播的由張一山主演的電視劇《柒個我》,講述的是患者在多重人格分裂症下的生活寫照。不得不說張一山在該劇中演技出色,一人分飾七角,七個人格各有千秋。其實相比該劇中的七個人格,更讓我饒有興趣的是三年前買的一本書《24個比利》。這本多重人格分裂紀實小說在我三年前看過一半之後就被丟在一邊,那時候實在無法理解人是怎麼做到能分裂出24個人格的?
  • 24重人格!歷史上第一個因多重人格被免罪的人
    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犯下重罪,最後又因為多重人格被判無罪的嫌疑犯。因為,他有24重人格!
  • 超體都做不到的 24 重人格分裂,只能靠小李子了
    男主角 Billy Milligan 因患有多重人格的精神疾病,會表現出 24 種不同人格,其中甚至會出不同人種、不同語言的狀況,雖然劇情有絕對的吸引力,但不僅飾演是一大挑戰,在拍攝上也有許多需要克服的難題,若計畫確定實行,
  • 從四歲開始被自己的親生母親和外祖母性侵的孩子,最後怎麼樣了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於多重人格,普遍認知度低,也會混淆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甚至質疑多重人格是否真實存在。但在文壇上,有一本《24重人格》心理學著作,它是一本紀實性文學作品。正是它的紀實性,從根本上打破了很多人對於多重人格是否真實存在的質疑。
  • 24重人格的暗黑天使,最牛編劇也寫不出他的人生
    今天,再來聊聊萊昂納多即將飾演的另一個角色,一個擁有24重人格的精神分裂者,一個關於傷害、救贖、自由、抗爭和原諒的故事…——度公子011977年10月的一天,那是比利永生難忘的日子,也是永遠無法原諒自己的日子
  • 《24個比利》:帶你走進多重人格患者的世界
    美國一名19歲的韓裔女孩Jess,本來在麻省理工就讀,但年初確證患有多重人格障礙,也就是俗稱的多重人格分裂症,隨即入精神病院治療。
  • 24重人格!美國史上首位因多重人格免罪的人
    事實上,在他體內總共有24個人格存在,這些人格不僅在性格上,甚至連智商、年齡、國籍、語言、性別等方面也都不盡相同。比利的多重人格跟他的童年生活密不可分,1955年他出生於美國邁阿密,母親私生活比較混亂,父親有嚴重的抑鬱症,多次嘗試自殺。在這樣的環境裡,比利一方面迫切地渴望逃避這個世界——多次自殺,另一方面求生的本能又來安慰、保護自己,這兩種力量紐結在一起,將比利撕成碎片……他在3歲的時候就分裂出了第一個人格——小女孩克裡斯汀。
  • 比《24個比利》還「精分」?!這部劇兩個演員「分裂」成四十重人格!
    演員xxx的大型「精分」現場……這些曾衝上熱搜的話題,讓「精神分裂」這個醫學概念戴上了一層戲謔的面具。如今,許多人自嘲「我簡直是個精分啊!」看起來也沒那麼怪誕了。說起「精分」、「多重人格」這樣的詞,《24個比利》絕對是一個不能忽視的精彩故事。《24個比利》是一部真實多重人格分裂紀實的長篇小說。
  • 24重人格的暗黑天使 最牛編劇也寫不出他的人生
    正是從那時候開始,比利就分裂出多重人格。他似乎是需要另外一個生命,來分擔自己的痛苦。02比利雖然被判無罪,但法庭要求他接受強制治療。他被送往利瑪精神病院,那個有「人間地獄」之稱的場所。而這才是故事的開端。
  • 《暴瘋語》:人格分裂的世界你不知道有多恐怖
    導演不斷地增強劉青雲這條線索的懸疑分量,設置了像丈母娘的糾纏等懸疑點,試圖讓觀眾產生一種錯覺。隨著故事的進展,兩個線索產生了劇烈衝突,一個突發的死人事件讓兩個人的身份產生了互換。隨後真正的主線黃曉明醫生開始全面進入到觀眾視野中,最後呈現出了高潮,兩個人(分裂的身份)在密室中的智鬥是整部電影的核心,這部分和《催眠大師》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 這麼巧你也是人格分裂啊
    Hyde》1887年出版,圖為扉頁早年,當文學、電影、現實中的人格分裂症患者,還未誇張地從「雙重人格」變成17個、24個「多重人格」時,同一個人物身上呈現出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通常表現為「善」與「惡」的對立。而解離人格的關鍵,又總是伴隨一次科學事故。1924年,羅伯特·威恩的[奧拉克之手]正是如此。
  • 24重人格,這樣殿堂級的「精分」電影,觀眾很少能看到
    關於人格分裂的電影向來不少。 《搏擊俱樂部》、《致命ID》、《禁閉島》、《穆赫蘭道》等等都是其中的頂級作品,不僅藝術生命經久不衰,即使重複觀看依然能在抽絲剝繭的重新咀嚼下獲得新的發現,感嘆燒腦片的無窮魅力。
  • 分裂出24個人格後,他從性怪癖變成了超級英雄
    讓折耳想到《分裂》中的男主角凱文便是因年少遭受母親的暴力而分裂出24種人格,其中某些人格甚至會傷害到其他人。當然這只是一個電影,但在現實生活中因童年遭受過心理創傷而報復社會的人也不在少數。我們能夠在公益片中呼籲拒絕暴力,能用實際行動盡最大努力阻止暴力,但肅清這種行為太難了。
  • 24重人格!詹一美這麼「精分」,逆天演技把我嚇出了蛇精病!
    詹姆斯·麥卡沃伊獨自承包24重人格,從眉毛到嘴角,分分鐘都是變臉秀。今天我們要說的電影《分裂》,索性讓主角的人格「24合1」!首先,片頭片尾的字幕就處心積慮地採用了4x6的24格呈現,以此來暗喻主人公的24重分裂人格(23個已生成,還有1個待生成)。
  • 那個「24重人格」的變態回來了!
    主演一人分飾24種人格,頑皮小孩、優雅女性、潔癖冷麵男.以及吃人肉的「野獸」。適用人群:犯罪片迷、人格分裂電影迷推薦理由:一人分飾24角,炸裂演技回歸!由於小時候被母親虐待,導致精神異常,男主凱文分裂出了24種人格。
  • 最荒唐的破案:因為犯人有24重人格,每次犯罪後都認為不是他幹的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你所接觸的人群中,擁有多重人格的人可能很少。但是有精神分裂的人,我們可能都有見過。在美國有一個擁有著24個人格的人,他犯下了三起強姦罪,三起搶劫罪,最後都被無罪釋放,只因為他身體裡還「住著24個人」,是唯一一個因為多重人格釋放的犯人。
  • 一部影片看24個「詹一美」?
    一般講人格分裂的作品有很多,但講述有「23+1」個人格的電影卻不多見。《分裂》三個年輕女孩被擁有23個人格的凱文所綁架,想盡辦法想要逃出去卻始終失敗。然而更絕望的是凱文的身體中正形成新的非人人格。這23重人格被同時關在一所房間裡,房間中央放著一把椅子,誰坐在椅子上誰就掌握身體主動權。而這些人格又分為兩種行為方式。
  • 《摩天大樓》被辱罵、家暴、虐待的鐘潔,為何擺脫不了受虐式婚姻
    後來,顏永原因為偷稅入獄,鍾潔遇到愛她並願意為她付出的男人。對她來說這是改變命運的好時機,但她卻義無反顧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希望顏永原痛改前非,因此拿著情人的積蓄與丈夫重歸就好。鍾潔的選擇註定她的人生是出悲劇,因為不願結束這段受虐婚姻,以至於兩個孩子受到非人的虐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