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熱播劇《小歡喜》引發大家的熱烈討論,三個家庭、四個孩子,從各個方面反映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在最近的暢言會中,方一凡更是說出了很多「學渣」的心聲。
「爸,媽!我真的很喜歡唱歌和跳舞,我也希望你們能夠支持我。媽,你以後別對我那麼兇,我不是一個壞孩子,我只是一個成績不好的孩子。」
圖片來自於網絡
只要有考試,就會有第一名,也會有最後一名。可是分數真的不能說明我是一個壞孩子啊!
可是現在很多家長評價孩子是否優秀的標準特別狹隘,僅以成績論好壞。
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往往被非常簡單粗暴的認為是不聽話的,不夠努力的,而他們身上除了分數的那些閃閃發光的地方,家長卻是怎麼也看不見的。
圖片來自網絡
前段時間有一位碩士媽媽的文章——「我的兒子是學渣」爆紅網絡。她在文章中這樣寫道,我是985的碩士,孩子的爸爸是985的博士,按理說自己的孩子不應該學習很差勁,可偏偏他的學習成績就是不好。
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我們想了很多辦法,但是都收效甚微。有一天孩子來找我說媽媽你再幫我報一個補習班吧,我怕下學期成績還是提不高。我才突然發現,其實兒子一直很努力在學習,可是我忽略了一個問題是,有些人真的在學習文化知識上沒有天賦。
除了成績不好,可他真的是一個好孩子。他心地善良,他進樓道門的時候總會用小手撐著門,等著後面的人一起進來;他孝順父母,懂得父母的辛苦;他樂於助人,在學校裡,總是儘自己所能去幫助身邊的同學。
面對這樣的孩子,作為家長應該更多的看到孩子除了學習成績以外其他的優良品質,並且要讚美孩子的這些優良品質。而是一味的揪著孩子的學習成績,不斷的批評他,拿別的孩子來和他對比。這樣只會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我成績不好,所以我就不是一個好孩子。
成績不好的孩子也需要被認可,因為他們身上還有很多其他閃閃發光的地方!
02 高考是最好的出路,但不是唯一的出路
白巖松曾經說過,高考是最好的出路,因為高考對於絕大多數考生來說是公平的。他給很多孩子提供了一個區看看更好世界的機會。
2019年參加高考的人數超過1000萬,而這些考生中總有那麼多的是不能如願進入大學的,那麼他們的人生是不是就沒有希望了呢?
小歡喜裡面,季楊楊曾經說他想成為韓寒那樣的人,有些成功不是非上大學不可。
韓寒是一個個例,但是通往成功路上所需要的付出的努力和堅持,卻具有普世性。
如果我們終究不能在高考中成為勝利者,我們是否可以在自己擅長的地方努力取得成就,而這需要我們的父母大力的支持。
撞球在我們普通人的生活中僅僅是作為一項娛樂活動,有很多家長甚至是不允許孩子去撞球室玩兒的,但是少年丁俊暉因為表現出對撞球的天賦與熱愛,他的父親便頂住各方壓力,讓他打球。甚至跟老師提出是否可以讓丁俊暉只學習語文和數學兩門科目,半天時間學習,半天時間練球。
如果丁父當年以學習為重,執意讓丁俊暉為了學習,不要接觸撞球,那麼我們現在就少了一位優秀的撞球運動員。
圖片來自網絡
妹妹的鋼琴小學員曾經跟她說,何老師,我覺得學習好辛苦,那些數學題我總是做不好。學習一個小時的數學,我都感覺自己的身體被掏空了。
妹妹問,那你覺得學鋼琴辛苦嗎?小學員馬上說不辛苦啊,我可以從早上彈到下午甚至是晚上,每次寫完作業彈琴的時候是我最開心的時候。
而這位小學員也確實很有鋼琴天賦,拿了不少的獎。
我們經常會說,成功等於百分之一的天賦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每一條通往成功的路都是艱難的,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可是如果這條路一開始就是錯的,你又怎麼走向成功呢?
我們有一些人真的無論怎麼努力,在文化成績上都沒有辦法像學霸一樣取得很好的成績。但是我們可能很會畫畫,體育成績很好,是歌唱比賽的冠軍,甚至在小眾的電子競技上有很高的天賦。我們也想成功,爸爸媽媽你們能否支持我們在除了高考賽道的其他賽道上拼命奪冠?
03學霸和學霸真的是有區別的
我們稱那些學習成績特別好的人為學霸,但是學霸其實分為兩種。
第一種,對所學內容真的感興趣,努力專研,學有所成,學以致用的真學霸。
第二種,被父母恐嚇,誘騙著學習,達成父母希望就放縱自己的偽學霸。
樊登老師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孩子考上了我國著名的南京大學,一年之後,這個孩子就因為多門學科掛科,長時間外出上網打遊戲,不遵守學校的規定而被退學。被學校通知來接他的父親見到他問他為什麼會變成今天這樣?孩子說了一句話,讓父親啞口無言。
「你說過的呀,我上了大學之後,我想幹嘛就幹嘛,你不會管我的。」
圖片來自網絡
你是不是也聽到過父母這樣的話,等你考上大學我就不管你了,等你工作了我就不管你了,等你結婚生子了我就不管你了。
一位朋友曾經說,我真想快點結婚生孩子。我問他為什麼呀,他說因為父母天天催,說等我結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就不管我了。那我結了婚,生了孩子,我的任務不就完成了嗎,任務完成了我不就解放了嗎。
第一次我覺得父母的這種教育模式給孩子造成的影響是如此可怕。
除了承諾當你達成某種目標之後就不管你了的教育模式外,在我們身邊還有一種教育模式也讓很多人深受其害。
小的時候你和父母逛街看到一個環衛工人,或者發傳單的人,你的爸爸媽媽是否對你說過,如果你不好好學習,你將來就會像他們一樣來掃大街。
這樣的恐嚇也許真的能讓一些孩子開始好好學習,但是你會發現這部分人在畢業找工作的時候,往往鎖定的是一些類似於公務員,事業單位這種穩定性更高的工作。他們很少願意去冒險,因為他們從小就被恐嚇著去學習,從而缺乏安全感。
用恐嚇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是父母常用,欺騙性話語,這也是一種不尊重其他勞動人員和急功近利的表現,這種欺騙會教壞孩子給孩子傳達了一種錯誤的價值觀。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父母給孩子傳達的是一種錯誤的觀念,那麼孩子也就不會檢討自己,反省自己,更不要控制自己了。
04 終生學習,才能決定自己未來的人生
一考定終身其實真的是一個很大的謊言。
讓你走的更快更遠,看到更多風景的是你面對困難的韌性和快速適應社會變化的學習力。
聲入人心的參賽者袁廣泉是柴可夫斯基音樂音樂學院的滿分博士,但是這樣優秀的他回國後面試多家劇院失敗,在家待業兩年。而他被各大劇院拒絕的原因是不會唱中文歌。
如果不能符合社會的需求,那麼即使你學歷再高也不是這個社會需要的人才。
現在「斜槓青年」這個詞很火,他們在各個領域都有不錯的成績,他們給自己規劃了多條路,在每一條路上都勇敢嘗試。
影視劇演員婁藝瀟,除了演員身份外還有許多title,舞臺劇演員,歌手,國家二級運動員。她在每個角色中遊刃有餘的轉化,讓自己的人生過的精彩萬分。
圖片來自網絡
《奇葩說》的邱晨,她做過記者、編輯、設計師,打過辯論賽,如今是米果文化的COO。
她憑藉的,是語言能力和繪畫功底的整合,快速適應著這個變化迅速的社會。而不是死守著一紙學歷走天下。
為什麼有些人總能抓住機會,青雲直上。因為當他們是一個前臺的時候,他們變開始學寫作,學運營。當他們成為運營時,他們又開始學產品,學英語。他們在時代未變時先做出改變。保持著不斷的學習力。
他們即使面臨失業,也能快速的找到下家,而不是像36歲的收費員面臨失業時暴風哭泣說自己除了收費什麼都不會。
只有終身學習的人才能更好的掌握自己的人生。
寫在最後
一個優秀的人一定會經歷一段沉默的日子,而這段日子必然是沒有什麼卓越的成績,但正是這段日子在慢慢奠定我們以後的成功。
所以當我成績不夠好時,請不要急著否定我,請多給我一點支持,你終會發現我也是一個優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