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理由說明《太行之脊》只不過是《太行山上》的低配版

2020-09-11 電影寮

由張玉中執導,楊均柏、史鑫、楊駿、李君峰、裴興雷、楊軼然、董永等主演的抗日劇《太行之脊》正在央視一套熱播中,該劇講述了我軍一二九師在太行山艱苦抗戰的歷程以及取得的輝煌戰績。細心的觀眾已經發現,該劇跟2015年拍攝的《太行山上》講的是其實是同樣的事情。

《太行之脊》劇照@電影寮

該劇自開播以來,雖然收視率不錯,但是卻遭到了各種吐槽,而且很多吐槽都是客觀且深入人心的。尤其是跟2015年拍攝的《太行山上》相比,該劇甚至都不能說是差強人意,簡直是難以讓人滿意了,說是《太行山上》的低配版也不為過。

下面,作者就具體闡述五個理由以說明為什麼說《太行之脊》是《太行山上》的低配版。

特型演員低配

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說實在,像這樣的抗日歷史劇,如果沒有好的特型演員,不如索性不拍!如果是其他的電視劇,還可以不計較演員只看演技,但是像這樣的抗日歷史劇,觀眾是不可能不計較演員的,甚至沒有好的特型演員,就算劇情好,觀眾也很難看下去,由此可見特型演員的重要性。

《太行之脊》劇照@電影寮

但是該劇的特型演員的遴選明顯不能讓觀眾滿意,沒有幾個是我們所熟知的不說,而且如果沒有字幕的提醒,我們都不知道出場的是哪個人物,講半天的話都不知道劇情是什麼,使得觀眾大大喪失了看劇的興趣。

服化道敷衍

八路軍和老百姓的衣服都顯得特別新,明顯不符合那個時代的特點。不管是新衣服還是舊衣服,都給你打上一塊補丁,而且補丁的位置都統一地打在肩膀上,而且都是整整齊齊四四方方的一大塊,這明顯是不可能的。《太行山上》雖然沒有刻意去拍攝補丁,八路軍的衣服也顯得比較乾淨,但是人家打完仗後每個人都髒兮兮的,臉上也都是黑灰。不像《太行之脊》,衣服不管到了什麼時候都是乾乾淨淨的,而且臉上也是白白淨淨,不符合那個時代的特徵。

《太行之脊》劇照@電影寮

戰場輕描淡寫

可以這麼說,《太行之脊》就幾乎沒有正面拍過戰場,甚至很多著名的戰役都一筆帶過,一陣炮火,剛跟敵人接觸一下,鏡頭一晃就到了打掃戰場的情節。這點明顯就比《太行山上》差遠了。

雖然《太行山上》也沒有正面拍攝大型的戰場,這其中存在一個成本的問題,但是人家通過主要演員的情緒帶動,讓人很容易融入到劇情中,感受戰鬥的激烈程度以及勝利後的喜悅之情。但是《太行之脊》就沒有這個感覺,既沒有感受到戰鬥的激烈,也沒有感受到勝利的喜悅,情緒可以說毫無波瀾。

《太行之脊》劇照@電影寮

主線劇情避重就輕

老早就發現這個問題了,這部電視劇宣傳時打著拍攝不一樣的歷史劇的旗號,其實就是想避重就輕,以減少對正面歷史的拍攝,對一些虛構的人物和虛構的事情卻著力描寫,比如劇中的裴勇這一角色就是虛構的。還有劇中關於和敵特間諜之間的戰鬥,也明顯是演義出來的。而到了正面的歷史劇情基本上都是生搬《太行山上》的劇情,這樣的例子在劇中能找到很多。

這樣做造成的結果是,劇情支離破碎,觀眾看得稀裡糊塗,甚至對很多重要的歷史情節,都是看的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根本不知道演員在演些什麼。

人物臉譜化,臺詞生硬

《太行之脊》中,很多人物都顯得比較刻板而臉譜化,念臺詞的時候也顯得十分的生硬,就像是在背書一樣,眼神,表情甚至都沒有交流。這點也無法跟《太行山上》相比,人物形象不說,劉、鄧、毛等重要人物的臺詞語氣親切之中又不失威嚴,而且很多時候臺詞都是有深意的,只有仔細品味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

《太行之脊》劇照@電影寮

所以說,《太行之脊》只不過是《太行山上》的低配版罷了,只適合用來打發時間,如果是想真正了解抗日時期一二九師的歷史,建議還是去看《太行山上》。

/END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太行之脊》只是《太行山上》的低配版?
    尤其是跟2015年拍攝的《太行山上》相比,該劇甚至都不能說是差強人意,簡直是難以讓人滿意了,說是《太行山上》的低配版也不為過。下面,作者就具體闡述五個理由以說明為什麼說《太行之脊》是《太行山上》的低配版。特型演員低配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說實在,像這樣的抗日歷史劇,如果沒有好的特型演員,不如索性不拍!
  • 《太行之脊》央視播出,低配版《太行山上》,特型演員選擇很隨意
    時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抗戰題材電視劇《太行之脊》正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播出。《太行之脊》和《太行山上》類似,都是專門講八路軍129師的,只是兩部劇的側重點稍有不同。《太行之脊》以劉伯承、鄧小平等將領的抗戰軌跡為主線,更像是八路軍129師抗戰史教科書,而《太行山上》則把大量筆墨放在普通人物身上。
  • 央一《太行之脊》五集過後,堪稱經典抗日劇,三理由勝過《亮劍》
    在前五集當中,敘述抗日戰爭的背景,從山西會戰開始,繼而轉入八路軍的敵後遊擊戰爭當中。五集過後,這部電視劇的整體氣韻已經全部呈現。誠如老編在這部電視劇開播時候所寫的劇評觀點那樣,《太行之脊》目前來看,稱得上是最好的經典抗日劇,在電視劇的藝術層面上,是超過《亮劍》的。
  • 《太行之脊》高度還原歷史,但是劇中的這位八路軍將領卻是虛構的
    由央視一套播出的抗日劇《太行之脊》目前已經播了八集,該劇講述了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太行山艱苦抗戰的歷史。總的來說,這部電視劇還是比較出色的,尤其是在重大歷史事件上,可謂是高度還原。而為了拍出新意,同時也是為了區別於2015年的《太行山上》,該劇從不同的視角出發,給我們呈現了一幅不一樣的抗日戰爭畫卷。
  • 如何理解《太行之脊》片名的含寓意?其實並不是真的指山
    說實話,同樣講的是太行山的故事,同樣講的是一二九師抗日戰爭的輝煌歷程,但是這部《太行之脊》比起2015年的《太行山上》顯得有些粗製濫造,甚至都不能說是差強人意了。並且還有一首歌曲叫《在太行山上》,太行山上的寓意也清晰明了。但是太行之脊就不那麼容易理解了。首先從字面解釋,山脊就是山的高處,而太行之脊就是太行山的高處之意了,那麼太行山的高處是什麼地方呢?其實這是有具體指向的,王屋山,世稱太行之脊。沒錯,就是愚公要移的那座山。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相信很多人都記得這段古文。
  • 太行之脊是什麼意思?估計連片方自己都沒有弄明白
    說實話,同樣講的是太行山的故事,同樣講的是一二九師抗日戰爭的輝煌歷程,但是這部《太行之脊》比起2015年的《太行山上》顯得有些粗製濫造,甚至都不能說是差強人意了。並且還有一首歌曲叫《在太行山上》,太行山上的寓意也清晰明了。但是太行之脊就不那麼容易理解了。首先從字面解釋,山脊就是山的高處,而太行之脊就是太行山的高處之意了,那麼太行山的高處是什麼地方呢?其實這是有具體指向的,王屋山,世稱太行之脊。沒錯,就是愚公要移的那座山。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相信很多人都記得這段古文。
  • 《太行之脊》定檔央視,二線特型演員挑大梁,只是外形上相差甚遠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太行之脊》將於8月26日登陸CCTV1黃金檔播出。《太行之脊》《太行之脊》是建國70周年獻禮推薦劇目之一,也是近日廣電總局發布的紀念抗戰75周年推薦劇目此前,電視劇《太行山上》曾對這段抗戰歷史有過系統的詮釋,《太行之脊》更像是翻拍之作。
  • 「廣東製造」《太行之脊》登陸央視一套 一二九師抗戰風雲再現螢屏
    ,楊均柏、史鑫、裴興雷、李君峰、楊軼然等擔綱主演的歷史題材電視劇《太行之脊》於8月26日晚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9月底,師部指揮第一一五師第三四四旅進入晉東南,創建抗日根據地,成立冀南軍區……在此之前,講述這段歷史的影視劇中,近年來最知名的是《太行山上》。2018年11月,《太行之脊》在山東沂蒙紅色影視基地舉行開機儀式。2019年1月,該劇在人民大會堂正式啟動。由於《太行山上》珠玉在前,《太行之脊》一眾主創壓力不小。
  • 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央視新劇《太行之脊》開播
    「我們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強馬又壯。」為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紅色革命題材電視劇《太行之脊》近日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為了更好地展現巍峨太行山中那段不容忘卻的崢嶸歲月,《太行之脊》創作歷時四年「《太行之脊》不會像其他抗日神劇一樣閉門造車、胡編亂造。劇中每一個經典戰例,甚至每一個細節都源自於歷史真實」,在製片人樊文彬看來,這部電視劇作品更像是一部經得起檢驗的紀實片。
  • 「廣東製造」《太行之脊》登陸央視一套 一二九師抗戰風雲再現螢屏
    近日,《太行之脊》的藝術總監、廣東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副總經理、廣東廣視傳媒董事長蘇玉光與羊城晚報記者分享了該劇創作過程。創作劇情更接地氣,避免再炒舊飯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日軍實行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正面戰場上,國民黨軍隊面對日軍猛烈攻勢,節節敗退。
  • 《太行之脊》央視熱播 李君峰演繹抗戰風雨情
    由八一電影製片廠資深導演張玉中執導,軍旅作家傅建文編劇,實力派演員李君峰搭檔楊均柏、史鑫等人主演的歷史革命劇《太行之脊》,於2020年講述了抗戰期間,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等率領下,東渡黃河、挺進太行山期間的一系列戰役戰鬥,從不同側面再現了一二九師將士在太行山戰鬥、生活的精神風貌。
  • 專訪央視大劇《太行之脊》製片人樊文彬
    時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太行之脊》還與《八佰》特別組成了「一劇一影」抗戰紀念片。在國內競爭激烈、審查嚴格的創作環境下,《太行之脊》突破重圍得到國家廣電總局的高度認可,成為「2018-2022年百部重點電視劇」之一,在樊文彬看來有其必然性,「影視市場現在缺少的不是粗製濫造的『神劇』,而是能夠尊重歷史、反映歷史真實、講好中國革命故事、給觀眾以教育啟迪的好戲,《太行之脊》就是這樣一部好戲。」
  • 《太行之脊》再現真實抗戰史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太行之脊》劇照 出品方供圖國家廣電總局「2018-2022年百部重點電視劇」之一、史詩級抗戰大劇《太行之脊》正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播出。該劇由廣東省委宣傳部、深圳市委宣傳部、中視線集團等聯合出品,樊文彬擔任總製片人和出品人,傅建文編劇,張玉中導演,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第129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等人的率領下,臨危受命,東渡黃河,挺進太行,同侵華日軍生死相搏以及建立和加強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真實歷史。
  • 粵產劇《太行之脊》今晚登陸央視一套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龔衛鋒圖/央視官微由八一電影製片廠資深導演張玉中執導、軍旅作家傅建文編劇,演員楊均柏、史鑫、裴興雷、李君峰、楊軼然等擔綱主演的歷史題材電視劇《太行之脊《太行之脊》是反映抗戰期間八路軍129師東渡黃河、建立抗日根據地等歷史史實的一部獻禮劇,獲得了廣東省委宣傳部電視劇精品專項資金扶持。
  • 抗戰劇《太行之脊》製片人:這是一部經得起檢驗的紀實片
    《太行之脊》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第129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等人的率領下,臨危受命,東渡黃河,挺進太行,同侵華日軍生死相搏的一系列經典戰例,以及建立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真實歷史。抗戰中湧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傳奇,選擇圍繞八路軍第129師來創作《太行之脊》這部電視劇,除了這個選題的重大之外,樊文彬還寄託了一些個人情感在其中。此前,樊文彬先後投資拍攝製作了《劉伯承元帥》《彝海結盟》這兩部大戲。正是通過拍片,樊文彬對劉帥的豐功偉績有了更多的了解,這讓他留意到抗戰時期劉伯承領導的八路軍第129師這支勁旅在太行山英勇抗戰的故事。
  • 抗戰劇《太行之脊》製片人:這是一部經得起檢驗的紀實片
    再現八路軍第129師抗戰史的電視劇《太行之脊》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該劇製片人樊文彬出品過多部宏大敘事的革命歷史題材劇,談到抗戰劇的挑戰與機遇,樊文彬表示,通過《太行之脊》的製作與播出,他深刻體會到抗戰劇還有很大創作空間和很多題材可以挖掘,關鍵是影視創作者必須要懂得歷史,有一個正確的創作觀。
  • 《太行之脊》再現八路軍一二九師抗戰史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太行之脊》於8月26日在央視一套播出。該劇以八路軍第一二九師艱難又輝煌的抗戰歷程為主線,生動再現了第一二九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等人的率領下,臨危受命,東渡黃河,挺進太行,同侵華日軍生死相搏的一系列經典戰例,以及建立和加強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建設的真實歷史。
  • 《太行之脊》登陸央視,再現第一二九師經典戰例
    新京報訊(記者 劉瑋)三十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太行之脊》於8月26日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段播出。該劇以抗日戰爭為歷史背景,以八路軍第一二九師艱難又輝煌的抗戰歷程為主線,再現了第一二九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等人的率領下,臨危受命,東渡黃河,挺進太行,同侵華日軍生死相搏的一系列經典戰例,以及建立和加強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建設的歷史。
  • 專訪《太行之脊》製作人樊文彬:抗戰劇如何兼顧真實性與藝術性?
    作為一部深度呈現我軍歷史風貌的作品,樊文彬非常明確,《太行之脊》的劇本撰寫務必嚴苛縝密,精益求精,對於重大事件的刻畫,一定要經得起考據和推敲。毫無疑問,這種精細的籌備過程為《太行之脊》的後續工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藝術化改編,釋放戲劇魅力那麼《太行之脊》是如何細化劇本的呢?
  • 專訪《太行之脊》製作人樊文彬:抗戰劇如何兼顧真實性與藝術性?
    8月26日,由樊文彬擔任總製片人,張玉中執導,楊均柏、史鑫、楊駿、李君峰等主演的電視劇《太行之脊》正式在央視一套和愛奇藝同步播出。該劇秉持「正能量、家國情」的創作指導思想,以抗日戰爭為歷史背景,用影像生動呈現了第129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的率領下,臨危受命,東渡黃河,挺進太行,同侵華日軍生死相搏的一系列經典戰例,以及建立和加強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建設的真實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