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張玉中執導,楊均柏、史鑫、楊駿、李君峰、裴興雷、楊軼然、董永等主演的抗日劇《太行之脊》正在央視一套熱播中,該劇講述了我軍一二九師在太行山艱苦抗戰的歷程以及取得的輝煌戰績。細心的觀眾已經發現,該劇跟2015年拍攝的《太行山上》講的是其實是同樣的事情。
《太行之脊》劇照@電影寮
該劇自開播以來,雖然收視率不錯,但是卻遭到了各種吐槽,而且很多吐槽都是客觀且深入人心的。尤其是跟2015年拍攝的《太行山上》相比,該劇甚至都不能說是差強人意,簡直是難以讓人滿意了,說是《太行山上》的低配版也不為過。
下面,作者就具體闡述五個理由以說明為什麼說《太行之脊》是《太行山上》的低配版。
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說實在,像這樣的抗日歷史劇,如果沒有好的特型演員,不如索性不拍!如果是其他的電視劇,還可以不計較演員只看演技,但是像這樣的抗日歷史劇,觀眾是不可能不計較演員的,甚至沒有好的特型演員,就算劇情好,觀眾也很難看下去,由此可見特型演員的重要性。
《太行之脊》劇照@電影寮
但是該劇的特型演員的遴選明顯不能讓觀眾滿意,沒有幾個是我們所熟知的不說,而且如果沒有字幕的提醒,我們都不知道出場的是哪個人物,講半天的話都不知道劇情是什麼,使得觀眾大大喪失了看劇的興趣。
八路軍和老百姓的衣服都顯得特別新,明顯不符合那個時代的特點。不管是新衣服還是舊衣服,都給你打上一塊補丁,而且補丁的位置都統一地打在肩膀上,而且都是整整齊齊四四方方的一大塊,這明顯是不可能的。《太行山上》雖然沒有刻意去拍攝補丁,八路軍的衣服也顯得比較乾淨,但是人家打完仗後每個人都髒兮兮的,臉上也都是黑灰。不像《太行之脊》,衣服不管到了什麼時候都是乾乾淨淨的,而且臉上也是白白淨淨,不符合那個時代的特徵。
《太行之脊》劇照@電影寮
可以這麼說,《太行之脊》就幾乎沒有正面拍過戰場,甚至很多著名的戰役都一筆帶過,一陣炮火,剛跟敵人接觸一下,鏡頭一晃就到了打掃戰場的情節。這點明顯就比《太行山上》差遠了。
雖然《太行山上》也沒有正面拍攝大型的戰場,這其中存在一個成本的問題,但是人家通過主要演員的情緒帶動,讓人很容易融入到劇情中,感受戰鬥的激烈程度以及勝利後的喜悅之情。但是《太行之脊》就沒有這個感覺,既沒有感受到戰鬥的激烈,也沒有感受到勝利的喜悅,情緒可以說毫無波瀾。
《太行之脊》劇照@電影寮
老早就發現這個問題了,這部電視劇宣傳時打著拍攝不一樣的歷史劇的旗號,其實就是想避重就輕,以減少對正面歷史的拍攝,對一些虛構的人物和虛構的事情卻著力描寫,比如劇中的裴勇這一角色就是虛構的。還有劇中關於和敵特間諜之間的戰鬥,也明顯是演義出來的。而到了正面的歷史劇情基本上都是生搬《太行山上》的劇情,這樣的例子在劇中能找到很多。
這樣做造成的結果是,劇情支離破碎,觀眾看得稀裡糊塗,甚至對很多重要的歷史情節,都是看的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根本不知道演員在演些什麼。
《太行之脊》中,很多人物都顯得比較刻板而臉譜化,念臺詞的時候也顯得十分的生硬,就像是在背書一樣,眼神,表情甚至都沒有交流。這點也無法跟《太行山上》相比,人物形象不說,劉、鄧、毛等重要人物的臺詞語氣親切之中又不失威嚴,而且很多時候臺詞都是有深意的,只有仔細品味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
《太行之脊》劇照@電影寮
所以說,《太行之脊》只不過是《太行山上》的低配版罷了,只適合用來打發時間,如果是想真正了解抗日時期一二九師的歷史,建議還是去看《太行山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