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雷達搶灘戰:自主廠商別具「慧眼」?

2020-12-23 億歐汽車

[ 億歐導讀 ] 雷達作為汽車之眼,能否在中國落地生根?

作者丨王瑞

編輯丨郝秋慧

汽車智能化從有「眼睛」開始。

人類大腦中80%的知識和記憶都由眼睛獲取,甚至有人直言:沒有眼睛就沒有人類文明。但對誕生百年的汽車而言,雷達就是它們的眼睛。

2020年,汽車產業雖受疫情影響,但汽車雷達的融資頗為熱鬧,據億歐汽車統計,今年國內外已有8家企業獲得融資,多數為早期創新企業。當全球車市備受震蕩與衝擊時,一些新的種子正在生根發芽。

當下,中國汽車雷達市場正進入野蠻生長期。在未來的中國汽車市場中,競爭也將日趨激烈。

新的宿主

1935年,世界第一部實戰型雷達「本土鏈」面世。

隨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加速了雷達由地面、船舶向飛機的遷移。1941年,蘇聯最早在飛機上裝備預警雷達;1944年,馬可尼公司成功設計生產出地氈式雷達幹擾系統,後者大批量裝備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隊。

完成由船舶向飛機的遷移後,汽車成了雷達下一個「宿主」。

為減少交通事故率,20世紀七十年代,德國科技部確立汽車雷達應用研發項目。1974年,德國收音機與電視機公司德律風根研製出第一款車載35GHz距離預警雷達(DWR),率先開啟雷達車載應用的嘗試。35GHz技術的開發研究,實現了汽車雷達在轎車前護柵內的集成。

八十年代末,豐田等日本車企率先在高端車型引入雷達,歐美車企緊隨其後。

1992年,美國超過4000輛汽車安裝了EATON-VORAD公司量產的防撞預警系統(CWS),在累計9億公裡的行駛裡程中,每公裡事故量下降了50%。1995年,休斯微波公司推出24GHz汽車側邊探測警告系統,以幫助駕駛員評估變換車道的可能性。

早期,汽車雷達仍然是豪華車的專屬。

梅賽德斯奔馳曾推出過限距控制系統(DISTRONIC),但應用數量寥寥,由S級向其他級擴展的速度也很緩慢。奔馳後續推出的增強型限距控制系統(DISTRONIC PLUS)應用情況有所改觀,其包含制動輔助系統與預防性安全制動系統兩大功能,具備L1級駕駛輔助功能的雛形。

時至今日,汽車已成了雷達的重要「宿主」,在提升安全性等層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汽車從代步工具到智能移動空間的屬性轉變,現有雷達技術已無法滿足其發展。

「三駕馬車」

為使汽車擁有更明亮的「眼睛」,雷達行業開始有新的探索。

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與雷射雷達逐漸形成當前汽車雷達的「三駕馬車」,推動著汽車駕駛輔助功能的發展。

超聲波雷達又名倒車雷達,是汽車倒車時的安全輔助裝置,能通過蜂鳴器、音響或顯示器提醒駕駛員車後障礙物情況,掃除駕駛員倒車時的視野死角,保障汽車倒車安全。

毫米波雷達是ADAS高級駕駛輔助功能的核心,目前主要分為24GHz與77GHz兩種。24GHz雷達檢測範圍為中短距離,用作實現BSD、LCA等功能,而77GHz長程雷達用作實現ACC、AEB等功能。

雷射雷達是完全自動駕駛的基石。雷射雷達利用雷射脈衝達成釐米級探測精度,以極高的速率收集距離數據並產生「點雲」,是自動駕駛汽車雷達的未來方向。

「三駕馬車」在原理、功能、應用等維度各有千秋,以不同比例共同構成「汽車之眼」,背靠巨大的市場空間。

全球車企對自動駕駛的追逐,共同開闢汽車雷達廣闊市場藍海。據Report and Data數據,2018年全球汽車雷達市場規模約為31.0億美元,預計2026年將達到193.1億美元。

自動駕駛有三大關鍵系統:感知層、決策層與執行層。

通過三大系統的協同運作,自動駕駛得以實現。其中,感知層是車輛感知環境的關鍵,是實現自動駕駛的基礎,其由汽車雷達和攝像頭共同組成。自動駕駛級別越高,感知層對於硬體的要求越高,汽車雷達裝配量「水漲船高」。

舉例來說,業界對L2級自動駕駛雷達配置的主流觀點是:8個超聲波雷達搭配5個毫米波雷達(1個長距離+4個短距離)。超聲波雷達價格相對低廉,8個超聲波雷達對應數百元成本;毫米波雷達單價在千元級別,5個毫米波雷達對應數千元成本。

一輛汽車若搭配L2級別自動駕駛功能,僅雷達硬體成本可達數千元,遑論搭載昂貴雷射雷達的高級別自動駕駛車輛。

巨頭籠罩

中國汽車雷達市場正進入野蠻生長期。

據佐思產研數據,2018年,中國乘用車毫米波雷達出貨量約為358萬顆,同比增長54%。雷達出貨量激增的背後,是中國新車ADAS滲透率的提升。據汽車之家數據,截至2019年11月,中國在售車型ADAS配置滲透率在25%以上。

然而,中國龐大的汽車雷達市場卻被國際Tier1牢牢把控。

據佐思產研數據,2019年1月,維寧爾、大陸、海拉、安波福、法雷奧佔據中國乘用車短距離毫米波雷達市場96.4%市場份額,博世、大陸、電裝、安波福佔據中國乘用車長距離毫米波雷達市場95.7%市場份額。

面臨巨頭擠壓,中國自主雷達廠商生存現狀艱難。

業內人士表示,自主廠商在超聲波雷達領域並無技術瓶頸,與國際Tier1的主要差距在於傳感器的穩定性與可靠性方面。

毫米波雷達技術含量較高,自主廠商在24GHz雷達領域技術相對成熟,全面邁進77GHz的市場拐點已經到來。然而,受制於開發門檻、智慧財產權、材料工藝等,自主廠商推進77GHz毫米波雷達的進程十分艱難,車企也很難放棄國際Tier1穩定可靠的部件,轉投自主廠商的「懷抱」。

一位業內人士向億歐透露,「國產毫米波雷達初創企業各有特色,但很少擁有全棧式能力,能實現從研發到生產再到落地的全環節覆蓋」。

雷射雷達方面,無論是測距精度、抗幹擾、時間同步、穩定性,位於加州矽谷的Velodyne仍然處於領先地位,目前已通過現代摩比斯、Veoneer等汽車Tier1企業打入了車企前裝市場。

汽車智能化的趨勢已不可逆,國內外汽車雷達廠商勢必為爭奪同一個市場而短兵相接,中國自主廠商將迎面而戰。

路歸國產?

中國汽車雷達廠商,並非沒有機會。

「汽車雷達作為敏感部件,國產化是大勢所趨。」一位業內人士向億歐汽車表示,如同其他汽車零部件均實現國產化一般,中國終將有自主雷達廠商崛起,與國際Tier1相抗衡。

雖然在中國市場,主流車企與特殊無人車公司大多採用Velodyne產品,不過,禾賽科技等國產廠商已經打入部分自動駕駛公司的供應體系。以百度Apollo為例,其曾大量採用Velodyne產品,「目前50%的雷射雷達來自禾賽科技。」一位百度技術高管透露。

近年來,國產汽車雷達廠商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一位業內人士向億歐透露,僅毫米波雷達領域,中國就大約有二三十家初創企業;雷射雷達領域,中國也湧現出禾賽科技、速騰聚創等玩家。

超聲波雷達技術相對成熟,成本相對低廉,自主廠商在該領域頗有建樹。據悉,新三板上市公司奧迪威超聲波雷達全球市佔率一度達到9%,目前公司主要提供APA超聲波傳感器、UPA超聲波傳感器、倒車雷達傳感器等。

在國產汽車雷達快速生長的同時,中國在政策層面也給予了重要支持。

2017年4月,工信部、發改委及科技部聯合發布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指出:突破車用傳感器等先進汽車電子的產業鏈短板;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零部件供應商;著力推動智能網聯汽車關鍵零部件研發;重點支持傳感器等核心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智能網聯汽車的推廣,也為自主廠商提供了增長空間。

2020年3月,工信部等多部委在《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中指出:2030年汽車DA及以上級別的智能駕駛系統成為新車標配,汽車聯網率接近100%,HA/FA級自動駕駛新車裝配率達到10%。

十年窗口期,或將成就自主雷達廠商們的奮鬥史詩。

汽車零部件事關生命安全,需滿足車規級高要求。相較國際Tier1,國內初創團隊在探索車規級產品的路上,仍需快馬加鞭。

在億歐汽車看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生產國與消費國,汽車零部件國產化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汽車雷達於存量市場中仍具備上升空間。市場機會稍縱即逝,留給自主雷達廠商窗口越來越小,也越來越重要。

眼下,能否「上車」將成為自主雷達廠商的最大門檻。

相關焦點

  • 大眾汽車「晶片荒」 折射汽車晶片的漫漫「自主替代」路
    汽車晶片產業的市場規模,與消費電子晶片產業相比,雖然並不是很大,但其進入的門檻卻並不低。究其原因在於,相較於消費級電子晶片,汽車晶片對於可靠性和安全性和長效性上的要求更高,我國自主替代的難度也就更大。   第一,相比較消費類晶片,汽車晶片所處的應用環境更加惡劣,汽車晶片所要達到的極端環境要求的性能可靠性要求更高。
  • 大眾汽車「晶片荒」,折射汽車晶片的漫漫「自主替代」路
    汽車晶片產業的現狀和特點是什麼?我國在汽車晶片自主替代上面有哪些機會?計劃沒趕上變化:「晶片荒」是如何出現的?想要了解汽車產業「晶片荒」的真相,可能先要回答這一問題:「為什麼這些廠商要花6-9個月時間才能追趕上短缺的晶片產能?」
  • 深度剖析國內主流VCSEL廠商在雷射雷達上的應用布局
    同時雷射雷達(LiDAR)是智能駕駛不可或缺的眼睛,車規級高功率脈衝 VCSEL 是雷射雷達的核心器件。除了消費類 3D 傳感,VCSEL 在光通信和自動駕駛領域的 LiDAR(雷射雷達)方面也極具應用前景。
  • L3自動駕駛量產前夜,雷射雷達成智能汽車標配
    5 年前,全球的車載雷射雷達領域只有 Velodyne 一枝獨秀。3 年前,眾多雷射雷達初創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盛況,在經過一輪優勝劣汰之後,留下了一批優質企業和產品。2019 年至今,隨著博世、大疆、華為等行業巨頭紛紛入局,雷射雷達行業內的競爭更加激烈,也更具活力。
  • 華為、小鵬爭相入局,雷達概念美股大漲,雷射雷達成汽車行業下一風口?
    作者:時代財經 易揚 編輯:張澤車用雷射雷達正成為智能化汽車領域下一個熱點。12月22日,有外媒稱,美國雷射雷達製造商Ouster或將借殼上市,作為一家為自動駕駛汽車生產雷射雷達傳感器的科技企業,Ouster或將成為今年第五家上市的雷射雷達公司。
  • 威馬汽車攜百度量產AVP自主泊車技術
    根據《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等國家規劃以及行業自身發展的規律來看,預計到2020年,我國市場中L1/L2/L3級別自動駕駛汽車滲透率合計達到50%,L3級別開始進入市場;到2025年,各級別自動駕駛滲透率合計達到80%,其中L3級別為20%,L4級別開始進入市場。這一可觀的市場前景吸引了眾多搶灘者,新舊造車勢力紛紛加碼這一賽道。
  • 自主汽車品牌裡的文藝復興,在這裡拉開了序幕
    把這樣的說辭放到如今的我國汽車市場,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國內汽車工業發展不過短短幾十年,雖然早已成為全球最大單一汽車市場,可我們的自主汽車工業卻無法掌握自主權。不管是設計審美,還是技術因素,幾乎都由外國廠商主導。
  • 汽車雷達傳感器行業科普
    雷達傳感器是為汽車提供環境感知、規劃決策的智能傳感器,其核心原理為通過發射微波、聲波或雷射並接受回波來進行物體探測,是自動駕駛的核心傳感器,起到無人駕駛汽車「眼睛」的作用,為無人駕駛提供安全保障。其中,用於環境感知的主流雷達傳感器包括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和雷射雷達三種。
  • 不限汽車!TI、Acconeer、英飛凌加速布局60GHz毫米波雷達消費品市場
    雷達傳感器行業中有多個RF頻段,每個頻段均受法規的約束,這些法規可能會因地區而異。大多數雷達傳感器使用24GHz、60GHz和77 GHz無線電頻段。在全球大多數地區,77 GHz頻段常用於汽車應用,在其他應用如工業、建築、機器人、電子產品和城市基礎設施應用(包括那些需要人機互動的應用)都受到限制。
  • 【汽車雷射雷達頂流之爭】馬斯克不愛,有人愛
    由於其工作頻率很高,波長比傳統雷達短得多,所以能提供比雷達更高的角度解析度,從而更精確地識別物體的邊緣。因此,LiDAR有助於自動駕駛車輛能夠看到世界、做出決策和導航。 在半自動和全自動車輛採用傳感器技術組合中,雷達提供恆定的距離和速度測量,以及卓越的全天候性能,但缺乏解析度,難以在較遠的距離繪製更精確的細節。
  • 特斯拉與蔚來|全網吹爆的汽車傳感器「雷射雷達」有多牛?
    智能汽車的市場直到今天仍然處於藍海狀態,智能汽車是人類科技走向未來的啟程點之一,在有著極大的前景的同時也吸引了眾多廠商加入了造車這個行列。 隨著加入汽車領域的廠商越來越多,我們也能夠預見在未來的幾年裡智能汽車市場的競爭會愈演愈烈,以往傳統的汽車廠商都需要與科技企業合作進行產業轉型升級。
  • 「無人駕駛」:4D成像毫米波雷達將掀起「革命」?蘋果自動駕駛汽車...
    相關智能汽車研究院發布數據顯示,2020年1-6月國內新車(自主+合資品牌)搭載前向77GHz雷達201.65萬顆,同比增長29.36%。在前向毫米波雷達供應商方面,根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度中國自主及合資品牌ADAS市場報告》顯示,大陸集團、博世、電裝排名前三,合計市場份額為93.41%,處於市場壟斷地位。目前來看,多數國內供應商主要集中進軍預警類雷達市場。而前裝AEB應用領域亟待中國自主品牌的毫米波雷達破冰。
  • 自動駕駛雷射雷達的顛覆者-Luminar|自動駕駛|雷射雷達|luminar|...
    汽車制動駕駛離不開雷射雷達,雖然Musk說不用雷射雷達,那是因為雷射雷達貴,如果雷射雷達能夠達到1000美元或是500美元,我相信會Musk也會用雷射雷達的。除了Musk之外,幾乎所有的汽車廠商的自動駕駛都在測試雷射雷達。
  • 國產兩棲無人艇 擊搶灘利器 可垂直發射飛彈
    圖:「海蜥蜴」可按作戰要求進行快速突擊和搶灘登陸。右圖:「海蜥蜴」在長江開展航行試驗;左圖:「海蜥蜴」實施快速搶灘登陸 網絡圖片中船重工武船集團官方微信發布,8日全球首款水陸兩棲智能無人防務快艇「海蜥蜴」在武船雙柳基地順利通過出廠驗收,正式交付青島無疆技術有限公司。據悉,「海蜥蜴」可按作戰要求進行隱蔽休眠、智能巡航、快速突擊和搶灘登陸,實現特戰隊員水上投送、邊防巡邏、近岸警戒、島礁機場防護等任務,堪稱海防領域利器。
  • 佳光科技用雷射雷達賦能智能汽車
    在剛剛結束的「OFweek 2018中國(上海)國際人工智慧展覽會」上,北京佳光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其自主研發的雷射雷達方案。為深入了解雷射雷達在自動駕駛中的作用及應用,OFweek汽車科技網專訪了北京佳光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工智慧開發總監李鑫先生。
  • 打破行業高價壟斷,佳光科技推出24線雷射雷達
    2007 年 11 月,6 輛汽車創造了歷史——他們成功地在模擬城市環境的測試場完成自動駕駛測試,全程都沒有違反加州交通法規。值得一提的是,這 6 輛車中有 5 輛搭載了雷射雷達,而提供這個傳感器的公司是如今雷射雷達領域的「頭號玩家」Velodyne。10 年之後,Velodyne 還在延續這一傳奇,其產品依然是自動駕駛汽車的核心部件。
  • 除了PPT以外 中國廠商的自動駕駛技術距離特斯拉們還有多遠?
    汽車的硬體分裂程度要遠遠高於手機,試圖在這樣的環境裡復刻Android的思路,很難說這個主意是好是壞。谷歌大概覺得不是。他們的Waymo團隊之前一直是Velodyne的大客戶,但近段時間Waymo的視覺系統和雷射雷達都改為了內部自主研發。同樣是提供無人駕駛解決方案,軟硬體結合的Waymo,看起來無疑更有底氣。另一個尷尬的問題是,百度現在是不是還來得及。
  • 掃地機器人如何擁有一雙「慧眼」
    說起掃地機器人,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如今,他它已經成為了許多家庭中的清潔好助手,自動尋路、自主規劃、掃拖一體,全都一網打盡。  而掃地機器人之所以能夠做到如此地步,很大程度上都仰賴於環境感知傳感器方面的巨大發展,讓機器人有了一雙「慧眼」。只有看清周圍的環境,才能規劃自己接下來的行動和路線。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掃地機器人的「慧眼」究竟如何養成。它又有著怎樣的發展史。  雖然掃地機器人看起來是個新事物,但其實早在 1985 年,世界上第一臺掃地機器人就已經登場。
  • 雷達傳感器在中國汽車應用中的6大功能_騰訊新聞
    因涉及到汽車的自動制動,ACC系統還需協調發動機管理系統、自動變速箱控制器、電子穩定程序等部件進行工作。 ,繪製停車地圖,並實時動態規劃泊車路徑,將汽車指引或直接自動控制方向盤將汽車駛入停車位置。
  • R&S汽車防撞雷達測試方案
    ,如何提高汽車的安全性已成為汽車行業的重要任務和巨大挑戰。為實現安全便捷地出行,車載雷達等安全輔助技術也得到廣泛關注。智能化的汽車不可或缺的便是對周邊物體的感知。在智能化的汽車上可多達數十種雷達。國際上採用的車載防撞雷達主要有SRR(短距離雷達) 和LRR (長距離雷達)。短距離雷達有效作用距離15 m~30 m,適用於低速近距離防撞;長距離雷達有效距離100~250 m,適用於遠距離防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