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是傳說中的祥瑞之獸,與龍、鳳、龜並稱為「四靈」,且列「四靈」之首,是太平、吉祥的象徵。
雄為麒,雌為麟,麒麟融合了龍首,麋身,牛尾,馬蹄,獨角,角端有肉。
麒麟送子的典故,與孔子出生的傳說有關,東晉王嘉《拾遺記》說孔子是王侯的後代,出生前有麒麟在孔子家的院子裡口吐玉書。因此人們以麒麟喻仁厚賢德和富有文採的子孫,麒麟象徵祥瑞,為人送福納福,後來轉化為可送福、送子嗣的吉祥靈獸。
麒麟形象出現距今已經有2500年以上,由最初的圖騰信仰慢慢融入文學當中,如唐代韓愈的《獲麟解》、宋代黃庭堅的《麟趾贊》等無一不是讚譽麒麟的,並逐漸走向造型藝術和表演藝術,成為了陶瓷、年畫、剪紙、泥塑、刺繡、金玉飾、建築、雕刻等藝術創作的素材。
麒麟是福神,代表的是福運、富貴;麒麟也是一個送子神,表示麒麟送福送子到富貴之家。清代麒麟送福雕花板圓盤,主圖鏤空雕麒麟抬頭仰望天上飛來兩隻蝙蝠,主旨突出,寓意明確。
在民間還流行麒麟舞,這是一種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寓意招祥納。以鑼鼓加嗩吶為伴奏,具有長江北部地區花會的風格。舞麒麟有500多年的歷史,集歌、舞、樂於一體,所舞麒麟的骨架用竹篾紮成,皮用各色彩布做成。分成頭、尾兩截,中間穿孔,舞者站在穿孔處將麒麟系在身上,在春節期間,入村上街挨家逐戶恭賀新年。
據史料記載,麒麟舞原本是皇宮中的表演藝術,稱之為「麒麟聖舞」,為皇家各類慶典中必有的演出。據老人們介紹,明朝滅亡之後,本地一位皇宮藝術家將他的麒麟舞絕技帶回家鄉,代代相承,才得以流傳。
福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自有文字以來,就有了「福」的象形文字。
古人把福文化統稱為「五福」,《尚書·洪範》說:「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今天,在新時代下,福文化有了新的定義和解讀,「幸福感」也成為了生活標準的衡量指標。
海南省福文化研究會致力於福文化的傳承、研究和發展,關注福文化,做有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