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一個重要防護提示,即不要在水龍頭下直接衝洗肉製品,以防止濺灑汙染。
防控專家們建議大家,用器皿裝水來清洗肉製品。
然後,再用鹽水、鹼粉或洗滌靈等對器皿進行消毒。
現代的人經常用洗滌靈等來清洗東西。
那麼,在沒有洗滌靈的古代,人們是如何清洗東西的呢?
草木灰
在古代,人們在祭祀燒東西時,發現粘上一些物質的衣物更容易清潔。
這種物質便是草木灰。
於是,古人便用草木灰做洗滌劑。
人們想要獲得草木灰也很簡單,把草本植物燒成灰就可以了。
《禮記·內則篇》說:「冠帶垢,和灰清漱。」
它描述的是,系帽子的帶子髒了,就和著草木灰一起清洗。
這是因為,草木灰中的碳酸鉀能去除油汙。
古人們還把草木灰放在篩子裡兌上水,淋下來的灰水,可以用來洗衣物,這種灰水叫做「淋灰水」。這可以稱得上是早期洗衣液的前身了。
石鹼
除了草木灰外,古代的人們還用石鹼來清洗衣物。
古人們發現蒿、蓼等中含有鹼類,用水浸取、濾清後得到的鹼液,可以用於洗滌。
漢朝時,人們就開始使用天然石鹼洗滌衣物了。
後來,人們又在石鹼中加入澱粉、香料,製成錠狀。
明末,北京開設有專門出售人造香鹼的鋪子。
可見它在當時作為一種洗滌用品,很是流行。
皂莢
除了香鹼,古人更多使用皂莢洗滌衣物。
皂莢,是豆科植物皂莢樹所結的果實。
皂莢中含有皂甙,其水溶液能夠生成泡沫,有去汙的性能。
南宋都城臨安街市上有一種橘子大小、用皂莢粉做成的圓團,即肥皂團。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了肥皂團的製作方法:「十月採莢,煮熟搗爛,和白面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於皂莢也。」
後來,從西方傳入了一種和它功效類似的洗滌物品,就是「肥皂」。
胰子
胰子,在化學組成上,和現今的肥皂極相近。
南北朝時,賈思勰已經提到用豬胰去垢。
唐代,藥聖孫思邈在《千金方》裡記載過一個去垢的方法:把豬的胰臟的汙血洗淨,撕除脂肪後,研磨成糊狀,加入豆粉香料後,製作成顆粒,可用作洗滌用途。
這就是古代的胰子,也叫澡豆。
後來,人們又把胰子和香鹼合在一起,做成湯圓大的團,形成了帶有不同味道的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