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趙雲趙子龍,想必是大家喜歡的人物之一。人帥武功高,趙子龍單騎救主更是膾炙人口的一回,讓大家更喜歡趙子龍。
在趙子龍單騎救主這一回,趙子龍先殺淳于導,救了甘夫人;一槍刺死夏侯恩,奪了曹操的寶劍「青釭」;不到三合,殺死曹洪部將晏明;戰張郃,趙雲連人帶馬掉入土坑,張郃想刺死趙雲,不想那馬跳出坑外,驚走張郃;殺退袁紹降將馬延、張顗 、焦觸、張南。曹操看到這一員虎將,心中甚是喜愛,下令不許放冷箭,只需活捉。也就是曹操這句話,救了趙雲一命,趙雲才能懷抱阿鬥,衝出重圍,回到劉備身邊。
書中明確記載:這一場殺,趙雲懷抱後主,直透重圍,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前後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後人有詩曰:血染徵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大家看看這裡面詳細地記錄了趙雲的戰績:一、砍倒大旗兩面。二,奪槊三條。三、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平時我們一說趙子龍單騎救主,就會說趙雲殺了多少多少人,其實這都是說的趙雲戰績的第三條。其實,前面兩條,比殺這五十多員大將,牛氣得多。
先來看看第二個戰績,奪槊三條 。這裡介紹一下槊,是重型的騎兵武器,是長矛的重型精品版。槊遠遠長於普通的槍、矛類武器。槊的成本昂貴,費時而且繁複,失敗機率高,耗費大,一桿槊使用以及廢棄的木材,可以造十架強弓。槊鋒具有明顯的破甲稜,普通的魚鱗鎖子甲、鐵圜甲、明光鎧,在破甲的槊之下,一擊而破。槊這種威力強大但造價昂貴的武器,只能少數貴族裝配,而一般文人貴族、官僚,佩華麗的劍足以彰顯身份。只有需要領兵作戰的門閥貴族,才需要具有實戰性的騎兵武器,因此,槊與世家貴族出身的將領結合,成為其標誌。漢唐以來的武將往往以持槊為出身高貴世家的象徵。
那麼說書中趙雲奪槊三條,可不是簡簡單單的打敗了三個武將,從他們手裡奪了三個武器,也就是說,槊這個武器,不是誰想用就用的,都是有頭有臉的人才能用的起。能用槊的人都有多人保護的,趙雲能在這種情況下,奪了三條槊,實屬厲害。
馬槊
如果說奪槊厲害,那砍倒兩面大旗更是了不得!!!
我們都知道古人打仗,動輒幾千幾萬甚至幾十萬人,你想想這幾十萬人怎麼指揮?那時候沒有通訊設備,難道傳達命令要用嗓子喊?那是不可能的。那怎麼辦呢?聰明的古人就發明出了旗幟這種通訊工具。在中國古代軍隊行軍打仗的時候通常會聯絡旗來指揮全軍的行進。主將站在令旗下發號施令的時候,他所統領的將領在得到主將的命令之後,都會用自己的將旗來命令士兵執行戰鬥準備,這樣子,整個軍隊的指揮效率就會得到大大的提高,而在這種有條不紊的指揮下,軍隊的戰鬥力也才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軍旗在中國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一種通信手段。
書中說趙雲砍倒大旗兩面,我滴了個乖乖,牛啊!在古代,旗子被砍倒就代表著對面主帥已經陣亡,這時候整個軍隊都會失去統一指揮,從而發生潰敗。所以在作戰的時候部隊的士兵都會拼死保衛自己的將旗的,如果將旗被敵人砍倒,那麼這一營軍隊也就等同於失敗了。人家趙雲,直接打散了兩個部隊。
看到這裡大家明白了,書中為什麼先寫砍倒大旗兩面,再說奪槊三條,最後才寫殺死名將五十餘員了吧。當然,單單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也足夠傲視群雄啦。
(我是煎餅的歷史,歡迎大家拍磚、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