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蹠草
來源產地
為鴨草蹠草科植物鴨蹠草的全草。
6-7月開花期採收全草,鮮用或陰乾。
生於海拔100-2400m的溼潤陰處,在溝邊、路邊、田埂、荒地、宅旁牆角、山坡及林緣草叢中均常見。
分布於我國南北大部分地區。
別名雞舌草、鼻斫草、碧竹子、碧蟾蜍、竹葉草、鴨腳草、耳環草、碧蟬兒花、地地藕、藍姑草、竹雞草、竹葉菜、淡竹葉、碧蟬花、水竹子、露草、帽子花、竹葉蘭、竹根菜、鵝兒菜、竹管草、蘭花草、野靛青、螢火蟲草、竹葉活血丹、雞冠菜、藍花姑娘、鴨仔草
【原形態】
鴨蹠草,一年生草本。高15-60cm。多有鬚根。莖多分枝,具縱稜,基部匍匐,上部直立,僅葉鞘及莖上部被短毛。
單葉互生,無柄或近無柄;葉片卵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4-10cm,寬1-3cm,先端漸尖,基部下延成膜質鞘,抱莖,有白色緣毛,全緣總苞片佛焰苞狀,有1.5-4cm長的柄,與葉對生,心形,稍鐮刀狀彎曲,先端短急尖,長1.5-2.4cm,邊緣常有硬毛。
聚傘花序生於枝上部者,花3-4朵,具短梗,生玩弄枝最下部者,有花1朵,梗長約8mm;萼片3,卵形,長約5mm,寬約3mm,膜質;花瓣3,深藍色,較小的1片卵形,長約9mm,較大的2片近圓形,有長爪,長約15mm;雄蕊6,能育者3枚,花絲長約13mm,不育者3枚,花絲較短,無毛,先端蝴蝶狀;雌蕊1,子房上倍,卵形,花柱絲狀而長。
蒴果橢圓形,長5-7mm,2室,2瓣裂,每室種子2顆。種子長2-3mm,表面凹凸不平,具白色小點。花期7-9月,果期9-10月。
性味功效
《中國藥典》
甘、淡,寒。
歸肺、胃、小腸經。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用於風熱感冒,高熱不退,咽喉腫痛,水腫尿少,熱淋澀痛,癰腫疔毒。
《中藥大辭典》
性微寒,味甘。"
入心,肝、脾、腎、大小腸諸經。"
行水,清熱,涼血,解毒。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感冒,丹毒,腮腺炎,黃疸肝炎,熱痢,瘧疾,鼻衄,尿血,血崩,白帶,咽喉腫痛,癰疽疔瘡。
《中華本草》
甘;寒;淡
歸肺;胃膀胱經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主風溼感冒;熱病發熱;咽喉腫痛;癰腫疔毒;水腫;小便熱淋澀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60-9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