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呂世明
編輯 / 山甲
僅有兩次單日票房破億、工作日票房大盤不過3000萬、周末單日票房難過億。
11月的電影市場沒有奇蹟。
「《阿凡達》和《指環王》哪兒去了?」
距離上一部「重量級」重映片《盜夢空間》已經過去2個多月,似乎大家已經遺忘了復工初期還有「重映片」這檔事,經歷了史上最冷清的雙十一檔期後,我們都在疑問。
提升關注度和燒熱市場的是大片不假,但真正支撐中國電影市場良性發展的是在平日裡「健康有序」的增量運行,這兩者缺一不可。
也許會有人覺得,重映片可有可無。但要了解的事,面對隨時可能降臨的「片荒」「冷檔期」,目前的中國電影生態下,重映片不該停。
中國電影即將不可避免地撞上多個「空檔期」
往年的情況是:在後國慶檔時期,市場往往依靠2-3部中等體量的國產預熱市場,用以銜接已經到來的賀歲檔,與此同時會有1-2部重點&口碑有保障的進口片上映,譬如像《星際穿越》《火星救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那麼今年呢?明年1月呢?五一節前的「後春節檔」呢?
國內的出品公司幾乎都沒能從「疫情」的影響中完全走出來,手上的牌越打越少,可以開機的項目、今年可以上映的項目依舊屈指可數。
而從目前歐美等國疫情的二次爆發情況來看,將希望寄托在未來好萊塢大片身上也不太現實,《花木蘭》等引進片在院線層面表現的不盡人意其實已經預示著未來可能很長時間內進口片將出現多個空窗期。對於整個市場來說,每天3000萬不到的單日大盤,誰都不想面對。
在電影行業、特別是內地電影市場上,其實有一條不成文的潛規則:電影看新不看舊。大部分觀眾已經將電影變成十足的「快銷品」,不同窗口期的電影有他們不同的放映渠道,這也是藉此來區分和調整觀眾分流。
其實,今年復工後,《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和《星際穿越》成為重映片中的票房翹楚,兩部影片均破億,看起來不顯山不露水,雖然不能和以往正常年份期間的重映片相比,當仍然要好於大部分全新上映的影片。並且,市場中也曾一度傳言了《阿凡達》《指環王》和《鐵達尼號》等經典大片會重映,其中也包括像《天使愛美麗》《這個殺手不太冷》等品質優秀的歐洲電影。
從今年目前的情況來看,最初設立復映片的安排更多是源於進口片捉襟見肘的態勢,這種情況在《信條》和《花木蘭》後沒有明顯的緩解,甚至所有的好萊塢大片幾乎全部撤離了今年年內的檔期,這也是使得從現在開始內地將面臨多個絕對真空的檔期。
當然,從表面上來看,並不是所有復映片都會有像《哈利波特》和《星際穿越》那種號召力,甚至也有一種說法是《盜夢空間》低於了預期導致後續一些復映片的落位停滯不前。根據拍sir的了解,導致《盜夢空間》不理想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了一些技術性原因,同時前面有重量級國產片《八佰》的對IMAX銀幕的強大佔有率,使得該片表現普通。
可是即使這樣,綜合來說,影響和幹擾市場的因素有很多,在大部分時間內,其實只要影片的質量過硬,在恰當的時間內出現,都會對市場起到很好加持作用,而重映片也是目前較好的選擇。
中國電影市場依舊在「找回信心」
11月的中國電影市場,幾乎重新回到疫情剛剛恢復時的狀況。
其實復工初期電影局的計劃和籌備、包括和各個內地以及進口片商的協商很周全,籌備的影片數量也提升了相當高的關注度和注意力,畢竟很多影片是經過考驗和被驗證能夠有強大的市場吸金力。類似《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其實就給所有復映影片做了一個極佳的示範案例,影片的整體營銷投入並不大,但近2億的票房讓行業內外的信心有很大的恢復,同時也為了後續《八佰》的爆發提供了市場基礎。
我們要了解的事,復映片不僅僅是幾家進口片方的生意,同時也是一部分批片片方的生意,試想一下,如果在當前的11月清淡日子裡,或者明年1月和3月以及未來,每個禮拜可以上映一部體量適當的經典進口影片,同時配合一部有一定觀眾基礎的偏藝術性的影片,做到市場的平衡和穩定多麼重要。
目前比較麻煩的問題是,片方、觀眾和院線影城端,多少又一次陷入了之前的怪圈和惡性循環,大片不敢輕易上、有質量和熱度的復映片想拖後找更優質的機會、觀眾觀影的選擇也愈發困難。
說到底,電影市場良好的運行所依據的還是優質的內容和影片,在特殊的時期下,影片的新舊反而不那麼重要了,庫存積壓的影片真沒有一些經典影片有吸引力,並不是所有影片都有幸會成為黑馬,觀眾的觀望情緒會讓這種偶然性變得更低。
就目前來看,信心的恢復和建立仍然是最重要的,中國貧弱的電影市場已經接受不了任何的打擊。
之所以說電影市場脆弱,在資本市場的顯現是很清楚的,甚至一點點風吹草動都會讓影視相關的股票跌破心理防線,這種情況遠比其他行業更明顯和直接。
其實電影市場和股票市場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最相似的一點便是,股票市場其實更多看重的是交易量的多寡,這表明市場有一定的熱度存在,電影市場也是一樣,只要熱度和基本盤沒有沒徹底擊穿,我們就會有後續無限的機會讓市場恢復到前兩年的水平。
重映片不要停
在一些層面上,中國是目前的世界電影第一大國,但其實我們和東亞&東南亞部分國家和地區仍屬新興的電影市場,這其中包括了像中國、韓國和部分東南亞國家。
這些國家有一個共同特點:市場的興起在最近5-10年,院線和新型影城的建立也在這幾年間。因為早期市場的半封閉狀態和更多年輕觀眾早期未能走入到電影院,導致很多年輕觀眾是未能經歷過之前一些大片的洗禮。
從現在東亞電影行業整體恢復的情況來看,日本依靠二次元得到了緩解,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根據疫情的輕重程度不同,都在找尋自己的方式方法來調整和進步,這其中中國的情況最特殊,也最容易通過內容的調節進行恢復。
韓國可能是我們所認知和了解的市場中和我們情況比較類似和一定程度上接近的市場,這種類似更多是文化認同和影迷的匹配程度上。
韓國也是最喜歡做復映片的國家和地區之一,基本上好萊塢大部分經典影片做重映的話,韓國市場都會第一時間跟進,這也讓很多國內觀眾非常羨慕。
其實每一年內地除了2月的春節檔、七八月的暑期檔、十一的國慶檔和年底的賀歲檔之外,大部分其他時間都需要好萊塢影片進行銜接和過渡,除了暑期檔之外,中美其他時間的檔期本質上並不衝突,這也是使得在中國電影在逐步成長起來之後,不需要特別規避進口片。
即便如此,銜接段的好萊塢影片仍然是要支撐中國乃至於整個世界的電影票房,這一點毋庸置疑。但目前的情況來看,未來至少到明年的國慶檔,進口片的頹勢可能都無法解決,這也讓世界範圍內都急迫需要一些較特殊的手段和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
其實從一些國家和地區重映的狀況來看,大部分年輕觀眾的對於經典影片的儀式感仍然抱有強烈的興趣,特別是像內地在北京&上海電影節期間的熱度都可以略見一斑,很多經典影片的影票都會在第一時間售罄,而且會有很多外地影迷奔赴兩地去觀影。
在以往的時候,我們不太重視銜接段的影片安排和遴選,因為大家認知中會明白,這些檔期和時間我們要留給好萊塢大片,就譬如今年的11月,大家之前已經默認有重磅的好萊塢大片上映,等到歐美疫情二次爆發導致好萊塢大片今年全部缺席,再找其他相當量級的國產影片添補已經為時已晚。
大部分之前已經放出消息,吊足胃口的重映片未能及時落位,不能說不是一種遺憾。這種遺憾和問題其實已經潛伏到明年的1月和3月,隨時隨地可能再次爆發和出現,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來解決。
明年還能有好萊塢大片救市嗎?從種種跡象表明,可能性其實已經不那麼大了,但著不妨礙中國電影市場的恢復和調整,這種恢復和調整完全依靠國產片是不夠的,我們仍然需要做好更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