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道合一:周敦頤生命倫理的精神與境界

2020-12-22 中國社會科學網

  周敦頤在儒學發展史上的重大貢獻,主要在於他開創了以本體維度言說儒家性命之學的思想理路,為儒家性命之學的後續相傳奠定了本體論根基。兩漢之後,由於佛、老之學的衝擊,儒家的心性義理之學長期晦而不彰,直至周敦頤以太極生理闡發人道之本,儒家這一性命之學才得以獲得與佛、老抗衡的理論均勢。由於周敦頤主要是從道德角度闡發生命之奧義,因而他的思想也呈現出鮮明的生命倫理特徵。周敦頤對生命問題的倫理思考,雖言辭簡約,卻義理精深,不僅較為完整地體現出儒家生命倫理思想的精神旨要,也提升了儒家的生命境界。

  太極生生

  在《太極圖說》中,周敦頤開源立本,明確說明了儒家身心性命之學的本根依據和價值之源,從而為儒家圍繞生命建構的倫理學說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倫理本體論。周敦頤的宇宙本體論,以《易傳》太極陰陽說為基礎,同時借用道家「無極」的說法,又雜糅五行理論,較為明確地說明了萬物源起的動力、宇宙的結構與生成過程。《太極圖說》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依是說,太極本無極,乃形上超越之本體,太極動靜方有陰陽兩儀,兩儀進一步變合為五行,二氣五行的交感運動,遂有萬物生生。人亦本於太極陰陽,所謂「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惟人得其秀而最靈」。由此,人之生命越居於宇宙中心,從而確立起人在宇宙萬物中的特殊地位。人與萬物,皆為同體而生,擁有共同的本原。故人、物皆有大本之性。所謂大本之性,即作為萬物本體的太極之性。而太極之性,在周敦頤那裡,實質即陰陽之道體的生生之性。

  「太極」一詞,本是《易傳》中的一個概念,《易·繫辭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但這裡的「太極」並不是本體論觀念,先秦儒家亦未自覺以太極為根基建構其理論學說。自先秦至兩漢,太極多被視為形下之混沌元氣。周敦頤則首次基於本體意識賦予太極以新的涵義,並繪圖立說突出其契合天德之義。在周敦頤那裡,太極作為道體,是與儒家的天道本體同等的概念,因而太極之道,本質即天道。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又名《易說》,本是對大《易》生命哲學的發揚,從他對太極之道的闡發來看,太極之道的實質即大《易》的陰陽之道。不過,周敦頤重在突出太極的本體地位,陰陽之運動變化則被歸為形而下者。對周敦頤而言,陰陽之道內蘊於太極之中,萬物之所以產生並變化無窮,正是太極內蘊的陰陽機製作用的結果。所以,周敦頤的太極之理,就其精神本性而言,體現的仍然是大《易》哲學的「生生」精神。「生生之謂易。」故王陽明曰:「太極之生生,即陰陽之生生。」然而,對於太極生生之理的哲學闡釋,並不是周敦頤的最終目的。儒學要旨在於安頓人的身心,作為自覺傳承「聖賢之道」的大儒,周敦頤以本體意識建構理論,闡發生命本原,意在說明人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並試圖為完善人的生命找到正確的方式和途徑,從而提升人的生命境界。

  誠建人極

  人與萬物雖然皆出於太極陰陽,可謂同本同構,但人的生命價值顯然有其特殊之處。人作為得天地之秀而最靈者,擁有與萬物不同的道德本性和存在使命。這決定了人之生命存在形式的特殊性和完成自我生命的特殊方式。對於人的特殊生命價值的思考,在周敦頤那裡呈現為「誠建人極」的思想,此思想是他藉助《中庸》之「誠」的觀念而合於仁義完成,突出了仁義對於人極之立的重要意義。所謂「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但從價值之本的角度言,誠在周敦頤那裡則表現為本體論範疇,誠構成了人極確立的根本、價值的源泉。故曰:「誠,聖人之本」;又曰:「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誠和太極一樣,體現的也是生生的精神。誠是天道的本質屬性,故曰:「誠,天道也。」周敦頤不僅以陰陽生生之道規定太極的實質,同樣以乾坤陰陽的創生性質來解說誠之源立。《通書·誠上篇》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依此,誠體之流行,即陰陽創化之過程,體現的是一陰一陽生生不已之本性。而誠的這種生生之性,亦是其作為「純粹至善者也」的根本體現。人性無非是對此「善生」之性的「繼」和「成」。故曰「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但是,並非人人生來皆能完整地「繼」和「成」誠之品性。由於人生來五性感動未必皆得性命之中正,故需要修養、規範以成就真正的人性和人生。「成人」「成聖」是個漸進的過程,故「人極」有個「立」的問題。雖然「誠」開了「人極」之端,但要確立人極,人還必須藉助某種形式或途徑來反身以誠,從而成為真正大寫的人。對此,周敦頤給出的具體方法即「定之以中正仁義」。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本名《易說》,故其所曰「中正」當源自易理。在易理中,「中正」是指爻位居中且處於正位,是「美善的象徵」。周敦頤以此喻人當中道、正道而行。而若要做到中正而行,現實的做法即由仁義而行。在周敦頤看來,由仁義行,是保持中道而行、彰顯人道的根本,故曰:「立人之道,曰仁曰義。」以仁義為人道根本,是原始儒家的基本觀點。但周敦頤並未止於此,而是將仁、義與天地的「生」「成」之道聯繫起來,故曰:「生,仁也;成,義也。」仁是宇宙萬物的生機所在,內蘊於每一個活潑潑的個體生命之中,因而一個真正的仁者,必不會輕慢任何具有天地之「生」之意志的生命存在。周敦頤不鋤窗前草之典故,正是周敦頤之仁心與天之生德相契合而形成的自然心理反映。而這種自然的厚生、愛生意識,也正是一個人具有仁德之風的體現。當一個人意識到自身的生命存在與萬有之生命存在具有一體共存的同一性之時,儒家的「博愛」理論也就獲得了更為深刻的本體論證和支持。所以,周敦頤定之以仁義中正、以誠建立人極的思想,不僅體現在他對人的生命本質和價值特性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他突破了天人之間的自然界限,使人類對自身的思考獲得了更為廣闊的視野,從而為人類思考自己的命運和提升生命境界提示了根本方向。

  與道合一

  周敦頤以太極作為包括人類在內的萬事萬物的根源,以誠貫通天道與人道,將人性與萬物存在之性作統一性的理解,已經包含著萬物一體、天人共生的系統生命的認識。萬事萬物同本同宗,皆出於太極陰陽之化生,故萬物雖形態不一,但在大本大原上,無不具有共同的生命本性;又由於萬物同出一體,處於彼此聯繫的生命機制之中,從而使整體宇宙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與共的生命之境。人與萬物的這種聯繫性決定了人的生命追求和境界提升必須放諸宇宙整體中去考察。由此,形成了周敦頤獨特的生命境界論。在《通書·顏子篇》中,周敦頤借顏子之樂表達了他關於生命境界的基本認識。「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夫富貴,人所愛也,顏子不愛不求,而樂乎貧者,獨何心哉?天地間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處之一,則能化而齊,故顏子亞聖。」

  天地間有至貴至愛可求者,即「道」和「德」。周敦頤曰:「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而已矣。」君子與道合一,以德充身,故有與天地同在、萬有共榮之樂。「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故常泰無不足。」而所謂「道」,即萬物生生之道;所謂「德」,即人體會天地之生德而內化於心的生活信念。所以,在周敦頤看來,顏子之樂來自顏回對生命本質和道德境界目標的體認之樂,是在追求與道合一過程中獲得的生命本體之樂。這種樂如程頤所言,不是把道作為一種外在的知識性對象加以追求的樂,而是在精神上與道合一之樂,也即個體生命與宇宙生命通徹合一的自然心境產生的泰然之樂,它有著昭納宇宙、涵養萬物的恢弘氣象,故超越了個體的境遇得失。總之,萬物生生,人與萬物同體共生,命運休戚與共。人一旦有此精神和生命境界認識,在對待自然萬有上,勢必更富有參贊天地化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宋代儒家生命倫理思想研究」(17BZX099)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

 

相關焦點

  • 《周敦頤的濂學思想》
    那麼,其中最首先提出理性思考,並作為理學開山鼻祖的,便是北宋一代文學家思想家周敦頤。周敦頤,又叫茂叔,王安石和潘興嗣,以及他的上司趙都這樣稱呼他。他的一生,既是一位廉政愛民的好官,又是一個孝順的好兒子,更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那麼他的哲學思想究竟是什麼呢?我們應該首先看一篇小文,那就是他一生哲學思想的代表作:《太極圖說》。早期手稿已丟,後經朱熹補錄,全文如下。
  • 儒學蓮花一朵:周敦頤的宇宙論和境界論 威麒拉杆箱經典書香
    「乾」之「四德」因此就具有了倫理的屬性,表現了人性本質生成的全過程。但真正能完整實現人性的只有「聖人」,因為「聖人」以「誠」為本。而「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聖人即以「誠」為本,所以「誠」又是作為倫理範疇的「五常」、「百行」之本、之源。「誠」與「太極」相通,因此也具有「靜無而動有,至正而明達」的本體意義,「靜無」與「無極」通,其表現為「至正」;「動有」與「太極」通,其表現是「明達」。
  • 我的先祖周敦頤
    周敦頤通曉儒、佛、道三家精義,對於宇宙運行、變化的規律瞭然於胸,通過對宇宙規律的觀察和總結,最終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學術理論,並由此開創了以「理」命名的學派,成為宋明理學的開山鼻祖。清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為表彰周敦頤對學術作出的貢獻,專門為其頒發御書「學達性天」牌匾,至今牌匾被懸掛在嶽麓書院;至乾隆年間,乾隆皇帝為表彰周敦頤開創的理學,專門為其頒發御書「道南正脈」牌匾,至今牌匾扔懸掛在嶽麓書院;至嘉慶初年,嶽麓書院山長羅典為紀念周敦頤,故在書院中建濂溪祠祀奉周敦頤,祠廟至今仍存。
  • 楊立華:周敦頤是宋明理學的真正奠基者
    周敦頤,生於公元1017年,去世於公元1073年,活了55歲左右。他的家鄉是營道縣,也就是今天的湖南道縣。周敦頤晚年定居廬山的時候,在其住所附近有一條小溪流過,他就把這條小溪命名為濂溪。他在那裡建了濂溪書堂作為自己讀書的地方,所以後世一般稱他為周濂溪。
  • 高天民丨文以載道 美善合一
    在這種與以往不同的文化語境中,除了那些能夠被法律、法令所約束、所控制的空間,還存在著一個法律與行政命令效力之外的倫理道德領域。在這個領域內我們看到了璀璨的繁星,也看到了無底的黑洞……我們深知,它的指向始終是人心、自我。自律與自省是倫理世界最重要的精神律令,本期時評延續上期話題,繼續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圍繞「畫面與鏡頭是否有善惡?」
  • 「上承孔孟,下啟程朱」,周敦頤的理學思想,開創中國哲學大時代
    就比如老子講「道無為、不爭」一樣,他用「上善若水」來描述這個「道」的本性,我們就能夠明白「道」的特性和規律,通過這些特性和規律,我們可以感應到「道」的存在。由此,周敦頤強調,宇宙誠體,就是生命之源。即每一個生命體都是因為符合「宇宙誠體」得以存在,每一個生命體內部,都包含了「誠」的基因性質。這其中,就包含人類這個物種。也就是說,人類具有真誠善良的本性。
  • 人沒作品紅,一個被嚴重低估的「開派宗師」:周敦頤
    另外,周家氏族也從周敦頤後開始成為書香世家,魯迅先生是他的後人。所以,說周敦頤的名氣被歷史低估,一點都不過分。人物生平周敦頤的身世與孔子有幾分相像,同樣出身大戶人家,也同樣是幼年喪父,但比孔子幸運的是,他有一個好舅舅。
  • 人沒作品紅,一個被嚴重低估的「開派宗師」:周敦頤
    所以,說周敦頤的名氣被歷史低估,一點都不過分。人物生平周敦頤的身世與孔子有幾分相像,同樣出身大戶人家,也同樣是幼年喪父,但比孔子幸運的是,他有一個好舅舅。父親去世後,母親帶著年僅8歲的周敦頤投奔在衡陽為官的舅舅。
  • 民胞物與:古代生態倫理典範
    如果說,「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生態哲學認知的範式,那麼,「民胞物與」就是中國古代生態倫理訴求的典範,體現了中華民族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規律的科學認知,至今仍給人以啟示。「民胞物與」是由宋代唯物主義哲學家張載提出的理念。在他看來,天地好比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天下之人都是我的兄弟,天下之物都是我的夥伴,人不僅要愛他人,而且要愛自然。
  • 同樣是愛蓮,周敦頤為什麼能寫出《愛蓮說》?
    從這個角度看,周敦頤「同予者何人」之嘆不無道理,因他將蓮花視作徹底的人格化的象徵,這種「中通外直」的君子人格兼及灑落和敬畏兩種境界,一方面是天人合一的自恰自適,另一方面則是合當如此的醒覺和素位而行,有無之間摒棄了刻意的自苦自高。
  • 周敦頤:創造了一個理學的世界,卻以一篇《愛蓮說》被人們記住
    鄭向當時是龍圖閣大學士,為人善良正直又飽讀詩書,他熱情的接待了周敦頤母子,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鄭向發現侄子不僅聰敏伶俐,在理學方面也有一些自己獨特的見解,心中甚是喜愛,幾乎將周敦頤當做自己的親生兒子來對待,知道周敦頤愛蓮花,竟然找人來專門給他修了種滿白蓮花的亭臺,以便周敦頤靜心學習。並將一次封蔭子侄的機會毫不猶豫的給了周敦頤,而非自己的兒子。
  • 那個寫了《愛蓮說》的周敦頤,是個"愚笨之官"
    周敦頤思想的傳播,也得益於這兩人。最初,周敦頤並沒有被很多人所認識,最早發現他的是二程的父親程珦(字太中)。程珦曾任南安軍副職,是周敦頤的上司,而那時周敦頤還只是一個年僅30歲的年輕人。程珦看他「氣貌非常人」,通過一番交談,深為他的學識所嘆服,於是和他結為摯友,毅然把兩個兒子送到他門下學習。在周敦頤的言傳身教下,這兩個孩子「遂厭科舉之業,慨然有求道之志」,把學問之道作為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 道學天下:渡人,道學天下:渡心,渡自己,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渡」!
    用道教的話來說,就是「自然之道不可違」 1 、「順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質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會之自然。參悟事物、人生和社會之本質,求得生命與本性應有的風格、態度和氣象,就是道教倫理追求的目標與精神支柱。 道教生態倫理精神體現在它的精緻深刻的內容和吸引世人的內涵中,蘊涵在使它延續、發展久遠的生命力中。
  • 萌新必讀 | 哲學導論最難的概念解讀:什麼是天人合一,什麼是天地境界?
    這就是以成就大我為目標,以實現國家社會利益為根本的「道德境界」。第四等境界是「天地境界」。人是可以達到這樣的認識的:「知道在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大全的整體,就是宇宙」。他是社會的一份子,也是宇宙的一份子,是「公民」,更是「宇宙之民」。他懂得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的意義,也自覺主動的去做,人在精神上超越人間世的更高的人生境界。
  • 樓宇烈:中國文化的藝術精神
    其實,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倫理精神與藝術精神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傳統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種藝術的境界,而傳統藝術的重要功能則是在陶冶性情、潛移默化之中以助理想人格的完成。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德修養和藝術修養是人生修養的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而道德修養和藝術修養的程度如何也就被視作一個人文化素質高下的體現。
  • 中國文化的藝術精神
    中國傳統藝術深刻傳達了中國文化的一種精神境界和生活情趣,中國藝術的方方面面都體現了中國文化最根本的人文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國人的生活情趣和對精神境界的追求,而由藝入道相對比較容易。關鍵詞:藝術精神;禮樂教化;文化自覺;由藝入道重視禮樂教化是中國文化的特徵之所在。
  • 知行合一,身心合一,抱元守一,天人合一!
    對於修道,要時刻抱元守一,最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元是什麼,體現在物質層面,是元精,體現在能量層面,是元氣,體現在信息層面,是元神。這個叫做三元。精氣神本是一體,只是表現形式不同。凝聚為精,流行為氣,妙用為神。三元本是一元,又叫三元歸一。放鬆不用精,氣自成。放空可聚能,神自靈。 為什麼要抱元呢?
  • 老子學說與環境倫理
    老子在《道德經》第25章中說:「道大、天大、地大、人大。」認為宇宙中這四方面都具有偉大的平等性,因此他始終強調人與自然應互相尊重,和諧並進。他認為「道」是「天地母」、「天地根」,是「萬物之尊」和「萬物之奧」(《道德經》第62章),亦即「道」是大自然萬物生命的本源。
  • 維護和優化倫理精神共同體
    人之為人,應當既是利益共同體的人,也是倫理精神共同體中的人,由此而使自己成為命運共同體中的人,得到他者和社會的悅納,獲得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這樣說,並不是要否認生命個體之個性存在的合理性,也不是要貶低個性對於創造人生價值和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意義,而是要強調個性的存在和表現不能無視共性。 倫理關係作為一種精神共同體,具有「虛擬」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