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夢裡詩書
對禁忌之戀的聚焦,霍建起的《如影隨心》雖然鏡頭仍舊不乏詩藝的美感,但視覺上強烈的色彩,卻並沒能承託出一段真正打動人心的愛戀,在「婚後遇見真愛」這一頗具爭議的命題之下,電影為人所見的卻只是情感的蒼白和人物的尷尬。
電影以一位小提琴家與室內設計師在巴黎的邂逅為展開,或許自編自導的霍建起認為這樣的愛戀才是足夠浪漫唯美的,但其實就觀感來說,電影故事在伊始便讓人感受不到多少真實的奠基,如果說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如《那山那人那狗》和《暖》中,電影總能讓人感受到一股真質細膩的情感,那麼在這部《如影隨心》裡電影所缺失的恰恰是一股本當源於心的真情實感。
禁忌之戀雖然是一個異常敏感的話題,但從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廊橋遺夢》到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出軌儼然都並不在是人性的原罪,反而將愛情賦予了辭喻橫生的形態,而《如影隨心》所希望一展的情愫也正在於此,杜鵑飾演名為文罌的設計師,若一粟罌粟般吸引著陳曉飾演的小提琴家陸松,情慾的力量使雙方隨都有伴侶,但卻仍深陷其中,然而這樣的感情註定又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更迭。
伴隨著電影乍看滌蕩起伏的愛戀,色彩儼然成為了《如影隨心》最為奪目的所在,霍建起的鏡頭是能帶有詩意的,這種自成一派的電影風格,在《那山那人那狗》中便讓人印象深刻,而《如影隨心》裡這種透過色彩所預求的藝術表達變得更為強烈,但這一表達在最終來看是與電影本身的情感割裂的,並不誇張的說,如果能有一個好的藍本支撐起電影的情感,其實《如影隨心》未嘗不可能會成為一部佳作。
《如影隨心》的問題其實非常明顯,在這部電影中讓人感受不到最為起碼的地氣,兩個仿若存在雲端的人物,他們的虐戀是讓人幾乎無從去產生情感認同的,而在人物異常空洞的境況下,電影的臺詞不僅滿是矯揉造作,作為主演的杜鵑和陳曉演技尷尬,都很大程度上破壞了電影情感的構建,這一問題,發生在一個曾幾何時是那麼善於捕捉人物情感的導演身上,確實是這部電影在色彩運用之外最為令我意外的地方。
不是每一個導演都是王家衛,也不是每一場禁忌之戀都能成為《花樣年華》,在這種有背社會價值,卻又源於人性本能的愛情中,佳作與庸作往往只有一線之隔,而《如影隨心》難見真心的情感,虛無蒼白的人設,很顯然屬於後者。
個人評分: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