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處徵心:心是隨所合處、心則隨的有嗎?

2021-02-10 楞嚴妙蓮華

點擊上方藍字「楞嚴妙蓮華公眾號」查看更多精彩

珍貴影視:宣化上人對楞嚴咒的開示

聆聽宣化上人《楞嚴經淺釋》音頻可掃描下方二維碼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58

阿難言:我嘗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

阿難言:阿難又啟白佛,說,我嘗聞佛開示四眾:以前阿難都是用自己的意思,來想這個「心」和「見」在什麼地方,被佛都破了;所以現在他不說他自己說的了,他說是佛說的。

他說了,我阿難常常在過去聽見佛開示四眾──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是在家二眾,就是在家受過五戒的,這叫「居士」,男的就叫「優婆塞」,女的就叫「優婆夷」。

由心生故,種種法生:因為你有這個心──阿難所說這個「心」,還是識心──生了,所以就有種種境界生起;這種種法,就是在「識」裡邊所現的這一切境界。

法沒有自性,法因緣起;因為這個緣,才有這個法。由法生故,種種心生:因為有這個因緣法生出來了,就種種的心也生出來了。這是以前佛你講的啊!世尊講的這個道理,大約不會錯的;我現在是根據世尊這個道理,有一個見解。

我今思惟:他現在又想了!想什麼呢?我因為聽見世尊所說的這個法──「因心生而法生,因法生而心生」;我現在又往深了一層想。即思惟體,實我心性:就是我「思想」的體,這就是我的覺了能知之心,這就是我那個心性。阿難講的這個「性」,也不是「自性」,這還是一種「識性」。

隨所合處,心則隨有:這個心,它遇著什麼因緣,隨著這個因緣合起來,就有了心了;若無所合呢?就沒有心了。

亦非內外中間三處:這也不是內,也不是外,也不是中間這三個地方。就是在任何地方,它遇著因緣能合起來,就有心了;若沒有緣,大約就沒有心了!阿難這個講的,還是似是而非,還是沒認清楚!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

佛聽阿難這樣講:隨所合處,他就有心了。所以佛告阿難:佛告訴阿難說,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你現在說,因為由這個法生的緣故,而種種心也就生出來了。隨所合處,心隨有者:因為你這有所合了,心就跟著有了。若無所合呢,心當然就沒有了。你是這樣子講的。

是心無體,則無所合:可是你所說這個心,究竟有體、沒有體啊?你這個心若沒有一個體相、形相,你和誰合?

若無有體,而能合者:你硬拿不是當理講,假設這個心沒有體,你說它也可以合;則十九界,因七塵合:那這個「十八界」會變成十九界的,多出來你「心」這一界;本來是「六塵」你現在又有一個「心隨所合處」,這就應該又有一個塵,也會變成「七塵」。這多出來的一塵和一界,是怎麼樣生出來的?是義不然:你所說這個道理,又是不對的。

怎麼叫「十八界」?在後邊文裡頭會講。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是「六根」;色、聲、香、味、觸、法,這就叫「六塵」;六根對著六塵,中間就生出來一種分別心,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就叫「六識」。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叫「十八界」。單單六根和對著的六塵,這叫「十二處」,又叫「十二入」。

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

佛又對阿難說了,為什麼我說你說的這個道理不對呢,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挃」,就是捏。假設你這個心,有個心的身體,比方說,你自己用手來捏你自己的身體;你捏,它知道痛啦!你知道怎麼樣捏痛的,這是用你的心知道的。那這個心是從裡邊出來的啊?還是從外邊進來的呢?

若復內出,還見身中:假設你說它又是從裡邊出來的,它應該先看見你身裡邊的東西。因為以前你說你那個心在裡邊,現在你說裡邊也不在,外邊也不在,中間也不在,三處都不在了;是隨所合處而有你這個心。

現在我叫你捏你的身體,這是合了!那麼合,你說,究竟你這個知道的心,是從裡邊出來?是從外邊出來的?假如你說,喔,我一捏它就知道了,它是從裡邊出來的!那既然從裡邊出來的,就應該先見身裡邊的東西。

若從外來,先合見面:若從外邊來的,它就應該先看見你自己的臉面。那你這個心,有沒有看見你自己的臉面呢?

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

阿難這回也有一點發火了──對佛發火了!這回想:「啊,佛說得太沒有道理了!」所以他即刻就駁嘴,和佛正式辯論起來了。

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見」,是用眼睛看見的;「心」,是知道。您說這個「見」,是「心」見到,這就不對了,這也不合道理的!佛說阿難前邊講的是「是義不然」;他現在也說,佛說的是「為見非義」。

說:「佛您說這個心若從外邊來的,就見到面;心只是知道,它看不見的,能看見的是眼睛。」他越跑越遠了!他的意思是這樣,他說能看見的是眼睛,能知道的才是心,所以他說佛說的這個道理不對。

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云何名死?

佛言:佛聽他這樣講,就說了,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假設你說你的眼睛能看見的話,那你在這個房子裡邊,這房子的門,能不能看見東西呢?

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你說眼睛能見,那麼人死了,眼睛還存在著,也還應該能看見物;你這眼睛怎麼不能看東西了呢?若見物者,云何名死:假設你說,死了眼睛還能看見東西的話,怎麼叫一個「死」呢?

所以經典上現在講的這個道理,就是「眼睛不能見」。我們現在人死了,有把眼睛存到眼庫裡,還可以用的,說這證明眼睛可以見的。不過眼睛可以見是可以見,還要藉著你自性那種靈性才能見。

如果單單眼睛,它是沒有知覺的,也不能見的。它必須要假借人這種的靈明覺性,才能看見的。眼睛就好像窗門似的,它是透明體,是做為一個窗戶在那兒,才能看見東西。

所以你若說眼睛能見,那人死了,眼睛它怎麼又不能見了呢?又假如你說,人死了還能看見東西,那就不叫「死」了。

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復一體?為有多體?今在汝身,為復遍體?為不遍體?

佛講前面的道理講完了,又叫了一聲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你這個能覺察到、了知一切的心,你若一定說它有體的話。

為復一體?為有多體:你這個心是一個身體?還是有多個身體呢?今在汝身,為復遍體?為不遍體:現在在你身上這個心,是周遍你這個身體上啊?還是不周遍你這個身體上呢?你講啊!

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鹹覺者,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若遍體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

若一體者:假設你說這個心是一個體的話,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那麼你用手捏你四肢哪一肢的時候,你那四肢都應該有所感覺。四肢,就是兩條腿、兩條胳臂。

為什麼?它是一個體嘛!那你捏一肢的時候,為什麼只有一肢這地方痛,其餘的那三肢就沒有覺察得到痛?

若鹹覺者,挃應無在:你若捏一個地方,就等於捏四肢一樣──也就是說,你捏一條腿,那兩條胳臂和另一條腿也都有所感覺,都知道;那你這個捏的地方,就不存在了,就不應該是一個地方。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假如這捏的有一個所在,你這個「一體」,自然也就不能成立了!

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你若是說這個心有多體,所以這四肢捏一肢,其餘那三肢都不知道;那這個心有多體,就應該成多人,不是一個人,那麼哪一個心的體是你心的體呢?

若遍體者,同前所挃:假如你說這個心是一體,但是周遍的;那你和前面所說的,捏一個地方,周身都應該痛的。

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假設你說這個心的體不是周遍的,在你碰頭的時候,也同時去碰腳,那麼你頭有所覺時,你足就不應該知道有所觸。今汝不然:可是現在你也知道,你頭上觸碰到任何的境界,足也有所感覺,所以你若說它是不遍的,你這個道理也是不對的。

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是故應知:因為這個,你應該知道,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你說:「隨所合處,就有你的心」,也是不對的!

【編按】以下節自一九八八年九月「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

阿難用招架之功,所以想一想,就用佛所說的道理,來證明自己的見解。佛所說的道理,是要顯露真心和見性。而阿難以妄想心、分別心來找真心和見性,所以之前說過很多次,都沒有說對。現在就越跑越遠,跑到所有處去──這「所有處」,就是哪一個地方都可以。

「隨所合處」,他就說這是他的心和他的見。這未免越跑越遠,越說越不合理!他自己還解釋說,不是內、外、中間三處,是隨所合處。那麼「隨所合處」這個「所合處」,也包括內、外、中間;這個「所」,就是「所有」。

他以前指出一個內、外、中間來,佛批評說不對;現在他把所有的處都包括了,這還是和那個三處是一樣的,這是沒有明心見性,沒有悟徹本來面目。講這個「心」、「見」和這個「法」,都是「借它」來做一種比喻,並不是指定有一個什麼實體,所以阿難用緣慮心,來找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他是永遠也找不著的。

──「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至此

相關焦點

  • 65.七處徵心(5)—破「執心則隨有」【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序分 · 三番破識◎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M5執心則隨有(分二.七處徵心5)N1阿難計心隨合隨有 N2如來破其無體無定今N1【 阿難言:我嘗聞佛開示四眾:
  • 七處徵心(5)—破「執心則隨有」【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65
    (分二.七處徵心5)N1阿難計心隨合隨有 N2如來破其無體無定今N1【 阿難言:我嘗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則隨有:這個心,它遇著什麼因緣,隨著這個因緣合起來,就有了心了。若無所合呢?就沒有心了。亦非內外中間三處:這也不是內,也不是外,也不是中間這三個地方。就是在任何地方,它遇著因緣能合起來,就有心了;若沒有緣,大約就沒有心了!
  • 七處徵心之五:心在隨合之處嗎?
    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這是阿難在前面第四個轉計——「執心分明暗」遭到佛的駁斥以後,引來的第五個轉計——「心在隨合之處」。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心無體,則無所合;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隨所合處,心隨有者。
  • 七處徵心:心不在身內、也不在身外,那麼是在眼根裡嗎?
    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阿難又思惟──就是用這個「思惟」,就用錯了!他常用這個思惟,先是「常自思惟」,現在又「我今思惟」。阿難白佛言:阿難對佛說了,世尊!如佛所言:我跟著佛出家,是聽佛教化;好像現在佛您所說的這個道理、這種的法音。「所言」,也就是前面那個法音。
  • 《楞嚴經》之七處徵心
    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大覺師兄註:對於這麼簡單的問題,佛還要問,阿難肯定有點崩潰,內心深處肯定一萬句「廢話,不用眼睛看難道還用耳朵看到嗎」,但是還是十分恭敬的如實的無聊的回答,當然是用眼睛看到的32相啊,當然是心生起的愛啊。
  • 《楞嚴經》七處徵心、十番顯見 !
    《楞嚴經》裡講,佛祖開示阿難,有七處徵心的典故。我執何來,身心也。什麼是我,有的人認為身體是我,有的人認為心是我。身體乃因緣和合,那麼心呢?佛祖開示,人有兩心,一個是妄心,一個是妙明真心。妄心根本沒有可以依止的地方,而妙明真心則是無處不在的。了解什麼是妄心,什麼是妙明真心,則更加明白無我無相。 註:七處徵心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詳細解說分辨了心的所在。從這裡我們細細揣摩心到底在什麼地方。禪宗五祖有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可見明了心在何處是多麼的重要。 佛祖發問,「心在哪裡」。
  • 大佛頂首楞嚴經:七處徵心原文白話對照
    第五處 心不在隨所合處阿難言;我嘗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阿難說:我曾經聽聞佛對四眾開示演說,因為有心才會有種種法生。又由於有種種法的緣故,會有種種心生。我現在的思維體現就是我的心性。
  • 61.七處徵心(1)—破「執心在身內」【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序分 · 三番破識◎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L4所執七處鹹非(分七)M1執心在身內 M2執心在身外 M3執心潛眼根M4執心分明暗 M5執心則隨有 M6執心在中間
  • 七處徵心之執心分明暗,背誦經文被繞糊塗了
    東開背經9:七處徵心之執心分明暗要背誦的經文如下: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腑臟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是義云何?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若在虛空,自非汝體 ;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覺。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 。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
    就向您所說的那樣,由於不能見到身體內部的緣故,所以心不在身體裡面;又由於身心相知,不是分離的,可見心並不在身體外邊,我現在再仔細考慮,已經知道心在一個地方了。」「我今思維,知在一處」,有兩點錯誤,第一是思惟;第二是處。「思惟」是心在想,這就是第六意識妄想心的分別作用。這部《楞嚴經》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舍識用根,必須把意識妄想分別心捨去,而阿難尊者還用意識心在那裡思惟,這是錯誤的。
  • 「心不隨境轉」成就了魏瓔珞的延禧攻略
    什麼叫「心不隨境轉」?怎樣叫做到了「心不隨境轉」?做到了「心不隨境轉」會呈現出怎樣的狀態?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七處破妄之七:破執心乃無著
    那麼世間山河大地以及虛空,還有水中遊的、陸地上走的、空中飛的,不管是有情還是無情,這些所有的東西稱為世間的一切,而你所說的不執著之心,到底是有一個所在還是沒有一個所在?就是說你的心離開了一切物象,另外有一個心的所在,只是不去執著而已?還是離開了一切物象,沒有心的所在,叫做不執著一切呢?如果心離開物象,心沒有一個所在,連心相都沒有,就如同龜毛兔角,只是有其名而無其實體。
  • 心之所向,隨性而往
    生活在一個世界,心中有另一個世界,而人常常因為眼前的苟且,而無法追求夢想的遠方,卻往往忽略了,所追求的,在心裡,並不一定在遠方。很多雞湯常說,心之所向,素履而往。你心中的那片世外桃源,是你要不斷靠向的地方,在這條路上,無論孤獨與疲憊,都要甘之如飴,行而不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終其一生,不畏磨難波折,不畏風雨兼程,方能終至所歸,從現實生活走向心中的理想國,不負光陰。
  • 澤雷隨
    擇在乎心,心擇乎時、擇乎位、擇乎人、擇乎進退,至於擇乎神明。神明之擇,亦心自擇也。心生神明,方能不入樊籠,不陷於擇,隨任自然,逍遙自得也。隨有求得,利居貞。 王弼 雖體下卦,二已據初,將何所附?故舍初系四,志在丈夫。四俱無應,亦欲於己隨之,則得其所求矣,故曰「隨有求得」也。應非其正,以繫於人,何可以妄?故「利居貞」也。初處己下,四處己上,故曰「系丈夫,失小子」。
  • 《如影隨心》:見不到的情 隨不了的心
    電影以一位小提琴家與室內設計師在巴黎的邂逅為展開,或許自編自導的霍建起認為這樣的愛戀才是足夠浪漫唯美的,但其實就觀感來說,電影故事在伊始便讓人感受不到多少真實的奠基,如果說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如《那山那人那狗》和《暖》中,電影總能讓人感受到一股真質細膩的情感,那麼在這部《如影隨心》裡電影所缺失的恰恰是一股本當源於心的真情實感。
  • 大隨求需要灌頂才能修嗎?
    在有關大隨求所有的資料文獻當中,沒有一句提及非得要受戒灌頂的說法,我所說的大隨求是指根本咒和大護明王真言及七小咒全部,不是把七小咒當中的一個誤傳為大隨求心咒。經文中說是特別針對末法時節,邪見放逸眾生現世多諸苦厄死後墮落惡道,沒有別的有效救度法,由滅惡趣菩薩大悲祈求,佛才宣說的最勝第一極其稀有的秘密大法。
  • 心是苦的,人生便如苦海無邊;心是甜的,人生處處都是曼妙風景
    心是苦的,人生便如苦海無邊;心是甜的,人生處處都是曼妙風景1:做一個很酷的人,汽水只喝一半,走了就不回頭,鬧鐘一響就起,連告別都是兩手插兜,從來不會難過流眼淚,無所謂前路只是灑脫行走;有人問我思念到極致是什麼感覺,我說我曾經發了句晚安給他,一晚上不停看手機信息
  • 詩詞丨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
    萬事皆心生,心中有,便有;心中無,便靜。生活之苦,苦在執著。你在意什麼,什麼就會折磨你。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人生就是一場過客,路過的都是精彩,留下的都是幸福。人生,沒有迷,哪有悟。迷的是山重水複,悟的是柳暗花明。當人生在面對前方無路可走的時候,不如學會釋然,後退一步,或許就能遇見其他的路。正如布袋和尚所說: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底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大隨求與金剛般若
    本來還想去讀佛學院,系統學習理論呢,由於對佛門尊宿的絕對信心和自己初發心的勇氣,不願看別家注釋,從此以後就把《金剛經》當禪參了!疑情起層層,般若味重重。專注的心力自解迷惑,很快就生顯殊勝的境界,回到終南山輾轉住幾處地方,大悟小悟曾出不窮。再看早年啟蒙自己走出凡塵的老子《道德經》也無絲毫疑滯,能轉奧義艱澀的經文而不被古經文句所轉了。
  • 隨「性」所欲,這部小黃劇走心了
    好劇一向是不會藏著掖著的,更何況是這種帶點顏色又能夠引起思考的劇,小夥伴們,家裡的營養快線還夠嗎——隨性所欲第四季從劇名就可以看出來,這是一部散發出誘人的情慾味道的電視劇。確實,部分不可描述的情節確實很香豔,但這部劇給人心靈上的刺激遠比視覺上的刺激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