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處徵心:心不在身內、也不在身外,那麼是在眼根裡嗎?

2021-02-19 楞嚴妙蓮華

點擊上方藍字「楞嚴妙蓮華公眾號」查看更多精彩

珍貴影視:宣化上人對楞嚴咒的開示

聆聽宣化上人《楞嚴經淺釋》音頻可掃描下方二維碼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56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

阿難又思惟──就是用這個「思惟」,就用錯了!他常用這個思惟,先是「常自思惟」,現在又「我今思惟」。

阿難白佛言:阿難對佛說了,世尊!如佛所言:我跟著佛出家,是聽佛教化;好像現在佛您所說的這個道理、這種的法音。「所言」,也就是前面那個法音。不見內故,不居身內:因為如果心在裡邊,就應該看見心、肝、脾、肺、腎這五臟六腑;可是它看不見裡邊這五臟六腑,所以它就不在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為什麼這個心和身互相知道呢?因為身和心不能分家,所以現在佛說也不在身外邊。

我今思惟,知在一處:我現在又想了:外邊也不對,內邊又不對,裡外都不對。喔,我知道它在一個地方!總而言之,它不是在內,不是在外,大約是有一個地方它在的。

佛言:處今何在?

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裡。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

佛言:處今何在:阿難說在一個地方。佛就問:「你說有個地方,你這個心在什麼地方啊?快講啦!」

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阿難就說了,我能分別明了的這個心,既然不知道內,看不見心、肝、脾、肺、腎,這證明是不在內了;但是我又能看見外邊。如我思忖,潛伏根裡:我想啊!你看,前面說「我今思惟」,這個地方又說「如我思忖」!「忖」,就是這麼想一想;還是那個識心!思惟和思忖都是用識心──那個生滅心。「潛伏根裡」,喔,這個心它潛伏著,在根裡邊哪!「根」,就是眼根,或者耳根。「潛伏」,中國俗話叫「密起來」,密到那個地方,就是不叫人看見。它潛伏到什麼地方呢?潛伏到根裡邊。什麼根?眼根。這個心潛伏在眼根裡邊了。

這個經文,Grace說她不懂。不要說你,阿難都不懂呢!你要聽,才能懂;沒有聽,怎麼會懂得呢?當然不懂了。所以你現在為什麼要聽經?就因為不懂才要聽的。不是說:「喔,我聽不懂就不聽了!」聽不懂才要聽呢!

阿難說這個心潛伏在這根裡邊。好像什麼呢?舉出一個例子來比喻。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就假設有這麼一個人,拿眼鏡來戴上;那時候叫「琉璃碗」,現在叫眼鏡。雖有物合,而不留礙:雖然有這麼一個物蓋在眼睛外邊,但眼睛和這個物是相合的,互相沒有一種障礙,也不留痕跡。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眼睛合上眼鏡,就隨見而有分別;心潛伏在眼根裡邊,也是這樣。你那個眼根一看見,心裡也就知道了,就有分別了。

「我想啊──」這是阿難說:「我說這個道理,這回沒有錯了!這回是一定對的!」還自己認為:「喔,你看我多聰明!佛問我,我一定會答得出的!」為什麼阿難盡弄錯了?我們人聽經要知道這一點──就因為他用生滅心,什麼事情盡用他那個思想去想,左思惟、右思惟,在這一部經的前面已經有三、四個思惟了。他這思惟,就是一種識,用識去想,認這個「識」就是真心了。

他不知道真心是無在無不在的,這個真心也就是個「性」。但是阿難當時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他越跑越遠,越跑越遠。好像走錯路了,越走越遠,越走越有岔路,越岔路他越岔,以為這條路是對的,走來走去,越走越遠;所以現在他舉出這麼一個比喻,來請佛判斷。

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然」,他又反過來說了。但是像上邊我所說這個道理,就因為我能知之心在眼根那兒,所以我看不見裡邊。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為什麼看不見裡邊,而能清楚看見外邊呢?就因為我這個心──也就是這個「見」潛在眼根裡邊,所以我就往裡看,看不見;往外看,看得清楚,沒有障礙。所以我說這個心和這個見,是藏到眼根這個地方。這究竟對不對,下文便知。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

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

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佛聽阿難講這個比喻,好像戴個眼鏡就能看見外邊,也沒有障礙,就又問阿難:「像你這麼樣講,這個潛在根內的心,好像戴上了眼鏡一樣;那麼這個人,他戴上眼鏡,能看山河大地,那他看不看得見這個眼鏡呢?」

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阿難說:「是這樣!這個人用眼鏡的時候,他看山河大地,也看見這個眼鏡了。」

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佛告訴阿難:「你拿琉璃做比喻,說你那個心,在眼根那兒藏著,好像戴上琉璃碗一樣。既然你的眼睛看見山河大地時,也可以看得見這琉璃,那麼你現在怎麼看不見自己的眼睛呢?」

這是佛問阿難:你戴上眼鏡能看見山河大地,也看見這個眼鏡了。那你心在眼根裡頭,那麼眼鏡就好像眼睛似的。既然你這個心,山河大地你都看見了,為什麼看不見自己的眼睛是什麼樣子啊?

有的人說:「我也看見我的眼睛!」但那是要照鏡子才看得見。沒有照鏡子時候,你能迴光返照,自己看見自己的眼睛嗎?這個道理也不成立了。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的肉眼,不能反觀自己的眼睛;阿難尊者也是這樣。阿難尊者雖然證了初果,他這個肉眼也是不能看見自己的眼睛。

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

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前邊說不能見眼,佛又恐怕阿難亂講亂說,說他能看見眼睛,所以釋迦牟尼佛又問他:「假如你說你能看見自己的眼睛,你的眼睛就到外邊去了,是外邊的一種境界,不是你身上的了;便不能說是隨時見了,隨時就有分別。所以這也不對,又錯了!」

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假設你不能看見自己的眼睛,為什麼你說這個了知的心,藏到眼根這地方,好像戴上眼鏡一樣呢?

因為你說戴眼鏡,你能看見山河大地,還能看見這個眼鏡。那麼既然你這個心能看見外邊山河大地,為什麼看不見自己的眼睛呢?所以你用這個琉璃的比喻,這也是不成立的,是不對的!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裡,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是故應知:因為上邊這個道理,所以你就應該知道。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裡,如琉璃合:你所說的,你覺了能知之心,藏到眼根這個地方,就好像眼睛合上琉璃。無有是處:你這個道理不對的,你又錯了!

【編按】以下節自一九八八年七月十一日、 八月二日「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

我們今天這段經文,主要就是破阿難那個妄見。他說以琉璃籠眼,他用這個理論,說心潛在根內。「潛在根內」,大概就是說眼睛的瞳仁;這個瞳仁能看見外邊,就像玻璃似的。他覺得他提出這個理論是很妙的、很多旁人不懂的,可是佛又把他這個理論給破了。他又生出這種邪知邪見──這叫「邪」,不是正知正見。這種邪知邪見,對人是沒有害的;可是對人的思想上,就很容易誤入歧途。

因為佛不願我們誤入歧途──在這個地方上,用這不正當的見解,來揣測本妙明心。所以又問阿難:「你說如果像琉璃籠眼,那麼應該能看見這個琉璃。你看不看見這個琉璃呢?」阿難說:「看見了!」那麼佛就以他這個理論,來破他的理論。佛若不問這麼一聲,阿難或者另有旁的辯論發揮出來。所以佛就以他這個矛盾,來破他的矛盾。

為什麼叫「矛盾」呢?因為他要是說潛在根裡,像琉璃籠眼能看見琉璃,那麼他為何不能自己看見自己的眼睛?如果可以看到眼睛,這個眼睛就變成外邊的東西,是外邊的境界,不是自己的。如果看不見,那究竟潛在什麼地方呢?所以佛說他這「心如琉璃籠眼」,是無有是處。

這是很簡單、很平常的,沒有什麼很奧妙的道理在裡頭,這人人都應該知道的,很淺顯的。你若把它講得很妙,很高深,這你永遠都不會懂的。佛說這部經典,就是當時和一些門人(弟子)在那兒互相討論道理;弟子把它記載下來了,這就是經典。所以這個道理,並不需要想得怎樣高深,怎樣奧妙!

現在這一段,是在「七處徵心」的經文。說是「徵心」,實際上是「顯見」。在我們眼睛看見的這個「見」,有見境,它怎麼就能見呢?耳朵怎麼能聽聲,鼻子怎麼能嗅香,舌怎麼樣嘗味,身怎麼樣覺觸,意怎麼樣知道這個法?這裡面,有「見、聞、嗅、嘗、覺、知」六種作用;這六種作用,都叫「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也都叫「佛性」。在眼睛就叫「見」,在耳朵就叫「聞」,在鼻子就叫「嗅」,在舌頭叫「嘗」,在身上叫「覺」,在意裡邊就叫「知」。這是一個佛性(也就是我們真心)的變化,已經不是那個本體了。那麼佛現在就是叫阿難明白那個本體,明白本體,就不向外馳求了!也就是如此而已。所以「七處徵心」、「十番顯見」,都是這個道理。

──「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至此

相關焦點

  • 61.七處徵心(1)—破「執心在身內」【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序分 · 三番破識◎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L4所執七處鹹非(分七)M1執心在身內 M2執心在身外 M3執心潛眼根M4執心分明暗 M5執心則隨有 M6執心在中間
  • 《楞嚴經》七處徵心、十番顯見 !
    《楞嚴經》裡講,佛祖開示阿難,有七處徵心的典故。我執何來,身心也。什麼是我,有的人認為身體是我,有的人認為心是我。身體乃因緣和合,那麼心呢?佛祖開示,人有兩心,一個是妄心,一個是妙明真心。妄心根本沒有可以依止的地方,而妙明真心則是無處不在的。了解什麼是妄心,什麼是妙明真心,則更加明白無我無相。 註:七處徵心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詳細解說分辨了心的所在。從這裡我們細細揣摩心到底在什麼地方。禪宗五祖有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可見明了心在何處是多麼的重要。 佛祖發問,「心在哪裡」。
  • 《楞嚴經》之七處徵心
    真心能覺之性到底在何處1.心在身內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所以我拋開那些名相,甚至拋開要什麼去圓通,耳根也好,色塵也好,統統都放下,就是直奔我們的超級能力的源頭,不生不滅的那個自性去入手。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 大佛頂首楞嚴經:七處徵心原文白話對照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佛告訴阿難:如果能夠感知分別,那麼怎麼能夠說心是在外呢?所以知道,你所說的覺知的心在身體之外是沒有道理的。阿難雖然是佛的弟弟,但是對於心在何處開始還是不能明了的。所以在世尊告訴他心不在身內後,自然就聯想到了心在身外。當然這顯然也是不正確的。
  •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
    就向您所說的那樣,由於不能見到身體內部的緣故,所以心不在身體裡面;又由於身心相知,不是分離的,可見心並不在身體外邊,我現在再仔細考慮,已經知道心在一個地方了。」「我今思維,知在一處」,有兩點錯誤,第一是思惟;第二是處。「思惟」是心在想,這就是第六意識妄想心的分別作用。這部《楞嚴經》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舍識用根,必須把意識妄想分別心捨去,而阿難尊者還用意識心在那裡思惟,這是錯誤的。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七處破妄之七:破執心乃無著
    「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這本來是在說明意識妄想心是空無所有的,但是阿難尊者聽了之後,不了解其中的意義,反而用自己的意識妄想心去解釋,把「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認為是沒有所在,一切都不著,就名之為心。雖然阿難尊者這樣認為,但又不敢決斷,所以才會請問世尊:「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 七處徵心之五:心在隨合之處嗎?
    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這是阿難在前面第四個轉計——「執心分明暗」遭到佛的駁斥以後,引來的第五個轉計——「心在隨合之處」。所謂通大,也就是在大乘因緣法則裡,以阿賴耶識為心。第八識裡分見、相二分。見分就是我們的第七識,第七識可以分前、後七轉識,先有前七轉識。因為我們真如不守自性,不覺而有一念無明——這個第一念無明就是業相,跟著有第二念無明叫轉相。
  • 七處徵心之執心分明暗,背誦經文被繞糊塗了
    東開背經9:七處徵心之執心分明暗要背誦的經文如下: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腑臟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是義云何?為不對眼?若與眼對,暗在眼前,云何成內?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對者,云何成見?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若在虛空,自非汝體 ;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覺。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 。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 修行進階:你還真不了解你的心
    其中開篇不久就講到「七處徵心」,我相信即使有注釋和先賢講解,你也會看得暈頭昏腦,因為越說越微妙,幾乎要超出人類的理解範圍了,其實統看起來,就這幾句,心不在身內也不在身外也不在中間和六根所合,心生法生,法生心生,最後破無著處,前六是破有,後一是破空。最後佛說到二種根本,點到我們輪迴之因,修行而不得成佛道之因,即不識真心,認賊為子。
  • 七處徵心:心是隨所合處、心則隨的有嗎?
    假設你這個心,有個心的身體,比方說,你自己用手來捏你自己的身體;你捏,它知道痛啦!你知道怎麼樣捏痛的,這是用你的心知道的。那這個心是從裡邊出來的啊?還是從外邊進來的呢?若復內出,還見身中:假設你說它又是從裡邊出來的,它應該先看見你身裡邊的東西。因為以前你說你那個心在裡邊,現在你說裡邊也不在,外邊也不在,中間也不在,三處都不在了;是隨所合處而有你這個心。
  • 65.七處徵心(5)—破「執心則隨有」【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序分 · 三番破識◎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M5執心則隨有(分二.七處徵心5)N1阿難計心隨合隨有 N2如來破其無體無定今N1【 阿難言:我嘗聞佛開示四眾:
  • 七處徵心(5)—破「執心則隨有」【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65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M5執心則隨有(分二.七處徵心因為以前你說你那個心在裡邊,現在你說裡邊也不在,外邊也不在,中間也不在,三處都不在了;是隨所合處而有你這個心。現在我叫你捏你的身體,這是合了!那麼合,你說,究竟你這個知道的心,是從裡邊出來?是從外邊出來的?假如你說,「喔,我一捏它就知道了,它是從裡邊出來的!」那既然從裡邊出來的,就應該先見身裡邊的東西。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楞嚴經》之佛斥妄識非心
    在《楞嚴經講義》中,引了一段《正脈疏》的話,說明對於奢摩他路,阿難尊者所問與世尊所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阿難尊者認為如果世尊告訴他心在哪裡,就是幫他開奢摩他路;而世尊卻是以要了知妄識無體、無處,並找出真心來,才是奢摩他路,所以,阿難尊者所問和世尊所答的是兩回事!世尊在前面問阿難尊者:「你的心在哪裡?」阿難尊者說來說去,共說了七個地方,都被佛陀破除。
  • 佛法楞嚴|不生不滅的是什麼?《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三:顯見不滅
    二、如來徵顯不滅顯身有變滅佛對波斯匿王說:「你的身體現在還存在,那麼我問你,你現在這個肉質的身體,是像金剛一樣的永遠不壞呢?還是漸漸地變壞呢?」「世尊!我現在這個身體,最終會變壞滅掉的!」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七處破妄之六:破執心在中間
  • 文殊菩薩八字大威德心真言
    全稱「一切佛心大無畏八字真言」,也叫「八字大無畏最上秘密心真言」簡稱「八字秘密咒」。又稱「大日如來報身真言」,「吹肉往生咒」。此咒即是文殊菩薩的微妙本心。一、若有男子女人,發心憶誦此陀羅尼咒,念誦一遍,既能擁護自身;二遍,能護同伴;三遍即能生「大擁護」力;國王乃至住十地菩薩無能超過此陀羅尼者,何況諸小天魔、龍神鬼類惡眾生等而能障礙?
  • 思明舊村改造:真心換「徵心」 「泥石」變黃金
    爭分奪秒高品質推進「島內大提升」,思明區既要徵遷加速度,又要群眾滿意度。昨日,泥窟、石村片區集體土地上房屋搬遷補償首輪籤約啟動,徵遷一線人員把休息放鬆的「黃金周」變成推動徵遷的「攻堅周」,火熱繁忙的指揮部現場成為廣大居民支持徵遷工作的最佳證明。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去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去 孤獨,是一個內心整合的過程,能讓自己清醒地看世界
  • 《大學全解》06: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那要想修養好自己的品德,使自己言談舉止做好,做的符合規律,「先正其心」,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我們的身體由什麼來指揮?由心來指揮。我們的身從外相看,由頭部、頸部,軀幹、還有我們四肢手腳。從內看,有五臟有六腑,有這個七經八脈。這些器官能相互配合好,靠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