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宗鏡錄》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宗鏡錄卷第四十七
宋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問。夫三性法門。該通萬法。於第八識。何性所攝。約有幾位。
答。論雲。諸有漏種。與異熟識體無別故。無記性攝。因果俱有善等性故。亦名善等。諸無漏種。非異熟識。性所攝故。因果俱是善性攝故。唯名為善。釋雲。此有漏種。與本第八識體無別故。性類是同。唯是無記。若能所生法。皆通善等三性。謂此種子。本能薰習。現行之因。及後所生。現行之果。皆通三性故。言因果俱善等性。即是功能差別門說。非依體門。性唯無記。此約有漏種說。若無漏種。非異熟性所攝故。故非無記。體性不順本識體故。體既不同。不可相即。又性類別。能治所治。漏無漏殊。不可相即。
問。無漏既不從識名無記性。此為何性。
答。因果俱是善性攝故。唯名為善。法爾一切無漏之法。順理違生。無惡無記。又攝論雲。然第八識。總有二位。一有漏位。無記性攝。唯與觸等五法相應。但緣前說執受處境。二無漏位。唯善性攝。與二十一心所相應。為遍行別境各五及善十一。與一切心恆相應故。常樂證知所觀境故。於所觀境恆印持故。於曾受境恆明記故。世尊無有不定心故。於一切法常決擇故。極淨信等常相應故。無染汙故。無散動故。此唯亦與舍受相應。任運恆時平等轉故。以一切法為所緣境。鏡智遍緣一切法故。
問。本識於一切時中。為有間斷。為無間斷。定緣於內。定緣於外。
答。此識從初至末。無有剎那間斷。內外俱緣。瑜伽論雲。阿賴耶識。於一切時無有間斷。器世間相。譬如燈焰生時。內執膏炷。外發光明。如是阿賴耶識。緣內執受。緣外器相。生起道理。應知亦爾。又緣境無廢。時無變易。從初執受剎那乃至命終。一味了別而轉。
問。阿賴耶識與諸轉識。為復作因。為復作果。
答。互為因果。經偈雲。諸法於識藏。識於法亦爾。更互為果性。亦常為因性。攝大乘論。說。阿賴耶識與雜染法。互為因緣。如炷生焰展轉生燒。又如束蘆。互相依住。釋雲。諸法於識藏。能攝藏也。為與諸識作二緣性。一為彼種子。二為彼所依。識於法亦爾。所攝藏也。為諸轉識與阿賴耶亦為二緣。一於現法長養彼種。二於後法轉攝植彼種。互相生故。如燈炷束蘆者。舉增上緣。喻因緣義。如燈炷與焰展轉生焰。內炷生焰如種生現。內焰燒炷。如現燻種。又如束蘆相依。為俱有因。類顯二法為喻。喻因緣義。
功德回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