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三性法門。該通萬法。於第八識。何性所攝…

2020-12-28 騰訊網

來源:《宗鏡錄》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宗鏡錄卷第四十七

宋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問。夫三性法門。該通萬法。於第八識。何性所攝。約有幾位。

答。論雲。諸有漏種。與異熟識體無別故。無記性攝。因果俱有善等性故。亦名善等。諸無漏種。非異熟識。性所攝故。因果俱是善性攝故。唯名為善。釋雲。此有漏種。與本第八識體無別故。性類是同。唯是無記。若能所生法。皆通善等三性。謂此種子。本能薰習。現行之因。及後所生。現行之果。皆通三性故。言因果俱善等性。即是功能差別門說。非依體門。性唯無記。此約有漏種說。若無漏種。非異熟性所攝故。故非無記。體性不順本識體故。體既不同。不可相即。又性類別。能治所治。漏無漏殊。不可相即。

問。無漏既不從識名無記性。此為何性。

答。因果俱是善性攝故。唯名為善。法爾一切無漏之法。順理違生。無惡無記。又攝論雲。然第八識。總有二位。一有漏位。無記性攝。唯與觸等五法相應。但緣前說執受處境。二無漏位。唯善性攝。與二十一心所相應。為遍行別境各五及善十一。與一切心恆相應故。常樂證知所觀境故。於所觀境恆印持故。於曾受境恆明記故。世尊無有不定心故。於一切法常決擇故。極淨信等常相應故。無染汙故。無散動故。此唯亦與舍受相應。任運恆時平等轉故。以一切法為所緣境。鏡智遍緣一切法故。

問。本識於一切時中。為有間斷。為無間斷。定緣於內。定緣於外。

答。此識從初至末。無有剎那間斷。內外俱緣。瑜伽論雲。阿賴耶識。於一切時無有間斷。器世間相。譬如燈焰生時。內執膏炷。外發光明。如是阿賴耶識。緣內執受。緣外器相。生起道理。應知亦爾。又緣境無廢。時無變易。從初執受剎那乃至命終。一味了別而轉。

問。阿賴耶識與諸轉識。為復作因。為復作果。

答。互為因果。經偈雲。諸法於識藏。識於法亦爾。更互為果性。亦常為因性。攝大乘論。說。阿賴耶識與雜染法。互為因緣。如炷生焰展轉生燒。又如束蘆。互相依住。釋雲。諸法於識藏。能攝藏也。為與諸識作二緣性。一為彼種子。二為彼所依。識於法亦爾。所攝藏也。為諸轉識與阿賴耶亦為二緣。一於現法長養彼種。二於後法轉攝植彼種。互相生故。如燈炷束蘆者。舉增上緣。喻因緣義。如燈炷與焰展轉生焰。內炷生焰如種生現。內焰燒炷。如現燻種。又如束蘆相依。為俱有因。類顯二法為喻。喻因緣義。

功德回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第八識的「了眾生心行」?
    ◎關於第八識的「了眾生心行」,是說「第八識了知前七個識的心行」?還是說「第八識只了知第七識的心行,第七識了知前六識的心行」?《正覺電子報第》13期中說:【就像是阿賴耶識心體自身也有思心所,但又大異於意識與意根的思心所。】阿賴耶識心體的思心所,是否是指阿賴耶識對六塵外「了知」之時,而運作的思心所?另外,外相分是否也應歸在十八界中?
  • 八識規矩頌(二校本)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八大遍行別境慧 貪痴我見慢相隨(第七識頌二)恆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第七識頌三)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恆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第八識頌一)性惟無覆五遍行 界地隨他業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諍(第八識頌二)
  • 《八識規矩頌》經題介紹
    第四個規矩,就是要介紹八個識它所活動的範圍,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三界九地當中,前五識它的活動範圍到哪裡,第六識它三界九地活動的範圍到哪裡,第七識、第八識各別活動的範圍到哪裡,各有各的規矩,這個是它第四個要介紹的,就是八識它所活動的範圍。第五個規矩,就是介紹八識所相應的心所。
  • 第39集 能持種者方能生六轉識之真如屬相分
    有的時候會說第八識有四分,那是對已悟的菩薩摩訶薩們親證第八識所說的法;對未悟及二乘聖人而言,只單純的說:前七識是第八識所生的見分作用,第八識所生內六塵為見分所緣的相分。以上的簡單說明,可以得到一個定論:不論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其實都是阿賴耶識自心體上所起的作用。有了上述的基礎,我們回到「種子依附的道理」。《成唯識論》說明:然諸種子,唯依世俗說為實有,不同真如。
  • 竹內涼真 | 竹內涼真的攝休【更新第1-2集】
    / ふじきみつ彥 / 舘そらみ / 松本哲也 / 玉田真也 / 竹村武司【出演】竹內涼真 / 小池榮子 / 澀川清彥 / 藤野涼子 / 松本穗香 / 佐野勇鬥 / 佐津川愛美 / 藤原季節 / 小野莉奈 / 富司純子 / 松本真裡香 / 山本浩司 / 岡部たかし / 森川葵 / 吉村界人【簡介】有村架純之後,同一企劃第二彈,突然沒有拍攝工作的竹內涼真,在攝休期間都會做些什麼呢
  • 第37集 能持種者方能生六轉識之三家異說
    換個角度說,「不可分別」也是指阿賴耶識依眾生業習現一切法,所行、所緣不會起善染厭憎覺觀,依眾生業因、業緣相續顯現一切法;因此,世親菩薩所說的是「行緣不可分別」,只差一個字,卻被安慧說成阿賴耶識行相不可分別。安慧這段話,證明他並沒有大乘見道的功德,沒有實證第八識,才會錯解說出「阿賴耶識行相不可分別」。
  • 第53集 什麼是分段生死?(上)
    這是末法時期 佛陀正法重現世間才能出現的景象,所以我們能夠有正確的、充分的正知見,如理的探討阿羅漢與闢支佛所證的解脫境界,以及菩薩所證的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甚至於如來所證的究竟解脫境界。在《勝鬘經》裡面,勝鬘夫人承佛威神之力說了一段如來與菩薩以及阿羅漢、闢支佛所證的涅槃差別,為我們打開了佛菩提道含攝解脫道、解脫道不能函蓋佛菩提道,這個一切諸佛所說、所攝受的不可改變的正法寶藏。
  • 《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20):三性分別門及心所例同門
    關於第八識的無記性,在過去章節已經講述了很多。在這裡只是強調一下第八識的無覆無記。這主要是相對第七識來說的,因為第七識的無記性被煩惱心所覆蓋,所以被稱為有覆無記,而第八識的無記性沒有被煩惱心所覆蓋,所以被稱為無覆無記。至於原因,過去章節對這一問題講解太多,不再多論。
  • Vol.683 雷磊:為涵攝模式辯護 | 涵攝模式
    法官通過自己的經驗與前理解,會認為《刑法》第234條第2款所表述的意義可能會是適用於本案的法律規範,因而以「①致人重傷的,應處以三年以上十年一下有期徒刑」作為大前提,而以「②張三砍斷他人的左手拇指、食指與中指」為小前提。顯而易見,從①和②並不能直接推導出法律後果——「張三應處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54集 什麼是分段生死?(下)
    六祖惠能大師依據他開悟實證第八識如來藏所生起的實相般若見地,以及能夠證解如來藏的中道法性與真如法性的佛菩提智慧,答覆了薛簡想要知道的大乘見解,但是卻被薛簡質疑那是外道的說法。六祖針對薛簡的質疑作了以下的回覆: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
  • 《般若攝頌釋》講解第13課
    第十三課思考習題:1.為什麼修學般若超越其餘波羅蜜多?了知此理後,你打算怎樣行持?   2.我們應如何傳講般若?為什麼?   3.這樣如理如法傳講有何功德?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其餘五度皆可歸攝在智慧度中。不僅道位是一樣的,在不同修法過程中,若能為遍知佛果普皆回向,那所有六度所攝的一切善根皆能一味一體同歸菩提,也即在圓滿菩提中無有分別。   在《大明度經》中,佛陀也說:天下的樹雖有種種顏色、形狀,花果也各不相同,但從影子的側面來講完全無有任何差異;同樣的道理,五度皆從明度(指智慧度)生,在一切智中種種相併無差異。
  • 蓮花生大師全傳 第二之三【現入法界會本尊】——第32集
    於是扎巴哈德,持此寶瓶為蓮花王太子灌頂,而灌頂甘露自然盈溢至頂,蓮花王太子無盡受用;此時現觀法性如來藏中五方五佛,分別由此寶瓶中所攝的五種頂作頂嚴住持。扎巴哈德總授前行完畢,乃為蓮花王太子細行寶瓶灌頂。寶瓶代表東方不動佛智,在用瓶內甘露洗滌蓮花王全身後,扎巴哈德說道:「法子蓮花王!雖然你是清淨的化身,在法性上與諸佛無別,但是在緣起上還是要示現圓滿的受持灌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