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規矩頌》經題介紹

2021-03-02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

Quotations of Master Jinglian

上師法教無上微妙,雖隻言片語,亦是解脫樞機。末法時代眾生事多且繁。故錄上師法寶之點滴,供養一切如母有情,祈願諸君欣聞法語後拜讀對應法寶,以期早日覺悟,更利他人。

 

所以在《八識規矩頌》當中,它首先會介紹識境:就是它屬於性境、帶質境、還是獨影境。像性境的話,也是當下現前,等一下我們會介紹,因為前五識就是性境的,當下現前的,這個我們稱為性境。像說我昨天晚上做了一場夢,是不是當下現前可以看到這個夢?沒有辦法拿出來說我昨天做了這一場夢是長得這個樣子,你看不到,這個我們就叫做獨影境。前五識是沒有作用,但是它第六意識單獨起了…,造了種種的山河大地,還有夢中也有種種的人物——這個我們就稱為獨影境。獨影,就是第六意識單獨造出那個夢境的影像出來,那個不是當下現前的,我們就叫獨影境,譬如說,這樣就比較有概念了。所以我們就知道《八識規矩頌》,這個規矩第一個告訴我們的,是識境;第二個就是識量:現量、比量、非量。第三個規矩是什麼呢?就是識性。八識有各別它相應的那個善的、惡的、或者無記的,各別相應的那個,我們稱為識性。像前五識它就是善、惡、無記都有,它跟善心所相應的時候,就是善性;跟煩惱心所相應的時候,它就是惡性;不屬於善、不屬於惡的那個當下,就是隨緣……像我們在走路,它沒有善、還是惡,一些行為或什麼,只要你當下的心沒有跟善或者惡相應的,那個我們稱為無記。無記性,就是無可記別,沒有辦法把它歸在善或者是惡這樣的一個內容當中,我們就稱為無記性。善惡無法記別,叫做無記性。所以八個識它會分別的介紹,前五識它是跟善、惡、無記這三性哪個相應,第六識是跟哪一個,第七、第八。所以第三個規矩,就是八個識它各別跟善、惡、無記這個三性相應的狀況,各有各的規矩,這個是第三個它要介紹的識性,善、惡、無記三性,我們稱為識性。第四個規矩,就是要介紹八個識它所活動的範圍,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三界九地當中,前五識它的活動範圍到哪裡,第六識它三界九地活動的範圍到哪裡,第七識、第八識各別活動的範圍到哪裡,各有各的規矩,這個是它第四個要介紹的,就是八識它所活動的範圍。第五個規矩,就是介紹八識所相應的心所。你們念《百法》就知道,心所有五十一個心所,從五遍行、五別境開始嘛,善十一……這樣就背完了,五十一個心所。它也各別各別,前五識、第六、第七、第八,各別相應的心所是不一樣的。像前五識的話,它只有三十四個心所相應,第六識是五十一個全部相應,所以它各有各的規矩。所以我們就知道它第五個介紹的是所相應的心所。第六個規矩,就是八識所有的依緣。就是要生起八識,所依的緣有哪些。我們已經知道「眼識九緣生」,有沒有?「耳識惟從八」,「鼻舌身三七」,這個我之前有介紹過,就知道說你要生起眼識的作用,它必須要有九緣才能夠生起眼識的作用,所以八個識它有各別的依緣,要生起八個識有各別所依的緣,是不同的。第七個規矩,就是八識所起的作用,八個識它各別的作用是不同的。像前五識是用來做什麼?就是觀察五塵境界這個塵世間,這個紅塵就是要用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來觀察這個世間的一切境界,這個就是前五識所起的作用。所以八個識有各別生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各有各的規矩,這是第七個,八識所起的作用。第八個,就是介紹八識什麼時候能夠轉識成智。我們知道前五識是轉成「成所作智」嘛,第六識轉成「妙觀察智」,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什麼時候轉,這個是重點,你說我剛開始修就要全部轉識成智,是不可能的,所以它有一個一個,「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第六識跟第七識在因中能轉;可是前五識跟第八識要果上圓,就是你成佛的那個時候才能轉,才能轉識成智。這個我們也要了解轉識成智的那個內容,這所有的規矩也在這第八個內容會介紹。轉識成智之後,它能夠生起什麼樣的作用呢?怎麼來利益眾生的內容呢?這個就是第九個,轉識成智之後的作用,八個識各有各的規矩。就是這九個內容,就是整個《八識規矩頌》介紹各別八個識的規矩,也就是說,八個識各有它各別所應該遵守的法則,所以就稱為「規矩」,這就是「規矩」的意思。最後一個「頌」,就是偈頌。偈頌它不是詩的形式,也不是詞的形式(因為我們中國有詩詞嘛),偈頌不是詩詞的形式,它是一種中國再加上印度文學參合以後的一種變體,叫做韻文(音韻的韻,押韻的韻),它稱為韻文。它也是經論體裁的一種,很多經論就是用偈頌的方式。印度的論師們,他們造論很喜歡先把偈頌造好,然後再用長行來慢慢地解釋。長行是一種散文的形式,就是那個長篇大論,那個就是散文,再慢慢用長行這個散文的方式來解釋偈頌的內容。因為偈頌很簡短,所以就是太簡潔,簡潔到可能就是沒有辦法了解它這麼深廣的內容,因此還需要長行來解釋。所以講偈頌,就是相對這個長行來說的。

相關焦點

  • 八識規矩頌(二校本)
    序:《八識規矩頌》漢地佛門巨匠玄奘大師所作。
  • 大方廣佛華嚴經,經題的含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或稱《雜華經》。中國華嚴宗即依據本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等妙義為宗旨,是一部很長的佛教經典。常言「不讀華嚴經,不知人間富貴」那麼佛陀所說的這部經典,經題到底有什麼含義呢。我們來了解一下。
  • 什麼是第八識的「了眾生心行」?
    這不單只是如上所說的理證,也是有教證的,今舉下列經典之記載以答問者之疑:《正法念處經》卷二十四:【若人持戒化諸眾生,令心淨信,勸令歡喜;或教布施、或教持戒,信於福田具功德處,是人命終生樂遊戲天,身具光明。即自思惟:「我以何業來生此處?」即自念知:「我於前世,於人中時布施。此人為我知識,同為福德,以是因緣生此天中。憶念如是沙門知識教化力故,令我布施發清淨心,是故我今生遊戲天。」
  • 佛教中的「七七四十九天」的由來及規矩
    佛教七七追薦的由來和規矩我國最早為亡者做七的記錄,始於北魏。《北史·外戚傳》記載外戚胡國珍去世後,北魏孝明帝在七七日中為他設千僧齋,並度七人出家為僧。根據佛法的義理,這一期的壽命結束後,到下一生受胎之前,第八識受到業力牽引,而形成所謂的「中陰身」。「中陰身」又名「中有」,是處於此生與來世中間的存在。而中陰身的壽命有一定的時限,非長久不滅。《古婆沙論》說:「尊者和須蜜曰:中有眾生壽命七日,所以者何?彼身累弱故。」中陰身的壽命只有七天,為什麼會這樣呢?
  • 助念之意義與規矩(李炳南老居士)
    助念之意義與規矩
  • 於第八識。何性所攝…
    於第八識。何性所攝。約有幾位。 答。論雲。諸有漏種。與異熟識體無別故。無記性攝。因果俱有善等性故。亦名善等。諸無漏種。非異熟識。性所攝故。因果俱是善性攝故。唯名為善。釋雲。此有漏種。與本第八識體無別故。性類是同。唯是無記。若能所生法。皆通善等三性。謂此種子。本能薰習。現行之因。及後所生。現行之果。皆通三性故。言因果俱善等性。
  • 唐唐代張國榮為鄧光榮忌日頌經
    鄧光榮大哥周年忌日,唐唐破例露面,代摯愛為老友鄧光榮一周年忌日頌經。當天,鄧光榮生前一班好友包括姜大偉等均有出席,已有一段時間沒露面的唐鶴德也現身佛堂,但只逗留一會兒便匆匆登車離開,對記者的發問不發一言。
  • 楞嚴經講記 第1集
    我以為那一次就講圓滿了,結果有人告訴我那一次沒有圓滿,所以有許多人向我打聽,這一次的《楞嚴經》是接著上一次未完的來講,還是從頭講起?我說:《楞嚴經》不算太長,我們這一次從頭講起。  今天我要徵求同修們的意見,我們要不要講玄義?如果要講玄義,大概要耽誤兩個月的時間才能夠講到經文。我們過去講經,好像講玄義只講過兩次,大多數就是把經題介紹,再有教起因緣略略的說一說就入經文。
  • 146.看經,不可以躺著看丨沒有恭敬心,就沒有感應【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陀那微細識:「陀那」是一種微細的識,比八識又細一層,它又叫「淨識」,又叫「白淨識」,就是一個淨的種子。這個淨識,它是非常微細微細的。習氣成暴流:我們的生死,都是由這地方來的。見分,就是自己能見的這個見,是八識裡頭的。相分,是外邊這種塵所生出來的一種相。這個相分和見分本來都是虛妄的,都是由自心生出來的。那麼一般人不曉得迴光返照,而向外馳求,著住在這些塵的境界上,這叫「迷真逐妄」——把真的迷了,跟著妄的跑。
  • 事師五十頌 第一課
    巴布拉尊者  造頌宗喀巴大師  註疏索達吉堪布  譯講《事師五十頌》的作者巴布拉尊者,公認為是馬鳴論師。對於如理依止賜予一切圓滿功德的唯一門——《事師五十頌》,我在此盡心盡力而宣說。「盡心盡力」有甚深的意義:其一,間接表明本論的含義非常深廣,涵攝顯密所有經續;其二,這是一種謙虛語,意即自己也未通達本論的真正教義,但會盡一切力量注釋和宣說。
  • 國之瑰寶漢三頌之一《郙閣頌》
    《郙閣頌》是刊刻於東漢建寧五年(公元172年)二月十八日的一方摩崖石刻,由仇靖撰文、仇紼書丹,主要記述了東漢武都太守李翕重修郙閣棧道之事。其用筆於圓轉中又增方折,結體內斂,章法茂密,俊逸古樸,大氣磅礴,在漢碑中屬於雄壯、樸茂一類,與《石門頌》《西狹頌》並稱"漢三頌"。
  • 關於《阿彌陀經》的妙用,你又知道多少?
    釋迦牟尼佛講的經各有不同的功用。如《楞嚴經》是以離愛得脫為用,《心經》是以度苦破妄為用,本經是以什麼為用呢?
  • 頌千秋——灼夭/小田音樂社
    歌手介紹:灼夭/小田音樂社灼夭,灼夭,華語女歌手,曾發表作品《鎮魂》。
  • 地藏經解釋:淨空法師主講地藏經
    將來諸位在國內、國外弘揚佛法,凡是到一個道場應當先講《地藏本願經》,再說《無量壽經》,勸他念佛往生,這個是一定的規矩。《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是前清靈桀法師寫的,他是康熙年間人,清朝早期的,注得非常之好。我們讀他的註解,要細心去體會,要用現代的言語來表達,現代人的觀念來說明,大家就容易接受。他前面有綸貫,綸貫就是在未講經文之前,先將全經大意作一個概略的介紹。
  • 《法華經》七種立題
    (第二段) 《法華經》是天台宗據以開宗的主要典籍,天台宗智顗祖師以五時八教總括並分別釋迦佛一生不同時期的所有說教及其特點,以七種立題、五重玄義作為經典詮釋的提示性綱要,所以這次介紹《法華經》也謹遵此法,對七種立題及五重玄義作個簡單的闡述,這對學法是有益的。
  • 西貝柳斯《芬蘭頌》| 芬蘭民族抗爭的讚美詩
    但接近尾聲時,管弦樂團卻變得平靜而祥和,奏出了寧靜的讚美詩式的旋律,這一旋律又被稱為「芬蘭讚美詩」(Finlandia Hymn)。 讚美詩部分經常被誤以為是芬蘭傳統民間曲調而加以引用,實際上這是西貝柳斯自己創作的。 雖然《芬蘭頌》最初是為管弦樂隊而作,但1900年時,西貝柳斯將其改編成了鋼琴獨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