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ations of Master Jinglian
上師法教無上微妙,雖隻言片語,亦是解脫樞機。末法時代眾生事多且繁。故錄上師法寶之點滴,供養一切如母有情,祈願諸君欣聞法語後拜讀對應法寶,以期早日覺悟,更利他人。
所以在《八識規矩頌》當中,它首先會介紹識境:就是它屬於性境、帶質境、還是獨影境。像性境的話,也是當下現前,等一下我們會介紹,因為前五識就是性境的,當下現前的,這個我們稱為性境。像說我昨天晚上做了一場夢,是不是當下現前可以看到這個夢?沒有辦法拿出來說我昨天做了這一場夢是長得這個樣子,你看不到,這個我們就叫做獨影境。前五識是沒有作用,但是它第六意識單獨起了…,造了種種的山河大地,還有夢中也有種種的人物——這個我們就稱為獨影境。獨影,就是第六意識單獨造出那個夢境的影像出來,那個不是當下現前的,我們就叫獨影境,譬如說,這樣就比較有概念了。所以我們就知道《八識規矩頌》,這個規矩第一個告訴我們的,是識境;第二個就是識量:現量、比量、非量。第三個規矩是什麼呢?就是識性。八識有各別它相應的那個善的、惡的、或者無記的,各別相應的那個,我們稱為識性。像前五識它就是善、惡、無記都有,它跟善心所相應的時候,就是善性;跟煩惱心所相應的時候,它就是惡性;不屬於善、不屬於惡的那個當下,就是隨緣……像我們在走路,它沒有善、還是惡,一些行為或什麼,只要你當下的心沒有跟善或者惡相應的,那個我們稱為無記。無記性,就是無可記別,沒有辦法把它歸在善或者是惡這樣的一個內容當中,我們就稱為無記性。善惡無法記別,叫做無記性。所以八個識它會分別的介紹,前五識它是跟善、惡、無記這三性哪個相應,第六識是跟哪一個,第七、第八。所以第三個規矩,就是八個識它各別跟善、惡、無記這個三性相應的狀況,各有各的規矩,這個是第三個它要介紹的識性,善、惡、無記三性,我們稱為識性。第四個規矩,就是要介紹八個識它所活動的範圍,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三界九地當中,前五識它的活動範圍到哪裡,第六識它三界九地活動的範圍到哪裡,第七識、第八識各別活動的範圍到哪裡,各有各的規矩,這個是它第四個要介紹的,就是八識它所活動的範圍。第五個規矩,就是介紹八識所相應的心所。你們念《百法》就知道,心所有五十一個心所,從五遍行、五別境開始嘛,善十一……這樣就背完了,五十一個心所。它也各別各別,前五識、第六、第七、第八,各別相應的心所是不一樣的。像前五識的話,它只有三十四個心所相應,第六識是五十一個全部相應,所以它各有各的規矩。所以我們就知道它第五個介紹的是所相應的心所。第六個規矩,就是八識所有的依緣。就是要生起八識,所依的緣有哪些。我們已經知道「眼識九緣生」,有沒有?「耳識惟從八」,「鼻舌身三七」,這個我之前有介紹過,就知道說你要生起眼識的作用,它必須要有九緣才能夠生起眼識的作用,所以八個識它有各別的依緣,要生起八個識有各別所依的緣,是不同的。第七個規矩,就是八識所起的作用,八個識它各別的作用是不同的。像前五識是用來做什麼?就是觀察五塵境界這個塵世間,這個紅塵就是要用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來觀察這個世間的一切境界,這個就是前五識所起的作用。所以八個識有各別生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各有各的規矩,這是第七個,八識所起的作用。第八個,就是介紹八識什麼時候能夠轉識成智。我們知道前五識是轉成「成所作智」嘛,第六識轉成「妙觀察智」,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什麼時候轉,這個是重點,你說我剛開始修就要全部轉識成智,是不可能的,所以它有一個一個,「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第六識跟第七識在因中能轉;可是前五識跟第八識要果上圓,就是你成佛的那個時候才能轉,才能轉識成智。這個我們也要了解轉識成智的那個內容,這所有的規矩也在這第八個內容會介紹。轉識成智之後,它能夠生起什麼樣的作用呢?怎麼來利益眾生的內容呢?這個就是第九個,轉識成智之後的作用,八個識各有各的規矩。就是這九個內容,就是整個《八識規矩頌》介紹各別八個識的規矩,也就是說,八個識各有它各別所應該遵守的法則,所以就稱為「規矩」,這就是「規矩」的意思。最後一個「頌」,就是偈頌。偈頌它不是詩的形式,也不是詞的形式(因為我們中國有詩詞嘛),偈頌不是詩詞的形式,它是一種中國再加上印度文學參合以後的一種變體,叫做韻文(音韻的韻,押韻的韻),它稱為韻文。它也是經論體裁的一種,很多經論就是用偈頌的方式。印度的論師們,他們造論很喜歡先把偈頌造好,然後再用長行來慢慢地解釋。長行是一種散文的形式,就是那個長篇大論,那個就是散文,再慢慢用長行這個散文的方式來解釋偈頌的內容。因為偈頌很簡短,所以就是太簡潔,簡潔到可能就是沒有辦法了解它這麼深廣的內容,因此還需要長行來解釋。所以講偈頌,就是相對這個長行來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