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看經,不可以躺著看丨沒有恭敬心,就沒有感應【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2021-02-20 楞嚴咒專弘平臺

審除細惑 · 從根解結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N2別彰勝義

【陀那微細識   習氣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開演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無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

這個法,釋迦牟尼佛好少講的,「我常不開演」,我平常都不演說這個法。你想一想,釋迦牟尼佛對著那些個大阿羅漢、大菩薩、大比丘,這種法,都很少講的。我們現在,你說多便宜!在這兒,就這麼隨隨便便,就聞見釋迦牟尼佛所說這樣的妙法。

陀那微細識:「陀那」是一種微細的識,比八識又細一層,它又叫「淨識」,又叫「白淨識」,就是一個淨的種子。這個淨識,它是非常微細微細的。習氣成暴流:我們的生死,都是由這地方來的。在這微細識,依真起妄,就生了一念的無明——習氣就是無明;這個無明一生出來,就好像暴流似的。什麼叫「暴流」呢?水流得太急了,什麼也擋不住,這叫暴流。那什麼又叫暴流呢?就是我們這個「生死」,我們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又做人、又做畜生,又生天、又墮地獄,轉來轉去的,沒有停止的時候,就好像暴流的水一樣的。所以這叫「習氣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真」,這個真法;為什麼我不說這個真正微妙的法呢?我為什麼不趕快把它說出來呢?「恐迷」,我就恐怕人認真作妄,將妄又認作真了。好像那個「覺」上,他一定要加個「明」,弄得就迷上加迷,做一個迷中輩人。所以我常不開演:我時時都不講「真」這種的妙法。我給你們小乘人只講小乘的道理,真正大乘的妙法我從來就不講的。為什麼不講?就因為你們這一班的小乘人,還都不夠程度,沒有回小向大呢!所以我向來都不講的。

自心取自心:怎麼叫自心取自心呢?眾生不明白見分和相分都是唯心所現。「三界為識,萬法唯心」,他不明白萬法唯心的這個道理,就著住到見、相二分。見分,就是自己能見的這個見,是八識裡頭的。相分,是外邊這種塵所生出來的一種相。這個相分和見分本來都是虛妄的,都是由自心生出來的。那麼一般人不曉得迴光返照,而向外馳求,著住在這些塵的境界上,這叫「迷真逐妄」——把真的迷了,跟著妄的跑。你要是知道萬法唯心,「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就明白這見相二分都是由自心生出來的。你若明白自己這個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就不會向外跑,就回來了。

若「自心取自心」就非幻成幻法:因為眾生迷真逐妄,本來不是虛幻的,而生了一種迷惑,變成虛幻了。

不取無非幻:你若能以「不取」,不取什麼呢?不取虛妄的相。這個「不取」,很要緊的!我們一般人為什麼被六根、六塵所迷呢?就因為取見、相二分,執著到這上頭,認為我所見的這「見分」和外邊那「相分」都是實有的;而不知道這是虛妄的,應該不取。你若不取,就沒有幻了;連非幻都沒有了。非幻尚不生:這種虛幻不實在的(非幻),尚且根本就沒有地方生了。沒有地方生,幻法云何立:怎麼會又有這虛妄的幻法呢?就沒有了!

【是名妙蓮華   金剛王寶覺   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   此阿毗達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 】

是名妙蓮華:這有個名字,叫什麼呢?叫「妙蓮華」。「妙」,就是微妙。蓮華是出汙泥而不染,雖然在淤泥裡生出來,可是它清淨沒有汙染;它又華果同時,所以「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金剛是一種最堅最硬的,這就表示我們人的智慧;這個「智慧」,是真正的智慧,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破的。「王」,就是以「自在」為義,他很自在的。什麼叫「寶覺」呢?就是我們的真心。這個名字,也叫「金剛王寶覺」。就前邊,你若能以不取見、相二分,返本還原,回到如來藏性上,轉識成智——這個識一轉過來,就變成智慧。所以現在轉過來了,變成妙蓮華,也變成金剛王寶覺。

這又有一個名字,叫如幻三摩提:這「三摩提」,也是梵語,翻到中文就叫「等持」。等,是平等;持,是執持;言其他平等執持這個定力和慧力。有智慧才能解這六結,有定力才能不生這六結;所以「如幻三摩提」,叫「如幻的等持」。

彈指超無學:怎麼叫「彈指」呢?你看見了沒有?(上人彈指)。一彈指頃,是一彈指的時間,言其很快的。在這一彈指的時間,就超過有學位,而到無學位。什麼叫「無學位」呢?就是四果阿羅漢。初果、二果、三果,這都叫「有學位」。這是說在彈指這麼短的時間,就超過到無學的果位上,證四果阿羅漢了。

此阿毗達磨:「阿毗達磨」就是「法」。就是這個方法、這種法。十方薄伽梵:什麼叫「薄伽梵」呢?在〈楞嚴咒〉上,也有這個「薄伽梵」。「婆伽梵。薩怛多般怛囉。南無粹都帝。阿悉多那囉剌迦。波囉婆悉普吒。毗迦薩怛多缽帝唎。」那個「婆伽梵」也就是這個「薄伽梵」。

薄伽梵,是在咒裡頭佛的一個名字。佛的名字,這為什麼不叫「佛」,叫「薄伽梵」?這是佛和鬼神用的。你一說「佛」,或者這個鬼還不知道;你若說「薄伽梵」,它知道了,這是佛。為什麼不把它翻譯過來呢?就因為這「薄伽梵」有六種的意思,沒有法子翻;若翻成中文,只有一種意思。六種的意思是什麼呢?

(一)自在:言其觀自在菩薩是個自在菩薩,這是個自在佛。

(二)熾盛:言其佛的光很熾盛的;佛的這個性是自在的,佛的光是熾盛的,周遍法界,所以叫熾盛。

(三)端嚴:佛時時都是很端嚴的,不懈怠、不懶惰。我們每一個人聽經,都要端端嚴嚴的,不要那麼懶懶惰惰、懈懈怠怠的。懈怠,就是很懶的;怠惰自甘,那就不勤力。

還有講到「端嚴」,我們聽經時,一定要坐得正當一點。不要這麼樣坐著,也不要這樣子,也不要這樣子(上人做各種姿勢)。這聽經,必須要畢恭畢敬。要怎麼樣子呢?就像對著佛,佛來親口對我們說法呢!佛到這個地方來給我們做見證。我們信佛,對著佛就應該恭敬佛;不應該對著佛,還這麼很懶惰的。聽經不可以睡覺的,不可以躺那個地方的;你就看經,也不可以躺著看的。

我以前不講過?你躺那兒看經,來生會變蛇的。為什麼?那個蛇盡躺著走路,總在那地方躺著,它站不起來的。

你看佛經,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坐在那兒;或者書放到桌子上,恭恭敬敬地看。你有一分恭敬的心,就增加你一分的智慧;你有十分的恭敬心,就增加你十分的智慧;你若是有百千萬分的恭敬心,那增加你百千萬分的智慧,增加你的善根。對佛經一定要恭恭敬敬地!《金剛經》上不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那經典在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就有佛的。你若是生出一種恭敬心,就有感應;你沒有恭敬心,就沒有感應。

好像我有一個皈依弟子,他也沒有見過我,就對著我那一本書的相片,就天天念「南無度輪法師」。念到七十多天,他就看見那張相片公然就有個人走出來,給他摩頂,他從此以後病就好了。這是什麼呢?這也叫「感應道交」,他有一種真誠的心,感應得那一張死相片都變成一個活人了!這就是由於他有恭敬心的關係。所以我們人看經,你不是說你不開智慧?「啊,我看了好多經,沒開智慧!我學好多佛法,也還這麼蠢呢!記憶力也不好,念〈楞嚴咒〉,念一遍也記不住,念兩遍忘得更快了!我沒念的時候,還記得幾句;念完一遍,都忘了!」什麼道理呢?就因為你沒有恭敬心。

你躺那地方,就看經、念咒,將來一定都會變蛇的。為什麼?說:「喔,這佛法怎麼還害人的呢!佛法是叫人生善根、增長福慧的,怎麼還令人去墮蛇身呢?」因為你對佛法不恭敬。

你第一,要生一種信心;第二,要有一種恭敬心。我們現在聽經,以前我不管,以後的時候,每一個人都要端然正坐,要坐好一點;也不要講話,也不要東張西望的,要畢恭畢敬地這麼聽經。就像釋迦牟尼佛在這兒給我講經,阿難尊者也在旁邊,同我坐到一起。不但阿難尊者,諸大菩薩、阿羅漢都在這兒,我就像在靈山的法會一樣的。你有這種心,那你就不愁不開悟了!

說:「阿難尊者聽那麼多,還沒開悟呢!我現在聽,就會開悟了?」哈,你怎麼知道阿難尊者沒開悟?或者他故意這麼裝出來沒開悟,好讓佛說這部經典給我們現在人聽。所以阿難尊者早就已成佛了,不要說開悟;不過他示現做當機眾,好像他不明白似的。實際上,阿難尊者,對佛所說的法都記得清清楚楚的;佛說的道理,他怎麼會不明白呢?他一定明白!但是他就為你、我現在愚痴眾生來請法,來做個模範,做個榜樣。你不要以為:「啊!我比阿難或者會聰明些。」不是的。

這個「薄伽梵」,我方才講到幾個意義上呢?講到「端嚴」上了。

(四)名稱:就是這個名, 人人稱讚的、人人都恭敬的。

(五)吉祥:Very lucky、lucky。

(六)尊貴:非常尊貴,很高貴的!

「薄伽梵」有這六種意思,所以就沒翻過來。這是「五不翻」之中的「多含不翻」。

一路涅槃門:這個法門,是十方的佛都是從這路上成佛的,都是從這條路去的。一路涅槃門,這是到涅槃的那一個門徑。

K3敘悟性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誨,衹夜伽陀,雜糅精瑩,妙理清徹。心目開明,嘆未曾有。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在釋迦牟尼佛講「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這個重頌之後,阿難和一切的大眾,聞佛如來:聽見釋迦牟尼佛這無上慈誨:再沒有比這個再高上的慈悲教誨。

衹夜伽陀:「衹夜」,是梵語,此雲「重頌」。前邊那個文,一趟一趟、一行一行的,這叫「長行」;現在這叫「重頌」,它是有一定的字句,或者五個字、或者六個字、或者七個字、或者四個字。

好像《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也是頌。這經上前邊那一段文都是重頌。「重頌」,就是長行意思還沒有說完全,再用偈頌重說一遍。「伽陀」,就是「孤起頌」。怎麼叫「孤起頌」呢?它就和前邊的文也不相合,和後邊的文也不太相合,它孤然間就起來了,這叫「孤起頌」。

雜糅精瑩:「雜糅」,也就是摻雜;「精瑩」,這個法說得又精妙、又瑩潔。妙理清徹:這種微妙的理,說得非常徹底!

心目開明:阿難和大眾心裡都比以前明白得多了,心和目都開明了;就是心也比以前明白得多了,眼睛看得也比以前明朗得多了。言他這個心和目,比以前增加他的智慧了。這個「目」,也就是「智慧眼」,開智慧眼了。嘆未曾有:大家都非常地感嘆:「啊,這個法這麼妙啊,從來都沒有的!

相關焦點

  • 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五十一)----宣化上人講述
    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51)◎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一向說欲」:對著人專門講欲。好像現在美國,我聽說有這麼一個宗教是多妻主義,說太太越多越好。這就等於這一種的魔一樣的,專門投人所好,一般人好喜這個,他就講這個欲,說多幾個太太不要緊的,沒有關係。「為菩提道」:你太太越多,那就是菩提道嘛!
  • 宣化上人: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每天一段《楞嚴經》
    「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現在是末法時代,你到那裡訪善知識呢?《楞嚴經》是宇宙人生 真理探原的經典,也是抱本修行,閉關修行一直到證果,跟在身邊的一部書.《楞嚴經》就是叫你大徹大悟,叫你明心見性。因為它叫你捨識用根,舍意識心,用不生不滅的根性修行!人生如果能看一遍《楞嚴經》就沒白活!
  • 《楞嚴經》是佛的真身、佛的舍利,有《楞嚴經》就有正法【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有《楞嚴經》就有正法,沒有《楞嚴經》就沒有正法。如果《楞嚴經》是假的,我願墮拔舌地獄,受無間斷的苦。他們為什麼說這部經是假的?因為他們的心,邋遢到極點,不願正法住世,不教人修行,故意破壞。在《楞嚴經》上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就從這兩句來證明,該經千真萬確是佛所說的妙理,若是不除掉淫慾心,就不能超出三界,也就是說,不斷欲去愛,根本不能證果。
  • 念〈楞嚴咒〉、〈大悲咒〉的人沒有慈悲心嗎?(宣化上人釋疑)
    問:有一位法師告訴他的徒眾,不能持〈楞嚴咒〉、〈大悲咒〉,因為持咒會使天魔外道起恐怖心,這就是違背了慈悲心。所以這位法師教導他的信徒,任何經典都不可以用,也不可以看,不需要看,只要一心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
  • 善現光明(華嚴經淺釋)
    」                                                  ——宣化上人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503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賢首品淺釋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賢首品第十二E8.毛光照益三昧門(分五)F1.一頌標門總辨   F2.八十頌別明一毛光明業用F3.一頌類顯一切毛光業用
  • 結跏趺坐 當願眾生 善根堅固 得不動地(華嚴經淺釋)
    」                                                  ——宣化上人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434◎宣化上人講述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就結上雙跏趺坐,在那兒坐。坐,也不知道他自己眼睛花,也不知道是他發神經,也不知道他因為被人罵一個經懺鬼的名詞,自己放不下,就神經錯亂,看見鬼了,有兩個鬼。可是這兩個鬼一看見他,不單不給他麻煩,而且還向他叩頭。兩個鬼對談說:「這座金塔裡邊有佛的舍利,我們應該恭敬禮拜,我們趕快禮拜這金塔。」因為他結雙跏趺坐,在鬼的眼睛看來他是座金塔;在和尚的眼睛看,就看這是兩個鬼。
  • 貪女色的下場丨十位夜叉王得到的解脫門和頌言【華嚴經淺釋】40(宣化上人)
    雖然財產很多,可是不吝嗇,常行布施,而救濟無依無靠貧窮的眾生。不像一般守財奴,不肯救濟,沒有同情心,沒有憐愍心。要知道金錢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謂「為善最樂」,你要做一件對社會有益的慈善事業,你心中的快樂是無法可說出來的。不妨試試看,助人為快樂之本。這位夜叉王,他能令眾生都得到福德聚,都得到無邊的快樂。他證得這種解脫門。現在講個惜財不惜福的吝嗇富翁的故事。
  • 《楞嚴經》的功用(宣化上人)
    不是他這個「人」真的顛倒,而是他這個「想」顛倒。所以阿難尊者由摩登伽女那兒回到佛的地方,就向佛頂禮叩頭,說: 「妙湛總持不動尊」,總持,就是陀羅尼;不動尊,這是楞嚴一種定的表現,這個定就叫「不動尊」。「妙湛總持」、「不動尊」合起來,這也就放是「佛」,釋迦牟尼佛可以稱「妙湛總持不動尊」。
  • 25.圓彰七大即性周遍【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這個身體,要是好喝酒的人,這個身體就是個酒囊;好吃好東西的人,這個身體就是個飯袋;好穿好衣服的人,這個身體就是個穿衣服的架子,沒有什麼可取的。你不要把它看得那麼重要,放不下,看不破!你看不破,放不下,等到死的時候,四大分張,那時候你看不破都要破了!你看不破也沒有辦法了,時不我待,也沒有時候再說:「等一等!」不能等了!所以我們的身體就是四大和合的。
  • 宣化上人: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每天一段《楞嚴經》
    「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現在是末法時代,你到那裡訪善知識呢?《楞嚴經》是宇宙人生 真理探原的經典,也是抱本修行,閉關修行一直到證果,跟在身邊的一部書.《楞嚴經》就是叫你大徹大悟,叫你明心見性。因為它叫你捨識用根,舍意識心,用不生不滅的根性修行!人生如果能看一遍《楞嚴經》就沒白活!
  • 誦持〈楞嚴咒〉,求什麼都可以遂你的心、滿你的願(宣化上人)
    「設著不淨破弊衣服」:你要是穿不清淨的「破弊衣服」,就是穿的舊衣服,不是穿的新衣服。因為前邊那兒說,你要聽經修這個法,要穿新的衣服。那麼現在,不一定要穿新的衣服。你要是沒有新的衣服,就穿舊的衣服也可以的。
  • 4.誦〈普門品〉的明顯感應和秘密感應【普門品淺釋】(宣化上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釋◎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第二個意思,叫「顯密」;顯是明顯,言其你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有時候就得到明顯的感應,有時候就得到秘密的感應。明顯的感應,就是人人能看見,人人也都懂得。譬如觀世音菩薩救護眾生,〈普門品〉上說:「設入大火,火不能燒。」《楞嚴經》上,觀音菩薩述耳根圓通時也說「火不能燒」、「性火真空,性空真火」。
  • 81.阿難求佛開道眼【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十番顯見 · 剖妄出真◎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惠」,就是惠賜給他;他以為這個定力不需要自己去修行,佛就可以給他。你看,這想的是不是很天真呢?我們現在,我相信每一個人都不會這樣想。不知身心本不相代:我真是不知道,不知道什麼?
  • 持咒為什麼要天天不間斷?(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楞嚴咒〉是靈文,每一句有每一句的效力,你不必想:「我持〈楞嚴咒〉怎麼沒有什麼效驗?」不管有沒有功效,你就去念,好像打功夫,天天去打拳,不管功夫如何,鍛鍊就有功夫,不可說不鍛鍊就有功夫。同理,受持法要天天不間斷,在任何情形下,在百忙中都要修法。
  • 【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序分 · 三番破識◎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有的人生出一種偏見,什麼偏見呢?他說:「哦,阿難尊者一向多聞,就將要墮落;這學多聞是沒有用了,我就專門去修定,不學多聞了!」這也叫做「偏見」!
  • 175.這樣誦〈楞嚴咒〉三七日,佛現身令其開悟【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四種清淨明誨 · 楞嚴神咒◎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若其不遇真清淨僧,汝戒律儀必不成就:如果你不遇真正清淨持戒的僧人,你在戒律這種的儀式裡邊就不能成就了。戒成已後,著新淨衣,然香閒居:你受戒之後,穿上從來沒穿過的新衣服,在佛前燃上香,自己在那兒不要做其它的事情。
  • 【共修】《楞嚴經淺釋》180.【行陰魔境】行陰區宇相、行陰盡相(宣化上人)
    五十陰魔《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九冊◎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G4由戒才能生定,先要有了戒,你守住戒,沒有邪淫的行為,男人也規規矩矩地守規矩,女人也規規矩矩地守規矩。就像關帝公似的生不二色,一生就一個太太,不接近第二個女人;所以你看他臉紅紅的這個樣子,那就是他有浩然正氣。現在你們受戒了,我要先告訴你們,只可以自己夫婦間有這種性行為,如果在外邊去胡鬧,是不可以的;不可以東去胡鬧,西去胡鬧的。我講這胡鬧,你們懂不懂啊?你慢慢就明白了。
  • 解釋「經」,上契諸佛理,下契眾生機《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7(宣化上人)
    所謂「因人施教,因病下藥」──因為這個人,就來給他說這個法,這叫「因人施教」;看每一個眾生有什麼毛病,就給他一服什麼藥吃,這叫「因病下藥」──這又叫「觀機逗教,因人說法」;這種種,都叫「攝持所化機」。常,古今不變曰「常」。從古到現在也不變,一字也不去,一字也不添;因為它沒有變更,所以叫「常」,是恆常不變的。
  • 179.無論是大毒小毒,都害不了誦〈楞嚴咒〉的人【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四種清淨明誨 · 楞嚴神咒◎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不持此咒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假設你不誦持〈楞嚴咒〉,你想成佛坐道場,令你的身和心沒有魔事的話,無有是處:這是不會有的!就是你一定要誦這個咒,才能沒有魔事。
  • 修道的人,切記不要把慈悲弄沒有了!若沒有了慈悲,那就非常危險 | 妙法蓮華經淺釋
    父母所生耳,清淨無濁穢:受持《妙法蓮華經》的這位法師,以父母所生的肉耳,非常清淨而沒有汙濁。以此常耳聞三千世界聲:用這個普通的耳朵,就可以聽見三千大千世界內外一切的聲音。象馬車牛聲,鍾鈴螺鼓聲:或者是象聲、馬聲、車聲、牛聲,他都分別清清楚楚的。所有的鐘聲、鈴聲、螺聲、鼓聲,他也能分別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