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除細惑 · 從根解結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N2別彰勝義
【陀那微細識 習氣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開演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無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
這個法,釋迦牟尼佛好少講的,「我常不開演」,我平常都不演說這個法。你想一想,釋迦牟尼佛對著那些個大阿羅漢、大菩薩、大比丘,這種法,都很少講的。我們現在,你說多便宜!在這兒,就這麼隨隨便便,就聞見釋迦牟尼佛所說這樣的妙法。
陀那微細識:「陀那」是一種微細的識,比八識又細一層,它又叫「淨識」,又叫「白淨識」,就是一個淨的種子。這個淨識,它是非常微細微細的。習氣成暴流:我們的生死,都是由這地方來的。在這微細識,依真起妄,就生了一念的無明——習氣就是無明;這個無明一生出來,就好像暴流似的。什麼叫「暴流」呢?水流得太急了,什麼也擋不住,這叫暴流。那什麼又叫暴流呢?就是我們這個「生死」,我們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又做人、又做畜生,又生天、又墮地獄,轉來轉去的,沒有停止的時候,就好像暴流的水一樣的。所以這叫「習氣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真」,這個真法;為什麼我不說這個真正微妙的法呢?我為什麼不趕快把它說出來呢?「恐迷」,我就恐怕人認真作妄,將妄又認作真了。好像那個「覺」上,他一定要加個「明」,弄得就迷上加迷,做一個迷中輩人。所以我常不開演:我時時都不講「真」這種的妙法。我給你們小乘人只講小乘的道理,真正大乘的妙法我從來就不講的。為什麼不講?就因為你們這一班的小乘人,還都不夠程度,沒有回小向大呢!所以我向來都不講的。
自心取自心:怎麼叫自心取自心呢?眾生不明白見分和相分都是唯心所現。「三界為識,萬法唯心」,他不明白萬法唯心的這個道理,就著住到見、相二分。見分,就是自己能見的這個見,是八識裡頭的。相分,是外邊這種塵所生出來的一種相。這個相分和見分本來都是虛妄的,都是由自心生出來的。那麼一般人不曉得迴光返照,而向外馳求,著住在這些塵的境界上,這叫「迷真逐妄」——把真的迷了,跟著妄的跑。你要是知道萬法唯心,「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就明白這見相二分都是由自心生出來的。你若明白自己這個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就不會向外跑,就回來了。
若「自心取自心」就非幻成幻法:因為眾生迷真逐妄,本來不是虛幻的,而生了一種迷惑,變成虛幻了。
不取無非幻:你若能以「不取」,不取什麼呢?不取虛妄的相。這個「不取」,很要緊的!我們一般人為什麼被六根、六塵所迷呢?就因為取見、相二分,執著到這上頭,認為我所見的這「見分」和外邊那「相分」都是實有的;而不知道這是虛妄的,應該不取。你若不取,就沒有幻了;連非幻都沒有了。非幻尚不生:這種虛幻不實在的(非幻),尚且根本就沒有地方生了。沒有地方生,幻法云何立:怎麼會又有這虛妄的幻法呢?就沒有了!
【是名妙蓮華 金剛王寶覺 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 此阿毗達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 】
是名妙蓮華:這有個名字,叫什麼呢?叫「妙蓮華」。「妙」,就是微妙。蓮華是出汙泥而不染,雖然在淤泥裡生出來,可是它清淨沒有汙染;它又華果同時,所以「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金剛是一種最堅最硬的,這就表示我們人的智慧;這個「智慧」,是真正的智慧,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破的。「王」,就是以「自在」為義,他很自在的。什麼叫「寶覺」呢?就是我們的真心。這個名字,也叫「金剛王寶覺」。就前邊,你若能以不取見、相二分,返本還原,回到如來藏性上,轉識成智——這個識一轉過來,就變成智慧。所以現在轉過來了,變成妙蓮華,也變成金剛王寶覺。
這又有一個名字,叫如幻三摩提:這「三摩提」,也是梵語,翻到中文就叫「等持」。等,是平等;持,是執持;言其他平等執持這個定力和慧力。有智慧才能解這六結,有定力才能不生這六結;所以「如幻三摩提」,叫「如幻的等持」。
彈指超無學:怎麼叫「彈指」呢?你看見了沒有?(上人彈指)。一彈指頃,是一彈指的時間,言其很快的。在這一彈指的時間,就超過有學位,而到無學位。什麼叫「無學位」呢?就是四果阿羅漢。初果、二果、三果,這都叫「有學位」。這是說在彈指這麼短的時間,就超過到無學的果位上,證四果阿羅漢了。
此阿毗達磨:「阿毗達磨」就是「法」。就是這個方法、這種法。十方薄伽梵:什麼叫「薄伽梵」呢?在〈楞嚴咒〉上,也有這個「薄伽梵」。「婆伽梵。薩怛多般怛囉。南無粹都帝。阿悉多那囉剌迦。波囉婆悉普吒。毗迦薩怛多缽帝唎。」那個「婆伽梵」也就是這個「薄伽梵」。
薄伽梵,是在咒裡頭佛的一個名字。佛的名字,這為什麼不叫「佛」,叫「薄伽梵」?這是佛和鬼神用的。你一說「佛」,或者這個鬼還不知道;你若說「薄伽梵」,它知道了,這是佛。為什麼不把它翻譯過來呢?就因為這「薄伽梵」有六種的意思,沒有法子翻;若翻成中文,只有一種意思。六種的意思是什麼呢?
(一)自在:言其觀自在菩薩是個自在菩薩,這是個自在佛。
(二)熾盛:言其佛的光很熾盛的;佛的這個性是自在的,佛的光是熾盛的,周遍法界,所以叫熾盛。
(三)端嚴:佛時時都是很端嚴的,不懈怠、不懶惰。我們每一個人聽經,都要端端嚴嚴的,不要那麼懶懶惰惰、懈懈怠怠的。懈怠,就是很懶的;怠惰自甘,那就不勤力。
還有講到「端嚴」,我們聽經時,一定要坐得正當一點。不要這麼樣坐著,也不要這樣子,也不要這樣子(上人做各種姿勢)。這聽經,必須要畢恭畢敬。要怎麼樣子呢?就像對著佛,佛來親口對我們說法呢!佛到這個地方來給我們做見證。我們信佛,對著佛就應該恭敬佛;不應該對著佛,還這麼很懶惰的。聽經不可以睡覺的,不可以躺那個地方的;你就看經,也不可以躺著看的。
我以前不講過?你躺那兒看經,來生會變蛇的。為什麼?那個蛇盡躺著走路,總在那地方躺著,它站不起來的。
你看佛經,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坐在那兒;或者書放到桌子上,恭恭敬敬地看。你有一分恭敬的心,就增加你一分的智慧;你有十分的恭敬心,就增加你十分的智慧;你若是有百千萬分的恭敬心,那增加你百千萬分的智慧,增加你的善根。對佛經一定要恭恭敬敬地!《金剛經》上不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那經典在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就有佛的。你若是生出一種恭敬心,就有感應;你沒有恭敬心,就沒有感應。
好像我有一個皈依弟子,他也沒有見過我,就對著我那一本書的相片,就天天念「南無度輪法師」。念到七十多天,他就看見那張相片公然就有個人走出來,給他摩頂,他從此以後病就好了。這是什麼呢?這也叫「感應道交」,他有一種真誠的心,感應得那一張死相片都變成一個活人了!這就是由於他有恭敬心的關係。所以我們人看經,你不是說你不開智慧?「啊,我看了好多經,沒開智慧!我學好多佛法,也還這麼蠢呢!記憶力也不好,念〈楞嚴咒〉,念一遍也記不住,念兩遍忘得更快了!我沒念的時候,還記得幾句;念完一遍,都忘了!」什麼道理呢?就因為你沒有恭敬心。
你躺那地方,就看經、念咒,將來一定都會變蛇的。為什麼?說:「喔,這佛法怎麼還害人的呢!佛法是叫人生善根、增長福慧的,怎麼還令人去墮蛇身呢?」因為你對佛法不恭敬。
你第一,要生一種信心;第二,要有一種恭敬心。我們現在聽經,以前我不管,以後的時候,每一個人都要端然正坐,要坐好一點;也不要講話,也不要東張西望的,要畢恭畢敬地這麼聽經。就像釋迦牟尼佛在這兒給我講經,阿難尊者也在旁邊,同我坐到一起。不但阿難尊者,諸大菩薩、阿羅漢都在這兒,我就像在靈山的法會一樣的。你有這種心,那你就不愁不開悟了!
說:「阿難尊者聽那麼多,還沒開悟呢!我現在聽,就會開悟了?」哈,你怎麼知道阿難尊者沒開悟?或者他故意這麼裝出來沒開悟,好讓佛說這部經典給我們現在人聽。所以阿難尊者早就已成佛了,不要說開悟;不過他示現做當機眾,好像他不明白似的。實際上,阿難尊者,對佛所說的法都記得清清楚楚的;佛說的道理,他怎麼會不明白呢?他一定明白!但是他就為你、我現在愚痴眾生來請法,來做個模範,做個榜樣。你不要以為:「啊!我比阿難或者會聰明些。」不是的。
這個「薄伽梵」,我方才講到幾個意義上呢?講到「端嚴」上了。
(四)名稱:就是這個名, 人人稱讚的、人人都恭敬的。
(五)吉祥:Very lucky、lucky。
(六)尊貴:非常尊貴,很高貴的!
「薄伽梵」有這六種意思,所以就沒翻過來。這是「五不翻」之中的「多含不翻」。
一路涅槃門:這個法門,是十方的佛都是從這路上成佛的,都是從這條路去的。一路涅槃門,這是到涅槃的那一個門徑。
K3敘悟性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誨,衹夜伽陀,雜糅精瑩,妙理清徹。心目開明,嘆未曾有。】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在釋迦牟尼佛講「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這個重頌之後,阿難和一切的大眾,聞佛如來:聽見釋迦牟尼佛這無上慈誨:再沒有比這個再高上的慈悲教誨。
衹夜伽陀:「衹夜」,是梵語,此雲「重頌」。前邊那個文,一趟一趟、一行一行的,這叫「長行」;現在這叫「重頌」,它是有一定的字句,或者五個字、或者六個字、或者七個字、或者四個字。
好像《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也是頌。這經上前邊那一段文都是重頌。「重頌」,就是長行意思還沒有說完全,再用偈頌重說一遍。「伽陀」,就是「孤起頌」。怎麼叫「孤起頌」呢?它就和前邊的文也不相合,和後邊的文也不太相合,它孤然間就起來了,這叫「孤起頌」。
雜糅精瑩:「雜糅」,也就是摻雜;「精瑩」,這個法說得又精妙、又瑩潔。妙理清徹:這種微妙的理,說得非常徹底!
心目開明:阿難和大眾心裡都比以前明白得多了,心和目都開明了;就是心也比以前明白得多了,眼睛看得也比以前明朗得多了。言他這個心和目,比以前增加他的智慧了。這個「目」,也就是「智慧眼」,開智慧眼了。嘆未曾有:大家都非常地感嘆:「啊,這個法這麼妙啊,從來都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