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20):三性分別門及心所例同門

2020-12-20 禪意流心

01無覆無記和有覆無記

三性分別門的三性是指「善、惡、無記」三性。關於第八識的無記性,在過去章節已經講述了很多。在這裡只是強調一下第八識的無覆無記。這主要是相對第七識來說的,因為第七識的無記性被煩惱心所覆蓋,所以被稱為有覆無記,而第八識的無記性沒有被煩惱心所覆蓋,所以被稱為無覆無記。

至於原因,過去章節對這一問題講解太多,不再多論。

02什麼是「心所例同門」?

於凌波居士講記中的「心所例同門」是指「觸等五心所」與心王具備的心所相應的六個方面的特性。

講記中如此說道:「阿賴耶識,具有心王十義——即八段十義中的十義。而觸等五心所,以與此心王相應,例同心王,故在十義中與此心王相同的有六點。」

通過這段論述,我們可以分析出以下幾點:

1、心王是阿賴耶識的別名。因為這裡說阿賴耶識也具有心王十義;

2、「觸、作意、受、想、思」五心所與心王十義哪些方面一致:a、為前業所感;b、所緣行相,微細難知;c、所緣之境等同於「種子、根身、器界」;d、五心所與心王除去自體後的餘法相應;e、此五心所與心王的性特徵皆是無覆無記;f、此五心所至阿羅漢位方得究竟舍;

3、與心王十義哪些方面不同:a、自相義;b、執藏義;c、持重義;d、了別行相義。

我們從上述內容又能看出什麼呢?首先我們必須明白,心王在唯識學上的定義:「因心為三界萬法之主,故稱心王。」由此,我們再來理解上文,就會發現五心所重點在說心王與所緣境之間的關係,因此隸屬於心王。而心王在此基礎上又多了四方面功能:1、自相,相識一體;2、執藏,能藏能生萬法;3、持重義,器世界(求教各位大德指點)。4、了別義,具有明了萬物通達一切的功能。

03如何轉識成智?

1、轉識成智可以說甚為難得,如果能夠做到時時轉識成智,可以說那就是當下即佛,並且是直登佛地。

讀到此處,我們就應該明白,唯識宗是要讓人當世成佛的。只是如我等這樣的玩人愚痴,難以明白其中究竟本義,致使不能做到真正的轉識成智而已。

慚愧,慚愧!

可憐,可憐!

那麼這一章又告訴我們怎樣轉識成智呢?

原來第八識也不完全究竟,我們的修行就是要讓一切事一切思一切想一切相全都由心王做主,如此才能算得上登入佛地。因為觀五心所,如何生心,如何左右我們的思想,以及我們眼前萬事萬象的變化,這就成為轉識成智至關重要的一環。

2、當然,我們還可以從這一節學到其它的一些內容:例如,「種子、根身、器界」到了最細密處就稱為三位一體的存在,或者說見分和相分到了細密處也成為微細難知的存在。我們還可以從這一節知道,心王本對萬事萬物清清楚楚,本俱了之一切的功能,只是由於被蒙蔽讓使人的認識變得有限,因此,我們探索世界的方式也便有了從「心」而起這樣一條重要捷徑!

相關焦點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29):怎樣理解第六識?
    首先,我們平時說的「心」,本質上一般指的就是第六識。《金剛經》上說:「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心。」這個「色、聲、香、味、觸、法」其實就是前六識的所緣之境。但是對於第七和第八識所緣之境,《金剛經》尚沒有明確表示的,由此可以看出許多人平時所說的「心」的側重點是什麼?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30):第六識的幾個心所?
    唯識宗把第六識的心所分析得確實非常細緻,在對治人的心理疾病方面真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今天主要和大家一塊談談第六識對應的幾個善心所。善心所一共有十一個,分別為: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痴、精進、清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 八識規矩頌(二校本)
    戒賢(Shīlabhadra)老法師所傳奘師的這門學問,是由彌勒瑜伽行古學中唯識分而分流出的、被稱為「唯識今學」,唯識今學的祖師是陳那(Dignaga 西元5世紀)尊者,與安慧尊者(西元475-555年)同為世親菩薩(Vasabandhu 約380年--約480年)親傳弟子,陳那尊者擅唯識和因明,為廣伏當時外道,創因明三支論式,造《俱舍論釋》、《無邊功德贊釋》及《集量論》八部因明論著,
  • 唯識學概要 01:你唯識學學好了,所有的佛法就容易融會貫通,它扮演著橋梁角色
    你看很多的《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乃至於淨土宗的《往生論》,都有天親菩薩的著作,所以天親菩薩在唯識這一塊,造了《五蘊論》《百法明門論》《唯識三十論》跟《唯識二十論》、等盛施論釋,廣泛的來解釋唯識學,其中以《唯識三十論》集唯識的教義之大成,這最有代表作的就是《唯識三十頌》。
  • 什麼是唯識?
    其諸菩薩摩訶薩悉已通達五法、三性、諸識、無我,善知境界自心現義,遊戲無量自在、三昧、神通、諸力,隨眾生心現種種形方便調伏,一切諸佛手灌其頂,皆從種種諸佛國土而來此會。大慧菩薩摩訶薩為其上首。 可以明確的說,瑜伽行派主要以講vijñaptimātra為主,比如,世親菩薩有兩部最重要的著作,分別是《唯識二十論》與《唯識三十頌》,這兩部著作梵語原名分別是:《Viṃśatikā vijñaptimātratā siddhi》與《Triṃśikā vijñapti kārikā》,皆以闡述說明vijñapti
  • 對辨唯識圓覺宗
    瑜伽宗先分別離析一切法相皆唯識變而顯性真,次性顯則唯性亡相,同於禪宗,故少室傳楞伽以印心也。終乃即性起相而同華嚴。此其序次,閱天親三十頌甚明。天台宗法華等經宏融相同性之教,一根一塵皆是法界,一色一心無非中道,然圓教妙覺佛坐虛空座身同虛空,則又唯性亡相。賢首宗華嚴等經宏即性起相之教,珠網交羅,芥瓶炳現,無際無盡,無障無礙,然亦統唯一真法界,融相同性。由此四門,同入密嚴。
  • 唯識宗,其中的一個「心之用」,就包含這51種心理現象!
    唯識宗亦稱法相宗、慈恩宗,由玄奘(公元602 -664年)開其先河,繼由其弟子窺基(公元632-682年)完成。唯識宗之根本經典是世親著的《唯識三十頌》、《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等。唯識學提出了「五位百法」的龐大概念體系以建立其唯心論。
  • 佛教中的唯識宗與哲學中的唯心主義是一回事嗎?
    而每一種思想系統都是根植於它的目的性而提出其基本假設,祖師們開設唯識的目的性其實很明確——斷惑證真,唯心主義作為一類哲學類別,目的則在於獲得精神的自由。二者從目的開始就分道揚鑣,假設更是毫無關聯。唯心主義假設精神、意識或理念為第一性,物質為第二性,是一門認為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唯識」的假設則是:唯有識與不離識!
  • 《八識規矩頌》經題介紹
    像前五識它就是善、惡、無記都有,它跟善心所相應的時候,就是善性;跟煩惱心所相應的時候,它就是惡性;不屬於善、不屬於惡的那個當下,就是隨緣……像我們在走路,它沒有善、還是惡,一些行為或什麼,只要你當下的心沒有跟善或者惡相應的,那個我們稱為無記。無記性,就是無可記別,沒有辦法把它歸在善或者是惡這樣的一個內容當中,我們就稱為無記性。
  •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2599期】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裡的「心」指的就是「識」,不同於唯心論站在反對唯物論的立場,否認一切物質存在的說法。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是指十方三世一切有漏無漏法,皆因八識心王而有而顯,八識心王復依第八識及無明而現於三界,無明業種及上煩惱隨眠復由各自第八識所持而藉緣變現色身及世界山河,唯依第八識心而有,依第八識心而現,以第八識為根本。
  • 【講記原影】85b
    且先分別殺生相者,頌曰:        殺生由故思他想不誤殺        釋曰:要具五緣,名殺生業道。一、由故思,起殺心也。二、於他有情,頌言他者,他有情也,他簡自,自殺非業道,有情簡非情,殺非情無業道。
  • 王啟元︱晚明唯識學復興的歷史與價值
    所謂的晚明「四高僧」世所共知,指的是明末清初四位佛法精深的高僧大德;他們依照年齒分別是雲棲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於蕅益智旭。二《觀所緣緣論》是部印度唯識學論著,陳那所造,唐玄奘有譯本,入藏流傳。對此書注釋於唐代遞有出現,有護法造、義淨譯《觀所緣論釋》一卷,藏文有調伏天之《觀所緣論注釋》;到了晚明清初,則有高原明昱的《觀所緣緣論會釋》一卷、藕益智旭《觀所緣緣論直解》一捲入續藏流傳;近代又有呂澂、印滄所編《觀所緣釋論會譯》,這些都是通行所見的版本。
  • 浙報專版丨三門:「紅榜頌道德」打造道德新高地
    在三門,有一場從2008年開始起跑的接力賽,到現在仍在奮力奔跑中,這就是「紅榜頌道德」主題實踐活動。這張「紅榜」十餘年間不斷變長,一個44萬人口的縣城,湧現出6500餘名村級、1600餘名鎮級和240餘名縣級道德模範人物,其中以城西村八任書記、何小川、陳雲林、梅光汗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典型人物感動了全省甚至全國人民,並有4例入選「中國好人」、4例入選「浙江驕傲」年度人物、31例入選「浙江好人」。善者不虧,行之則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