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29):怎樣理解第六識?

2020-12-23 禪意流心

01從普通觀念談起

在唯識宗中第六識相對於第七第八識來說,貌似更好理解,其實並非其然。說它好理解,主要是因為第六識相對於第七第八識來說更為粗疏來說的,說它不好理解原因在於第六識對於修行來說更為重要,作用更為複雜來說的。

首先,我們平時說的「心」,本質上一般指的就是第六識。《金剛經》上說:「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心。」這個「色、聲、香、味、觸、法」其實就是前六識的所緣之境。但是對於第七和第八識所緣之境,《金剛經》尚沒有明確表示的,由此可以看出許多人平時所說的「心」的側重點是什麼?

當然隨著修行的深入,觀察起心動念的深刻,對心識的認識也會逐漸深入,所以簡單地把《金剛經》所說的「心」和第六識或者前六識等同,這也是一種荒謬的說法,所以這裡只說其側重點在前六識,不說就是前六識。

其次,第六識在思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揀擇作用。從給前六識起名的方法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如此特徵。《講記》中談了兩種起名方法:一種是以「根」起名,所以稱前六識為「眼耳鼻舌身意」;一種是以前六識所緣之境起名,所以稱之為「色聲香味觸法」。

根為所依,境為所緣。到底該依根呢,還是」緣境「呢?所依必有」我「相,所」緣「定非」實相「。所以,第六識必然依據」意根「對所緣之境進行一番揀擇。這就需要我們必須在八識田中種下菩提種子,然後依據菩提種子進行揀擇,然後才能生發智慧。

有人會說,菩提種子也是「相」,沒錯,但是人若不選擇菩提種子就會選擇其它之相,然後把自己引向痛苦的歧途。

02五十一心所

與第六識相應的有五十一個心所,這也是唯識宗中最為寶貴的財富之一。因為這些心所的研究可以說幾乎遍布我們遇到的所有心中的疑惑。由於五十一個心所的理論已經較為成熟,所以在這裡就不再詳細論述,只是揀擇幾個讓我們感覺較為新穎的簡單複述一下。

1、欲心所。

欲為希望。我們平時經常談論減少自己的欲望,寧靜致遠、淡泊清心。總是認為這欲心所應該是完全拋棄的。但是唯識宗並沒有完全持有這一觀點,而是要我們學會對各個心所靈活地運用。為什麼這麼說呢?

成唯識論說:「於所緣境,希望為性,勤依為業。」什麼意思呢?說的簡單點就是以獲得自己所希望的境界為性(本來的,應該的),於是就勤奮努力。

雖然「希望」讓我們忙碌,但若想人不再懶惰,變得勤奮,恐怕這「欲心所」卻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問題只在於,我們這「希望」是善的還是不善的,能不能明辨「欲心所」的作用。

2、慧心所。

慧是指智慧。智慧以揀擇為性,也就是具有分析篩選的功能。但這還是廣義的智慧,因為每個人的第六識都會進行信息篩選的,難道就說每個人都具有智慧嗎?

當然不是。佛法上狹義的智慧是指依據菩提種子進行合理客觀的篩選才是為智慧,除此之外的篩選全部都是緣境而已。不然煩惱就會油然而生,錯誤就會百出。

所以意識的更深層次則應該是依菩提種子的「心王」緣「心所」之境而起現行。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體現。

相關焦點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30):第六識的幾個心所?
    唯識宗把第六識的心所分析得確實非常細緻,在對治人的心理疾病方面真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今天主要和大家一塊談談第六識對應的幾個善心所。01信心所這裡的信心所很顯然主要是指對佛教義理的堅信不疑。如果簡單概括的話就是對佛法僧的深信不疑。
  • 《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20):三性分別門及心所例同門
    於凌波居士講記中的「心所例同門」是指「觸等五心所」與心王具備的心所相應的六個方面的特性。講記中如此說道:「阿賴耶識,具有心王十義——即八段十義中的十義。而觸等五心所,以與此心王相應,例同心王,故在十義中與此心王相同的有六點。」
  • 什麼是唯識?
    我們一直強調的是,學習佛教首先就涉及到翻譯問題,由於漢語的詞彙量有限以及沒有制定相應的翻譯標準,所以,漢譯佛經中有許多的梵語詞彙就都被翻譯成相同的漢語詞彙,這就造成了後人學習佛教的時候對於梵語表達的原義有許多曲解的地方,造成望文生義的過失,影響對於佛陀教法的最終理解,這種情況在佛陀的三時教法中表現尤為明顯,這次我們將基於三時教法的教理體系
  • 唯識宗,其中的一個「心之用」,就包含這51種心理現象!
    而玄奘西行求學帶回的護法一系瑜伽唯識學,是中國佛學史上最為接近印度佛教「本意」的宗派。唯識宗亦稱法相宗、慈恩宗,由玄奘(公元602 -664年)開其先河,繼由其弟子窺基(公元632-682年)完成。唯識宗之根本經典是世親著的《唯識三十頌》、《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等。唯識學提出了「五位百法」的龐大概念體系以建立其唯心論。
  • 唯識學概要 01:你唯識學學好了,所有的佛法就容易融會貫通,它扮演著橋梁角色
    你看很多的《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乃至於淨土宗的《往生論》,都有天親菩薩的著作,所以天親菩薩在唯識這一塊,造了《五蘊論》《百法明門論》《唯識三十論》跟《唯識二十論》、等盛施論釋,廣泛的來解釋唯識學,其中以《唯識三十論》集唯識的教義之大成,這最有代表作的就是《唯識三十頌》。
  • 佛教十宗之法相宗
    佛教之法相宗法相宗:此宗因窮究宇宙萬法之性相而得名的。又因根據唯識論而顯萬法唯心之理,故又名唯識宗。所謂唯識,是說宇宙萬有,是因識別的關係,而產生其存在的價值,否則雖有亦等於無。譬如小孩子手上拿著一枚金戒子和一塊糖,你拿走金戒子,他無所謂,若是拿他的糖,一定會哭起來,這就是識別而產生執著的證明。故此宗以阿賴耶識為根本而立百法,以說明萬有的因果關係。
  • 【佛教常識】唯識就是唯心嗎
    總之,不論是那一種的唯心論,總要立出一個標本,作為他們立論的基礎,有了一個標本的偶像,就難免不犯以偏概全的錯誤;存疑的唯心論是比較開明的,但他們不能指出一個究竟的歸路,仍不免令人有旁徨之感。我們的世界,物質是由同界所有眾生的八識所變,眾生的相互為緣,也是由於同界眾生的八識互變。  唯識論的宇宙觀,稱為『賴耶緣起』,賴耶識是第八識的梵文音譯,意思是藏識,能夠含藏一切業種,當業種現行而感得的果報,便是唯識變現,這是從本體上著眼的。若從現象上著眼,便可稱為業感緣起,因為,八識所變的果報──現象,實在是由於各自所造的業力而來。
  • 佛教三藏中的「論」,指的是什麼?
    對於無緣親見釋迦牟尼佛的後人,個人基礎、文化背景和時代不同,要怎樣理解和學習佛經呢?所幸,一代代的祖師大德們留下了自己修行的菩提心血,通過他們的證悟,用當世人能夠理解的語言來為佛經註解、闡述,這就是經、律、論「三藏」中的「論」。「論」是對經、律等佛典中教義的解釋或重要思想的闡釋,大多是各宗派的祖師大德所做,可以理解為他們的學佛心得和筆記。
  • 佛教中的唯識宗與哲學中的唯心主義是一回事嗎?
    文:續祥法師初略看去,唯識與唯心真的有一些傻傻分不清楚,以至於很多學佛人都認為唯識就是唯心,再加上那一句大名鼎鼎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人們就更容易將二者搞混。但仔細看去,它們卻並不相同。01、前提假設不同唯識宗和唯心主義作為完備的思想體系,是由一些基本的「假設」所構建起來的。
  • 佛教:人死後,意識去哪了?
    但是佛教的理論,這個身體並不是「真我」,而是「假我」,因此,死亡不過是「假我」的寂滅,並不是「真我」的消失。關於「真我」,《唯識論》中如此解釋,即:一切眾生的身體不過「四大」與「五蘊」的聚合體,真正的主人是阿賴耶識,也唯有阿賴耶識,才是不生不滅的永恆存在,才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即眾生的佛性,但如果你認為佛性是實有的話,那你就錯了,因為阿賴耶識的本質是空性,即非空非有。
  • 八識規矩頌(二校本)
    gha^ra^ma)住持戒賢(Shīlabhadra)老法師心傳,尤其在唯識、因明上造詣極深,於曲女城無遮擂臺上立論,歷時十八天竟無一人敢出來辯難,不戰而勝,聲震五印,獲「大乘天」之美稱。回國後受到唐太宗崇高禮遇支持,組建宏大譯場,潛心從事佛教經典翻譯,同時授徒釋疑。
  • 佛教:要想研究部派佛教的歷史,一定要先學懂俱舍論
    於是,六百頌就成八千頌,這個我們要知道,俱舍論的六百頌是根本頌,一解釋就是八千頌。這八千頌,內容有非常的浩瀚廣大,裡邊還有很多地方是對他們有部有種嘲笑和批駁的意思,我們現在是這麼說的,但真正學到裡面去了,不是這樣的,若是真正嘲笑和批駁,我們還在這學嗎?
  • 《佛教各宗派概論》上
    意即佛陀為化導眾生,以眾生理解的事相,開示真理。因此,若離世俗諦,則無法了解勝義諦;若離勝義諦,亦無法證入法性真實義。此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的「中道」觀,不偏執「有」或「空」,而從「真空妙有」中看待萬象緣起性空的本質,亦成為中觀學派重要的核心思想。
  • 佛教唯識學深入次第之概要內容
    二、認識唯識宗在佛教中的地位    這裡我們先來了解佛教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下面是近代幾位比較有影響的學者,對佛教的發展史作的階段性的分判:同時也以小乘有部的繁瑣教理為基礎,而確立大乘佛教,乃是把小乘統合於大乘之內了,這是唯識宗非常值得去注意的一點。以往大乘佛教剛興起時,小乘行者與大乘行者諍執非常激烈,小乘認為大乘非佛說,大乘就說小乘行者是焦牙敗種。
  • 佛教紀念日 唯識宗祖師慈恩大師圓寂日
    窺基法師,唐代京兆長安人,俗姓尉遲,原名即為窺基,字洪道,俗稱慈恩大師、慈恩法師,是唯識宗創辦者之一。話又說回來,慈恩大師十七歲出家,奉敕為玄奘弟子,入廣福寺,後移住大慈恩寺,從玄奘習梵文及佛教經論。一直跟著玄奘參加各種譯場,隨從受業。
  • 王啟元︱晚明唯識學復興的歷史與價值
    更不幸的是,基法師所疏的唯識經典如《成唯識論述記》等文本,也在宋元時代不得流傳中土,直到近代才由楊文會居士等自日本傳回和刻本。南北宋之際的十一世紀初,西藏及藏傳佛教迎來「後弘期」,印度唯識學傳入西藏後,逐漸成為藏傳佛教知識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元明時期中原帝國對藏傳佛教的偏好,部分藏文唯識學相關作品可能曾零星進入中原。
  • 蟻丘經講記
    馬哈希尊者的教導,猶如耀目的光芒,驅去一些深奧法理的模糊或黑暗處,這部分是常人智慧不容易理解的。這篇本來由佛陀所教導的微妙教法,經過馬哈希尊者之解釋,成為他本人所新闡述的概念。此經以非常扼要及動人的方式展示了正遍知的佛陀之睿智。
  • 漢傳佛教人物系列之七:玄奘大師
    玄奘大師是唐朝最為著名的三藏法師,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也是唯識宗的創始者。玄奘大師於公元600年出生在今洛陽偃師陳河村的玄奘寺。玄奘的父母早逝,他於13歲時出家,之後遍訪佛教名師。因感各派學說分歧,難得定論,決心去天竺國(今印度的古稱)求經。公元627年玄奘請求唐太宗允許他西行求法,但沒有得到唐太宗批准。
  • 對辨唯識圓覺宗
    又依圭峰三宗分判,則唯識僅為法相宗,進之乃為三論之破相宗,再進之乃為圓覺法性宗。教相宗體,如此迥然不同,今乃和會以為一宗,其烏乎可? 辨曰:立名取義,判教分宗,意趣歧異,未應一割求齊。嘗觀天台之立藏通別圓四教,判三論為通別圓教,前攝藏教,後通別圓,而以通教為正;故今亦謂之大乘攝小宗,以其共般若猶為三乘之平等法也。判唯識則為別圓教,而以別教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