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我學生的一篇日記,讀後頗有感觸。
回到家,飢腸轆轆的我正在尋找一切可以充飢的食物。媽媽仿佛早就料到我會這樣,便立刻將兩個熱乎乎的粽子擺在我面前。我剝開一看,哇!是五穀餡兒的,第一口,是紅豆和糯米在嘴裡打轉,第二口,多了一點甜絲絲的感覺,那是淘氣的蜜棗在搗亂。不一會兒,粽子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因為他們已躲進了我的肚子裡。還沒多長時間,媽媽又拿出了獼猴桃,看到獼猴桃的我兩眼放光。按耐不住的嘴吧,以閃電的速度將獼猴桃全部消滅了。過了還沒三分鐘,媽媽又拿出了已經脫好外衣並切好乖乖躺在盤子裡的桃子。咬一口,桃汁在我的嘴中蕩漾,桃子比獼猴桃還要甜。
不久,晚飯做好了,是我喜歡吃的豆芽,配上紅紅的小辣椒,那味道,無與倫比。兩三分鐘後,吃的半飽的我打了個響嗝兒。但轉眼間,桌子上又多了幾個玉米,那是水果玉米,是我的最愛之一,於是我一口氣吃了兩個。我的肚子已經快撐爆了,但我的嘴還未解饞,又吃了幾口豆芽菜這才肯罷休。
今天的晚餐讓我十分驚喜,感謝我的媽媽,如果沒有媽媽,我是吃不到這麼豐盛的晚餐的。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該小作者是很好的踐行者,是名副其實的吃貨。他這一頓飯吃出的喜悅,讓每位讀者都胃口大開,垂涎三尺。這是文字的魅力,也是作者熱愛生活,清新靚麗的人格魅力所在。古人養生講究「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小作者與之不謀而合,可謂是身心雙修,將來定能開慧明智,有所作為。
我特別喜歡這篇小文,還有一個個人原因。曾有一段時間我和飯走遠了,甚至害怕吃飯,因為每頓飯都會帶來早搏心悸和身體的癱軟,西醫,中醫,神婆仙姑,高級別的心理醫生,我都看了,誰也救不了我,因為,我自己把自己鎖進了一個牢籠,想極力的擺脫,但卻欲罷不能。我抑鬱了。
幸好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遠方的詩和美食……先好好吃飯,快樂總會到來的,我找到了世界上最治鬱的東西,第一是美食,第二是美文。美食滋潤身體,美文溫暖心靈。這時我結交了蘇東坡,堪稱一位骨灰級別的「美食家」,他雖屢遭打擊,每每被貶,一生漂泊不定,正像他自己說的「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但熱愛生活的他很少浪費時間感傷,他走到哪吃到哪,「此心安處是吾鄉」,這是何等的坦蕩樂觀。享受美食,熱愛生活成就了蘇軾的豁達人生。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初到黃州》)
「秦烹惟羊羹, 隴饌有熊臘。」(《次韻子由除日見寄》)
「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 竹筍燜豬肉。」(《於潛僧綠筠軒》)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惠州一絕》)
蘇軾的吃是他的生活方式,豪放豁達才是他的人生本質。他的作品,字字珠璣,篇篇向上,每每讀後都有「客心洗流水」「蕩胸生層雲」之感。
誦讀《前赤壁賦》,我深深領悟蘇子所闡釋的哲理:「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水在流逝,月有盈虛,是變;但是前浪雖去,後浪再來,流水仍在,月也未去,這又是不變。而隨著水與月的長存無窮,每個曾經伴著長江與明月的生命也一樣都會長存,都屬無窮。這就是所謂的「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悟道至此,心已釋然。
過去我曾寫過一首詩,其中有兩句:「長短物我一聲嘆,留於清風明月間。」詩中那聲嘆息有多沉重,只有我自己知道。如今我要改一改:「長短物我兩相棄,只留清風與明月」。
走進前人,我開闊了視野,接觸孩子們的小清新,讓我如沐春風,耳目一新。你報生活以微笑,生活報你以歌,走出圈圈,好好吃飯,享受文字,快樂總會到來。
作者:安春英,系德州市第五中學中教高級語文老師
[責任編輯:楊凡、王佳亮]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4-2687669,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4-2687669,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