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秦始皇重聘方士遍尋仙山,只為求一口能讓肉體凡胎「長生」的仙藥;今有生命科學擁護者,或投資、或渲染,為那些能讓人遠離生老病死的技術站臺……
看似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更深入了,但人們對「長生不老」的追求,可一點沒變。
20世紀60年代,被後人譽為「人體冷凍之父」的羅伯特·艾廷格出版了一本《永生的前景》。書內書外,他一直在宣揚的一個概念是:死亡只是一個漸進過程,只要身體被凍得足夠快,一定還可以有機會逆轉。
怎麼?壽命不夠冷凍來湊?
如果把這種方法告訴秦始皇,他說不定會想:這聽上去可比「仙藥」靠譜多了!
把秦始皇冷凍起來,需要幾步?
如果秦始皇選擇接受人體冷凍術,那麼在正式開始手術前,他應該已經被明確告知:並不是每個人都符合人體冷凍術的要求。
首先,即便是身患絕症,這個人的身體狀態也不能太差,否則即便冷凍技術再好,也很難讓他在幾十年後復活;其次,他必須足夠有錢。
這兩個條件,秦始皇當然都滿足。他閉上眼睛躺在床上,想像著幾十年後的世界,進入「臨床死亡」狀態。
一般來說,醫學上判定一個人的死亡標準有3種:腦死亡、臨床死亡和生物學死亡。
臨床死亡狀態下,秦始皇的心跳、呼吸雖然停止,但他的腦電波和整個身體機能還是很活躍的。冷凍團隊就是要利用這種狀態,在5~10分鐘內,一邊降溫,一邊藉助儀器讓他的血液循環和身體器官維持在可以復甦的狀態。
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利用股動脈和頸動脈建立起的雙通路體外循環也建好了。
接上體外循環設備,秦始皇的體溫會迅速降低,他體內的血液也會通過手術和灌流,被全部替換成一種冷凍保護液。這種保護液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他體內的細胞組織不至於在長期低溫環境下凍壞。
全身血液被替換後,人體冷凍術最關鍵的幾個步驟基本也完成了。
接下來,秦始皇只需要在專門的降溫設備下把體溫降到零下196攝氏度,就可以被轉移到足夠大的液氮罐裡,以頭部朝下的姿勢等待下一次喚醒了。
凍還是不凍,仍是個問題
雖然上述的手術過程,是秦始皇的「個人選擇」。但究竟要不要用人體冷凍術,在現實生活裡仍是一個飽受爭議的課題。
人體冷凍術當然不缺擁護者。
1967年,「人體冷凍」剛興起不久,美國物理學家詹姆斯·貝德福教授就從中嗅到了一絲生機。久被癌症「折磨」他,希望就此「改命」,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籤下冷凍試驗協議的人。
在他之後,主動選擇「冷凍自己」或「冷凍家人」的人也越來越多。
這些「冷凍人」中,有人體冷凍術創始人羅伯特·艾廷格,有年僅3歲的泰國女孩,有不想放棄自己事業的年輕企業家,也有難以面對家人離去的普通人。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世界上的冷凍人數量已經接近500人。而目前世界上能實施人體冷凍的機構,也由原來的1家,增長到現在的4家——美國的CI、阿爾科,俄羅斯的KrioRus和中國山東的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
但在那些不信人體冷凍術的人眼中,選擇人體冷凍,更多只是出於情感上的考慮,比如無法面對親人的離去等等。而他們,更傾向於用原理和實際案例說話。
部分醫學家認為,人體冷凍和低溫休眠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人體冷凍只能讓人的生命維持在原有的一個狀態,但低溫休眠是有基本代謝參與的。從這個角度來說,讓冷凍人復活無疑是天方夜譚。
那個原定在50年後(也就是2017年)復活的「人體冷凍第一人」——詹姆斯·貝德福沒有如期復活,就是最好的證明。
能不能行,還得再等50年?
遺憾的是,面對客戶的詢問和反對者的質疑,冷凍技術團隊只能給出一個模稜兩可的答案——能不能成功復活,並治癒冷凍人自身的疾病,只能再等50年。一如50多年前,羅伯特·艾廷格向大眾解釋的那樣。
我們究竟等的是什麼?
業內人士發話:很可能是細胞解凍技術。
在此之前,科學家一直在努力研發出一種不讓人體組織「結冰」的冷凍技術,從而儘可能地避免人體在冷凍過程中出現的細胞組織壞死、細胞膜脫落等狀況。這些狀況有可能讓冷凍人解凍後無法甦醒。
但發展到現在,即便是現在通用的「冷凍保護液」,也沒辦法百分百保證一定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2007年,俄羅斯「人體冷凍術」研究小組的一位工程師曾嘗試用一種混合的惰性氣體當作「冷凍保護」介質來進行實驗。雖然僅針對實驗小鼠心臟部位的冷凍、解凍成功了,但當實驗對象變成一整隻冷凍小鼠時,解凍過程中,小鼠體內的血管會出現大量氣泡,同樣影響小鼠甦醒。
那些「冷凍人」的家屬當然也知道「冷凍」帶來的一系列不確定性。但在這種新技術帶來的渺茫希望面前,正如李誕在《奇葩說》探討相關話題時講的那樣:對他們而言,也許相信比知道更重要。
《我是科學人》紀錄片由長安信託特約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