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各地吃飯風俗不一而足,各有不同

2020-12-23 泉城倔三哥

山東的飲食文化

有一次我去東平,我「兩橋」(一擔挑、連襟、孩子的姨父)家。走親戚。晚上住下了,早晨九點多起來了。兩個娘們兒(姊妹倆)。在那裡拉呱,我說怎麼還不做飯啊?大姨子說了:「我們這裡興吃兩頓飯哦「。「噢,我把這茬忘了,那我回去再睡一覺吧」,我說。我就回去又睡覺去了。

丫環上酒

從這個事上。我看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在當時生活極度困難的時候,為了節省糧食、又省柴火、又省功夫,何樂而不為呢。現在生活當中,當然不需要省那一頓飯了。但是作為現在的我來講,兩頓飯還是很適合我,老伴去兒子家了,我一個人。我忙著寫作。幹著幹著就快到中午了,這時候肚子也已經飢腸轆轆了,趕緊做點飯,吃的還快。哪有什麼吃不下去的事啊!早飯吃到快中午了,中午飯吃到快晚上了,這樣的既節省了時間,又省電,又省了水。真是感嘆老祖宗的智慧啊

少數民族飲食

經過調查,現在吃兩頓飯的人也大有人在,有的是早晨起得晚,特別是星期天早晨起到九點十點才吃早飯。吃了早飯,中午就不餓了,到晚上再吃一頓。雖說是吃兩頓飯,節省時間,也能節約糧食,但是,我們還是不提倡的,長此以往下去,會對我們的腸胃造成危害。對健康不利。按我們現在當地的風俗,吃三頓飯為好。

成席菜餚

下面我們就看一看山東各的吃飯風俗:

一、山東各地通行的一日三餐,一餐稱「一頓」,俗話「一天三頓飯」。三餐各有名,各地稱呼不同。早餐,又稱早飯、早起飯、朝飯、頭晌飯;午餐,又稱午飯、晌午飯、晌飯、喝晌等;晚餐,又稱晚飯、夜飯、黑夜飯、下黑飯、後晌飯、喝湯等。

中國飲食文化

農村不少地方,在秋收秋種之後春耕生產之前的一段時間裡,改行一日兩餐制,俗稱「兩頓飯」。吃飯稱「吃」,稱「喝」、稱「啖」(轉為「殆」音)。

正餐之間的間食叫「墊補」,叫「搬嘴」、「搬零食」;零食叫「零嘴」。

飲食的安排,各地也都形成一些慣例。例如,魯西南許多地方喝早茶,起床頭一件事即衝茶啜飲,膠東農村則早飯、晚飯必備稀粥。

二、禮儀往來的飲食慣制

農村走親訪友多當日去當日還,主家待客以午餐為主,午餐過後不多時,客人告辭,主家必再備一餐,餐後始送行,名為「二道飯」。也有客人一進門即設一餐者,則合為「三道飯」。通常客人進門,先招待以荷包雞蛋,不算一餐,名為「燒水喝」。

成席菜餚

宴席坐次、格局,各地差異甚大。魯東地方,農民家宴多設在炕上,用炕桌(亦稱小桌),桌上置案盤。向外方位之左為首位,右為次,餘依次遞推,最末席坐炕下;若用方桌,亦仿此次序。飯菜設置,普通為四盤炒菜,四碟小菜;豐盛則八盤子八碗。鄄城有「三八席」,全席二十四盤菜,有的再加四大盤,名為「四大件」。鄒平地方「四大件」是指一種盛宴形式,整個席分兩節:第一節上盤菜,四熱四冷,四葷四素,四鮮四幹,每次上四盤共上六次,之後揩桌面;第二節上四大件(皆為海珍品),一個大件跟著一個中碗、四個小碗,分四次上完,最後幾大碗吃飯。煙臺地方有四一六席、四二八席、四六席、四四席、四四八席、四六八席、四八八席、四八席、四十席、四三六四席、四二八六席、四四八二席、四二八四席、十大碗席、十二紅席、十二席、十二八席、雙十二席、十三碗席、兩頭堵席、流水席、半桌頭席種種名目。例如:四一六席為四冷葷、一大件、六行件;四六八席為四冷葷、六盤、八碗;兩頭堵席為兩大件、十八行件;流水席為四冷葷、二十特產食品與地方名吃。

各地的吃飯風俗不一而足。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僅列舉一二。如有感興趣的網友咱們下次再聊。我是三哥,記得關注我喲!下次再會。拜拜!

相關焦點

  • 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國飲食的歷史幾乎與中國的文明史一樣長。在充飢果腹之外,人們賦予了飲食更多的文化意味,即所謂的「食文化」。傳說中的中國烹飪始祖關於飲食文化的起源,目前說法不一。庖:廚房,司庖,即管飲食的官),八盤五簋宴王公(簋:盛食物的容器)。」易牙與齊國彭城(今徐州)的淵源使他留名於今日的飲食文化中。齊國菜是我國最早的地方風味菜,後來成為中國的四大菜系之一(魯菜),以其味鮮鹹脆嫩、風味獨特、製作精細享譽海內外。易牙對魯菜的形成無疑是有功的。除了魯菜,淮揚菜也跟易牙有著密切的關係。
  • 農村過年,各地風俗都有哪些不同?你家鄉有哪些風俗?
    農村過年各地的風俗都有哪些不同?我的老家農村過年的風俗習慣與很多地方都不大相同。我老家過年的風俗分三步走,三個階段,即辦年、過年和拜年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辦年。我們家鄉辦年過程非常複雜,在臘月二十三之前是要做好殺年豬、做年面、打年柴、抓年魚。
  • 探討全國各地飲食文化,世界上雞的懶人做法,了解一下吧
    分享地方美食是我一直想要做的事情,也經常看各地的美食文化,現在有那麼好的平臺,而自己又喜歡,何樂而不為呢?頭條這個平臺給我們很多曾經有理想的人而又實現不了的都一一實現了。蠻好的!這個平臺對人都很平等,無論你老、少、傷、殘、病等等都不好歧視你。
  • 二月二,龍抬頭,這天全國各地都有什麼樣的風俗?
    「二月二,龍抬頭」,對於中國人來說,二月初二有著特別的意義,各朝各代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產生了不同的風俗習慣。早在漢朝時期,人們就藉助龍的形象舉行求雨活動。到了唐朝,皇帝要在這天宴請群臣,並給他們放假一天。宋朝繼續舉行盛大的御宴活動,文武百官玩得不亦說乎。元朝正式確立二月初二為「龍抬頭」,還要吃「龍鬚麵」。
  • 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不同語境要不同角度...
    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不同語境要不同角度考慮哦!時間:2020-01-08 18:51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整挺好什麼意思什麼梗? 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不同語境要不同角度考慮哦! 意思就是幹得漂亮,做的不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不同語境要不同角度考慮哦!
  • 多民族文化和諧共生:從飲食風俗看43個民族居住的「西域之衝」
    特色鮮明的青海飲食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漢族飲食習俗漢族分布於青海各地,是青海人數最多的民族。在南方人仍保持主食大米的傳統,而北方人則喜食麵食,沒有形成統一的飲食習俗。漢族的傳統主食是白麵製品,有饅頭、餃子、麵條、烙餅、釀皮子等各種花樣,其食法同甘肅、陝西接近,口味偏酸辣。麵條多採用抻拉法,可寬可細。
  • 和食解說:日本傳統的飲食文化
    日本飲食文化雖不及中國飲食之博大精深,但同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極利於健康的和食,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去過日本或者想了解日本文化的人都會日本飲食抱有極大興趣。如果您讀完這篇文章,便會對日本飲食文化有更深的一層了解,也能進一步理解日本料理的種類和特徵日本料理有哪些種類?日本料理即為和食。用小蝶小碗盛放,稱之為一口料理,顧名思義就是一口可以吃下的料理。一口料理也有不同種類,最具代表性的有四種。
  • 三足鼎立——美食簡史之五:世界飲食文化三大體系
    在飲食文化發展過程中世界各地在不同時期分別創造了獨具風格的美食和文化,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發達和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哥倫布大交換」,不同物種在全球範圍內遷徙進化,不同國家的食物和飲食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發展,其中傳播最廣、最受歡迎的主要有三大飲食文化,即以中國烹飪為代表的東方菜系,以法國烹飪為代表的西方菜系,以及以土耳其烹飪為代表的清真菜系,他們被稱為世界三大飲食文化體系,在飲食世界「三足鼎立」。
  • 從韓劇看韓國的飲食風俗:生日要喝海帶湯 飯碗不能端起來
    民以食為天,從飲食文化習慣最能觀察到不同文化的差異性,韓國電視劇在中國火了那麼多年,韓劇仍是有一群固定的忠實觀眾群,我們就匯整了一些比較特別有趣的韓國飲食風俗給大家認識吧!一樣是海帶湯但在不同的日子喝,可能就麻煩了。
  • 日本風俗文化介紹(三十二)日本拉麵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來自美國的廉價麵粉和從中國戰場回來的士兵使得中國風味的麵條大行其道。1958年,華(臺)裔日本人(出生於臺灣臺南市)安藤百福(中文名:吳百福)發明的方便麵(方便麵)叫「拉麵」,創立日清食品公司。拉麵成為流行的方便食品。由此「拉麵」這個詞的使用也超過了其他的名稱的使用。1980年代,日本拉麵成了日本飲食文化的代表之一,日本各地都有人研發出別具地方風味的拉麵。
  •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帶你了解中國各地的方言文化
    源遠流長的文化賦予了漢語豐富的內涵,毫不誇張地說,一個字就是一幅畫,一首詩,一個成語更包含了一個傳奇故事。漢語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是在近代漢語的基礎上形成的。
  • 五千年吃吃喝喝,中國歷代飲食文化
    從考古成果來看,至少東漢以前是沒有連襠褲的;所以,東漢以前的成年人在開會和聚餐的時候,必須雙腿併攏跪在地上,讓外衣垂下來,護住要害部位。這就是古人以跪坐姿勢進餐的由來。因為東漢以後連襠褲才發明,並在魏晉南北朝廣泛推廣,所以,魏晉以後,有人就放棄跪坐進餐的方式。到了宋朝,所有吃貨的褲子都有了褲襠,人們習慣於坐在椅子上吃飯,再也不用擔心走光了。
  • 中西方飲食文化有什麼不同之處?
    中西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濃鬱的民族特色。中國的飲食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精縮,西方的飲食文化也有很深的歷史淵源,下面來談一下中西飲食文化的內涵和特點。所謂中國飲食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在長期的飲食品的生產和消費的實踐過程中,所創造並積累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1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是五千年華夏文明的一個縮影,從茹毛飲血到用火熟食,再到唐宋的蓬勃發展時期,最後進入現代的繁榮新階段,是我們整個民族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
  • 中國飲食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二是因為吃飯睡覺時說話,容易造成氣息不暢而傷身。朱熹的解釋基本贊同範祖禹和楊時的觀點。一千多年以來,都把朱熹的解釋當成權威。那麼,這樣理解正確嗎?我認為不可能!1,「食不語」不符合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國人自遠古以來就有在吃飯時候教育子女,夫妻交談的習俗,鄉親的「鄉」字就象兩個人對坐在桌子前,一起喝酒交談,鄉裡鄉親無非就是經常坐在一起吃飯聊天。
  • 中國吃文化博大精深,工作叫飯碗,謀生叫餬口,有苦難言叫什麼?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吃文化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嗎,不僅僅是在餐飲裡能夠體現的出來,在我們的平常生活中,咱們的吃文化也是被我們彰顯的淋漓盡致,那麼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討論一下中國吃文化博大精深,工作叫飯碗,謀生叫餬口,有苦難言叫什麼?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飲食,其他飲食文化習俗
    飲食文化平時人們喜歡的飯食和經常包到山上去吃的東西也就是去世靈路上最理想的午飯。侗族人平時喜歡食用糯食,吃糯米飯時不用筷子,而是把糯米飯捏成團食用。「他界」的飲食在喪禮上還要為亡者準備進人那個世界之後的生活用品,其中主要是飲食。「他界」 的飲食就是在喪禮。上供奉的東西,有熟食,更多的是還未加工的東西。為了保證這些東西在「他界」能夠完整存在,喪家以及本家多禁忌食用供奉的東西,而外家(如舅舅、女婿)一方沒有這種禁忌。
  • 潮汕過年風俗與各地過年風俗大PK
    那我們來看一下各地是如何過大年的,又跟潮汕過大年有何不同吧!老北京過年習俗每年臘月初八這天,老北京人家會熬一鍋「臘八粥」,原料主要有豆、米、紅棗、葡萄乾、桂圓等多種雜糧乾果,寓意「五穀豐登」。熬得粘糊糊,香噴噴的「臘八粥」,在舊時是用來供奉神靈「灶王爺」的。過去食為天,灶王爺地位可了不得。
  • 《展現全國各地獨具特色的燒烤文化》
    第二集畫風突變,以為是下飯神片,誰能想到畫面如此高能,聚焦了燒烤屆的暗黑料理:從蠶蛹衍變的綠蠶到撲稜蛾子,再到廣西的豬眼球、豬鞭和重慶的豬腦花,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我果然還是圖樣了實在打不出五星……手法和解說詞模仿舌尖,作曲也請的阿鯤老師。不過內容真的是平平無奇,就是講東西怎麼做,那也算紀錄片?
  • 中秋節習俗,古今中外有哪些不同?
    吃月餅、賞月、放假……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日習俗主要圍繞月亮形成,較為常見的是賞月、拜月、吃月餅等,那麼古今中外,中秋節的習俗都有哪些不同呢? 中國飲食文化昌盛,圍繞重大節慶均有各類可口食物呈現,中秋也不例外,其中的代表便是綿延流傳至今的月餅。 除吃月餅外,人們還會在中秋當天團圓飲酒,吃新米飯,玩月羹(桂圓、蓮子、藕粉一起熬製的羹湯),南京則有桂花鴨等物,飲食不可謂不豐富。
  • 五千年吃吃喝喝,中國歷代飲食文化(附美食譜)
    到了宋朝,所有吃貨的褲子都有了褲襠,人們習慣於坐在椅子上吃飯,再也不用擔心走光了。 三國魏晉南北朝的飲食文化,給後世留下了極為豐富的遺產。(一)魚鮮。據傳東晉名將謝玄於軍務之餘釣魚,自製成魚鮮,寄給遠方的妻子,遂被傳為風流佳話。(二)五味脯。據《周禮》鄭玄注可知,該脯為五香乾肉條(片)。(三)胡羹。西漢張賽通西域以後,中亞飲食之法漸有傳入漢室之中,胡羹便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