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的飲食文化
有一次我去東平,我「兩橋」(一擔挑、連襟、孩子的姨父)家。走親戚。晚上住下了,早晨九點多起來了。兩個娘們兒(姊妹倆)。在那裡拉呱,我說怎麼還不做飯啊?大姨子說了:「我們這裡興吃兩頓飯哦「。「噢,我把這茬忘了,那我回去再睡一覺吧」,我說。我就回去又睡覺去了。
從這個事上。我看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在當時生活極度困難的時候,為了節省糧食、又省柴火、又省功夫,何樂而不為呢。現在生活當中,當然不需要省那一頓飯了。但是作為現在的我來講,兩頓飯還是很適合我,老伴去兒子家了,我一個人。我忙著寫作。幹著幹著就快到中午了,這時候肚子也已經飢腸轆轆了,趕緊做點飯,吃的還快。哪有什麼吃不下去的事啊!早飯吃到快中午了,中午飯吃到快晚上了,這樣的既節省了時間,又省電,又省了水。真是感嘆老祖宗的智慧啊
經過調查,現在吃兩頓飯的人也大有人在,有的是早晨起得晚,特別是星期天早晨起到九點十點才吃早飯。吃了早飯,中午就不餓了,到晚上再吃一頓。雖說是吃兩頓飯,節省時間,也能節約糧食,但是,我們還是不提倡的,長此以往下去,會對我們的腸胃造成危害。對健康不利。按我們現在當地的風俗,吃三頓飯為好。
下面我們就看一看山東各的吃飯風俗:
一、山東各地通行的一日三餐,一餐稱「一頓」,俗話「一天三頓飯」。三餐各有名,各地稱呼不同。早餐,又稱早飯、早起飯、朝飯、頭晌飯;午餐,又稱午飯、晌午飯、晌飯、喝晌等;晚餐,又稱晚飯、夜飯、黑夜飯、下黑飯、後晌飯、喝湯等。
農村不少地方,在秋收秋種之後春耕生產之前的一段時間裡,改行一日兩餐制,俗稱「兩頓飯」。吃飯稱「吃」,稱「喝」、稱「啖」(轉為「殆」音)。
正餐之間的間食叫「墊補」,叫「搬嘴」、「搬零食」;零食叫「零嘴」。
飲食的安排,各地也都形成一些慣例。例如,魯西南許多地方喝早茶,起床頭一件事即衝茶啜飲,膠東農村則早飯、晚飯必備稀粥。
二、禮儀往來的飲食慣制
農村走親訪友多當日去當日還,主家待客以午餐為主,午餐過後不多時,客人告辭,主家必再備一餐,餐後始送行,名為「二道飯」。也有客人一進門即設一餐者,則合為「三道飯」。通常客人進門,先招待以荷包雞蛋,不算一餐,名為「燒水喝」。
宴席坐次、格局,各地差異甚大。魯東地方,農民家宴多設在炕上,用炕桌(亦稱小桌),桌上置案盤。向外方位之左為首位,右為次,餘依次遞推,最末席坐炕下;若用方桌,亦仿此次序。飯菜設置,普通為四盤炒菜,四碟小菜;豐盛則八盤子八碗。鄄城有「三八席」,全席二十四盤菜,有的再加四大盤,名為「四大件」。鄒平地方「四大件」是指一種盛宴形式,整個席分兩節:第一節上盤菜,四熱四冷,四葷四素,四鮮四幹,每次上四盤共上六次,之後揩桌面;第二節上四大件(皆為海珍品),一個大件跟著一個中碗、四個小碗,分四次上完,最後幾大碗吃飯。煙臺地方有四一六席、四二八席、四六席、四四席、四四八席、四六八席、四八八席、四八席、四十席、四三六四席、四二八六席、四四八二席、四二八四席、十大碗席、十二紅席、十二席、十二八席、雙十二席、十三碗席、兩頭堵席、流水席、半桌頭席種種名目。例如:四一六席為四冷葷、一大件、六行件;四六八席為四冷葷、六盤、八碗;兩頭堵席為兩大件、十八行件;流水席為四冷葷、二十特產食品與地方名吃。
各地的吃飯風俗不一而足。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僅列舉一二。如有感興趣的網友咱們下次再聊。我是三哥,記得關注我喲!下次再會。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