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瀕危野生魚類大全

2021-01-21 四個小土豆

中華名族地大物博,物產豐富,無論是遼闊的平原,還是崇山峻岭,以及江河湖海,滋養和孕育著數不勝數的珍奇食材。但是在近幾十年來,由於自然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變,在肆意追求大躍進,大發展,抓經濟,搞建設的大背景下,許許多多的生物在人類向大自然瘋狂變態、斷子絕孫的索取中逐漸走向滅亡。小編在今天的文章中,將列出中國一些瀕臨滅絕的野生魚類,是如何一步一步的消失在我們的視野,再也難覓其蹤。


中華鱘

中華鱘,俗稱:鰉魚、鱘魚、臘子、鱘鯊、鱣(《爾雅》)、鱣鮪(《詩經》)。中國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瀕危等級:易危。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最大個體曾記錄過一尾約重680公斤。中華鱘近代分布於近海及長江、珠江、閩江、錢塘江、黃河等大江河,是一種重要的大型經濟魚類,四川漁民有「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諺語。它是一種高蛋白、多脂肪性魚類,肉味鮮美,卵質亦佳,營養豐富。中華鱘的肌肉、卵粒、魚鰭等的食用價值以及鰾的藥用價值,均與鰉魚和鱘魚類相同。江蘇、上海一帶把鰣、槍(白鱘)、鮠(長吻鮠)和甲(中華鱘)列為四大名魚。


中華鱘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每年的捕撈量為50公斤以上個體約400-500尾,產量在6-8萬公斤之間。近幾十年來,由於修建大壩以及水系重度汙染多方面因素影響,中華鱘原本的生存路線和環境受到嚴重破壞,野生狀態個體的數量明顯減少,目前黃河、錢塘江均已絕跡,閩江口偶爾可見,珠江數量極少,僅長江的現存量較大。中華鱘在學術和科學上有一定的價值,我國政府將中華鱘列入國家Ⅰ級野生保護動物。


長江鱘

俗稱:達氏鱘、沙臘子、小臘子、長江鱘。中國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瀕危等級:易危。達氏鱘系產於長江上遊的大型經濟魚類,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長江幹支流及沿江大型湖泊。雖然達氏鱘的天然產量並不大,但在產區的漁業中尚佔有一定位置。近二十年來,數量大減,處於瀕危狀態。目前已受到長江上遊各省的重視,與中華鱘同樣受到有效保護。


平鰭鰍鮀

平鰭鰍鮀,瀕危等級:瀕危。其主要分布於甘肅蘭州至隴中一帶的黃河幹支流,生活環境為底質多砂和礫石的流水中,在水體下層活動,常匍伏水底營底棲生活。造成瀕危的主要原因是這種魚對生活條件要求較高,稍受外界因素幹擾,如水土流失、泥沙含量上升等環境變化,就會對其生存產生較大的影響。加之有害漁法的傷害,致使原來種群數量甚少的本種更趨減少。


棒子魚

似鱤,俗稱:竿鮈、棒子魚、香花鱤、墨線鱤、杆條魚。瀕危等級:易危。棒子魚主要分布在西江、南盤江水系,以及雲南東南部的異龍湖及貴州南部;國外達越南的部分地區,如諒山等地。


棒子魚過去曾為產區的經濟魚類,但由於其肉多而細嫩,肉味鮮美,所以成為產地主要捕撈對象。近年來的酷漁濫捕,包括電、毒、炸等違法漁法,加之江河上遊興建水利,攔河建壩,阻礙了此魚的遷移通道,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此外,圍湖造田、農田抽水灌溉,導致水位急劇下降,魚類棲息、繁殖場所遭受破壞,因而資源量急劇下降,目前已成為易危物種。


懷頭鯰

懷頭鯰,俗稱:懷頭魚、懷子、六須鯰。瀕危等級:易危。懷頭鯰主要分布於黑龍江水系黑河市以下到撫遠縣江段,松花江、嫩江及烏蘇里江等,遼河下遊也產;俄羅斯共青團城以下漸少。其生長速度較快,據記載最大個體體長達2米,體重40公斤。


懷頭鯰過去在黑龍江中遊平原區較常見,常與鯰魚混在一起。20世紀50年代始,由於捕撈過度,自然補充量遠小於捕撈量;其次山區水源林的銳減,使江水常流量銳減枯少(枯水季節尤甚),而洪水期泥水暴增,均有害於魚類資源;再則工業有毒汙水的排放,均對魚類資源造成威脅。20世紀60年代以後,懷頭鯰在嫩江齊齊哈爾江段幾乎絕跡。


金線䰾

金線䰾,俗稱:金線魚、小洞魚、菠蘿魚。中國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瀕危等級:瀕危。金線䰾為我國雲南特有的一種經濟魚類,多生活於水面較開闊的靜水湖泊中,常見於雲南東部的各湖泊中,其中以陽宗海和滇池為最多。


金線䰾體型較小,一般體長為10~20釐米左右,體重為50~250克左右。因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為雲南地區的名貴魚類之一。金線䰾還可入藥鮮用,具有滋陰調元、暖腎填精的功效,主治虛勞損傷、腎虛滑精等症。近年來由於圍湖造田、水質汙染、引種不慎、酷漁濫捕等原因,原有沿湖的魚洞大都被圍堵,生存環境的破壞致使其種群資源衰竭,現在滇池等湖泊中僅能偶爾見到。


長身鱖

長身鱖,俗稱:竹筒鱖、彩鱖、彩桂。瀕危等級:易危。長身鱖是我國東部的特產魚類,為暖溫帶山溪魚類,喜水體底質多石的清流水環境。廣泛分布於長江以南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貴州和廣西等地水域中。


長身鱖雖分布廣,但數量不多。近數十年來人口驟增,捕食過多,加之水環境的枯竭和汙染,導致其資源量急劇減少,現在已很稀少。


雲南鯝

雲南鯝,俗稱:油魚。瀕危等級:瀕危。這種魚是我國特有種,僅分布於雲南滇池,喜水質清澈、透明度大、溶氧高的水域。它雖個體不大,卻以肉嫩、味美而在滇池湖畔享有盛名,每逢初冬,腸管周圍積滿脂肪,故有「油魚」之稱。


自20世紀70年代始,滇池圍湖造田導致其棲息和繁殖場所的破壞,水質汙染與濫魚酷捕,引種不慎帶入大量生命力和繁殖力強的小雜魚大量吞食其魚卵等諸多因素影響,導致雲南鯝資源量的急劇下降,目前僅能在捕撈季節中偶見。


昆明鯰

昆明鯰,俗稱:鯰魚。瀕危等級:瀕危。昆明鯰為中國特有種,僅分布於雲南省昆明滇池。這種魚原本十分常見,是一種普通的食用經濟魚類。但是,由於滇池周邊人口急驟增多,大量生活水洩入湖內,使湖水富營養化;其次工業廢水注入湖中造成水質惡化,再則長期過度捕撈;同時,湖中引種帶入一些其它魚類等因素,使昆明鯰的種群數量急劇減少。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已幾乎絕跡。


似鯰高原鰍

似鯰高原鰍,俗稱:土鯰魚、石板頭。瀕危等級:易危。這是一種生活於海拔較高的高原河流魚類,主要分布於甘肅省靖遠到青海省貴德一帶的黃河上遊幹支流及附屬湖泊。


似鯰高原鰍曾為產地的經濟魚類。由於高原魚類生長十分緩慢,而在黃河上遊一帶優質魚類甚少,似鯰高原鰍不僅個體大,而且肌肉豐腴、肉味佳,故被視為經濟食用魚類而大量捕撈,結果導致資源大幅度下降,目前僅在人眼較稀少的高原地區,仍保持一定數量。


黑龍江茴魚

黑龍江茴魚,俗稱:斑鱒子、紅鱗魚、魚華、海羅茨。瀕危等級:易危。黑龍江茴魚系冷水性魚類,為北冷溫帶一種典型的山澗溪流棲居的魚類,遊動範圍較小,常年不進入大江和湖泊。在我國,黑龍江茴魚主要產於黑龍江上遊、嫩江上遊、牡丹江、烏蘇里江、松花江、綏芬河;國外分布於俄羅斯鄂霍次克海沿岸和日本海沿岸。


茴魚肉質鮮美,為名貴的食用魚類,但數量不多,未形成一定的捕撈量。當地漁民多在洄遊期進行捕撈,捕撈強度過大,使原來就不多的資源量顯著下降。此外,由於河流均在興修水庫和水利設施,改變了茴魚的產卵、攝食、越冬環境,對其繁殖和生存也造成了影響。


花鰻鱺

花鰻鱺,俗名:鱸鰻、花鰻、雪鰻、鱔王、烏耳鰻、蘆鰻、溪鰻。中國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瀕危等級:瀕危。花鰻鱺分布於我國長江下遊及以南的錢塘江、靈江、甌江、閩江、九龍江、臺灣到廣東、海南島及廣西等江河,最大個體達2.3米以上,重40-50公斤,廣東稱作鱔王。


花鰻鱺肉味鮮美,營養豐富,營養價值與日本鰻鱺相似,但價格更為昂貴,歷來被視為上等滋補食品。其肉性味甘、平,有滋補強壯之功效。浙江、福建民間用花鰻頭同川芎一起燉製,連湯一同食用可以治療頭暈頭痛。用花鰻鱺煮湯,作為滋補食品,對產婦、體虛者有良效。


近年來由於工業有毒汙水對河流的嚴重汙染和捕撈過度,以及毒、電漁法對魚資源的毀滅性破壞,攔河建壩修水庫及水電站等阻斷了花鰻鱺的正常洄遊通道等等原因,致使花鰻鱺的資源量急劇下降,現已難見其蹤跡。


胭脂魚

胭脂魚,俗稱:火燒鯿、黃排、木葉盤、紅魚、紫鯿、燕雀魚、血排、粉排。中國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瀕危等級:易危。胭脂魚在長江上、中、下遊皆有,但以上遊數量為多;福建閩江亦產,目前亦屬少見。


胭脂魚成長較快,成熟個體一般體重可達15-20公斤,最大個體重可達30公斤,在長江上遊是一種重要經濟魚類。但目前胭脂魚的野生狀態個體的數量正逐年趨於下降。葛洲壩截流後,胭脂魚無法從長江中下遊上溯至上遊的沱江、岷江等大支流中產卵,宜昌江段的某些產卵場的環境也遭到破壞。雖然壩下江段仍發現有繁殖群體,但因捕撈過度,目前自然存在的野生群體數量下降趨勢仍在繼續。


魾,俗稱:面瓜魚、黃魚。瀕危等級:易危。此魚主要棲息於大江河的主河道,國內分布於瀾滄江下遊;國外分布到印度、緬甸和泰國等。魾原是一種常見魚種,但近數十年來,由於產區人口劇增,電、毒、炸等有害捕撈方法的使用較為普遍,致使其資源量急劇減少。


日本七鰓鰻

日本七鰓鰻,稱:八目鰻,七星子。瀕危等級:易危。七鰓鰻為典型的洄遊性魚類,秋季由海進入江河,在江河下遊越冬,翌年5-6月,當水溫達15℃左右時溯至上遊繁殖。主要分布於東北地區各江河。七鰓鰻的成魚個體大者可達60釐米以上,重約半斤左右,其脂肪含量很高,為名貴食用魚類。此外,七鰓鰻的魚體還可入藥,有滋補強身的功效;多用以治療口眼歪斜、夜盲症、角膜乾燥等症。


目前七鰓鰻的資源量相當少,處於易危狀態。致危原因主要是受水土流失的影響,產卵場和幼魚的生活環境遭到破壞,加上水質汙染影響了生存環境。目前尚無有效的保護措施。




淞江鱸

淞江鱸,俗稱:四鰓鱸,媳婦魚(山東),花鼓魚。中國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瀕危等級:瀕危。因這種魚鰓膜上各有兩條橙黃色的斜條紋,恰似四片鰓葉外露,故有四鰓鱸之稱。淞江鱸為東亞暖溫帶沿海的降河洄遊魚類,喜歡在澄清的流水中生活。我國從鴨綠江口直至福建九龍江口等鄰海淡水江河下遊地區均產此魚,以上海市淞江所產為最知名。


淞江鱸、黃河鯉、松花江鮭魚和興凱湖大白魚(即翹嘴鮊)並稱為我國淡水四大名魚,向來受到詩人雅客的頌揚,自古就留下了「西風吹上四鰓鱸,雪松酥膩千絲縷」的佳句。隋煬帝曾贊此魚為「金薤玉鱠,東南佳味」。自東漢至今,淞江鱸馳名於我國朝野,被視為食中珍品和貢品。其個體雖不大,但肉質細嫩鮮嫩,無腥氣,口感甚佳,尤以產卵期間更為肥腴。它的肝臟和頰部肉塊甚為腴美,因而剖殺後,內臟洗淨後要塞回魚腹。


淞江鱸曾是我國渤海、黃海及東海沿岸很常見的食用魚類。近數十年來,工業有毒汙水及農藥、化肥等對江河口附近的汙染嚴重,使此魚難於進入河湖中索食、肥育和生長;其次捕撈過度和築攔河壩等原因,現在已很少見。


高體白甲魚

高體白甲魚,又稱高體鏟頜魚,俗稱:高身鯝、赦免、兔仔。瀕危等級:易危。本種為我國臺灣省特有種,僅分布於臺灣省南部和東部的河流和山溪。這種魚過去曾為臺灣省產的淡水重要經濟魚類之一。近期由於河川自然環境受到人為因素的破壞;水利建設工程引起水文條件變化,水流量減少,水位降低,魚類正常的繁殖和生活均受影響;工農業廢水的排放造成水體水質的惡化,原有生境有比較明顯的改變;加之過度捕撈等綜合因素,促使本種數量的急劇下降。現已處於易危狀態。


臺灣馬蘇麻哈魚

臺灣馬蘇麻哈魚,俗名:犁山鱒、櫻花鉤吻鮭、次高山鱒。瀕危等級:瀕危。臺灣馬蘇麻哈魚為我國臺灣省所特有,僅生活於我國臺灣省大甲溪上遊海拔1500米以上的犁山溪流中,是全世界鮭科魚類現生種類中已知兩個分布最南的種類之一(另一種在墨西哥)。本種棲息於水溫15℃以下的清澈溪流中,對水質及水的溶氧要求很高。


近年來,由於過度捕撈,致使臺灣馬蘇麻哈魚的數量大為減少,目前已瀕臨絕種。臺灣省有關部門自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進行人工繁殖試驗,並獲得成功。在此基礎上,臺灣地方政府已加強對本種的各項繁育和保護研究,並對其生態環境、資源狀況等進行了深入調查和嚴格禁止捕撈。


黃唇魚

被譽為全世界9種最貴食物之一,又稱金錢鮸、金錢猛魚、金錢鰵等。黃唇魚是中國特有魚種,體長、側扁,尾柄細長。。主要分布在我國東海與南海,棲息於近海水深50~60米區域,福建,溫州,廣東,香港等沿海地區的漁民偶爾能捕撈到黃唇魚,一條重達100斤左右的黃唇魚動輒叫賣300萬左右,一些土豪則毫不猶豫的收入囊中。其實,黃唇魚的口感類似黃魚,但是因為個頭太大,肉質比較粗糙,不夠細膩,所以並不能說是什麼極品美味。黃唇魚身上真正有價值的是它的魚鰾,可以製成花膠中最頂級的金錢鱉魚膠。民間有十斤魚一兩膠的說法,也就是說,重量在100斤的黃唇魚,可得花膠1斤,黃唇魚是一種極其罕見的超級補品,特別是對病後體虛有強大的恢復療效,對於婦女產後大出血更是藥到病除。


黃唇魚是中國的特有魚種,已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列為極危。但未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中。在香港,只有佔全港水域2%的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作禁捕區提供保護,但仍沒有管制禁捕黃唇魚,在本港水域捕殺黃唇魚並非違法。這加速了金錢鰵魚瀕臨滅絕!


唐魚

唐魚,俗稱:紅尾魚、白雲金絲魚、白雲山魚、鄧魚。中國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瀕危等級:絕跡(野生)。唐魚為我國特有種,多棲息在山區清澈的溪流流水的環境中,近代僅分布於廣東省白雲山、花縣以及廣州附近的山溪中。由於本種繁殖力不強,種群小,個體數量原屬稀少。近年來由於人類活動的結果,嚴重破壞其生態環境,導致唐魚在自然界中已經很難發現其蹤跡。唐魚是一種著名的觀賞魚類,在東南亞、香港等地人工飼養較為普通,並外銷世界各地。



野生香魚

香魚,俗稱:秋生魚(遼東半島)、海胎魚(渤海西岸)、鯰魚(日本)、年魚、油香魚、留香魚、記月魚、香魚。瀕危等級:易危。香魚在我國分布於黃海、渤海、東海等地沿海溪流中,北至遼東半島和遼西走廊,南至閩南、臺灣。香魚曾是我國珍貴的經濟魚類。


近二十年來,由於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造成資源量急劇減少,尤其是在香魚產卵育肥河段的上遊大量森林被砍伐,土地被開墾,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破壞了香魚的繁衍生存的環境;此外,幾乎所有河流均攔河築壩建水庫,阻斷了其洄遊通道,改變了溪川的水文條件;工業汙水大量排入溪川,水質汙染嚴重,破壞了原有生態環境;更嚴重的是產地普遍存在大量殺滅幼、成香魚的毒、炸等嚴重破壞資源的現象,加之電、密網和鸕鷀等不良漁法,致使香魚遭受毀滅性破壞。當前,野生香魚的資源已處於「易危」階段。


扁吻魚

扁吻魚,俗稱:大頭魚、老虎魚。中國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瀕危等級:瀕危。扁吻魚為新疆塔裡木盆地的特有魚類,僅分布於塔裡木河水系,海拔800-1200米之間。


扁吻魚原為產區捕撈對象之一,有一定數量。自20世紀70年代始,數量劇減,至今存活量極少,已成為瀕危物種。瀕危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本身生物學特性的制約,成熟齡大、繁殖力低、行動不敏捷而掠食不力,以及對生活和產卵環境要求高等,造成本種的種群數量少、分布狹窄。近年來的水利建設隔絕了本種的產卵洄遊通道,影響群體數量的補充。此外,由於保護不力,捕撈過度、引進外來物種、農業用水使水位降低和水量減少等,直接破壞資源的補充。


塔裡木裂腹魚

塔裡木裂腹魚,俗稱:尖嘴魚。瀕危等級:瀕危。塔裡木裂腹魚是新疆特有魚類,分布於塔裡木水系。這種魚原本是塔裡木水系特有的主要經濟魚類。自1960年始,捕撈數量不斷增加,造成過度的現象,補充群體的數量不足,故種群減少速度加快。同時,由於外來種的引進,在外來物種與土著種競爭中,外來魚類佔優勢,加之為發展生產而大量開墾荒地,引水灌田而導致水流枯竭,生態環境惡化,使這種生長緩慢、成熟年齡較遲的魚類,資源量逐年下降,目前已經臨近瀕危。


鯮魚

鯮,俗名:吹火筒、尖頭鱤、馬頭鯮、鴨嘴鯮、鴨嘴鱤、鶴嘴鱤、長嘴鱤、喇叭魚、大筒嘴。瀕危等級:易危。鯮魚為我國特有種類,在我國東南部平原地區的長江及以南各水系均有分布。


鯮魚生長速度極快,最大個體可重達50公斤以上,為大型的兇猛性經濟魚類。因它自魚苗期即大量吞食其它魚苗,對青魚、草魚、鰱、鱅等四大家魚為害頗大,因而被養殖業列為必須清除的對象。鯮的肉質細嫩、少刺,加之個體較大,為上等食用魚品。其肉入藥鮮用,有益筋骨、和脾胃的功效,主治腰膝酸軟、脾胃虛弱、食欲不振等症,宜常服用。


近年來由於過度捕撈、江湖阻隔而影響其幼魚進入湖泊生活與肥育、大江河中魚類資源總體下降而使大型兇猛肉食魚類的食物短缺等原因,導致鯮的種群個體數量顯著減少。目前已很難見到其個體。


大頭鯉

大頭鯉,俗稱:大頭魚,碌魚(《澂江府志》)。中國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瀕危等級:易危。大頭鯉體形似鯉,尾柄細長,頭特別大而寬。喜歡生活在水深而水質較清澄的水體中上層,對惡劣環境耐受力差,若水質混濁或離開水體則易死亡。


大頭鯉為我國特有種,僅分布於雲南省的星雲湖和杞麓湖。因其肉細嫩,含脂量高,味美,頗受人們歡迎。在20世紀50-60年代曾為產區的主要經濟魚類,在兩個湖的漁產量中,佔極大優勢,曾佔總產量的70%左右。自70年代引進鰱、鱅,與大頭魚產生食物競爭;在引種時又帶來了鰕虎魚、鰟鮍、麥穗魚等小型野雜魚,這些魚生命力強,且大量吞食魚卵;再則湖泊水位下降,水草減少而破壞了產卵場;長期的酷漁濫捕;大頭魚自身抗病力弱,生長緩慢,適應環境差等綜合因素,導致資源的銳減,目前大頭魚在星雲湖和杞麓湖中,僅佔魚產量的0.5%左右。


翹嘴鯉

翹嘴鯉,瀕危等級:瀕危。翹嘴鯉為我國特有種,僅分布於雲南杞麓湖,原為產地常見經濟魚類。20世紀70年代後期由於對湖泊的開發不科學,造成湖區自然生態環境惡化,湖面縮小,水位降低,汙染嚴重,生態平衡失調,大量水草死亡,破壞了翹嘴鯉的棲息和產卵的環境,造成資源急劇下降,現已幾乎滅絕。


長薄鰍

長薄鰍,俗稱:花魚、花斑鰍、花泥鰍、花鰍、紅沙鰍鑽、火軍。瀕危等級:易危。長薄鰍分布於長江中、上遊,從湖北、湖南到四川西部。這種魚在長江中上遊幹支流的漁獲物組成中曾佔有一定比例,是產地的重要經濟魚類之一。近年來因江河魚類資源量總體下降,作為其食物的小雜魚類明顯減少,這對長薄鰍的生長有一定影響;其次,江河上流水土流失,水文條件的改變又使棲息條件及產卵場所受到破壞;再則過度捕撈等綜合因素,使長薄鰍的數量明顯下降。



長江鰣魚

鰣,俗名:時魚、三來魚、三黎魚。瀕危等級:瀕危。鰣為溯河產卵的洄遊性魚類,因每年定時入江而得名。我國近海分布極廣,黃海、東海、南海都有分布;淡水中分布於長江、珠江、錢塘江、閩江等水系。鰣魚沿江各地鰣魚到達的時間各各不同,漁汎也有遲早,如江蘇江陰是「穀雨見鰣魚」;安徽是「清明早,芒種遲,立夏、小滿正當時」;江西峽江是「端午吃鰣魚」;而在廣東珠江三角洲一帶為農曆3月吃鰣魚。錢塘江則從立夏至端午節之間。江蘇、上海視鰣魚為長江淡水四大名魚之首。


鰣魚歷來就是長江、錢塘江、珠江等水系下遊的名貴魚類,在古代就被作為納貢之物,清蒸鰣魚,馳名古今中外。它肉細脂厚,味極腴美,其內臟含脂量為18-21.7%,鱗片與皮膚間滿含油脂,鮮味濃重,營養豐富,故在烹製時特別強調「清蒸鰣魚不刮鱗」。鰣魚肉性味甘、溫,有滋體強身之功效,蒸食能補虛勞。將魚蒸出之魚油,塗於水火燙傷處,療效甚佳。


鰣魚在溯河產卵過程中,常結成大群。長江下遊在1970年以前常年產量為500噸左右,1974年高達1500噸。由於過度捕撈繁殖親魚和索餌肥育的幼魚,造成補充群體急劇減少。此外,鰣魚的主要產卵場贛江的平流梯級樞紐工程的興建,阻斷了鰣魚的產卵洄遊路線,破壞了產卵場。由於數種原因,鰣魚的資源急劇下降,從20世紀80年代始,鰣魚的種群數量已處於瀕危狀態。


白鱘

白鱘,俗稱:象魚、象鼻魚、箭魚、柱鱘鰉、琵琶魚,古時稱鮪。中國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瀕危等級:瀕危。古書上有「鮪口在頜下,長鼻軟骨者也」的記載,將白鱘的生態特徵作了精練的概括。


白鱘為大型兇猛性魚類,個體長度一般在2米左右,重量在25公斤以上。據著名動物學家秉志教授五十多年前的記載,在南京曾捕獲一尾7米長重數千斤的個體,迄今為止它仍是世界淡水魚類身體長度的最高記錄。四川漁民也有「千斤臘子(中華鱘)萬斤象(白鱘)」的說法。白鱘個體大,肉味鮮腴,且富含脂肪和高蛋白。由於營養豐富,歷來被視為食用珍品。


白鱘分布於長江幹流的上下遊,也可在河口鹹淡水水域成活。過去在浙江的錢塘江曾有發現,可能是繞過長江口而進入的。年產量約為二萬五千公斤左右。近十年來,由於過度捕撈和其它原因,資源日趨下降,現已臨瀕危。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於1983年和1987年兩次發布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將其列為一類重點保護的珍貴稀有動物。雖然目前科學研究部門正著手進行人工繁殖研究,但在沒能大量人工養殖之前,還須嚴格禁止捕殺親、幼魚,大力提倡幼鱘還江,以保護和拯救此珍稀瀕危物種。


長臀鮠

長臀鮠,俗稱:骨魚、枯魚。瀕危等級:易危。長臀鮠為珠江水系特產種,分布於廣西的左江、右江、紅水河、邑江、鬱江、黔江、潯江、西江、桂江,廣東的北江,貴州的南盤江。長臀鮠原在珠江水系(尤其在廣西各江)很習見,最大個體體重可達1公斤。由於其肉味鮮美,含脂肪量較多,原為珠江深受歡迎的主要食用魚類之一。近數十年來,由於人口驟增,捕撈過度,致使資源量明顯減少。


施氏鱘

施氏鱘俗稱:七粒浮子。瀕危等級:易危。施氏鱘是一種典型的江河魚類,不作遠距離洄遊,其主要分布於黑龍江流域,自黑龍江上遊至俄羅斯境內的黑龍江河口均有。施氏鱘為大型名貴的經濟魚類,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除供鮮食外,可以燻制,其味更佳。其卵巢也是加工食品魚籽的原料。魚鰭可製成魚翅。鰾及脊索都為魚膠的原料。鰾與鰉魚鰾具有相同的藥效。


本種是長壽型、性成熟年齡較遲的大型魚類,雌性最小成熟年齡為15年。由於捕撈過度和其它因素的影響,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漁獲量不斷下降。目前將臨近瀕危。我國自20世紀60年代始,開展了人工繁殖的試驗,並獲得成功,並在飼養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飼育幼鱘的經驗。目前正在開展鱘、鰉的人工雜交試驗,培育出雜交子一代。


哲羅鮭

哲羅鮭又名哲羅魚,俗稱:者羅魚、折羅魚、哲綠魚(東北),大紅魚(新疆)。瀕危等級:易危。哲羅鮭多分布於我國境內的黑龍江、圖門江、額爾齊斯河等水系,屬於大型經濟魚類。一般個體在3公斤以上,大者可達50公斤,長在1米以上。肉味鮮美、細嫩,為富有營養的魚類,也是高寒地區的特產,在產區內為珍貴的食品。


哲羅鮭的資源量無詳細報導,但據《黑龍江省漁業資源》(1985)記載,在黑龍江,哲羅鮭的數量較過去顯著減少,全省漁獲物中幾乎不佔比重。主要由於繁殖期過度捕撈,使補充群體大為減少,以及環境汙染破壞生存的環境條件等造成資源量顯著下降。目前尚未制定有效的保護措施。



川陝哲羅鮭

虎嘉鮭,又名:貝氏哲羅鮭、虎嘉魚,俗稱:川陝哲羅鮭、虎加魚、虎魚、貓魚、大口魚、花魚、貓兒魚。中國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瀕危等級:瀕危。


虎嘉鮭為我國特有種,目前已知虎嘉鮭分布於川西北岷江上遊,沿大渡河中上遊達青海省境內;秦嶺南麓漢江上遊支流的湑水、太白河等水系。虎嘉魚在1960年以前數量較多,是產區的一種大型經濟魚類,最大個體可達50公斤,常見體重為0.5-2.5公斤,加之肉嫩味美,富含營養,產區群眾視為上等食用魚。


目前,由於河流上遊攔河築壩,興建水利工程,加上沿岸工廠的排放汙水,以及河道兩岸大量砍伐森林而引起水土流失等原因,使虎嘉鮭的生活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造成其數量大為減少。另外,由於虎嘉鮭的自然種群中雄性遠多於雌性,而雌性的懷卵量少;而當地漁民在產卵期大量捕撈產卵親魚,甚至採用毒、電、炸捕撈方法,使己日趨減少的資源受到更嚴重的破壞。當前,虎嘉鮭已被列入國家Ⅱ級野生保護動物。其保護問題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但因缺乏足夠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至今還未得到有效的保護。


北鮭

北鮭,俗稱:大白魚。瀕危等級:絕跡(國內)。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在北疆的年漁獲量曾達10噸,是額爾齊斯河的主要捕撈對象。其後,由於俄羅斯境內的額爾齊斯河中、下遊開渠引水,造成額爾齊斯河流入鄂畢河的水量減少,影響了北鮭溯河產卵,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產量逐年下降。至80年代已極為罕見,幾近絕跡。


秦嶺細鱗鮭

秦嶺細鱗鮭,俗稱:花魚、梅花魚、金板魚、閭花魚、五色魚、閭魚。中國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瀕危等級:易危。秦嶺細鱗鮭為我國所特有,生活於秦嶺地區海拔900-2300米的山澗溪流中。由於產區漁業生產極為落後,毒、電、炸的現象卻非常嚴重,致使在海拔高度1200米以下人口較多的地區,資源量急劇減少,所能見到的也多為2+-3+齡的未成熟個體,在海拔1200米以上人口稀少地區尚有一定數量。秦嶺細鱗鮭被列入國家Ⅱ級野生保護動物。


烏蘇里白鮭

烏蘇里白鮭,俗稱:雅巴沙、兔子魚、白魚、大眼白。瀕危等級:易危。烏蘇里白鮭為北方冷水性魚類,主要產於黑龍江省的烏蘇里江,其次是黑龍江、松花江和興凱湖等水域,嫩江數量較少;國外除俄羅斯黑龍江水系外,庫頁島也有分布。


烏蘇里白鮭是黑龍江省的主要經濟魚類,也是黑龍江省的特產魚,產量以烏蘇里江、松花江下遊、黑龍江中遊為多。目前黑龍江全省年產量約50噸,佔總漁獲物的0.4%。肉質細嫩,味鮮美,脂肪含量高,為高級食用魚。


由於主要產區位於中俄兩國的界河,而對界河的生產未加限制,過度捕撈,尤其是中俄兩國漁民大量捕撈體重100-200克的幼魚,直接影響了資源的正常補充。再則,生活水域環境的汙染,也影響著魚類的正常的生命活動。近年來,大個體高齡魚已極為少見。


四鰓孔魚

四鰓孔魚,又稱雙孔鯉、雙孔魚、食藻魚。瀕危等級:瀕危。國內僅分布於雲南西雙版納的勐海、勐臘(屬瀾滄江水系),數量歷來稀少,現在產地偶爾可見。


雙孔魚的生境單一,適應力差,故種群數量少。它在魚類分類學和比較解剖學上具有一定的科研價值,在教學和科研都是珍貴標本,加之沿河漁民多在產卵季節捕捉,故數量銳減,已瀕臨滅絕。


臺灣馬口魚

臺灣馬口魚,又稱須鱲、午仔魚、山漣仔。瀕危等級:易危。本種為臺灣省特有屬種,分布於臺灣省西部河流的上遊或中上遊。分布區較狹窄,種群數量不多。由於分布區內,部分河流上遊建造了攔河壩或水庫,致使水文發生了改變,魚類的覓食和繁殖均受到影響,目前種群數量明顯減少。


成都鱲

成都鱲,俗名:鱲魚、雙尾子。瀕危等級:易危。分布區窄,僅發現於四川省成都及彭縣附近的水體中。種群數量較小。由於分布在城市附近的小水體中,既受工業汙水的影響,又受毒、電魚等漁法的危害,致使種群個體數量明顯下降,目前,在分布區範圍內已甚少見。


林氏細鯽

林氏細鯽,俗稱:金絲魚,瀕危等級:絕跡(野生)。林氏細鯽為生活於亞熱帶地區的小型魚類。本種僅分布於香港新界之小溪中,對水質要求較高,數量甚少。產區內部分河流由於修建水利設施和水土流失,河溪斷流,生境被破壞,最終導致資源枯竭絕跡。目前僅港澳地區和東南亞一帶等地有人作為觀賞魚加以飼養、繁殖,並外銷歐美。


稀有鮈鯽

稀有鮈鯽,俗稱:金白娘、墨線魚。瀕危等級:瀕危。本種為我國特有種,僅發現於四川省漢源縣大渡河支流的流沙河以及成都附近的一些小河流中。野生狀態的數量不多。由於分布範圍狹窄,環境條件的不穩定性對本種的正常生活構成一定的威脅。目前,本種被作為一種新的實驗魚進行人工飼養和研究。



新疆雅羅魚

新疆雅羅魚,又稱準噶爾雅羅魚、小白魚。瀕危等級:易危。新疆雅羅魚為新疆準噶爾盆地的特產魚類,分布於艾比湖、烏爾禾河、瑪納斯河及烏魯木齊河等水系。原為產區的主要經濟魚類。自20世紀50年代始,由於對北疆地區進行大規模的開發,人口猛增,引起過度捕撈,加之山林被伐,水源遭受破壞,導致本種資源明顯下降。


大鰭魚

大鰭魚,瀕危等級:瀕危。大鰭魚分布雲南西雙版納的瀾滄江下遊;國外分布於寮國、越南、泰國等地。大鰭魚在我國境內的分布區極狹窄,個體數量甚少。本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差,加之棲息地河道中人為幹擾較嚴重,使之失去生活和繁殖的基本條件,成活個體數量甚少。雖在泰國中部的大河中為習見,但在我國境內已多年未見。


臺細鯿

臺細鯿,別稱臺灣小鯿魚,瀕危等級:易危。臺細鯿主要分布於我國廣西、海南島、香港和臺灣,生活在較清澈的靜水或緩流水的小河、小溪中。野生數量甚少。近年來由於南方的小河溪受自然和人為因素的作用,造成原有環境條件的改變,使臺細鯿的生長、繁殖受到很大的影響。


銀白魚

銀白魚,瀕危等級:瀕危。銀白魚為中國特有魚類,僅見於雲南滇池。生長速度較之同一湖中生活的近緣多鱗白魚(俗稱:大白魚、桃花白魚)要緩慢一些,故有滇池小白魚之稱。


銀白魚為中小型魚類,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是滇池的主要經濟魚類,佔魚產量的50%。由於滇池圍湖造田,湖面縮小,湖盆變淺,破壞了水生生物繁殖棲息場所,尤其是產卵場所的石礫灘涂受到嚴重破壞,迫使銀白魚產卵地的遷移,而新產卵場正是水質汙染區。水環境的破壞和酷漁濫捕、湖中引種失誤等原因,導致僅分布於滇池的銀白魚資源量大幅度下降。現在僅在捕撈季節偶見。


昆明市水產科學研究所於2013年首次發現滇池中仍存有銀白魚個體存在,經過4年的跟蹤調查,基本摸清滇池銀白魚的產卵時期及產卵場。2016年水產所牽頭組建了昆明市滇池土著魚保護研究科技創新團隊,針對滇池特有珍稀瀕危魚類銀白魚及中臀擬鱨開展保護性研究工作。


裂峽䰾

裂峽䰾,俗稱傣家巴紅魚,瀕危等級:易危。裂峽䰾一般生活於東南亞熱帶雨林帶地區的平原河湖內,在我國僅分布於瀾滄江下遊的雲南西雙版納的勐臘及勐侖。由於該地區人類活動加劇,捕撈過度,再加上毒、炸、電魚等現象,對此魚的資源造成嚴重破壞。


葉結魚

葉結魚,俗稱:五澗鯪、紅尾勾、高鯪。瀕危等級:易危。葉結魚主要分布於西江水系,由於捕撈過度和生態環境發生變化,水質惡化等原因,對魚類正常生活和繁殖產生很大影響,使其資源量顯著減少。目前,在西江水系中尚存一定數量的個體,但與以往相比個體數量已顯著減少。


角魚

角魚,別稱紅眼魚。瀕危等級:瀕危。角魚為中國特有種,在國內僅發現於雲南瀘水縣及保山縣(屬怒江水系),在怒江下遊緬甸的薩爾溫江可能亦產。角魚為偶見種類,其分布區狹窄,個體數量稀少,且棲息地區往往是沿江主要捕魚區,在無限制的捕撈中易被誤殺,易於致危。


大眼卷口魚

大眼卷口魚,瀕危等級:瀕危。多生活於底質為石礫石、清澄的水體中。個體小,常見個體以100克左右較普遍。分布區狹窄,僅西江水系的左江、邕江及柳江的部分地區。數量稀少,於20世紀80年代才被發現,屬於稀有物種。該魚對棲息地條件有所選擇,在產區範圍內生活的個體受到水文等環境因子改變的影響,對其生長和繁殖很不利。


長麥穗魚

長麥穗魚,為一種稀有的小型魚類,瀕危等級:易危。長麥穗魚為我國特有種,分布於西江水系的桂林、陽朔等地以及浙江富春江、安徽秋浦河等。種群較小,原產地灕江現已幾乎不見蹤跡。其它分布區也因受水利工程的修建而水文條件發生變化而引起生活環境的改變。再則水體汙染及毒、電魚的影響,造成種群數量為減少,現僅在浙江、安徽部分江河中發現少量個體。


海南小銀鮈

小銀鮈,瀕危等級:瀕危。它生活在江河小支流和池塘等小水體中,分布區域十分狹窄,僅限於海南省南渡江和萬泉河水系的局部地區。數量甚稀少,而且如今分布區的生態環境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加之有害漁法的作用對種群造成極大的危害,導致這一極稀少的自然資源更見縮減。


北方銅魚

2002年第九期《中國釣魚》雜誌把北方銅魚(黃河鴿子魚)列入正在我國銳減的魚,但實際上,「銳減」二字已不足以說明問題,即使沒有滅絕,北方銅魚也已到了嚴重瀕危的程度了。北方銅魚俗名鴿子魚、尖嘴、沙嘴子、黃頭魚,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僅分布於黃河水系。


北方銅魚個體較大,富含脂肪,肉質細嫩鮮美,鱗稀刺少,清蒸後醇香撲鼻,是寧夏、內蒙、甘肅、陝西、山西黃河沿岸等地的珍貴經濟魚類,稱「黃河鴿子魚」,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較好的養殖前景,是中國內陸水域中有待開發利用的重要種質資源。「天上的(天)鵝肉,山裡的雞,比不過黃河鴿子魚」。這是寧夏流傳著的一句讚美鴿子魚的佳話。但是近年來,由於過度捕撈和水利建設等因素,其天然資源急劇下降,種群已處於瀕危狀況。



大理裂腹魚

大理裂腹魚,又稱工魚、弓魚、公魚。《滇中瑣記》載:「弓魚生洱湖中,色如銀,狹長如鰷,無鱗少骨,味鮮美。銜尾而躍,形如張弓,因以得名。」這種魚「細鱗而纖長,長不盈尺」,每年冬春季節常成群結隊到洱海支流溝口的礫石灘地或溶洞產卵,是捕公魚的好時節,捕到的全是有子的魚,故有「大理公魚有子」一說。


大理裂腹魚,為中國特有種,分布於雲南洱海及其附屬水系。魚肉厚多脂,營養豐富,肉味腴美;其魚卵無毒,味美,可供食用,故群眾喜食之,是大理「砂鍋魚」、「洱海酸辣魚」的主要原料,是大理旅遊美食的名片和大理人民揮之不去的鄉愁。


自上世紀70年代起,洱海水位下降,數十條魚溝、魚洞全部乾涸,加之引入了外來物種大量吞食其魚卵,再加上酷漁濫捕,造成資源破壞極其嚴重,大理裂腹魚數量銳減,一度被學術界認為已從大理洱海流域滅絕,連續多年未曾發現其蹤跡,中國科學院曾出10萬賞金懸賞一條野生裂腹魚,也是求而不得。到如今,野生大理裂鰒魚已處於瀕危狀態,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扁吻魚

扁吻魚俗稱新疆大頭魚,是中國的特產魚類,也是世界裂腹魚中的珍貴物種, 起源於3億年前,有著古魚類活化石之稱。這種魚僅存於中國的塔裡木水系,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水生動物,被稱為「水生大熊貓」。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魚類部分中,為極端瀕危物種。


博湖縣誌曾記載,扁吻魚普遍個體大,捕捉到的扁吻魚一般約1米左右。據上世紀60年代大湖中捕魚者講述,曾在湖內發現一條6~7米長的大魚,遠看好似一條獨木舟。其肉嫩如豆腐,其湯鮮如牛奶,魚頭比例也大,豐腴可口,富有脂肪,是新疆南部一帶民間的傳統滋補品。


自20世紀70年代始,扁吻魚開始數量劇減,至今存活量極少。瀕危原因一是受本身生物學特性的制約,成熟齡大、繁殖力低、行動不敏捷而掠食不力,以及對生活和產卵環境要求高等,造成本種的種群數量少、分布狹窄。二是塔裡木水域上、中、下遊及各支流水利設施的不斷建設,眾多的河閘、大壩、水庫、揚水站等隔絕了其溯河產卵的回遊通道,致使其無法進行正常的繁殖活動。三是保護不力,捕撈過度、引進外來物種、農業用水使水位降低和水量減少等,直接破壞資源的補充,致使這一寶貴資源瀕臨絕滅。


裸腹重唇魚

裸腹重唇魚,又名裸腹葉須魚,俗名花魚,瀕危等級:易危。裸腹重唇魚是中國的特有物種,主要分布於四川及雲南境內的金沙江水系、瀾滄江、怒江上遊幹支流等。近年來由於高強度捕撈,捕撈量遠遠超過資源的自然增殖量。加之生態環境的變化,水體汙染等原因,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在一些江段已基本絕跡,僅在上遊偏僻地區有少量個體。


尖裸鯉

尖裸鯉,俗名斯氏裸鯉魚,瀕危等級:瀕危。尖裸鯉為我國特有種,僅分布於西藏雅魯藏布江中遊,主要棲息於海拔3600米以上的高原水域,由於海拔高、年平均水溫低,形成特殊的生態環境,尖裸鯉適應於以降水和高山雪水為源,水流較清澈的環境。主要以其它魚類及水生昆蟲等為食。


尖裸鯉的分布範圍十分有限,數量不多,生長速度緩慢。過去由於藏民受傳統和宗教的影響而不食魚,使尖裸鯉能長期保持一定的種群數量。自20世紀50年代之後,大量內地人口進藏開發,捕魚強度不斷增強,其捕撈量遠遠超過其生長的速度,造成目種群數量銳減。


骨唇黃河魚

骨唇黃河魚,俗稱:大嘴鰉魚、鰉精、小花魚、黃河魚。瀕危等級:易危。這種魚適應生活於高原海拔3000-4300米的寬谷河段和湖泊中,僅分布於青海省龍羊峽以上的黃河上遊及其支流白河和黑河。由於此魚分布範圍狹窄、生長緩慢、成熟年齡遲,且近年來遭遇過度捕撈,造成其資源受到影響而下降,數量顯著減少。


扁咽齒魚

扁咽齒魚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魚,適應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寬谷河流中,其分布區域極為狹窄,僅在黃河上遊高原的兩片區域有分布。這種魚以前是黃河上遊的優勢種群,在裂腹魚類中個體較大,能生長到10公斤以上,曾經是當地居民餐桌上的常客。由於生態環境逐漸惡化和過度捕撈,這種魚逐漸稀少,目前已處於瀕危狀態,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甚至一度被認為已滅絕。


烏原鯉

烏原鯉,別稱烏鯉、墨鯉、烏鯽、烏鉤、黑鯉,瀕危等級:易危。烏原鯉分布於西江水系幹支流,在廣西境內為普通的上等食用魚類。產量雖不高,但其體厚,肉味鮮美可口,故被視為上等經濟魚類。由於本種有遷移習性,而河道各支流均修建壩閘,阻礙了洄遊河道,影響了它的生活和繁殖;而工業汙染的排放,造成水質惡化;加之捕撈過度等因素,使其資源量下降,目前已成為易危物種。


異龍鯉

異龍鯉原先的名字不太好聽,叫做「紅眼尖嘴」,倒像是人的綽號。1977年,魚類學家發現了它,才給它起了個體面的名字。異龍鯉的得名,是因為它生活的地方。這種魚僅分布於雲南異龍湖,它們在這裡存在了成千上萬年,除了異龍湖,科學家在別處沒有發現過它的蹤跡。這種中國特有的魚種,因為它的味美可口,而被周圍的人們所知道。


然而,就在異龍鯉有了新名字之後的第三年,異龍湖就開始了大旱,第五年,異龍鯉就滅絕了。異龍鯉的滅絕,是因為它的棲息地發生了可怕的變化。異龍湖在1952年和1971年先後兩次開河放水,造成水位劇降達4米以上,水面大為縮小,湖岸大面積的淺灘、石礫場及湖灣乾涸,魚類棲息和繁殖場所遭到嚴重破。1979年和1980年又連續兩年乾旱,至1981年4月發生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全湖乾涸20餘天的災情,使異龍湖的特產魚類異龍鯉徹底絕滅,人們再也未能見到過異龍鯉的身影。


大眼鯉

大眼鯉,俗名老頭魚、殼子魚、草殼魚,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僅分布於雲南洱海。大眼鯉個體不大,但肉味鮮美,為產區主要食用魚類之一。自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洱海水位下降後,使原產卵場乾涸或成沼澤,大量水草繁生,已不適宜大眼鯉產卵。再則長期的過量捕撈,且外來引入魚類中的一些小型野雜魚大量吞食其魚卵,導致產量明顯下降,目前已處於瀕危狀態。


大頭鯉

大頭鯉,俗名碌魚、大頭魚,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雲南杞麓湖和星雲湖、洱海和異龍湖等,常生活於喜生活於湖中水深而清的水域。大頭鯉的體形與鯉魚十分相似,但頭部較寬大,體形似鯉,所以得名「大頭鯉」。


大頭鯉以頭大、脂肪和蛋白質含量高、肉嫩味美等特點而聞名,是魚中之上品,經濟價值高。該魚歷史上是雲南省的「四大珍稀名貴魚類」之一,2011 年被評為「雲南六大名魚」之一,在省內外聞名遐邇。據明《雲南志》載: 「大頭魚出星雲湖,其頭味甚美」。


由於星雲湖水質下降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上世紀70~80 年代,大頭鯉的漁獲量在星雲湖漁獲物總產量中的比例急劇下降,1989 年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 Ⅱ級) 水生野生動物名錄》,次年列入《雲南省珍稀水生動植物保護名錄》, 1998 年被收錄到《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魚類》中,目前已瀕臨絕跡。


雲南鯉

雲南鯉,俗稱:黃尖嘴,為我國特有種,僅分布於雲南杞麓湖。雲南鯉個體中等,肉質極佳,原為產區常見經濟魚類。自1964年杞麓湖引進外來養殖魚類後,由於帶進了很多小型非經濟魚類,這些小野雜魚大量繁殖併吞食雲南鯉的卵;加上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水位急劇下降,致使湖中大部分水生植物乾枯死亡,破壞了產卵場;再加上汙水的排入而使湖泊富營養化,使雲南鯉失去了原生存環境。現已多年不見雲南鯉的蹤跡。


平鰭裸吻魚

平鰭裸吻魚為一種小型魚類,現有記錄最大體長為9.4釐米。其在我國的分布局限於邊遠地區的小範圍內,主要地點是西藏雅魯藏布江下遊支流中。其對環境條件要求較高,需在山溪或河流小支流清澈的流水水體中生活,不適應含泥沙的混濁水體。近年來,由於產區的樹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壞,致使河水泥沙含量增高,水質受汙染,影響了平鰭裸吻魚的正常生活,使原來個體數量稀少的本種更趨於瀕危。


中臀擬鱨

中臀擬鱨,俗名灣絲,是我國特有種,僅分布於雲南滇池以及金沙江南側支流普渡河水系。20世紀50年代,由於人口驟增,生活汙水及工廠汙水向湖內排放過多,使水體富營養化,生態環境劇變,魚類不能適應生存。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大規模圍湖造田,更加劇了魚類生存的困難。自1958年後數量逐漸減少,1980年後更為少見,現在滇池及其下遊數量已極為稀少。IUCN紅色名錄2008年已將其評估為極危。


線足鱸

線足鱸又稱毛足鱸,國內分布於雲南西雙版納的瀾滄江下遊;國外分布於東南亞各地。在其分布地原來有一定數量,較常見。由於水量大減,其棲息地的小河溝塘等多已乾涸;另外,一些水塘多被用作飼養家魚,而此魚無食用價值而被清除,現數量已明顯減少。瀕危等級:易危。


本文由四個小土豆編輯整理,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四個小土豆。喜歡美食的小夥伴可以加小編微信哦,微信號(xiaotudou2002)。您的支持就是小編前進的最大動力。



按住下圖關注小編

盤點全球頂級食材

探索珍奇饕餮盛宴

相關焦點

  • 92種長江特有瀕危魚類,難道不應重點保護?
    此外,較之陸生野生動物,水生野生動物因為其棲息地更易受侵擾和破壞,無論是公眾參與還是社會關注,都不易且低迷,因此魚類保護的名錄調整更應該考慮系統性及社會性。二、建議將所有長江特有瀕危魚類全部納入保護。長江流域擁有300多種魚類,170多種為特有種,其中92種為瀕危等級。千斤臘子萬斤象,黃排大的不像樣,曾經代表了生機無限的長江水生世界。
  •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中的海洋魚類
    國家林草局、農業農村部2020年6月19日聯合發布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簡稱「《名錄》」),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從數量上看,雖然《名錄》所涉及的海洋魚類物種及類群有一些新增,但總體數量依然相對較少(表1)。在海洋生物資源嚴重衰退背景下的今天,這似乎讓人覺得難解「瀕危之渴」。
  • 為什麼不禁食魚類等水生野生動物?上海檢察官給出三個理由
    2月24日,全國人大審議並通過《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在該決定中,以魚類為主的水生野生動物,並沒有被禁止交易和食用。這是為什麼呢?
  • 收藏了這麼多種長江野生魚類……
    收藏了這麼多種長江野生魚類…… 2020-06-22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發現野生脊椎動物39種!深圳生態環境好轉引瀕危野生動物頻繁現身
    靈貓、唐魚、赤麂、蟒蛇......隨著深圳市的生態環境日益好轉,一些曾經「消失」的瀕危野生動物又頻繁現身在大眾視野中。在深圳市生態環境局日前公布的陸域生態調查評估項目成果中顯示,深圳2018-2020年共記錄脊椎動物共有41目146科566種(其中外來物種38種),新發現野生脊椎動物39種(含野生鳥類33種)。
  • 中國最昂貴的4種魚類,個個賣到天價,億萬富翁也吃不起!
    日常生活中,我們吃到的像鯽魚、鯉魚、鮁魚等食用魚類都比家畜肉類要便宜點。魚肉也是人們餐桌上最常見的食物之一。但是除了這些較為便宜一點的魚類之外,還有少數「魚中皇族」,價格堪比天價!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中國最昂貴的幾種食用魚類。
  • 野生救援攜手周杰倫 保護瀕危物種再出發
    中國網5月27日訊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中國海龜保護聯盟和國際環保組織野生救援(WildAid)於27日共同在京召開媒體發布會,發布保護瀕危物種海龜和穿山甲的公益廣告《無限生機》。中國海龜保護聯盟主任委員李彥亮,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總工程師尹峰,野生救援野全球項目主任John Baker,野生救援公益大使周杰倫,以及航美傳媒集團市場副總裁董德剛,知乎副總裁秦亞洲,抖音品牌高級總監袁嘉駿等媒體深度合作夥伴出席了發布會並發言。
  • 保護瀕危野生動物 樂元素和野生救援「救」等你來!
    為保護瀕危野生大象和犀牛,7月25日,樂元素和國際公益組織野生救援WildAid聯手推出《開心消消樂》的全新公益特別活動,號召玩家和野生救援公益大使蔣勁夫一起,在玩遊戲的同時,為保護瀕危野生動物貢獻自己的力量。「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樂元素和野生救援希望「保護瀕危野生動物」的理念可以根植於人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
  • 嚴懲非法購買食用瀕危野生動物
    新華社北京12月24日電(記者 羅沙)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制定的《關於依法懲治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犯罪的指導意見》24日公布,意見提出,依法嚴厲打擊以食用或者其他目的非法購買野生動物的犯罪行為,堅決革除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
  • 【崑崙2020】獵捕珍貴瀕危野生動物 抓
    【崑崙2020】獵捕珍貴瀕危野生動物 抓 2020-11-18 1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抖音聯合環保組織野生救援,楊冪宋茜等明星共同呼籲保護瀕危野生動物
    近日,抖音、今日頭條和環保組織野生救援(WildAid)聯合發起了一系列活動,主要內容是聯合發布由知名藝人黃軒拍攝的首支豎版公益廣告,在抖音站內外聯合開展線上活動,呼籲全民保護瀕危野生動物。抖音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是中國大陸象牙禁貿實施一周年(2017年12月31日開始實施),黃軒的公益廣告主題為保護大象。
  •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發布《放棄瀕危野生動物製品業務對企業的影響...
    報告指出,生產、銷售和投資瀕危野生動物製品業務會給企業帶來多重風險,而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以及替代品的問世也對野生動物製品的需求形成巨大衝擊,放棄瀕危野生動物製品業務已成為行業的必然趨勢。對有志在野生動物保護領域有所貢獻和改進的藥企及商超企業,報告也提出相關路徑和建議。
  • 【保護野生動物】柯橋法院審結一起非法收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件
    【保護野生動物】柯橋法院審結一起非法收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件 2020-12-25 16: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販賣瀕危野生動物 被告獲刑並被判公開致歉
    去年5月,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一公司宿舍內,驚現平原蜥蜴、紅尾蚺和黑白泰加蜥蜴等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肥西警方接到報警後,發現這些野生動物是尤某從網上購買並飼養的。此後,警方經過偵查,陸續抓獲11名涉案人員。
  • 中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本報北京電  (記者寇江澤)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近日宣布,「十三五」期間,中國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和拯救繁育,採取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回歸自然等措施持續開展珍稀瀕危野生植物保護,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大連警方破獲一起特大非法販賣瀕危野生動物案
    圖為警方查獲的瀕危野生動物。根據通報,警方發現犯罪嫌疑人柳某(網名「大寶姐」)在網絡平臺展示的藪貓、獰貓、豹貓等野生動物,吸引網友從而達到非法收售獲得暴利的目的。2020年9月1日,大連市森林公安局將該案立為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代號「9.01」)進行偵查。
  • 東昌區人民法院審結一起非法收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製品刑事附帶...
    2020年6月10日公安機關對上述60餘件疑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製品進行扣押,經吉林森證司法鑑定所鑑定,曲某某以購買的60餘件野生動物製品中,部分為瀕危野生動物製品。經通化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認定,曲某某購買的玳瑁標本、象牙手鐲價值共計人民幣38245元。
  • 烏龜也是瀕危野生動物?這種烏龜可別碰!犯法
    近日,廣州從化警方破獲2起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特大案件,抓獲2名犯罪嫌疑人,收繳疑似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的野生保護龜類動物活體113隻。8月中旬,從化區森林公安分局排查發現,李某琪(男,20歲)、李某興(男,21歲,從化人)有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重大嫌疑。隨後森林分局會同食藥環偵大隊、城郊派出所組成工作專班開展偵查,集中力量破案攻堅。
  • 紀錄片《明星探索之旅》發布,呼籲保護瀕危野生動物
    用跟蹤拍攝的手法,記錄下公益大使與野生動物近距離接觸的全過程。談到拍攝《明星探索之旅》的初衷,上海廣播電視臺、SMG黨委書記滕俊傑先生表示:「上海廣播電視臺SMG一直致力於搭建公益平臺、傳播公益聲音,上海廣播電視臺SMG不僅是公益的傳播者,更是公益事業的參與者和引領者。
  • 非法收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
    非法收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了解一下 2020-07-02 03: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