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2021-01-18 人民日報

  本報北京電  (記者寇江澤)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近日宣布,「十三五」期間,中國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和拯救繁育,採取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回歸自然等措施持續開展珍稀瀕危野生植物保護,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5年來,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中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

  「十三五」期間,中國為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建立了穩定的人工繁育種群。其中,人工繁育大熊貓數量實現快速優質增長,繁育成活大熊貓258隻,人工圈養種群總數達到633隻。對大熊貓、麋鹿、朱䴉、林麝、白頸長尾雉、黑葉猴等一大批野生動物實現放歸自然,並不斷擴大放歸區域和範圍,特別是曾在野外消失的野馬、麋鹿,已重新建立起野外種群,9隻人工繁育大熊貓放歸自然,並成功融入野生種群。目前,大熊貓野生種群增至1864隻,朱䴉野外種群和人工繁育種群總數超過4000隻,亞洲象野外種群增至300頭,藏羚羊野外種群恢復到30萬隻以上。

  通過對德保蘇鐵、華蓋木、百山祖冷杉、天台鵝耳櫪、普陀鵝耳櫪等近百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實施搶救性保護,使部分瀕危物種種群數量逐步恢復。目前,全國建有近200個各級各類植物園,收集保存2萬多個物種,佔植物區系的2/3。基本完成了蘇鐵、棕櫚和原產中國的重點蘭科、木蘭科植物等珍稀野生植物的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野外回歸約120個物種,其中多為中國特有種。

相關焦點

  • 「十三五」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1月4日,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五年來,我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國家林草局:「十三五」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來源:央視原標題:國家林草局:「十三五」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國家林草局今天(4日)發布消息,五年來,我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
  • 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大熊貓野生種群增至1864隻
    人民日報北京1月5日電(記者寇江澤)記者近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和拯救繁育,採取就地保護、遷地保護等措施,持續開展珍稀瀕危野生植物保護,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特別關注】十三五」綠色發展成就|國家林草局:「十三五」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五年來,我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中國寶「藏」|走出「瀕危」:「高原精靈」藏羚羊種群數量已超過20...
    讓普瓊欣慰的是,數十年來,隨著政府、群眾聯合打擊偷獵,保護藏羚羊的力度加大,藏羚羊數量明顯增長。最近幾年,偷獵活動基本匿跡。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9.8萬平方公裡,包括了森林、溼地、荒漠、野生動物、野生植物等所有的保護區類型,不僅是中國大型珍稀瀕危高原野生動物的密集分布區,還是「高原精靈」藏羚羊的重要分布區和主要繁殖地。
  • 蘭花鑑賞|國家Ⅱ級瀕危珍稀物種——寄樹蘭
    蘭花鑑賞|國家Ⅱ級瀕危珍稀在蘭科植物中,一般分為地生蘭和附生蘭以及少數腐生蘭,而我國特有的氣候地理環境,其相應的蘭科植物區系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特有屬和特有種現象尤其突出,其中尤其是地生蘭,多生於溫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許多品種為特有物種,有超過三千年的栽培鑑賞歷史,因而被稱為「國蘭」。
  • 國家Ⅱ級珍稀瀕危物種|花開似雪、猶如朝霞的錫金海棠
    物種|花開似雪、猶如朝霞的錫金海棠文:花木君山楂海棠等,然而若是從國家植物保護和珍稀瀕危性來看,有一種是最早被列入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海棠品種,那就是——錫金海棠。而作為蘋果屬稀有物種,對植物區系和植物地理的研究具有較高科研價值。
  • 種質創製大科學中心落戶科學城 將聚焦長江上遊特色珍稀瀕危物種研究
    該中心依託西南大學農業科技和資源優勢建設,聯合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相關機構和高校研究團隊,在現代農業、組學大數據、生物技術等關鍵領域,瞄準生物種質創新與利用,建設可持續利用的長江上遊種質資源庫,建設多組學與人工智慧生物大數據中心。據悉,該中心首期擬入駐建設示範物種為家蠶、羅非魚、黃連、楊樹、茶樹等;後期將重點聚焦長江上遊重要特色珍稀瀕危物種開展種質創製與利用研究。
  • 《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和回歸》(英文版)出版
    《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和回歸》(英文版)出版 2020-08-31 華南植物園 【字體:   該書是首部系統總結全球和中國植物回歸研究進展的著作,由國內開展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和回歸的主要單位和專家參與編寫。該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中國的植被和植物多樣性、中國的珍稀瀕危植物、中國的植物就地和遷地保護、中國的植物野外回歸概況。
  • 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發現珍稀瀕危苔蘚植物耳墜苔和花斑煙杆蘚
    四川在線記者 王代強記者9月29日從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今年7月和9月,省林科院聯合中科院華南植物研究所苔蘚專家葉文博士及其團隊,前往四川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苔蘚植物調查過程中,發現了兩種珍稀瀕危苔蘚植物:耳墜苔(AscidiotablepharophyllaC.Massal
  • 新疆發現「極度瀕危」物種禾花雀的繁殖地
    【新疆發現「極度瀕危」物種禾花雀的繁殖地】近日,由新疆觀鳥會和青河縣查幹郭勒鄉政府的志願者共同組成的調查團隊,在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查幹郭勒鄉發現了國家珍稀野生鳥類黃胸鵐(wú)的繁殖地。據了解,這種鳥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極度瀕危」物種。
  • 蕨類植物|松葉蕨是不是瀕危物種?如何栽培養護?
    蕨類植物|松葉蕨是不是瀕危物種?如何栽培養護?文:花木君蕨類植物是世界上分布最為廣泛的高等植物,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尤其是熱帶和亞熱帶最為豐富。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們陸續介紹了許多國家級珍稀瀕危蕨類,比如桫欏、玉龍蕨、光葉蕨、水蕨等國家Ⅰ級保護珍稀瀕危蕨類植物,還有對開蕨、天星蕨、蘇鐵蕨、七指蕨、扇蕨、貫眾、中國蕨、鹿角蕨等國家Ⅱ級保護珍稀蕨類植物,並對其分布和保護現狀作了簡單介紹。
  • 全球瀕危珍稀鳥類「黑面天使 」下凡九龍江口翩翩起舞
    ▲黑臉琵鷺(資料圖片)臺海網1月1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王龍祥)近日,2隻全球瀕危珍稀鳥類——黑臉琵鷺到訪漳州九龍江口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這也是該自然保護區首次記錄到黑臉琵鷺。這兩隻珍稀鳥類,是龍海市林業局浮宮林業站的高級工程師薛志勇在九龍江入海口大塗洲邊的灘涂上發現的,他用監控設備及時記錄下了珍貴的畫面堅守多年一睹「芳容」半小時「堅守了這麼多年,終於發現它(黑臉琵鷺)了。」9日下午,薛志勇嚮導報記者介紹說,7日下午4:30許,他在大塗洲入海口(九龍江西溪和南溪交匯處的紅樹林),發現兩隻黑臉琵鷺正在灘涂上不停地捉魚,整個過程持續約半個小時。
  • 國家Ⅰ級保護瀕危珍稀植物:東京龍腦香
    國家Ⅰ級保護瀕危珍稀植物:東京龍腦香文:花木君在國務院1999年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當中,有三個科的Ⅰ級保護植物種類最多。松科以7種Ⅰ級瀕危植物名列第一,分別為百山祖冷杉、梵淨山冷杉、元寶山冷杉、資源冷杉、銀杉、巧家五針松和長白松;而龍腦香科和木蘭科分別有5種Ⅰ級瀕危物種並列第二,木蘭科有長蕊木蘭、單性木蘭、落葉木蓮、華蓋木和峨眉擬單性木蘭;龍腦香科東京龍腦香、狹葉坡壘、坡壘、多毛坡壘和望天樹。
  •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感謝中國的努力,大熊貓不再是瀕危物種了
    上周六,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宣布得益於中國政府幾十年堅持不懈的保護大熊貓已不再屬於瀕危物種!
  • 珠海記錄全球瀕危物種黑臉琵鷺多達106隻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愛麗 通訊員 林蔭圖/陳什旺 張福慶記者從廣東省林業局了解到,珠海市觀鳥協會專業團隊12月14日在鬥門乾務鎮一片溼地面積達5000畝的雷蛛墾區新二圍,記錄到全球瀕危物種圖/張福慶黑臉琵鷺因長嘴像中國樂器中的琵琶而得名,是僅次於朱䴉的第二種最瀕危的水禽,國際自然資源物種保護聯盟和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都將其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中。黑臉琵鷺對生境及食物的要求比較苛刻,主要棲息在亞洲東部沿潮間帶灘涂,偶爾出現在其他類型的溼地上。
  • 靈石發現珍稀瀕危蘭科植物褐花杓蘭
    本報通訊員攝本報訊 7月7日,記者獲悉,晉中靈石太嶽山主峰牛角鞍發現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蘭科植物、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褐花杓蘭。這是首次發現褐花杓蘭在其模式產地之外的新分布,也為太嶽山蘭科植物增添了一個新種。褐花杓蘭屬蘭科杓蘭屬,為我國特有物種。
  • ...20多年堅守三峽瀕危珍稀植物搶救保護一線,二十載熱血春秋,只為...
    腳底板走出珍稀植物「活地圖」1992年,職高畢業後,學習園林花卉專業的黃桂雲應聘到三峽壩區,從事園林綠化工作。黃桂雲做事特別用心,幾年後就成了壩區綠化方面獨當一面的能工巧匠。長江三峽地區是世界著名的「物種基因庫」,這裡生長著大量特有珍稀植物。
  • 保護瀕危物種,我們邀你一路同行!
    碩士、博士期間,他繼續攻讀生態學,逐漸關注到許多瀕危物種的生存狀況。「人類的活動、不合理的開發導致生物多樣性被破壞,一些物種永遠消失了。我就想,我能做些什麼?能不能儘可能保護這些瀕危物種不受侵擾?」阿拉善SEE基金會成立於2008年,是一家以環境保護為目標的公募基金會,「瀕危物種及棲息地保護」是其中一個項目。當然,他也切實感受到了瀕危物種保護的難度。「在沙漠上種植梭梭,過幾年就能看到綠意,效果較為明顯。但瀕危物種保護並不是這樣,很多工作只是對它們棲息地的恢復,成效非常緩慢,且保護結果有可能無法直觀的看到,效果很難衡量。但是,我們也必須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 世界瀕危物種中賊鷗現身劍湖溼地
    中賊鷗:世界瀕危物種專家介紹,中賊鷗為鷗形目大賊鷗屬下的一種遊禽,無亞種分化,屬於大型海鳥,常在飛行中搶劫鷗和其他海鳥捕獲的食物,善飛行,喜遊泳,在陸上行走靈活,主要分布於世界各大洋。中賊鷗繁殖期主要棲息於靠近海岸的苔原河流與湖泊地帶,非繁殖期主要棲息於開闊的海洋和近海岸洋面上,遷徙期間有時亦出現於大的內陸河流與湖泊,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