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大地起春潮

2021-01-10 求是網

  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題:八桂大地起春潮——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廣西發展紀實

  新華社記者王念、史競男、向志強

  從甲天下的秀美山水,到醉遊人的民族風情;從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到有機銜接「一帶一路」的重要門戶;從「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靈渠,到「流金淌銀」的珠江—西江「黃金水道」……歷史與現實、自然與人文,交織出豐富多彩、開放奮發的八桂大地。

  在南國冬季如春的勝景中,廣西壯族自治區迎來成立60周年大慶。

  一甲子如歌歲月,六十載春華秋實。廣西,始終是黨中央心之所牽、情之所系。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廣西各項事業蓬勃發展,5600多萬各族人民攜手奮進,一個繁榮、富裕、開放、進步的新廣西正在崛起。

  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 為民生福祉、邊疆穩定、民族團結奠定堅實基礎

  祖國南疆,紅色熱土,鐫刻下歷史的榮光——

  1929年12月11日,鄧小平、張雲逸、韋拔群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百色起義,宣告紅七軍誕生;

  1949年12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將紅旗插上鎮南關,廣西全境解放;

  60年前,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翻開了廣西歷史發展新篇章,為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再添生動實踐。

  「老區和老區人民為我們黨領導的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犧牲和貢獻。要加快老區建設和發展,讓老區和老區人民儘快擺脫貧困,過上幸福日子。」習近平總書記對老區人民一直掛念在心。

  2010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來到百色,專程瞻仰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軍部舊址,參觀了百色起義紀念館,向百色起義紀念碑敬獻了花籃。他還實地考察了進一步抓好農村扶貧開發、切實加強革命老區建設的情況。

  廣西集「老、少、邊、山、庫」於一身,但對發展「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是廣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啃下的硬骨頭。

  2015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廣西代表團審議時提出明確要求,要把扶貧攻堅抓緊抓準抓到位,堅持精準扶貧,倒排工期,算好明細帳,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

  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廣西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政治責任和第一民生工程,舉全自治區之力、用非常之舉,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捷報頻傳——

  2016年,廣西脫貧攻堅首戰告捷,111萬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脫貧人口數位列全國第一,減貧速度排全國第二位;

  2017年,廣西在全國率先出臺扶貧對象動態管理辦法,落實52.3萬名幹部結對幫扶貧困戶,投入中央和自治區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9.67億元發展扶貧產業,幫助貧困人口增收;

  2016—2018年,廣西僅用三年時間,實施易地扶貧搬遷68萬人;

  2012年以來,廣西累計減少貧困人口709萬人,年均減貧118萬人,實現1999個貧困村、11個貧困縣脫貧摘帽……

  老百姓把變化看進眼裡,把黨恩記在心頭。

  回憶起8年前的春天,習近平同志踏著一路泥濘走進村裡,到老鄉家中看真貧、扶真貧,百色市田陽縣那滿鎮新立村黨總支書記羅朝陽感動不已。

  「那時候我們窮啊,人均年收入才2000多塊,是桂西南的窮代表。旱地缺乏灌溉設施,有些屯沒有通公路,大石山區飲水困難等,村民們反映了很多困難。臨上車的時候,總書記握著我的手說,我也給你一句承諾,新立會有大變化!」

  3年前,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羅朝陽在全國兩會上再次見到習近平總書記,興奮地匯報起村裡的變化:通過流轉土地種植西紅柿等作物,村民收入提高到8500多元,村子也更漂亮了,成為縣裡的「最美村屯」。

  「總書記聽了很高興,他說,希望下一個5年,你們村和整個百色地區能夠同全國一起實現全面小康。」

  如今,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正在成為現實——

  在黨委和政府幫扶下,新立村修建了26條道路,整理了節水灌溉工程,連片種植的香蕉、火龍果等經濟作物蔚為壯觀,山區片的村民們也都搬到了河谷地帶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邁上富裕路的新立村又開始發展旅遊業,打造「夢裡壯鄉」景區。

  新立立新姿!羅朝陽倍感振奮:「去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躍升至近萬元,鄉親們的日子是越過越好了!」

  相隔一百公裡,崇左市天等縣,地處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落後的自然條件,讓這裡的農民苦不堪言,常年有13萬人在外務工。

  久困於窮,冀以小康。如何拔掉窮根、擺脫貧困?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一針見血,擲地有聲——

  「用繡花的功夫實施精準扶貧」;

  「對貧中之貧、困中之困,要採取超常規措施」;

  「要加快推進產業扶貧,為貧困地區和貧困戶培育持久增收致富的產業發展長效機制」;

  「脫貧攻堅,『輸血』重要,『造血』更重要」……

  「天等不等天!」天等縣委書記吳強說,遵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近年來,天等通過培育特色產業、推廣就業扶貧車間,走出了一條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脫貧的新路子。

  大石山區深處,村頭屯尾建起大量就業扶貧車間,如星火燎原,點燃了當地幹部群眾脫貧攻堅的昂揚鬥志和必勝信念。

  久旱逢甘霖。老區崛起,正當其時。

  2015年,《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3年來,包括中國—東協(百色)農產品交易中心在內的一批重大項目相繼竣工投產,培育國家級和自治區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9家,老區振興加快推進。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到廣西考察工作,強調「廣西是革命老區,是貧困地區,也是邊境地區、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工作做好了,邊疆穩定、民族團結就有了堅實基礎;邊境建設搞好了,民族事業發展了,對打贏脫貧攻堅戰也是極大促進」。

  廣西少數民族人口2000多萬,其中壯族人口1800多萬,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保障和改善民生,讓各族人民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是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自治區成立60年來,廣西各族群眾生活實現了由貧困到溫飽再向全面小康邁進的歷史性跨越。

  ——改革開放40年來,廣西農村貧困人口從2100萬人減少到2017年底的267萬人;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突破3萬元和1萬元,是1978年的105倍和94倍。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經濟社會各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闊步邁向繁榮、富裕、開放、進步。

  民生福祉顯著增進,讓各族人民共圓小康夢,收穫了幸福感。

  在我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產業發展、助農增收等舉措,最近5年實現7萬多人脫貧;

  在我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貧困發生率已下降至13%;

  在我國唯一的「土瑤」聚居區,通往各個村的道路全部硬化,茅草房已不見蹤影,越來越多的群眾住進了新房……

  油茶飄香,龍勝各族自治縣泗水鄉八灘村傳來侯光祖一家的歡聲笑語。這個多民族家庭,11口人分屬壯、漢、苗、瑤、侗五個民族。四世同堂共譜民族和諧曲,這樣的故事在廣西比比皆是。

  大地飛歌,春潮湧動。

  南寧國際會展中心,這朵潔白的「朱槿花」,再披盛裝。

  12片「花瓣」緊簇,象徵著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個世居民族和44個其他民族親如一家。各族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使各民族心連心、手拉手的好傳統代代相傳。」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廣西正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讓民族一家親的似錦繁花在八桂大地常開長盛。

  擦亮「金字招牌」 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引領壯鄉騰躍

  「蒼蒼森八桂,茲地在湘南。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篸……」

  一千多年前,唐朝詩人韓愈寫盡桂林山水之美。千百年來,山清水秀生態美,成為讓廣西名揚四海的「金字招牌」。

  習近平總書記曾談起他的「灕江情結」:少年時代,他曾來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還和幾個同學在灕江遊泳,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灕江的生態保護也歷經曲折。

  在幾十年發展中,灕江生態遭遇了工業廢水及生活汙水排放、季節性枯水、砂石盜採等種種影響。

  「要全力保護好桂林山水,繼續做好當地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作,特別是要抓好灕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讓這一人間美景永續保存下去。」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

  近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桂林嚴守生態底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截汙治河。

  55歲的船長黃才滿每天開遊輪穿過灕江。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灕江的風景看多少遍都不膩。」黃才滿笑著說。

  環保監測數據顯示,灕江桂林市區河段水質已連續3年達到國家地表水二類水質標準,水質持續好轉。

  廣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環境承載力十分有限。這裡既是維繫珠江下遊特別是粵港澳地區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又是全國巖溶分布面積最廣和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國土空間格局,決定了廣西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任務繁重,也面臨越來越大的資源環境壓力。

  環境和發展「雙重壓力」下,廣西何去何從?

  「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要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作為基本方針,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基本目標,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美麗形象的發力點。」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廣西生態保護工作,為廣西指明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在南寧,一條河因「脫胎換骨」,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取經者」。

  萬米桂花溪谷,千棵朱槿水岸,令人流連忘返。可誰能想到,幾年前,它還是南寧的一條臭水溝?

  2017年4月,在考察那考河生態綜合整治項目時,習近平總書記實地查看南寧海綿城市建設成效,了解當地居民的切身感受。

  環境變化大不大?住在這裡感覺怎麼樣?聽到大家給予肯定的回答,習近平總書記說,到這裡就是要看看生態綜合治理的實際效果。

  「生態環境的修復治理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切。」回憶起當時同總書記交流的情景,南寧北排水環境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高懷波記憶猶新——

  習近平總書記一路上詳細詢問了那考河生態綜合整治的情況,強調付出生態代價的發展沒有意義。順應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理念,也是今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遵循。

  2015年,總投資約11.9億元的那考河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啟動。經過治理,這個項目成為全國城市內河流域黑臭水體綜合治理及海綿城市建設標杆,獲得2017年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在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內,3000畝紅樹林宛如一片「綠海」,白鷺翩飛,蝦蟹成群。2017年4月19日,晚霞滿天中,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

  「面對寬闊的紅樹林和一望無際的大海,總書記駐足凝望,叮囑我們繼續做好紅樹林的研究和保護,把海洋生物多樣性溼地生態區域建設好。」時任北海市海洋局副局長的彭在清說,近年來,廣西紅樹林面積不斷增加,近海紅樹林生態系統呈健康狀態。

  堅持新發展理念,激活改革創新動力,一手抓環保治理,一手抓經濟發展,廣西在擦亮「金字招牌」的同時,推動產業「向新而生」。

  這是一日千裡的精彩跨越——

  打理成千上萬畝農場要多少人?答案是:一人。

  80後小夥溫標堂用他的「種田神器」,實現了這個農業神話。

  廣西大學農學院畢業後,進入以色列公司學習先進的現代農業技術,再結合我國實際、帶領團隊創建本土高新技術企業「捷佳潤」,致力於智能水肥一體化灌溉……短短數年,這位年輕的創業者就走出廣西,走進東協,打造了一個又一個「開心農場」。

  「去年4月,總書記考察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時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溫標堂說。

  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到「萬畝農場,一鍵管理」,技術革命一日千裡,創新步伐堅實有力。

  「總書記考察一年多來,基地新增行業重點企業34家、總數達57家,新增入孵創新團隊65個、總數達90個。」南寧高新區管委會主任李耕如數家珍,「高新區圍繞資本、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加快培育適宜創新企業成長的土壤,讓適宜的種子在適宜的環境中開花結果。」

  這是鳥槍換炮的華麗蛻變——

  南南鋁,這家於1958年建廠的老國企與自治區同齡。

  2010年、2017年,習近平同志先後兩次來到南南鋁 。「總書記第一次來,看到的還是建材類的傳統產品;第二次來,看的是高鐵、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類的新產品、高端產品。他對我們勇於創新創造給予肯定,還幽默地說我們是『鳥槍換炮』了!」廣西南南鋁加工有限公司總經理鄭玉林回憶道。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結出碩果。南南鋁的大推力火箭用超大規格鋁合金鍛環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的「太空夢」留下了「廣西造」的烙印……

  南南鋁,是廣西創新驅動發展的縮影。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激發了廣西智造的澎湃動力。

  這是壯士斷腕的涅槃重生——

  工業城市柳州,曾是「酸雨之都」。汙染嚴重時,冶煉廠後是「白頭山」,蟠龍山下是「黑瀑布」。

  痛定思痛,柳州打響環境保衛戰,全面調整工業布局,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最終實現「綠色蝶變」。

  「發展不僅是為了經濟數字好看,而是要創造好的生活環境,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感到幸福,這才是我們發展的目的。」柳州市委書記鄭俊康說。

  森林覆蓋率達62.31%,居全國前列;環境空氣優良天數比率為91.2%……生態環境的改善,培育和壯大了廣西的生態經濟,以南寧「美麗南方」、玉林「五彩田園」等為代表的生態產業園區千姿百態,催生了有機農業、鄉村旅遊等新業態。

  一條扁擔兩頭挑,一頭挑著金山銀山,一頭挑著綠水青山。產業強、百姓富、生態美、人民群眾幸福感高的綠色發展之路在廣西越走越寬。

  打造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走活廣西發展這盤棋

  一灣相挽十一國,良性互動東中西。

  廣西區位獨特,沿海、沿江、沿邊。開放包容的向海情懷,與生俱來。

  兩千多年前的漢朝,滿載內陸豐富貨物的商船從合浦港揚帆出海,抵達東南亞、南亞,直至地中海地區。

  今天,這裡已被現代化的港口所替代——北海鐵山港,橘黃色門機高聳,碼頭一派繁忙。

  「向海之路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途徑」。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廣西,指出「廣西發展的潛力在開放,後勁也在開放,有條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背靠大西南,毗鄰粵港澳,面向東南亞,如何才能把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黨中央賦予廣西「三大定位」新使命,從戰略層面指明方向——構建面向東協的國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形成「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

  「形成這個格局,廣西發展這盤棋就走活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寄予厚望。

  從1984年批准北海成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到中國—東協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從《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批准實施,到關於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制定出臺……黨中央為廣西開放發展描繪出美好藍圖。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推進,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廣西,站在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積蓄起騰飛的力量。

  敞開大門迎進來,邁開大步走出去——

  東興口岸,商旅不絕。

  今年11月6日,來自江西的一位遊客在通過出境邊防檢查時,收到了來自廣西防城港市和越南芒街市的鮮花。她成為今年過關的第1000萬人,東興口岸出入境遊客首次突破千萬大關。

  「本以為辦理出境手續要排隊很久,沒想到幾分鐘就辦好了。我很期待此次的越南之行。」這位遊客感到驚喜。

  邊城憑祥,瓜果飄香。

  一個集水果貿易、加工、休閒旅遊為一體的「東協水果小鎮」,正拔地而起。

  而30年前,這裡還被戲稱「一條路,兩排樹,來到憑祥沒吃住」。

  「打開門就是越南,走兩步就進東協。憑祥正成為中國溝通東協十國最重要的口岸。」憑祥市委書記王方紅說,2017年,憑祥進出口貿易總額824億元,在中國陸地邊境城市排在首位;東協熱帶水果進出口總量達235萬噸,約佔全國一半。

  大開放打開了壯鄉兒女的胸襟和眼界。目前,廣西已同世界194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貿易往來,建立97對國際友好城市關係,世界500強企業紛紛進駐……在引進來的同時,廣西柳工集團、廣西建工集團等企業也紛紛走出去,在國際舞臺上大顯身手。

  內聚外合、縱橫聯動,構建國際大通道——

  北部灣,千帆競發。一分鐘,450噸貨物在北部灣港吞吐;一分鐘,對東協進出口額34.4萬元……

  欽州港,笛聲陣陣。42條內外貿航線上,「海上巴士」穿梭不絕。四通八達的「海上高速」讓這裡跨入億噸大港行列。

  依託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廣西開啟了港口運營管理改革的大幕,對內北海、欽州、防城港三港合一,對外加快國際化步伐,參與建設運營馬來西亞關丹港和汶萊摩拉港,與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合作建設碼頭。

  短短幾年,向海發展,氣象萬千。

  如今,北部灣港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個港口通航,形成了內陸腹地走向東南亞、印度洋、太平洋、地中海等地的海上大通道。

  「一帶一路」建設給廣西帶來新的歷史機遇。如何發揮大通道作用、「支點」效應,銜接「一帶」與「一路」?

  2017年9月,一條縱貫中國西部的「新動脈」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這就是中新互聯互通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經此通道,貨物由重慶向南經貴州等省區市,通過廣西沿海沿邊口岸通達東協,向北可通過中歐班列連接中亞、歐洲地區,從而形成「一帶一路」的完整環線。

  如果說這條通道是有形樞紐,那麼「南寧渠道」則是無形樞紐。中國—東協博覽會秘書處秘書長王雷介紹,自2004年永久落戶南寧以來,中國—東協博覽會共吸引了79位中外領導人、3100多位部長級嘉賓出席,74.6萬中外客商參展參會,推動形成了中國—東協合作的「南寧渠道」。

  「開發開放是廣西經濟崛起的『助推器』,而東博會就是助推器中的引擎。」王雷用數字作出有力證明——15年來,廣西對東協貿易額從52.1億元增長到1893.8億元,年均增長27.1%。

  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釋放「海」的潛力,激發「江」的活力,做足「邊」的文章。廣西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帶動戰略,加快構建「南向、北聯、東融、西合」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逐漸形成以大開放引領大發展的全新態勢。

  千年潮未落,風起再揚帆。

  風生水起,形成穿越時空的激昂合奏。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和自治區成立60周年的嶄新起點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廣西各族幹部群眾攜手逐夢,向著更加高遠遼闊的遠方,向著更加美好燦爛的未來,前行!

相關焦點

  • 廣西民族音畫《八桂大歌》閃耀京城
    《八桂大歌》的執行導演、柳州市藝術劇院副院長葉苗壯說:「從2003年4月首演至今,《八桂大歌》劇組已先後赴北京人民大會堂以及鄭州、蘭州、武漢、成都、廣州、深圳、香港、銀川、包頭、南寧、桂林、梧州等地演出,足跡遍及20多個省市,總共上演了426場,幾乎演遍中國。」
  • 八桂風雲譜華章
    氣象人觀雲測天,追風識雨,在八桂天地間書寫著一幕幕精彩與生動。  風雨洗禮,「一根繩索」仿佛在繾綣敘述著70年的八桂風雲。歲月的模樣,留存在一張張黑白或彩色的照片裡,敘述著昔年芳華,敘述著廣西氣象人忠於職守、擔當奉獻的故事。
  • 朱錫昂紀念館啟用儀式暨《八桂先驅朱錫昂》新書首發儀式
    ▌朱錫昂紀念館啟用儀式暨《八桂先驅朱錫昂》新書首發儀式舉行今天上午,朱錫昂紀念館啟用儀式暨《八桂先驅朱錫昂》新書首發儀式舉行。市委書記黃海昆,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黃劍峰,縣委書記羅宗光出席儀式。縣委副書記、縣長孫國梁主持儀式。朱錫昂烈士親屬代表朱光沛、吳珊華、朱光芬出席儀式。
  • 八桂大地上的青春之歌——記奮戰在廣西脫貧攻堅一線的「黃文秀式...
    新華社南寧5月4日電題:八桂大地上的青春之歌——記奮戰在廣西脫貧攻堅一線的「黃文秀式」幹部  新華社記者  54歲的貧困戶韋乃情至今回憶起黃文秀,淚水仍會在眼裡打轉。他永遠無法忘記,曾經12次入戶與他親切攀談的那個青春的臉龐。
  • 《春潮》帶雨晚來急
    穹頂之下分崩離析的生活——《春潮》    近幾天窗外一直下著雨,退出《春潮》的播放界面,我整個人是極其痛苦的。類比於我的家庭環境,我不敢相信世界上還有這樣的家庭相處模式。這兩個小時對劇中的三位女性是煎熬,對我也不例外。為了避免過度解讀我沒有參考任何影評和觀點,作為一部女性電影我不敢說我讀出了全部。
  • 影評 | 《春潮》
    《春潮》這部電影,包含了人性,原生家庭,愛與成長。疼痛且柔軟。看完之後,是令人又慶幸又哀傷的。上一次看郝蕾的電影,是《誤殺》。《春潮》像《誤殺》一樣,是一部看完就非常想寫影評的電影。影片的主要人物,是一個家庭裡的三位女性:姥姥,女兒和孫女。對於她們三位的生活軌跡和關係,我不想用太多的語言去描述,不然就劇透的太多啦。
  • 「八桂」又在哪裡
    說起廣西的別稱「八桂」、簡稱「桂」,估計在你的腦海中,定會泛起這兩個詞:桂林,桂花。一個山水甲天下的地方,一個香飄滿人間的尤物。真的是因為這樣嗎?先秦時期,嶺南為百越之地,由於遠離中原,經濟、文化落後,被稱為「南蠻」。
  • 格桑花電影|| 《春潮》
    電影《春潮》大概是今年最令人期待的一部電影了,主演是郝蕾,實力派演將,影片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一起來具體的了解下!
  • 《春潮》: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我能夠想像到,在導演楊荔鈉的第二部敘事長片《春潮》中,彼此看不順眼的父母和成年子女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有多麼煎熬。 在《春潮》中,三代女性同住在一間狹小的公寓裡。40歲的女記者郭建波(郝蕾飾)平時住在專橫跋扈的母親紀明嵐(金燕玲飾)的家中,同時還與一個年齡只有她一半的女生合住一間宿舍,另外偶爾也會去她關係曖昧的邋遢情人的公寓裡過夜。
  • 《春潮》長春電影節斬獲評委會大獎
    實力主創團隊呈現獨特母女關係 《春潮》入圍多個電影節斬獲佳績《春潮》通過一個祖孫三代的家庭故事,展現一段時代背景下的「原生家庭」之痛。郝蕾和金燕玲憑藉實力派的演技功底,詮釋了郭建波和紀明嵐這對彼此對立、彼此影響,並同時在原生家庭矛盾的漩渦中越陷越深的「中國式母女」,引發觀眾的廣泛共鳴。
  • 《春潮》:以「傻氣」保護內心的童真
    《春潮》於5月17日在愛奇藝線上超前點映。電影中出現了諸多北方元素——方言、習俗與空間等,加之以超現實主義手法對美好、天真與溫暖的追索,一邊看一邊想到了李檣編劇的電影《立春》。《春潮》中的「家」具有社會空間意義,姥姥紀明嵐(金燕玲飾)當年為了改變農村戶籍,與城市戶口的「大流氓」組建家庭。「單純的南方姑娘」不但成功甩掉了第三者的帽子,還利用言語的優勢博得外人同情,以掌握家庭空間中的核心權力。
  • 《春潮》斬獲兩大獎
    由楊荔鈉執導的電影《春潮》斬獲兩項大獎,《我和我的祖國》獲得最佳影片獎。據悉,本屆長春電影節共頒出十項大獎。由楊荔鈉導演的電影《春潮》一舉斬獲最佳導演獎,評委會大獎兩項大獎,成為金鹿獎最大贏家。領獎現場,導演楊荔鈉邀請《春潮》製片人、聯合出品人程青松共同上臺領獎。
  • 《春潮》:關於母親有毒的誤讀
    如臺灣的《血觀音》、《日常對話》,兩地合拍片《相愛相親》,大陸影片《柔情史》、《再見 南屏晚鐘》以及不久前上線的《春潮》。哪怕不以母女關係為主線的《嘉年華》、《送我上青雲》等,也或多或少將「母女關係」拉入到敘事的核心議題中。《春潮》是紀錄片導演楊荔鈉創作的第二部劇情片。
  • 2019唱遊絲路 壯美廣西——廣西「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活動...
    標    題 2019唱遊絲路  壯美廣西——廣西「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   作品 簡介 2019年,為喜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廣西衛視推出的「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
  • 電影《春潮》的母女關係主題探析
    《春潮》是一部女性主義色彩十分濃厚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由楊荔鈉導演,影片以女主角郭建波為主要敘事視角,用祖孫三代女性之間的故事探討了女性世界的一組重要關係——母女關係。圖片來源於電影《春潮》的官微@電影春潮二、破滅的母愛神話與疏離的母女關係
  • 當楊荔鈉郝蕾金燕玲在《春潮》開撕
    前言:由上海羽程影視文化工作室聯合出品,程青松出任製片人、聯合出品人的電影《春潮》(楊荔鈉導演,郝蕾、金燕玲主演)將於5月3日在北影節線上展映。「你和母親的關係,決定你和世界的關係」。《春潮》去年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獲得最佳攝影獎,First青年影展最受觀眾歡迎影片獎。原擬於3月8日在院線公映的計劃因新冠肺炎疫情不得不推遲。
  • 《春潮》:一種可能的女性電影方法論
    《春潮》是導演楊荔鈉繼《春夢》後的「女性三部曲」第二部。楊荔鈉的創作從90年代伊始,她的紀錄片《老頭》曾拿過日本山形、法國真實電影節等大獎,是中國當代紀錄片史中很重要的一位創作者。在拍攝多部紀錄片後,楊荔鈉開始了劇情片的創作。
  • 《春潮》:理想主義和自由主義無立錐之地
    表面上看,《春潮》似乎只是一部小視角的家庭倫理電影。但藉助三代女性的描畫,影片觸及了深遠的歷史內容,也包含了廣闊的現實體察。正因如此,觀看《春潮》總讓我想到同樣執著於發掘歷史創傷的王小帥的《闖入者》。可以說,歷史的幽靈從未遠去,它藏身於一代人的骨髓與血液裡,有的人習焉不察,有的人有意逃避。
  • 《春潮》長春電影節斬獲大獎 演繹「溫暖現實主義」
    在頒獎典禮現場,導演楊荔鈉表示,是長春這一方中國電影的熱土,以及長影出品的無數優秀電影,哺育了自己和《春潮》這部作品,自己未來希望能夠經常「回家看看」,在電影中呈現更多美麗的家鄉人、家鄉事。《春潮》出品人、總製片人李亞平表示,希望《春潮》的成功能夠讓更多人對國產現實主義電影產生信心,並鼓勵更多人關注、支持同類題材影視的出品與製作。
  • 《春潮》:原生家庭決定未來
    電影《春潮》榮獲第二十二屆《春潮》:媽媽,為了報復你,我差點毀了我自己。電影中郭建波有這樣一場夢:夢裡媽媽被幾個身穿手術服、佩帶口罩的身材強壯魁梧的男性強制性的綁起拖走了。儘管媽媽一直在反抗,但只能是發出一些類似驢叫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