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懸疑電影,希區柯克當之無愧是「懸疑大師」,他的作品除了耳熟能詳的《驚魂記》、《西北偏北》、《後窗》外,他的早期作品《貴婦失蹤記》也在影壇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在《貴婦失蹤記》中導演將人物放置在封閉式的火車當中,卻藉助先有的空間進行故事的眼神,使觀者眼中看到了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懸疑性。希區柯克通過鏡頭只間特有的邏輯進行組接,藉助特寫鏡頭製造懸念,將心理世界與現實世界完美結合。憑藉少量的浪漫元素,使觀者與影片人物產生共鳴,共同感知人物的心境。
《貴婦失蹤記》雖然是希區柯克導演的早期作品,卻在當年的紐約影評人協會中獲得了最佳導演獎。《貴婦失蹤記》的橫空出世對希區柯克後期的影視作品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他在《貴婦失蹤記》中對造型塑造、劇作設置、視聽語言的精巧把握,使觀者在觀影期間不斷增強期待視野,在整部作品的劇作中「救貓咪」和「麥高芬」的劇作手法更是被發揮到淋漓盡致,是一部非常成熟的懸疑影片。
希區柯克作為心理懸疑電影的開山人,使恐怖片上升到藝術電影的高度,在《貴婦失蹤記》中呈獻給觀者的電影技巧不僅極具先鋒性和突破性更極度彰顯著導演獨特的個人色彩。在他的影視作品中,既可以看到其他導演的視聽美學還可以看到希區柯克自身的視聽裝修方案,推陳出新,使得《貴婦失蹤記》整體具有獨到的藝術底蘊,雖然是黑白影像卻能抓住觀者的觀影興趣反觀當代影壇中的《雪國列車》、《東方快車謀殺案》等,《貴婦失蹤記》雖沒有華麗的色彩,但在敘事結構等方面都與這些影片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無愧於「技巧百寶箱」的稱號。
正是這樣獨樹一幟的影像風格,嫻熟的視聽裝修方案和邏輯縝密的劇作功底使希區柯克在影壇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其中《貴婦失蹤記》更是後來許多懸疑電影象徵借鑑學習的樣例。因此我將從劇作方式,視聽語言,懸念心理學,對我國國產電影的啟發四個角度和觀者一同走進希區柯克的影像世界,從希區柯克式懸念背後感知影片的藝術價值。
1、精湛的劇作手法,使影片獨具個人色彩
01.麥高芬的劇作手法增加影片懸疑氛圍,提升觀者期待視野
名詞解釋:麥高芬(英文:MacGuffin)電影用語,指在電影中可以推展劇情的物件、人物、或目標,例如一個眾角色爭奪的東西,而關於這個物件、人物、或目標的詳細說明不一定重要,有些作品會有交代,有些作品則不會,只要是對電影中眾角色很重要,可以讓劇情發展即可算是麥高芬。
「麥高芬」作為希區柯克劇作中最有特色的標籤,在《貴婦失蹤記》中也有明確的呈現。整部影片都圍繞著「失蹤的貴婦」展開,但在影片中關於這個貴婦是做什麼的為什麼會失蹤以及怎麼失蹤的卻沒有做出過多的交代。
在我看來,在希區柯克的影視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會出現「麥高芬」,無論是《西北偏北》中完全不存在的卡普蘭先生還是在《貴婦失蹤記》中 最後才出現的失蹤的貴婦,都是希區柯克在劇作中的麥高芬。麥高芬的存在宛如影片劇作中的針線可以緊密的縫合起影片中零零散散的各種懸念,是影片最後以完整的一個懸念呈現在觀者面前,這一劇作手法的使用不僅提高了故事的完整性也加強了影片節奏的緊湊性,提升了觀者的觀影興趣。「麥高芬」的出現也成為了好萊塢式電影劇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一手法也被廣泛使用,最經典的影視作品便是大眾皆知的《魔戒》,希區柯克的「麥高芬」為電影劇作的裡程碑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也使《貴婦失蹤記》成為了電影史上不可磨滅的影視作品之一。
02.延宕的劇作手法展現希區柯克式懸念的獨到魅力
名詞解釋:延宕戲劇用語,指在尖銳的衝突和緊張的劇情進展中,作者利用矛盾諸方各種條件和因素,以副線上的某一情節或穿插性場面,使衝突和戲劇情勢受到抑制或幹擾,出現暫時的表面的緩和,實際上卻更加強了衝突的尖銳性和情節的緊張性,加強了觀眾的期待心理。
延宕的劇作手法也使希區柯克導演最拿手的表現手法之一,在《貴婦失蹤記》中也有初步的實驗性影像的呈現,比如在影片進行到四分之三使,兩位主角去車廂中搜索馬戲團團長的道具時卻不慎被團長發現,一番打鬥下,兩人把團長關在了一個木箱裡。
在我看來,這段打鬥的戲劇段落便是希區柯克導演對延宕這一劇作手法的初步嘗試。導演僅僅用了5分鐘卻使時間得到了很好的延展,兩人坐在木箱上對話的時間不斷拉長他們坐在的木箱上是馬戲團團長熟悉的道具,他們不知道但在觀者眼中卻十分明了,那個木箱就和剛剛對峙使的柜子一般,極有可能有兩個門。由此使影片在觀者心中產生了無限的懸念與緊張感,使觀者從心理層面感知的時間流逝的越來越快,影片中兩人對話時間越來越長,但觀者卻擔心著這個「兇手」什麼時候從他們背後跑出來對他們造成威脅,極大的縮短了觀者的心理時間。使影片懸念的特色發揮到了極致,緊緊的抓著觀者的眼球。
2、懸念式的視聽裝修方案,藉助鏡頭語言使影片營造出緊張氛圍
01.利用鏡頭組接組成視點鏡頭營造緊張感
在《貴婦失蹤記》中,希區柯克利用鏡頭組接的方式完美的烘託出當時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主人公當時的情緒,是希區柯克故意引導觀者經歷電影人物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的主要視聽方案。常常通過「人物看—被看物體—反應鏡頭」組接而成,使觀者產生了強烈的觀影興趣。
例如在影片中,當處理女主公坐在窗邊與男主閒聊這一戲劇段落時,導演便運用了這一經典的鏡頭組接方式使觀者產生了不同程度上的情緒起伏。
在我看來在這場戲劇段落中,希區柯克導演對鏡頭組接與段落節奏的把握是非常精湛的,首先導演利用看鏡頭對觀者進行了故意引導,觀者隨著女主人公的視線意識到了畫面外有使主人公情緒波動的危險體或者有吸引到主人公的吸引源,導致觀者有了想看下去的意願,巧妙的構成了一種懸念。接下來導演以快切的方式使觀者看到「危險體」,這種主觀鏡頭的切入使影片縮短了人物與觀者的距離,觀者看清主人公所看到的「危險體」後繼而產生了觀影興趣:接下來主人公會是什麼反應。導演也精準的把握了觀者的觀影心情以近景的方式給出了主人公的反應鏡頭,接著循環往復直至威脅消失。正是這樣巧妙的鏡頭組接方式,使影片中緊張的氛圍迸發而出,營造了強烈的懸念。
02.特寫鏡頭的運用使影片增添緊張感
在《貴婦失蹤記》中特寫鏡頭的運用更是影片的點睛之筆,完美的烘託出影片的緊張氛圍,也使這樣的組接方式成為現當代電影人爭相效仿的樣例。
例如在影片故事發生到三分之二時,主人公順著線索找到了馬戲團道具陳列的車廂,眼看快要找到了重要的線索,此時畫面被導演切成了一雙緩慢降下的大手。
在我看來這樣的組接方式是希區柯克誘導觀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他通過特寫鏡頭的組接,讓觀者提前看到了主人公所不知道的危險,使觀者為主人公的危險所擔憂,同時也為觀者在後面面對主人公驚悚的情緒做足了注意力的準備使影片增添無限的緊張感。
3、佛洛依德式心理懸念的營造使影片上升到心理學層面
01.營造先天恐懼烘託緊張氛圍
佛洛依德在書中寫到:「處於平衡和安靜狀態的人們總是需要一種刺激來打破死氣沉沉和百無聊賴,使身體進入一種非平衡的運動狀態,這種刺激必須是種愉快的體驗,而非痛苦的折磨。
」我認為,希區柯克無愧於「電影心理家」這一稱號,在他的早期作品《貴婦失蹤記》中更是將佛洛依德的心理學理論發揮到極致。他憑藉觀者的觀影心情,藉助影像手段、故事劇情等使觀者在觀影過程中擁有這種不平衡的心理狀態,將主人公常常放置在生死之間,從而藉助觀者天生具備的恐懼情緒刺激觀者產生對影片的認同感。
02.角色認同使影片具有得天獨厚的吸引力
在《貴婦失蹤記》中,希區柯克通過架構真實的空間造型使觀者身臨其境,本能的聯想到自身的生活狀態。在影片中處處可以看到生活的小細節,故事也並非想像虛構的,都是在遵循生活邏輯的基礎之上所發生展開。這樣便使觀者在觀影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思考問題,產生對角色的認同感。
4、希區柯克懸疑電影對我國國產懸疑電影的啟發
希區柯克作為心理懸疑電影的先鋒者,早期作品《貴婦失蹤記》便已經產生了得天獨厚的個人影像風格,影片中,電影技巧背後的劇作功底,畫面娛樂性以及對社會的批判性在心理懸疑電影中都佔據著數一數二的地位,也對國產懸疑電影創作有著十分充足的啟發。在我看來我國的國產懸念電影首先在劇作方面沒有縝密的邏輯性,懸念設置漏洞百出,使影片在故事上便出現了許多漏洞。其次我國的心理懸念電影主題缺乏思想與內涵,多數影片對人性與社會問題都沒有比較深入的關注。最後我國心理懸疑電影內容十分單一,《筆仙》等影視作品甚至直接抄襲日本的電影。這樣的處理方式也是我國心理懸疑電影發展的阻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