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通滬鐵路太倉南站啟用。通滬鐵路跨江而來,不僅給江蘇太倉增加了一條地理意義上的高速通道,還將帶動太倉進一步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進程,加快太倉朝「現代田園城、幸福金太倉」總目標前進。
對標上海全方位融入
通滬鐵路在太倉設立了3個站點:太倉港(貨運)、太倉南站(客貨)和太倉站(客運)。太倉有了城市新名片「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這既是地理上的概念,又體現了太倉這座城市抓住機遇,對標上海、全方位融入上海的決心和信心。
融入上海,實現同城效應,交通對接是先決條件。太倉南站站長王學明介紹,該站設2個站臺、5條線路,最多可聚集旅客1000人,通滬鐵路開通後日均發送旅客在800人左右。
接下來,隨著南沿江鐵路太倉段建設的完工、上海嘉閔線和蘇錫常城際鐵路的延伸,太倉將逐步形成「5+1」的鐵路網絡,成為江蘇進入上海的又一重要樞紐門戶城市。
太倉市委宣傳部部長趙建初是土生土長的太倉人,「一過晚上9點,太倉市區街上就基本沒有人了,店鋪也開始打烊。這樣的氛圍,怎麼樣才能留住上海人呢?高鐵來了,旅遊文化產業結構升級也是勢如破竹。」
在太倉南站正對面,一個總投資400億元、佔地1800畝的復遊城項目正成為助推太倉服務業向高品質轉型的有力推手。該項目規劃有阿爾卑斯雪世界、紅魔體育公園兩大核心旅遊版塊,同時配套了五星級酒店、歐風街等商業設施;雙語學校、鄰裡中心、智慧公寓等生活版塊也已規劃完畢。2023年正式運營後,單日最高可容納遊客10萬人次。
高鐵14分鐘到上海,將加快太倉「全域旅遊」的腳步。「我們要迎接更多上海客人,不僅要在服務上做精做細,還要做出特色。」太倉市市長汪香元說,「高鐵給太倉在地理位置上增加了一條加速跑道,太倉人的思想也要到這條高鐵上去跑一跑。我們不僅希望高鐵帶來產業和技術,更希望高鐵能帶來思想的碰撞、信息的傳遞、理念的交匯。」
產業定位更鮮明
既要融入上海,又要與上海差異化發展。通滬鐵路開通,太倉人既興奮又清醒。
進一步做強做大自己的特色產業,瞄準高新技術產業鏈,大力扶持發展高端製造、精密儀器、生物醫藥等產業,與上海互補共進、互利共享,這是太倉的產業定位。
太倉是有名的「德企之鄉」,現有規模以上德企338家,佔到全國10%的份額。
卓能電子(太倉)有限公司2004年從德國巴伐利亞來到太倉,佔地45畝,有員工504人,該公司生產的產品有1200多種,來自全世界60多家客戶,其中有小到一個指甲蓋的電子元器件,也有高達2米的集成模塊,有些產品一年只需做一個,頻率高的產品一年也就生產幾萬件,一般的企業很難在這些複雜的要求下盈利且發展。
「公司特有的『柔性生產線』和精細化管理確保滿足不同客戶的不同要求,同時獲得可觀利潤。」該公司電子事業部運營總監錢昀介紹,2019年,該公司總產值突破1.07億歐元(約合人民幣8.4億元),其中,產值很重要的一塊來自中國高鐵運營部門的訂單。
為讓更多的像卓能電子一樣的優質產業集聚到太倉,太倉市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大招」,釋放更強吸引力。為此,太倉進一步梳理工業項目審批流程,優化全鏈審批程序,企業開辦、公章刻制、銀行開戶、稅務登記等事項一次推送、並聯辦結,將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0.5天。針對重點項目,更是確定了各事項辦理流程的時間節點清單,提供靠前式服務,從「企業跑」轉向「政府跑」。
在疫情常態化防控的形勢下,已於2019年籤約的123個重點項目100%開工,投資到帳率超過60%。而像卓能電子這樣「小而精」的外資企業,通過線上、視頻等交流對話方式,1至6月份太倉又引進了11家,平均投資額均在1億美元以上。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聚集。其中,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和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的開建最令人期待。
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設有智造生態、人工智慧與先進計算科技、產金融合、智慧機器人、物聯網、文化科技等6個學院,2019年已經啟動首批本科生招生。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2018年已經啟動本科生招生工作,預計明年秋季一期工程建成投用後,當年能實現在校學生3400人,到2027年實現在校學生總數10000人以上。
(本報記者 蘇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