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地區瘟神與王爺信仰

2021-01-10 海峽之聲網

 

    (出《海峽文化講堂》欄目曲)

  聽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聽海峽之聲閩南話廣播《海峽文化講堂》節目,我是冬冬。

  配樂廣告:王爺信仰是臺灣影響很大的民間信仰,特別是在臺灣南部特別盛行,俗語有:「南王爺、中媽祖」說法,還有「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諺語。據1981年調查,臺灣的王爺廟,共有753座,廟宇數量均全臺之冠。

  王爺信仰在臺灣迅速傳播是在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隨著漢人的增多,各種神廟包括瘟神廟被相繼建立。清朝統一臺灣後,王爺信仰隨著移民開發臺灣的足跡向臺中臺北、臺東方向傳播。

  那麼,臺灣的王爺信仰的起源地又是在哪裡?臺灣的王爺信仰和閩南的「送王船」習俗有什麼關係?

  《海峽文化講堂》邀請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教授、福建省五緣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林國平,推出十集廣播專題節目《閩臺神緣》,今天播出第五集《閩臺地區瘟神與王爺信仰》。

  2010年11月11日至16日我應邀參加在臺南成大會館召開「神明信仰與超度文化」兩岸學術論壇,會議之餘,我和溫州大學的林亦修教授到南鯤鯓代天府考察,碰巧遇到南鯤鯓廟正在舉行隆重的祭典,祈求鹽業生產順利興旺和四境平安。那天,來祭拜的信眾人山人海,地方政府還組織各種商品促銷和推介活動。我們在那裡呆了一整天,留下深刻的影響。

  南鯤鯓代天府位於臺南市北門區鯤江裡,為全臺規模最大的廟宇建築之一,供奉的主神是五府千歲。所謂「五府千歲」就是王爺信仰。相傳在明朝末年,有一隻王船漂流至北門南鯤鯓沙汕附近,船上供奉著李、池、吳、朱、範五府王爺和中軍府神像,當地漁民認為五府千歲與這裡有緣,就建草寮供奉。傳說五府千歲非常靈驗,清朝初年當地信徒倡議建廟,於1662年(康熙元年)落成,稱為「南鯤鯓廟」,又呼為「開基廟」。後來,南鯤鯓沙汕被海水淹沒,居民就在北門地區槺榔山建廟,規模不斷擴大,不但成為臺灣最大的廟宇建築之一,而且還被奉為臺灣王爺的總廟。

  王爺信仰是臺灣影響很大的民間信仰,特別是在臺灣南部特別盛行,與臺灣中部的媽祖信仰並稱,俗語有:「南王爺、中媽祖」說法,還有「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諺語。據1981年調查,臺灣的王爺廟,共有753座,廟宇數量居全臺之冠,從中可以看到王爺信仰在臺灣的巨大影響。

  在古代,「王爺」又稱「千歲」的主要職能是「代天巡狩、燮理陰陽」,就是王爺代表天帝巡察人間善惡,並為百姓驅除一切瘟疫與邪惡,傳說他們帶有尚方寶劍,可以先斬後奏,所以臺灣供奉王爺之廟最多名稱為「代天府」,王爺出巡則亦稱為「代天巡狩」。過去的百姓,都把王爺看做是瘟神,而加以崇拜,一般三年舉行一次大型的祭典,遇到瘟疫流行,往往要請出王爺神像巡遊,驅趕瘟鬼,並舉行送王船儀式等。

  臺灣的「王爺」多冠以姓氏,常見的有趙、康、溫、馬、蕭、朱、邢、李、池、吳、範、姚、金、吉、玉、嶽、魏、雷、郭、伍、羅、白、紀、張、許、蔡、沈、餘、潘、陳、包、薛、劉、黃、林、楊、徐、田、盧、譚、封、何、葉、方、高、鄭、狄、章、耿、王、楚、魯、齊、越、龍、殷、莫、姜、鍾、韓、沐、虞、蘇、宋、駱、韋、歐、沈、廉、侯、周、萬、萍、瓊等一百餘姓王爺。王爺廟供奉三尊王爺塑像的通常稱「三王府」,供奉四尊王爺塑像的稱「四王府」,供奉五尊王爺塑像的稱「五王府」。

  在臺灣,為什麼這麼多人信仰瘟神王爺?這個問題說來話就長了。

  在古代,「瘟」又稱「瘟疫」、「癘疫」等,用今天的醫學術語來說就是急性傳染病之總稱,包括鼠疫、霍亂、瘧疾等病症。古人認為,瘟疫流行,是瘟神、疫鬼作祟的結果。王充在《論衡》中記載了疫鬼的傳說,說顓頊氏有三個兒子,死去後變成疫鬼,一人居江水,是為瘧鬼;一人居若水,是為魍魎鬼;一人居宮室及陰暗骯髒的地方,專門驚嚇小孩。早在西周時期,百姓就對疫鬼產生極大的恐懼,經常要舉行「大儺」儀式,驅逐疫鬼,所以瘟神信仰由來已久。

  臺灣開發較遲,這裡氣候溫暖潮溼,瘟疫經常流傳,一向被視為瘴癘之區。明清時期,閩人大批移民臺灣,由於水土不服,瘟疫大作,病者十之八九,死者甚多。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僅在臺灣半年時間,便染上熱疾,不治身亡。其駐守雞籠山的將士,在康熙二十一年三月的瘟疫流行中,死者過半。直至清代後期和民國時期,臺灣的瘟疫仍時常發生,有關方志記載的大瘟疫尚有二十多次,死亡人數以萬計,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高雄地區鼠疫,死亡人數就有3673人。在這樣特殊的環境下,臺灣民眾談瘟色變,只能聽天由命,希望神祗庇佑,逢兇化吉,瘟神信仰便在臺灣迅速發展。

  臺灣的王爺信仰可以追溯到荷據臺灣時期,據《諸羅縣誌》記載:荷蘭殖民者有一次在海上夜遇隨風漂流的王爺船,懷疑是賊船,便開炮轟擊,但見此船飄忽不定,左右躲閃,怎麼也打不中。待天明,才看清楚滿船皆是神像,眾人害怕極了,沒過幾天,患瘟疫死亡的超過半數。

  王爺信仰在臺灣迅速傳播是在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隨著漢人的增多,各種神廟包括瘟神廟被相繼建立。

  康熙二十二年,清朝統一臺灣後,王爺信仰隨著移民開發臺灣的足跡向臺中臺北、臺東方向傳播,至乾隆末年,臺灣省共建有大小王爺廟近百座。乾隆之後,王爺信仰長盛不衰,影響越來越大,成為臺灣影響最大的民間信仰之一。據民國七年統計,臺灣省共有王爺廟453座,其中臺北21座,宜蘭3座,桃園3座,新竹34座,臺中97座,南投9座,嘉義120座,臺南103座,澎湖44座。民國七年以後,臺灣的王爺廟的數量劇增,至民國二十三年,臺灣有王爺廟550座,1960年增至730座,1981年又增加到753座,廟宇數量均全臺之冠。

  在臺灣,王爺不僅為漢族同胞所崇奉,甚至山地同胞也崇拜王爺。北投有個地方舊稱「蕃仔厝」,從前居住的都是平埔族的分支――凱達格蘭族的潘姓山胞,他們信奉的守護神是「蕃仔王爺」。相傳二百年前,有一平埔族同胞在海邊撿到一尊神像,帶回家中奉祀,由於十分靈驗,所以香火延續至今。另一說則謂此王爺是福建漳浦五甲尾池府王爺的分身,當地居民奉其為防疫醫病的神明。

  主持人:聽眾朋友,你現在收聽的是海峽之聲閩南話廣播《海峽文化講堂》節目。《海峽文化講堂》是一檔25分鐘專家講座節目,收聽頻率是中波783千赫,短波6115千赫,廈門及金門地區還可以通過調頻979收聽。

  聽眾朋友您也可以通過網絡來進行收聽。登錄海峽之聲廣播電臺網站:www.vos.com.cn,在網站首頁的右上角有一個小小的「在線廣播」面板,你直接點擊「783閩南話廣播」這個欄目就可以在線收聽了。

  主持人:聽眾朋友,閩南的許多王爺廟都有定時送「王爺船」的習俗,泉州南門的富美宮被稱為閩臺王爺的總廟,在富美宮的不遠處,過去有一處專門製作王爺船的工廠,王爺船相當堅固,不容易被海浪打破,據傳,在歷史上從泉州富美宮送走的王爺船就有近百艘。臺灣的很多王爺廟就是通過閩南「送王船」習俗,從福建分靈到臺灣。

  下面繼續來聽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教授、福建省五緣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林國平的介紹。

  臺灣瘟神的職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而變化,臺灣著名學者劉枝萬先生在《臺灣之瘟神信仰》一文中認為民間信仰中的「瘟神」主要有著六個階段的演化過程:

  第一階段:瘟神的原始形態是死於瘟疫之厲鬼,因此在此階段之「瘟神」是散瘟殃民之「厲鬼」。

  第二階段:瘟神取締疫鬼、除暴安良之神,即邪惡疫鬼受封或被祭祀後,變為瘟部正神,故其行瘟對象勢必有所選擇,不得任意作祟殃民。人民對「瘟神」之觀念,漸由「疫鬼本身」之原始形態蛻變為「疫鬼之管理者」,而賦與「代天巡狩」之瘟王銜稱,俾到處稽查、戢止疫厲。

  第三階段:保護航海平安之海神功能,從而變成漁村之守護神,遂為祈求漁獲增多之對象。

  第四階段:瘟神成為「醫神」。蓋由驅瘟逐疫之功能,再進一步,為適應人民之需求,便是醫治病患,順理成章。

  第五階段:瘟神成為「保境安民之神」。因瘟神有著代天巡狩,司掌驅瘟之功能,迨莊社奠定基礎,被奉為一莊或數莊之守護神。

  第六階段:瘟神成為「萬能之神」。質言之,即由保境安民之神再進一步,而成為「土地神」(保境安民之神雖亦有一種土地神之性格,但其立場不甚堅強)。人民對其需求,無所不至,目的在於「禳災植福」,即視為賜與一般幸福,俾能安居樂業之福神。而其項目繁多,五穀豐登,均傳靈驗。

  那麼,臺灣的王爺信仰的起源地又是在哪裡?

  我們以前說過,閩臺神緣的主要形式除了分靈、分香之外,還有漂流。就是在端午節前後,福建一些宮廟為了驅逐瘟疫,將神像安放在與真船一樣的「王爺船」上,舉行儀式後,讓它在海上隨風漂流,有的「王爺船」隨風漂流到臺灣,即誠惶誠恐地為其立廟,加以頂禮膜拜。如臺灣臺中縣大安港和安宮,便是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四月二十二日清晨,因一艘長二丈二尺的王爺船停靠於此而建造的。剛才談到的南鯤鯓民眾在海邊看到的擱淺的王爺船和山胞拾到神像,就是從福建漂流去的。

  閩南的許多王爺廟都有定時送「王爺船」的習俗,泉州南門的富美宮被稱為閩臺王爺的總廟,在富美宮的不遠處,過去有一處專門製作王爺船的工廠,王爺船相當堅固,不容易被海浪打破,據傳,在歷史上從泉州富美宮送走的王爺船就有近百艘,嘉義縣東石港先天宮內,至今仍保存著一艘民國十四年從富美宮放出的王爺船。又如高雄市旗津區天鳳宮的吳王爺來自晉江潘徑鄉,鳳山市北辰宮的巫王爺來自莆田南天宮,臺南縣將軍鄉保濟宮的池王爺、福安宮的吳王爺分別來自晉江大崙村和泉州錫坑村,臺南縣歸仁鄉永豐代天府的池王爺來自同安的馬巷,嘉義縣東石鄉連天宮的何王爺來自晉江的白石堡,雲林縣麥寮鄉鎮西宮的蕭王爺來自晉江磁灶富美村,雲林縣水裡港福順宮的朱、李、池三王爺來自漳浦南門外京仔社,嘉義縣太保鄉玉賢宮的黃、吳、李三王爺來自平和縣古坑社,等等。總之,臺灣所奉祀的王爺神大多來自閩南。

  自古以來,臺灣的王爺信徒認定王爺的根在閩南,不畏艱難險阻,以能到閩南祖廟進香謁祖為幸事。1988年以來,臺灣各地先後到泉州富美宮進香謁祖的宮廟就有雲林縣的聚寶宮、集安宮、聚保宮、泰安宮,新竹縣南密裡富美宮、塹港富美宮、東隆宮、鎮安宮三王府,嘉義縣東石港先天宮、北門口先天宮、樸子鎮鎮安宮、嶺兜武聖殿,臺中市大安港和安宮、梧棲富美宮、聖明壇、文興宮、聚善宮,彰化縣白沙坑富美宮,苗慄縣吉興宮、後龍港合興宮七王府,臺南縣金唐殿,高雄市先天宮,臺北縣三重市靈聖宮、新莊丹鳳擎天府、板橋妙雲宮、北巡宮、興安宮、代天府、慈德宮,新莊鎮安壇、樹林鎮五府王爺千歲宮等等數十座。1991年10月,高雄市數十名蕭太傅信徒特意乘小船跨越海峽直達富美宮進香,其誠可嘉!

  配樂廣告:土地公在臺灣也被稱為福德正神。雖然是諸神中最低級的小神,土地公在海峽的民間卻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是海峽兩岸廟宇最多、信仰最廣、影響最大的神靈之一。

  關於土地公有什麼樣的傳說故事?為什麼土地公神階雖然很低,在閩臺民間卻有那麼大的影響力?閩臺土地公信仰和人類生存的根本土地、和人們的衣食住行有什麼樣的關係?

  海峽文化講堂》邀請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教授、福建省五緣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林國平,推出十集廣播專題節目《閩臺神緣》,下期節目將播出第六集《海峽兩岸信仰最廣的神靈土地公》。

  主持人:好了,聽眾朋友,今天的《海峽文化講堂》節目就為您安排到這裡。主持冬冬代表責任編輯德展、監製進德在福建福州感謝您的收聽,再會!

  

相關焦點

  • 閩臺地區的「蘇王爺」信仰文化:被誤認為瘟神的海上保護神
    有清一代,閩臺地區迎來了大發展,大量福建鄉民移入臺灣,這些背井離鄉的先民,不僅帶著全部家當細軟、先進的生產技術、對未來生活的希望,同時,他們也帶去了鄉土信仰。閩地的鄉土信仰,很快在臺灣變成了「王爺」信仰,這種民間信仰通常以「送瘟神」及「王船祭祀」等最為民眾所知。
  • 古代瘟神長啥樣?西王母缺少仙女範兒,大黑天神挺像印度溼婆
    在這種情況下,古人往往將瘟疫因何而起、如何而滅簡單地歸為鬼神作祟,這就產生了瘟神信仰。古人認為瘟神能夠統率散布瘟疫的疫鬼,既能造成瘟疫懲戒人間,又能收回成命,重置太平,進而產生了對於瘟神的信仰崇拜和祭祀儀式。
  • 台州民間送瘟神習俗:瘟廟尋跡與瘟神傳說
    道教和民間信仰中都存在的瘟神,便是行使、收攝瘟疫的使者,護佑健康的神祇。舊時,瘟廟原本並不多,特別是依然保留著的則在國內非常少見。坐落於黃巖區孔廟學前巷南面,尚書坊西側的瘟廟,為亞字形合院建築,廟門臨街朝東。瘟廟始建年代不詳,原屬道教場所,專供瘟司大神。清道光三年(1823),神殿後面改建佛殿,形成前道後佛的格局延續至今。
  • 深滬華峰村民俗文化節開幕 看民俗文化 憶王爺信仰
    晉江新聞網6月10日訊 近日,晉江市深滬鎮華峰村舉辦第一屆「鎮海風情閩臺王爺民俗文化節」,活動以「回鄉謁祖」為主題,吸引了眾多海內外進香團回鄉祭祖,於鎮海宮共慶新代巡祖誕辰,共享傳統民俗風情。  當天早上8時左右,原本寂靜的華峰村因一群海內外進香團的到來變得沸騰起來。
  • 閩臺「王爺總館」 在泉州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送王船」民俗活動在泉流傳久遠,其中泉郡富美宮被譽為閩臺「王爺總館」。 在申報過程中,泉州鯉城區泉郡富美宮和臨江街道新橋社區居民委員會、晉江市深滬鎮鎮海宮董事會等作為該項目相關社區組織或代表,為此次成功申報作出了重要貢獻。 □本報記者 陳智勇 流傳久遠 清代泉州王船漂至臺灣 「泉州民間王爺崇拜由來已久,泉郡富美宮被譽為閩南和臺灣『王爺總館』。」
  • 小時候你有被罵「讓王爺掠去」嗎?什麼叫王爺?祂就是咱閩南民間的佛公!
    轉載請註明轉自刺桐會-刺桐之淚「王爺」,吉祥!小時候調皮,沒少挨阿嬤的罵。而「讓王爺掠去」這句話,是我所知她罵人最狠的一句。問過阿嬤,什麼是「王爺」?她說是「王爺神」,專門捉大鬼小鬼的瘟神王爺。再問具體是誰,沒有了下文。於是我的腦袋瓜子不夠用了——「王爺」捉鬼?!
  • 神明信仰:五王府傳說背後的歷史真實與文化認同
    但是,在民間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背後,卻是兩岸往來歷史真實的一個折射,揭示了兩岸五王爺信仰背後共同的文化認同。   在12日蚶江澈漢五王府重建落成慶典前後,海峽之聲《閩臺走親鄉鎮行》報導組實地走訪了五王府,採訪了相關民眾和專家學者。   在蚶江鎮錦江村,少年時就開始跑海的漁民池強勝船長講述了關於五王府的第一個神話。那是他從小就聽長輩講起的一個傳說。
  • 閩臺拜拜——元宵乞龜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閩臺地區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催生出「愛拼才會贏」這一自強不息的奮鬥冒險精神。回顧千百年來的歷史,在眾多次移民浪潮中,閩臺文化被不斷地融合與塑造,逐漸豐滿了文化內涵,形成了多種多樣、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本期就為大家介紹閩臺地區較為流行的,一種稱為「乞龜」的民俗活動。「龜」自古便被賦予了多種意義。
  • 從「敬畏瘟神」到「驅除疫鬼」
    大多數人對王母娘娘信仰中的長壽內涵並不陌生,她的蟠桃園裡就種有讓人「壽與天齊」的仙桃。可在早期,王母卻是一位有著豹子尾巴和老虎牙齒、頂著一頭蓬亂之發的半人半獸神。西王母神話最早見於《山海經》,《西山經》說她是「司天之厲及五殘」之神,即掌管瘟疫和五刑殘殺的神靈。「天之厲」一詞反映了瘟疫爆發是上天降災的意識。
  • 問道武當:臺灣及東南亞地區的玄天上帝信仰
    自宋真宗封真武為靈應真君之後,真武得到了宋元明三代皇室的尊崇,其信仰迅速遍及全國,香火極盛。入清以後,真武在官方祀典中的地位逐漸衰減,但在民間仍有著極大的影響力。一、信仰概述臺灣地區的真武信仰是由大陸移民傳入的,其中主要是福建移民。
  • 官橋臨江殿慶祝「朱府王爺」聖誕千秋
    提示:點擊上方"炮仔聲真熱鬧"↑免費訂閱本微信公眾號【朱府王爺】
  • 陳黑牛:馬巷池王爺
    池王爺香火鼎盛,分爐遍及閩臺、東南亞,僅臺灣以池王爺為主神的宮廟就有300多座,分布臺灣全島。 馬巷池王宮被兩岸信眾尊為「祖廟」「祖宮」「祖爐」「正爐」,於1991年被確認為廈門市民間信仰對外開放點,是廈門市涉臺文物保護單位。每年農曆6月18日是閩臺兩岸池王爺信仰文化節,這一天,兩岸信眾、各地分爐紛紛來池王宮請火迎神祭拜,拍胸舞、車鼓弄、腰鼓隊、舞龍隊、戲獅隊輪番亮相,幾臺布袋戲分外賣力表演,真是鑼鼓喧天,喜氣洋洋,煞是熱鬧。
  • 池府王爺之發祥地,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省廈門元威殿
    馬巷元威殿是池府王爺之發祥地,俗稱"正爐"、"祖爐"或"總爐"。1991年被列為廈門市民間信仰對外開放點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公布為廈門市第一批涉臺文物古蹟。 池府王爺之發祥地,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省廈門元威殿1995年重修及拓建。殿宇坐西朝東,系硬山布瓦頂磚木結構,分前後兩殿,面寬7.95米,進深15.1米。該殿系閩臺地區池府王爺的開基祖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