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信仰:五王府傳說背後的歷史真實與文化認同

2021-01-10 海峽之聲網

  (海峽之聲記者黃德展 黃偉華石獅蚶江報導)「當初是在多少年之前,誰也說不清了。」這是曾經風靡臺灣的青春小說《未央歌》的第一句。這句話剛好可以用來形容石獅市蚶江鎮澈漢五王府的許多歷史傳說。但是,在民間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背後,卻是兩岸往來歷史真實的一個折射,揭示了兩岸五王爺信仰背後共同的文化認同。

  在12日蚶江澈漢五王府重建落成慶典前後,海峽之聲《閩臺走親鄉鎮行》報導組實地走訪了五王府,採訪了相關民眾和專家學者。

  在蚶江鎮錦江村,少年時就開始跑海的漁民池強勝船長講述了關於五王府的第一個神話。那是他從小就聽長輩講起的一個傳說。相傳,蚶江與鹿港對渡不久,一隻鹿港商船在蚶江卸貨之後,在返回臺灣的途中遇上大霧,得到蚶江「五王爺」親駕神船「金再興」導航,使鹿港商船平安返回。鹿港商船返回臺灣後就到大陸調查,最終發現只有在蚶江澈漢五王府才有一艘叫「金再興」的王爺船。

  這個近乎神話的傳說,能夠在兩岸口耳相傳,得到信眾普遍的信仰,更多是因為蚶江與鹿港對渡的歷史真實。蚶江澈漢五王府位於蚶江鎮後垵澳,相傳始建於元代,由錦江航海家凌恢甫創建。民間傳說與事實之間難免存在差異,蚶江五王府元代建廟的真實性也難以考證,但是傳說傳遞出的信息與元代蚶江海外交通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清代乾隆年間,因為蚶江與臺灣商貿興起,原先奉祀在打鐵間的紀、楊、溫、答、李五府王爺演變成後垵澳的航海保護神。當年的打鐵間,目前已經建成石獅市閩臺對渡文化館。五王府所在地古地名叫「打鐵巷口」,因為蚶江與鹿港海上貿易的日益興盛,後垵澳一帶船舶雲集,航海業的發展帶動造船業與船舶維修業的興起,當時來自泉州惠安、仙遊一帶的鐵匠聚居在後垵澳,專門打造船錨等船舶鐵具,他們的生產車間被稱為「打鐵間」。

  為了祈求外出謀生平安順利,鐵匠們帶來了家鄉的保護神「五府王爺」,這就是蚶江五王府王爺信仰的起源。由於五王府最早由鐵匠傳入,為了紀念這段歷史,就取了「鐵漢」二字作為五王府的廟名,稱為「鐵漢五王府」。後來,「鐵漢」又慢慢諧音美化為「澈漢」,全稱「澈漢五王府」。

  關於五王府的第二個傳說,也與蚶江與鹿港對渡的海上貿易有關。蚶江鎮文化站站長林文裕介紹,五王府裡,不但有紀、楊、溫、答、李五位王爺,還有一位來自鹿港奉天宮的蘇王爺。文史人員曾經到蚶江一帶調查,村中的長者說,五王府自清代起就奉祀蘇王爺香火,誕辰為農曆四月十二。故老相傳,蘇王爺是從鹿港「坐船來的」。

  石獅市博物館館長李國宏說,從蘇王爺信仰這個角度,鹿港奉天宮是蚶江五王府蘇王爺信仰的「祖源」(祖廟)。但是,從五王爺信仰的角度,蚶江五王府又是鹿港奉天宮的「祖源」(祖廟)。因為在鹿港奉天宮內同時也供奉著蚶江的五王爺。《鹿港奉天宮志》記載了這樣一個傳說。

  自鹿港奉天宮蘇王爺到蚶江五王府作客不久,就同時託夢給奉天宮的幾位執事,說在蚶江受到五位王爺熱情款待,也想邀請五位王爺到鹿港作客,希望擇日把五王爺神像請到鹿港奉天宮。執事人員第二天到海濱,正好發現一艘來自蚶江的商船供奉著五王爺,就重金買下恭請到鹿港奉天宮供奉。目前,蚶江五王爺仍然是鹿港奉天宮的配祀神明,受到臺灣信眾的崇拜。

  石獅市博物館館長李國宏認為,這樣頻繁而直接的兩岸民間信仰互動,恰恰說明兩岸之間一種特殊的關係,閩臺民間信仰文化的核心是文化認同,正因為兩岸中國人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有一種共同的信仰和認同,正因為兩岸有這樣的共同文化基因,大陸的神明才會頻繁而直接地傳入臺灣。

  歷史上,隨著兩岸商貿的發展,隨著福建移民不斷遷徙臺灣,閩南民間信仰先後傳入福建各地。各式各樣關於故鄉神明的傳說,不僅是臺灣移民思念故鄉的精神寄託,也是兩岸關係的歷史見證。

  1784年,開放蚶江與鹿港貿易對渡,蚶江澈漢五王府信仰從王爺信仰演變為海神信仰,並隨著商貿與移民傳播到臺灣。1994年,蚶江澈漢五王府重建,臺胞林為興捐資並撰贈「閩臺同根」匾額。2014年2月12日,經兩岸信眾倡議捐資,蚶江澈漢五王府舉行重建落成慶典,100多名臺灣信眾參加了活動。

相關焦點

  • 閩臺地區瘟神與王爺信仰
    《海峽文化講堂》邀請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教授、福建省五緣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林國平,推出十集廣播專題節目《閩臺神緣》,今天播出第五集《閩臺地區瘟神與王爺信仰》。  2010年11月11日至16日我應邀參加在臺南成大會館召開「神明信仰與超度文化」兩岸學術論壇,會議之餘,我和溫州大學的林亦修教授到南鯤鯓代天府考察,碰巧遇到南鯤鯓廟正在舉行隆重的祭典,祈求鹽業生產順利興旺和四境平安。那天,來祭拜的信眾人山人海,地方政府還組織各種商品促銷和推介活動。我們在那裡呆了一整天,留下深刻的影響。
  • 民間信仰和一尊尊「神明」映照下的共同家園
    如果說,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態,都是在一定的自然和社會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那麼,閩南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民間信仰更是如此。無論是媽祖、關帝、保生大帝、王爺,還是田都元帥、九龍三公等,這一尊尊「神明」,支撐起的是一個世界閩南人的精神家園。  戲神田都元帥「很忙」  「家住泉州府,一生愛鑼鼓。有人攀請我,登臺舞一舞。」
  • 清代古建築孚王府的歷史故事
    清代王府大多建在北京東西兩城,據統計,清朝有親王、郡王封號的皇子將近70個,而北京城內的王府只有40個左右,其中恭王府的知名度最高。今天我們要來說的是孚王府,是北京第二座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的王府,位於朝陽門內大街路北137號。
  • 祝福與敬畏:明朝香客的「文化苦旅」,隱藏著怎樣的神明崇拜?
    正如明代小說中所述的,香客是以朝拜神明為主要目的。為了表達自己對神靈的虔誠,許多香客不遠千裡,去朝拜寺廟中的尊神。在這漫漫長的旅途中,香客走出了自己的「文化苦旅」,也走出了明代的神明崇拜精神。在明代的社會歷史中,香客與神明崇拜,有著怎樣的聯繫與趣文,這便要去追尋這段「文化苦旅」。
  • ​【推薦】儒臣與神明之際——漫話蕭望之及蕭太傅信仰 | ​陳彥軍
    乾隆二十三年(1758)泉州因旱災造成饑荒,仙遊「大旱,鬥米二百餘錢」。直至浙江平陽海運大米船隻迭至,米價才稍漸趨平。在缺乏現代醫療衛生保障的時代,頻繁的天災人禍,導致財產損失,疾疫流行,威脅人們的生活和生命。這種情況下,各種民間信仰尤其得到催發,成了社會有機體維持的必要組成部分,發揮功能,調節著泉州社會有序運轉。王爺信仰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
  • 淺析《權力的遊戲》中的神明信仰
    維斯特洛大陸究竟有多少神明信仰?今天就來為大家著重介紹劇中三位主要神明:七神,光之王和千面之神。>代表人物:大麻雀(總主教)歷史:七神信仰是在六千年以前被安達爾人從東方的大陸帶到維斯特洛的三位一體關係圖俗例: 七神信仰和七大王國的司法制度與文化融合到了一起。
  • 伯利恆之星的傳說是真實存在的嗎?
    文章介紹了聖誕節傳說中的一個重要故事的天文科學解釋,並講述了關於行星會合、彗星以及恆星爆炸的古代佔星者的寓意和現代科學的天文學解釋。基督教徒認為,存在過一顆星星,預示著他們救世主的誕生。他們經常將其描繪成類似於盧瑟福天文臺VY Canis Majoris的這張照片。
  • 道教小知識: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神靈一直在我們身邊!
    人們常說「舉頭三尺有神明」,用來告誡世人莫作惡,人在做,天在看,神明會記錄你的一言一行。其實,這一說法並非是沒有根據的,事實上,在道教傳說中,我們的身邊始終存在著神明。本文我們就來說一說存在於我們身邊的神明。1. 灶王神灶王神又稱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是玉帝親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 冬雷震震雷打雪傳說背後的鬼神信仰
    昨晚朋友圈刷屏的先是雨,後是雪,今早起來,看到「雷打雪」被刷爆了朋友圈,一段段關於正月打雷的格言和傳說被貼出來,不免讓人浮想聯翩。
  • 文曲星就是文昌帝君,一文看懂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廣泛的文昌信仰
    【文昌帝君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神】「文昌帝君」,俗稱「文曲星」,是中國史上信仰最為廣泛,影響最為深遠的神。他主宰人間功名利祿、文運科名,被廣大文人儒士所崇拜。既然文昌帝君在三教中都有如此高的地位,那麼他成為中國歷史上各階層人們共同崇拜的對象,就理所當然了。要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就不能忽視這一歷史現象。【文昌神本是天神,主管人間文運、功名、祿位】文昌本是天上的星宮名(屬紫微垣,包含六顆星。
  • 「仙之人兮列如麻」,福州緣何是全國「神明」最多的城市?
    燦若星辰的福建神仙中,海神媽祖(全球信眾3億多)、農業神與商業神張聖君(全球信眾逾億)、醫藥神與婦女兒童保護神陳靖姑(全球信眾8000多萬)由於信眾眾多,並列為福建民間三大信仰文化。而街坊鄉親們也在一場場敬神活動中,聯絡感情;在獻禮神明的名義下自發出力,改善公共環境;在維繫古老風俗的同時,推動民間文化傳承。
  • 林國平 | 海神信仰與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以媽祖信仰為中心
    林國平歷史學博士,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省高等院校教學名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主要從事中國民間宗教信仰和閩臺區域文化研究。又如福建莆田湄洲島祖廟的兩殿中就有四海龍王、浙江寧波茅竹五水仙、福建莆田木蘭陂三水神、泉州林巡檢、廣東二伏波將軍(馬援、路博德)、嘉應、嘉佑二妖怪和晏公總管等水闕仙班十八員配神。至於沒有記載的海神更多,沿海地區宮廟中供奉的神明多兼有保佑航海安全的職能。福建沿海地區不但海神眾多,而且海神信仰貫穿於航海乃至海外移民的始終。首先,遠航前要到海神廟祈求神明保佑航行平安。
  • 文化臺獨?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
    後來,總算順利播出了,竟有寺廟乾脆拿劇本裡一些虛構的情節,當成真實歷史,作為該廟「獨家舊聞」,流傳於媽祖信眾間。中國古人迷信,凡怪事異象,皆視為神靈,所以有拜石頭的,有拜烏龜的,有拜老樹的,什麼都能拜。臺灣完全繼承了這基因,除了一些人盡皆知的大眾神明外,到處都有奇奇怪怪的廟宇,穿鑿附會的傳說,與意想不到的神明。
  • 無助時,還是向不曾信仰過的神明低了頭!
    靜影沉碧攝無論信仰與否,你都曾向別人的神明低過頭!面對殘酷冷血的戰爭,除了逃跑也有活著時向神明、上蒼祈禱家人平安!醫院裡看著搶救室裡的親人、摯友…你什麼都做不了,除了焦急的等待也曾低下頭顱像別人的信仰祈禱!那些研究完怎麼買彩票的人們,在花完錢後,除了度日如年的期盼,也曾祈求神明把好運帶給自己。
  • 歷史上真實的安倍晴明是什麼樣的?
    可陰陽道究竟是什麼?《十王寫》(局部):描繪了在地獄仲裁死者的閻羅王和其他十王的樣子。在閻羅王前面管理冥府帳簿的泰山府君,後來在安倍晴明的陰陽道中因受推崇而「升」為掌管壽命的重要神明。在所有的陰陽師中,安倍晴明無疑是歷史上最著名的那一個,他身上有太多的傳說與謎團了。
  • 臺灣歷史上多次迎接泉郡富美宮王船
    泉臺一水之隔,歷史上泉郡富美宮送出的王船,一部分漂抵臺灣,停泊在沿海各地。由於臺灣同胞中泉籍的不在少數,習俗相同,每當發現從故鄉送去的王船,均會競相迎去供奉,如此不斷地成批把王爺信仰傳入臺灣,讓臺灣民間有了許多關於王爺靈跡的優美傳說,因此,王爺信仰也深深紮根在臺灣同胞的思想信仰中。
  • 一拳超人:流浪帝的超能力來源地球,神明只是一個虛幻的傳說
    直到有一天,他偶遇傳說中的「神明」,神明感嘆他的境遇,賜給了他強大的超能力,就這樣龍級怪人流浪帝誕生。 之前說到,流浪帝是一位個性悲觀之人,一旦遇到挫折就會動搖自己的信念,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他在最後的戰鬥中突然被神明收走力量,因為他的信仰崩塌了。 因此所謂的「神明」很可能從一開始就不存在,它只是流浪帝覺醒產生的幻覺。
  • 臺灣人最愛的神明駕到! 有拜有保庇!
    位居第九的是「五府千歲」,臺灣各地都有「王爺信仰」,「千歲」指的就是王爺的意思,而這裡的「五府千歲」,指的就是是李、池、吳、朱、範五位王爺,他們相互結拜,在隋末天下戰亂、百姓民不聊生時,變賣家產、賑濟百姓,後來唐朝建立後,生性仁慈的他們便被百姓奉為「五府千歲」,至今被人們認為是鑑察善惡的神明!位居第八的是玉皇大帝,又被稱為天帝、天公,臺灣有「天上天公、地上舅公」的民諺。
  • 「出雲與大和」背後的神話傳說與歷史溯源
    出雲和大和都是日本古國,對日本歷史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日本古代史夾雜著很多神話傳說,出雲國便是如此。很多人都知道,在大和國這邊,傳說中建立大和國的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是天照大神的五世孫。也就是說,左手一個天穗日命,右手一個神武天皇,追根溯源都能指向天照大神。《日本書紀》還有個"讓國"的記載:說祭祀著天穗日命的出雲國,迫於不斷崛起的大和國的王權壓力,只能把出雲地區的支配權交給大和國,也就是所謂的讓國。作為讓國的交換條件,大和國允許出雲地區建立出雲大社進行祭祀活動。
  • 妖魔鬼怪與平民之聲:中國宗教文化中的「左道」
    沒有人為最令人不喜的神魔設立神龕,或者說它們的神龕被排除在了官方歷史記錄之外,敘述相關信仰的文字通常明顯受到刻板印象影響,很難幫助我們了解真實的信仰與崇拜情況。本研究將在中國宗教文化發展演變的大背景中檢視五通神信仰的歷史,希望以此填補中國宗教研究中的這一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