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之聲記者黃德展 黃偉華石獅蚶江報導)「當初是在多少年之前,誰也說不清了。」這是曾經風靡臺灣的青春小說《未央歌》的第一句。這句話剛好可以用來形容石獅市蚶江鎮澈漢五王府的許多歷史傳說。但是,在民間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背後,卻是兩岸往來歷史真實的一個折射,揭示了兩岸五王爺信仰背後共同的文化認同。
在12日蚶江澈漢五王府重建落成慶典前後,海峽之聲《閩臺走親鄉鎮行》報導組實地走訪了五王府,採訪了相關民眾和專家學者。
在蚶江鎮錦江村,少年時就開始跑海的漁民池強勝船長講述了關於五王府的第一個神話。那是他從小就聽長輩講起的一個傳說。相傳,蚶江與鹿港對渡不久,一隻鹿港商船在蚶江卸貨之後,在返回臺灣的途中遇上大霧,得到蚶江「五王爺」親駕神船「金再興」導航,使鹿港商船平安返回。鹿港商船返回臺灣後就到大陸調查,最終發現只有在蚶江澈漢五王府才有一艘叫「金再興」的王爺船。
這個近乎神話的傳說,能夠在兩岸口耳相傳,得到信眾普遍的信仰,更多是因為蚶江與鹿港對渡的歷史真實。蚶江澈漢五王府位於蚶江鎮後垵澳,相傳始建於元代,由錦江航海家凌恢甫創建。民間傳說與事實之間難免存在差異,蚶江五王府元代建廟的真實性也難以考證,但是傳說傳遞出的信息與元代蚶江海外交通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清代乾隆年間,因為蚶江與臺灣商貿興起,原先奉祀在打鐵間的紀、楊、溫、答、李五府王爺演變成後垵澳的航海保護神。當年的打鐵間,目前已經建成石獅市閩臺對渡文化館。五王府所在地古地名叫「打鐵巷口」,因為蚶江與鹿港海上貿易的日益興盛,後垵澳一帶船舶雲集,航海業的發展帶動造船業與船舶維修業的興起,當時來自泉州惠安、仙遊一帶的鐵匠聚居在後垵澳,專門打造船錨等船舶鐵具,他們的生產車間被稱為「打鐵間」。
為了祈求外出謀生平安順利,鐵匠們帶來了家鄉的保護神「五府王爺」,這就是蚶江五王府王爺信仰的起源。由於五王府最早由鐵匠傳入,為了紀念這段歷史,就取了「鐵漢」二字作為五王府的廟名,稱為「鐵漢五王府」。後來,「鐵漢」又慢慢諧音美化為「澈漢」,全稱「澈漢五王府」。
關於五王府的第二個傳說,也與蚶江與鹿港對渡的海上貿易有關。蚶江鎮文化站站長林文裕介紹,五王府裡,不但有紀、楊、溫、答、李五位王爺,還有一位來自鹿港奉天宮的蘇王爺。文史人員曾經到蚶江一帶調查,村中的長者說,五王府自清代起就奉祀蘇王爺香火,誕辰為農曆四月十二。故老相傳,蘇王爺是從鹿港「坐船來的」。
石獅市博物館館長李國宏說,從蘇王爺信仰這個角度,鹿港奉天宮是蚶江五王府蘇王爺信仰的「祖源」(祖廟)。但是,從五王爺信仰的角度,蚶江五王府又是鹿港奉天宮的「祖源」(祖廟)。因為在鹿港奉天宮內同時也供奉著蚶江的五王爺。《鹿港奉天宮志》記載了這樣一個傳說。
自鹿港奉天宮蘇王爺到蚶江五王府作客不久,就同時託夢給奉天宮的幾位執事,說在蚶江受到五位王爺熱情款待,也想邀請五位王爺到鹿港作客,希望擇日把五王爺神像請到鹿港奉天宮。執事人員第二天到海濱,正好發現一艘來自蚶江的商船供奉著五王爺,就重金買下恭請到鹿港奉天宮供奉。目前,蚶江五王爺仍然是鹿港奉天宮的配祀神明,受到臺灣信眾的崇拜。
石獅市博物館館長李國宏認為,這樣頻繁而直接的兩岸民間信仰互動,恰恰說明兩岸之間一種特殊的關係,閩臺民間信仰文化的核心是文化認同,正因為兩岸中國人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有一種共同的信仰和認同,正因為兩岸有這樣的共同文化基因,大陸的神明才會頻繁而直接地傳入臺灣。
歷史上,隨著兩岸商貿的發展,隨著福建移民不斷遷徙臺灣,閩南民間信仰先後傳入福建各地。各式各樣關於故鄉神明的傳說,不僅是臺灣移民思念故鄉的精神寄託,也是兩岸關係的歷史見證。
1784年,開放蚶江與鹿港貿易對渡,蚶江澈漢五王府信仰從王爺信仰演變為海神信仰,並隨著商貿與移民傳播到臺灣。1994年,蚶江澈漢五王府重建,臺胞林為興捐資並撰贈「閩臺同根」匾額。2014年2月12日,經兩岸信眾倡議捐資,蚶江澈漢五王府舉行重建落成慶典,100多名臺灣信眾參加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