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王府大多建在北京東西兩城,據統計,清朝有親王、郡王封號的皇子將近70個,而北京城內的王府只有40個左右,其中恭王府的知名度最高。今天我們要來說的是孚王府,是北京第二座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的王府,位於朝陽門內大街路北137號。
孚王府,為清代規模較大的一座王府。康熙皇帝去世後,由他的第四子胤禛即位為雍正皇帝。雍正皇帝上臺後遭到多數兄弟的反對,只有十三弟胤祥支持他,雍正封胤祥為和碩怡親王,並為他建怡親王府。1730年,怡親王胤祥病重將死,雍正皇帝親赴王府探視,但未及見到最後一面。雍正為胤祥舉辦了隆重的葬禮,並將怡親王府改建為賢良寺,以示紀念。
怡親王屬清代鐵帽子王之一,世襲罔替。即親王、郡王的後代中總是有一人襲封爵位。襲爵的人如果犯了罪,爵位仍然可以由其他人襲封,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鐵帽子王」。第二代怡親王弘曉,是胤祥第七子,承襲怡親王位。雍正為弘曉在朝陽門內大街另建了一座規模頗大的新王府。1850年,道光皇帝死去,他的第四子奕詝即位為鹹豐皇帝。鹹豐皇帝封6歲的九弟奕譓為孚郡王,孚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
1861年,鹹豐皇帝死去,慈禧太后擊敗了妨礙她掌權的「顧命八大臣」,強令位居八大臣之首的第六任怡親王、胤祥裔孫載垣自縊,並剝奪了他的王位和王府。1864年,改賜孚郡王奕譓,稱孚王府,因奕譓是道光帝第九子,故俗稱「九爺府」。
孚王府雖然外觀陳舊,但仍保留著宏大的規制,佔地近似長方形,約6000平方米,王府院落跨過東四頭條、二條兩個胡同,北牆直抵東四三條。王府坐北朝南,分東、中、西三路。中路主要建築有:正殿(銀安殿)7間,左右各有配樓,後殿,後寢,後罩樓。西路跨院為王府生活居住區,東路院是府庫、廚廄及執事侍從住所。王府布局結構嚴謹規範,保存較為完好。
孚王府大門,朱漆門扇上排列著縱九橫七63顆門釘,門前矗立的石獅足有兩人多高,比天安門前的石獅還要高大。銀安殿單簷歇山頂,殿前建有寬大的清白石月臺一座,月臺南面有甬道與大門相連。東西配樓各七間。後殿面闊五間,進深七檁,單簷歇山頂,綠琉璃筒瓦屋面。簷下施以重昂五踩墨線鬥拱。梁架繪有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寢殿面闊七間,進深九檁,單簷歇山式,綠琉璃筒瓦屋面。簷下施以重昂五踩墨線鬥拱。寢殿的東西兩側建有朵殿各三間、配殿各五間。
後罩樓二層,面闊七間,硬山頂調大脊,灰筒瓦屋面。木構架繪墨線小點金旋子彩畫。在後罩樓的東西兩側各建有轉角房六間,硬山頂調大脊,灰筒瓦屋面。大木構架繪有墨線旋子彩畫。後罩樓轉角房的東西兩側,各建有一座獨立的庭院,庭院的四周樹木繁茂,營造了一個安靜的環境,彌補了府第沒有花園的不足。尤其東側小院更為突出,廳堂迴廊,布置得體,堪稱讀書養性的佳所。
整個王府布局嚴謹規整,主次分明,雖遭受過不同程度的毀壞,但仍保存有其原建築體系,尤其是主體建築保存完整。殿宇、屋舍等級鮮明,建築類型較多,空間變化豐富。重要建築的山牆內側多設有精緻的磚雕,檻牆多以綠色琉璃磚裝飾。孚王府的平面與《大清會典》的規定基本契合,且與乾隆《京城全圖》上的怡親王府格局也比較接近,說明其布局仍保持著清代早中期的原貌,為研究清代王府建築的寶貴實例。
1928年,孚王府出售給張作霖手下的高官楊宇霆,楊宇霆被張學良殺死後,王府又成為北平女子大學文理學院校址。據1947年的北平市地圖標註,那時孚王府又被國民黨勵志社北平分社佔用。1949年後,這座王府由中央機關所屬的數個單位分別使用,延續至今。
2001年,孚王府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孚王府是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歷史見證,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古建世界,我們不僅僅只做古建築!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網際網路+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