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三 發 布 魔 都 戲 劇 預 告
周 五 發 布 魔 都 展 覽 預 告
▼
2020 / 11 / 30 上海 | 陰轉多雲
月末看展徵集
是看展人的月度儀式
送別11月,迎接12月
是自我的看展總結
亦是幫助他人打開看展大門
因為看展把我們聚在一起
每每想到愈發覺得純粹珍貴
有人被展品感動
有人感嘆展館建築
有人被看展人吸引
有人傷感即將離開上海
有與喜歡多年男孩一起看展…
是一個個瞬間組成的永恆
看展的「人情味」
讓看展徵集變得如此動人
讓我們開啟11月看展徵集
文末公布
5位幸運名單
[ 優質投稿太多,太難選!! ]邀你進上海16000人看展群
展覽君3號(滿好友,請勿重複添加 展覽君5號
打卡無界teamlab美術館 在燈光中穿梭 在迷幻中沉迷
@唯一看看美麗鄉村學校的建築,《我和我的鄉村》取景學校--杭州淳安縣富文鄉中心小學
@Skylar樂悠悠因緣際會,來上海遊玩時和十年前高中喜歡的男生偶然相見,一起去逛了Teamlab無界美術館。美輪美奐的場景配合空靈的音樂讓我們在裡面不知不覺待了7個小時,直到閉館都還意猶未盡。雖然他眼裡只有捕捉光影的美,我是個拍照工具人,但留下的光影記錄以及美好回憶足夠珍藏了。每個人都像是被追逐的八咫鳥,追逐同時亦被追逐著。場館中的內容變幻是隨機的,不是循環重複,走過的房間回頭再看時可能已變了風景,永遠再沒有相同的一個瞬間。
@心曲在畫展碰到小女孩和媽媽一起看展。小妹妹個頭小小的,背著個小書包賊有活力,拉著媽媽問東問西。想起自己從小在麻將館等著父母搓麻,等到深夜,不禁羨慕。
@館長楊**在新開的西岸藝島一樓,又看到了竹川宣彰的貓咪奧運會作品,太治癒了。記得最早還是三年前了,應該是大田秀則畫廊在西岸藝術中心開幕,首展就是竹川宣彰 的貓咪奧運會系列,這些貓傳遞的都是竹川宣彰對他本人養的愛貓的思念: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喪失生命的貓貓虎二郎。我一直很想知道竹川他是不是還養有一郎三郎等,但我從他的作品中能真切的感受到他對貓的愛有多深刻,每一隻貓在作品中都被刻畫的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通過作品彷佛能切身感受到竹川和貓咪日常生活的點滴。竹川也通過這系列作品表達反思世界普遍的社會問題,以及奧運會對人類帶來的影響,不知是不是恰逢日本奧運延期,本次主辦方的一個巧合設置,作品不多,但都是很棒的,我抓拍了一幅窗外陽光正好透進來映在畫作上,是屬於我一人獨一無二的觀展留念。
@DjaY來自ALEX DA CORTE的「橡膠 鉛筆 惡魔」 設計者以幽默的影像形式表達在一些獨特的視角。展覽在榮宅舉辦,布展的空間為整個展覽烘託出一種色彩氣氛,每一層的玻璃內部都貼有白色薄膜。當屏幕播放高度飽和的顏色拼接影像,同時,整個空間的色調也隨著陽光的變化而變幻著。這讓我不緊思索一個問題,假如「顏色並不能被文字所定義」,而「感受也不能被文字所定義」,也就是說每個人感受的世界都可以是不同的。
@沒有名字建築界女魔頭扎哈哈迪德的中國遺作---長沙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共有四個場館,最推薦的是有層次交錯感的樓梯與建築外立面的藍色鏡面。劇院館內還會讓你重新認識結構與線條組成,大面的白色運用(顏色乾淨單一)、圓潤的線條(錯落交替)、角落隨意的驚喜感。認真逛展館的你還會發現這句話「比我喜歡更棒的是你也喜歡」!地址: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地鐵2號線梅溪湖東站4號口。
@咩咩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 整個活動圍繞著主題- 能夠承擔在家就能展示的展覽, 展覽的畫作都是青年畫家評選而來, 但是展會質量沒有隨著青年作家而減少, 反而帶著一些不一樣的氣息. 很多作品在洗手間/廁所/客廳/床頭都沒有違和感, 就好像這些創作就是當初已經精心設計好在此. 藝術本身就是源於生活!
@小每上海久事美術館《吶喊與回想——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展廳從「生命」板塊開始,蒙克自畫像介紹上寫的「My art is a kind of self-confession」讓人聯想到他的一生,想到他對疾病、死亡、女性的觀察細緻入微,版畫對憂鬱、彷徨、驚恐等情緒的表現尤為深刻。到了「吶喊」板塊,那個捂著臉的小人更是把這種情緒推向了高潮;一旁的牆上印著「Every stroke of mine is laid to capture those overwhelming emotions」,藝術家總能把生活裡捕捉到的細微情緒注入到他們的作品中,難以言說的惶恐和焦慮一層又一層壓在心頭,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故鄉」板塊的油畫色彩明朗,心裡的沉重感消散了許多。看完介紹短片,坐電梯下樓的時候陽光正好,滇池路上好多拍照的新人,生活依舊美好可愛。
@走歸她海藻般的黑色長髮蕩漾、漂浮在海水般深藍色的背景中,黑色勾勒出她美好的身體曲線。這是美杜莎嗎?湊近一看,竟然是麥當娜!霎時間,無數麥當娜湧入腦間,拉斐爾的,格雷考的,謝爾夫貝克的…… 這是一個……把聖嬰推擠壓迫到畫面角落的麥當娜?看完全展,蒙克對女性的態度頗值得玩味。傳統男性視角下的聖母-蕩婦、二元對立的女性形象,在他這裡是一體兩面不可分割的。這種不可分割並不等於調和,並不是他看到了女性真正的樣子,而是基於他對生命本質的理解。「我必須擁有這種生命的焦慮, 它對我而言至關重要、不可或缺, 沒了它我便無法生存—— 恰如生命必定有疾病相隨。」 他賦予她們源於自身的死亡焦慮,讓她們變得聖潔卻危險、美好卻致命。他無法分割聖母和女妖,就像無法分割生命和疾病一樣。因此無論是麥當娜,莎樂美,還是女版德拉庫拉,她們都同時擁有強大的、令人無法抗拒的生的力量和死的力量。蒙克並未突破對女性的片面理解,但卻將這種不可調和的二元對立深植於自己的作品,在永無寧靜的矛盾衝突裡凝練、具現出直擊靈魂的恐懼、孤獨和焦慮。
@之西岸美術館和蓬皮杜中心「時間的形態」特展,第一大展廳展出的都是20世紀極富盛名的藝術家們的作品,看到他們的作品心裡已經有了思維定勢,已經很難再有突破。真正給我驚喜的是第二大展廳裡的作品。選取了其中一幅談談我的想法,當看到藝術家的名字時我就特別好奇——張洹,目前一直在美國生活。「洹」即洹河,在河南安陽。而藝術家本人也是河南安陽人。從其名字的由來我大致可以推測他應該來自一個很傳統的家庭,那麼他去往美國之後,他在生活與創作中是否會面臨原生家庭帶給他的文化衝擊以及身份焦慮?在前段時間看埃裡蓬的《回歸故裡》時他是這麼定義這種身份焦慮的:「我們希望已經擺脫、但又不得不承認它們造就了我們的個性的那些東西,即徘徊於兩種身份認同時所產生的不安。」與埃裡蓬不同,張洹用作品《家譜》記錄了書法家用墨在他的臉上書寫文字,直至其臉部被墨完全覆蓋的過程,來隱喻的展現了一個青年藝術家在後現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文化焦慮問題。
可以看到,在文化或者族群最開始,臉上描述的文字清晰可見,而越往後,著墨的空間越來越少,以致到最後,他的臉完全變黑,變成一個faceless的人。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對於一個民族,這種傳統文化到底是一種可以幫助我們走出虛無克服現代性問題的資源呢,還是會變成一種具有壓迫感的負擔,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去思考的。而從一個具有獨立意識的個體的角度來看,從明顯可見的文化特徵變成一個faceless的人,展示了藝術家對自我與命運共同體關係之間的選擇,在這個社會我們既不能獨善其身原子化的存在,也不能變成一個極端的種族主義者,後者已經不是一個個體,像霧一樣的材料,喪失所有個性特徵,為「烏」合之眾.在後來和朋友討論時又產生了很多新的觀點,「內捲化」、「尋根」、「刺青與身體認同」、「階級變化造成的文化隔閡」...我想這大概才是一個好的藝術品應該具備的價值,語言只是一個容器,它承載不了所有意義,那麼剩下的,就由藝術來完成。
@Wilde明珠美術館以花之名這是最後一個展品,可以從一排鮮花中選一朵,路上送給陌生人我圍著那些花兒走了走,覺得美好的想哭,花仿佛就是希望和美的化身展裡面有一句藝術家的話我很喜歡,「對宇宙來說,花很小。對蜜蜂來說,花很大。花是奇蹟,我不能無動於衷」
@Meteora明珠美術館–以花之名 我把花送給了有緣的陌生人,我守護著他的規則,很奇妙,這樣一個拿花贈人,是想傳遞什麼呢?很像一種行為藝術。我將花送給了一位便利店的收營員阿姨,反倒被她回贈一顆巧克力。當收到巧克力的時候我好像知道了他想表達的東西。
@No_Way工作日的下午一個人在復興中路和汾陽路上逛,馬上就要離開上海回到家鄉。但大部分都是未知,心境和我在汾陽路上看到的上海國際銅版畫――美柔汀裡面這幅畫類似。我給它取了個名字叫「海上生明月」,深夜面對著此起彼伏的海浪,聽著它咆哮的聲音,遠處的明月靜靜地看著你,似乎在安撫你的心境。突然一下被治癒了。人生路上總是會有一些眼前的困難,但是進一步有進一步的歡喜,不要太急切,慢慢做,慢慢摸索,總會有月光伴你行。
@橙( •̀∀•́ )植樹十月底的義大利電影大師展隱含的主題是二戰後真實的義大利人們和當時的生活狀態。戰後的義大利和義大利人們是怎樣的?有一位叫裡奇的被搶了自行車為了保住工作只能去街上偷車,那部電影的義大利名叫偷自行車的人們,裡奇不止一個。有叫贊巴諾的江湖藝人長著可以掙脫鐵鏈的強健筋骨,和妻子傑索米娜到處流浪賣藝,他無法應付生活時經常粗魯地對妻子動手,最後發現妻子死後卻在黑夜的海灘上哭得那麼惶惑。有叫卡比利亞的姑娘被生活逼得粗魯暴烈,她信過神,信過人,信過夢,但一而再地被欺騙和拋棄。有叫阿多斯的尋找反法西斯英雄父親的死亡真相,發現他其實是叛徒卻無法揭露,無奈成為歷史的共謀。還有外號叫乞丐的深信去工作還不如中風,為著一點生活的必要坑蒙拐騙嘻嘻哈哈最後突然死在街頭。在他的夢裡,他被拒絕參加自己的葬禮,墓地甚至都不在陽光下。... 博洛尼亞電影資料館館長在映前導賞視頻裡說,這次影展將帶領觀眾透過義大利電影大師的目光,進一步了解二十世紀的義大利,了解義大利的精髓。他背對著巨幅阿瑪柯德的海報,細數著費裡尼,帕索裡尼和貝託魯奇的誕辰,七十年一百年的,像一個個坐標。他的導賞講得太好了,但沒有在線上公開也無法回顧。
@吳加利 Kari Wu一位年老的女士坐在擺放家具和綠色植物的客廳。銀白色頭髮,時間刻痕留下的褶皺肌膚,身穿一襲藕荷綠連衣長裙。翠綠的枝葉作為陪襯,注視經過時間洗禮的女士和充滿生命力的綠,一種生命能量交互,融合。正如埃裡克•索斯的關注,空間中人之間的關係,女士和綠植在客廳某處構成了生命的動態的微妙圖譜。《我與你:埃裡克•索斯》 上海攝影藝術中心「一個對水管子情有獨鐘的男人」 「一幅水管子擺著沒意思,好多個房間都擺滿了很多幅水管子,有意思」 進入恩利的展廳總有幾絲荒謬與絕倫之感,先看畫名再品畫,就讓我覺得自己與他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但品完畫後再看他賜予的畫名,倒覺得有種靈妙之感。看著他用流暢的筆觸創造的長達幾米的巨幅畫作,其上只有一根彎曲水管橫亙房中。荒謬,但絕倫。一根水管好像還顯得奇特,但當我意識到正與十幾根巨幅水管共處一室時,心中倒有奇妙之感。淋淋的屠夫,朦朧的花園,不怎麼圓的籃球,都出自他筆下,只是這一個展就可以看到他風格的這麼多面。不過好像還不夠,於是就有了用上百上千個紙盒子搭出的房間,每一個盒面都進行著或凌亂或有規則的創作,合在一起,好不震撼。顏色與顏色,創作者與觀覽者,昨天與今天,在這個無法承受風吹日曬的房間中,此刻,相遇了。會動的房間:張恩利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柒月2019-05-27 大英博物館
時隔一年半,就像又見老朋友。蒙克的作品裡最喜歡的是這幅Two human being, the lonely ones。當時看這幅作品時心裡想的那個人在短暫的相遇相交以後又再相忘於江湖了 ,所以我們又再變成了各自在這個世界上行走的兩個人。
@六橫兩豎2018–2020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特展「我們的世界」正在久事藝術空間舉行。題圖是獲得2018年賽事單幅一等獎的作品。這是一幅極具感染力的作品,畫面充滿了悲劇色彩,光束下,一頭被紅布蒙住雙眼的白犀牛,它生死未卜地躺在地上,何去何從不得而知。看介紹才知道,這是一頭從偷獵者手中救下的瀕臨滅絕的白犀牛,將被轉移回波札那。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談何容易?越是瀕臨滅絕的動物,越是危在旦夕。作為觀眾,我謹希望有更多的人來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展覽延續至12月13日,需購票參觀。展名:公園 展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 時間:2020.09.26-2020.12.13 自從把周末部分的出讓給了兼職、家人後,我這個月花在看展上的時間只剩下了半天。而我也知道我只能在眾多的展中擇其一,最後我選了「公園」這個展。是的,我愛公園,等同於愛自由。說不清是因為紀實攝影喜歡人多的地方,還是因為在人多的地方總能捕捉到有趣。公共空間於我而言,從來都是一個巨大的吸引力。我曾因為過於喜歡,不聽勸阻地學習過系統的公園設計知識,但比起那些規範,我更在乎的是人們在公共空間裡放鬆的樣子,我曾在成都人民公園穿梭於民間合唱團之間,也曾在長寧的天山公園裡「尾隨」一個個家庭故事…這些平常的公園景象都讓我心生快樂。「眾生相是無盡的清單,也是時代的印象。」 P.S.在三樓的展廳有一個投影的裝置,興許是沒有設置好焦距,無法像另一個裝置一樣投射到地面上呈現清晰的畫面。一旁的保安大叔提示我在手上看,我把展覽的宣傳頁放在了光源下方,人像融入了部分綠色,像是完美的闡釋了觀察者(我)、公園(綠色)、被觀察者(畫面)這三者微妙的關係。
@ice_green復星藝術中心新展 筆•墨,這個展覽看介紹偏傳統,所以這件新媒體藝術作品特別驚豔,英文文字雪花落在中文書法筆觸上,像是鵝毛大雪落在樹枝上,很美。可以坐在作品面前落一天的雪。
@草木在龍蝦視野裡世界是怎麼樣的呢?[龍蝦是人],龍蝦大陸世界,有著同人類一樣的歷史文化,不過主體都成了龍蝦,地下埋藏著的活化石是龍蝦,陶罐上刻畫著形體是龍蝦,龍蝦亦成為他們種族的圖騰信仰。在龍蝦大陸的世界,我們不乏看到很多熟悉的場景,夜遊者、克裡斯汀娜的世界、甚至騎著戰馬的拿破崙,亦被成了龍蝦,龍蝦已徵服世界。[人是龍蝦],在展覽的最後一個場景中,看到了一個巨大化的世界,身處其中,立時覺得自身之渺小,原本熟悉的生活場景裡的物品,都變的巨大化,這不正是龍蝦眼中的世界麼,巨大的沙發,時鐘,馬桶,放大鏡,微波爐,在龍蝦的視野裡本就是比自身大幾何倍的,只不過身處其中,我們變成了龍蝦,所以看到的是這樣的龐然大物。
@White展覽名:「空間規訓:(後改革開放的)一些房子與(後世博的)一些建築」 展館:OCAT 我們可能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真實的自己,或許抬起頭看看能得到答案。
@薛棋此刻我在岸邊漫無目的的走著 迎面的海浪突然升高 漆黑的 長滿觸手般的 快速將我吞噬 我只能不停的遊 朝著那個忽明忽暗的光點 你是痛苦的,絕望的,神經質的,分裂的,卻又是敏感的,細膩的,脆弱的,真實的。—— 久事美術館 蒙克真跡展 一個值得慢慢感受的畫展
@王宛如看展地點: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展覽名稱:捷克玩具奇遇記 一個個精巧的小玩具裡也能蘊藏無數智慧,富有童心與童趣,看了讓人心情愉悅!♡
@川煙在張恩利老師個展「會動的房間」看到後念念不忘的一幅畫:《燈》,仔細看過後方醒悟這是仰視的角度,好像在告訴我們只要抬頭就能看見溫暖之光,獲得那穿越黑暗的力量。我們往往都在奔跑疾行,專注低頭看腳下的路,然而真理之光卻需要我們停下,駐足,抬頭仰望。
@hana龐錚我個人最喜歡的作品是瑞吉娜的〈玉米穗〉 影像裡是一片玉米稈,四名中國中年男子埋頭砍玉米稈,砍到影像尾聲時,佇立在玉米地的裸體女性暴露了出來,男子孰若無睹 繼續砍著玉米稈,女性是精瘦的短髮形象,有著乾癟過分下垂的乳房,膚色和影像色調一致 了解作品背景後觀看影像,可以很形象得感覺到那種自顧自的蠻橫還有裸體女性出現時產生的恥辱感以及無力感
@不吃藍薯唐卡對於我來說,只是略有耳聞,並無研究。日前在西岸藝島有機會近距離仔細欣賞了近百幅精品唐卡。原以為唐卡上描繪的都是一些慈眉善目、正襟危坐的佛像,其實不然。題圖的唐卡(石達創作的《金剛薩錘》)顯然與我的以為大相逕庭,不但出現了2位主角,而且更像生活場景。有的唐卡主角還出現了藍臉、綠臉等樣式。據介紹,唐卡內容除了佛像外還有金剛、藏醫藥、神話、傳說、歷史等諸多內容。唐卡是藏族文化中的獨具特色的繪畫形式,傳承、創作、繪製都很有講究,一幅唐卡的製作,短則數月,長則幾年,繪製精美,內容豐富,是了解藏民生活的百科全書。(雪域之美·百幅精美唐卡藝術展已結束)這是藝術家薛松的作品,名為「十二生肖」裡的兩隻生肖,藝術家是對女性帶了有色眼鏡嗎?為什麼老虎和蛇的底色用的都是美女啊啊啊!其他的動物卻是梅蘭竹菊等等等[Broken][Broken][Broken] 「中國DNA:薛松2020」個展—寶龍美術館 地點:上海劉海粟美術館 展覽名:日月同輝 華夏共美 畫幅名:《新天地·素月》 鍾海宏 在屋外的露臺上,她不知道在做什麼。我想像她是在創作自己的音樂。風吹起了髮絲,樂律也隨風飄揚,她的手打著節拍左右擺動。天空的顏色讓我想到上海的黃昏,一定很嘈雜吧。轉念一想,大錯特錯。這應當是在凌晨,太陽快要升起的時候,搭配上淡黃色的燈光。她和我一樣,熱愛每一個清晨,熱愛讓人心平氣和的夜晚。喜歡在室外,喜歡風的感覺。素月。月光並不皎潔,只是樸素地照著。我也很樸素。經過漫長黑夜的過渡,鍾愛第一縷清新舒緩的感覺。擺脫所有的束縛和焦慮,單純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每一個樸素到極致、卻讓我愛不釋手的時光裡。
@小恆在北京紅磚2020+群展中,有幸觀賞到中國當代藝術三巨頭之一黃永砅的大型裝置作品。《羊禍》以《山海經》的牛頭豬耳,頭長四角,身披牛皮的怪獸為形象,怪獸俯視著150張羊皮組成的「羊群」。當人步入其間,被「羊群」所淹沒,有一種詭異的食物鏈的感悟,值得頂禮致敬。展覽持續到明年2月。
@T.J放眼望去,紅的、黃的、藍的、綠的一下子撞進眼裡,約莫也是長這麼大第一次見這麼多這麼色彩豔麗的口罩,口罩魔幻森林,可謂魔幻。而病毒🦠是不是黑魔法?還是大自然為了公平(平衡)而制定的法則,人類欺負野生動物,野生動物對人類的還擊?也許果子狸咬的傷口已經癒合結痂而脫落了,好了傷疤忘了疼[嘆氣][嘆氣][嘆氣]上海科技館特展-命運與共,攜手抗疫設計與奇思 —裝飾之自然本源 這是本月我在西岸美術館看的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個展覽。從某種角度講,裝飾、設計都是藝術。大自然,包括宏觀微觀世界及其各種生物類別,天然存在的圖案形狀結構等各種特徵是設計師們不竭的靈感源泉;在迭代算法和3D列印等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的加持下,可以不斷突破製造和工藝的局限,使居家裝飾越來越舒適符合人體工學、越來越美豔成為美的作品集,提升了居家的藝術感受。
@哈思米達
震旦博物館 |【民·潮】特展 看展之前就對震旦博物館非常好奇,在宇宙中心——上海陸家嘴,居然隱藏著一個訴說歷史的私人博物館。與周圍千變萬化的金融市場所相反的的是,每一個靜靜地屹立在館內的展品珍藏,都在等待人們去了解他們那段散發迷人香氣的歲月。【民·潮】的展品皆出自讓人耳熟能詳的歌手張信哲的私人收藏,和這座隱藏在現代化高樓大廈中的博物館一樣令人驚奇,張信哲居然是一位「藏家」。從展覽的門口進入,整體的燈光氛圍就暗了下來,從序言開始通過一個布滿窗戶的走廊,再到盡頭的動畫短片,忽然就將我領入到了那個充滿情調的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婉轉的歌聲與短片中的街道,都讓人心馳神往。進入二樓展廳,首先展示的是張信哲先生所收藏的六十多幅月份牌,其中也展示了月份牌的繪畫及製作技巧。在那個年代,可以發現女性已經可以在著裝中凸顯自己的曲線,不必再裹小腳,是一個女性解放的初步標誌,也可以想像在那個年代的上海女性是多麼的摩登,追求自我解放,引領著中國大陸的潮流風向。在旗袍展區,一件件精緻的旗袍在射燈下散發著優雅的光芒,讓我不禁想像這些旗袍當年的主人在試衣鏡前細細欣賞自己的倩影。「Shanghai never old.」既能表達上海在中國的歷史變遷中不斷推陳出新的精神,也能感受到張信哲先生在收藏的路上,不斷站在感受歷史的脈絡上回眸與展望。這是一次令人身心舒適的藝術收藏展覽,也是震旦博物館在文化發展的道路上兼顧保護歷史和向大眾傳播優秀藝術遺產的一次積極嘗試。
@愛作妖的李鬧鬧最近去了聖瑪利亞女校,就在中山公園長寧來福士旁邊,張愛玲在那裡度過了初高中。鐘樓和禮拜堂遷移過位置,但還是原建築,其它各樓都是重建的。讀書真好啊,讓我注意到那裡,憑我自己是很少去那裡的。
@野蘭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 2020.9.17 - 2021.1.3 10:00-18:00(17:30停止入場) 上海中山東一路1號3樓(外灘壹號) 從側門進,測體溫、出示隨申碼。電梯上三樓,門口有寄包櫃。分成一個個區域,掃碼微信付20元可以聽講解。休息日估計要排隊看展。《日出·印象》作為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不出國門可以看到真的太幸運了!放在展區的最後一間,玻璃櫥窗內,拍照有點反光。作品描繪了法國勒阿弗爾港的日出時的海景。一輪紅日從布滿濃霧的水面上冉冉升起,晨光照射著海面,動蕩的海水泛起粼粼波光。早起的船兒在逆光的水波中蕩漾,遠處的海港在水霧交織中模糊不清,一切都處在朦朧和縹緲的變化中。此次展覽,除了《日出·印象》,真跡有9幅。還呈現了他的《倫敦查靈十字橋,霧中煙雲印象》、《帆船,夜晚印象》《特魯維爾海濱》、《海灘上的卡米耶》等經典油畫作品。現場有莫奈珍貴的手稿、收藏。還有多個視頻介紹,最後一間是沉浸式體驗展區——打開你的視覺、聽覺與想像力,來到莫奈創作《日出·印象》的 「現場」。最後是抽象畫派大師維琪·科隆貝特、具像畫派大師拉熱爾·弗朗格等人以莫奈作品為原點的作品和周邊區域。看完展,還可以看看窗外的外灘美景,就是用紗窗拉著,有點朦朦朧朧。亞細亞大樓的建築也是一大特色(外灘第一樓),古典的式樣,造成一種華麗、富貴的氣派。
@小夢11月19號晚7點17分,跟隨美團外賣小哥進入安福路255號,小哥按響了我也要進的房門。
開門的龐哥點的是披薩,客廳裡還坐著一位披肩發的女士。兩人頗客氣,招呼我一塊吃,我恍然間差點忘了自己是來朋友家做客還是看展……
進門右手邊就是廚房,磚頭打磨拋光成日用器皿的模樣,案板上的麵包哪怕就是個大磚頭,似也散發著香氣。打開白色的冰箱門,布滿灰塵的水泥可樂們坦坦蕩蕩地跟真食材們待在一塊,住在冰箱頂層的粉裙小公主也一臉理所當然。
宛如家主的龐哥是這個名叫《宅生記》展覽的策展人,就著何月鳳的紅茶,在這個讓人徹底放鬆的家居展覽空間裡,竟聊忘了時間。而在邊喝茶邊看完筆記本上的《死亡,我多年的夢想》紀錄視頻後,被告知茶也是展品,桌上兩摞堆得高高的紙杯,正是喝下展品的人們留下的物證,細一看,紙杯上有籤名的、有畫畫的、還有留下紅色唇印的。
SOULGUARD肥皂是塊玉,黑色魔鏡是羊毛氈,藍布包過聖母瑪麗亞圖像,白色的書、枕頭都被踩過一腳,氣囊香水瓶太不像展品以至於我錯過了拿起來聞一聞。
分散在客廳、臥室、衛生間的展品和真正的生活家居日用品們和諧共處,看起來自然而然得讓人不得不留心觀察,眼前的一切,是生活?還是藝術?亦或者都是。
假如信仰可以被看見。
假如你打開房間裡面只有一盆落滿灰塵充滿戒備心的仙人掌。
假如你拿起劍發現連劍都人間不「直」。
假如你被告知你此刻腳下踩的牛骨地磚也是藝術家親手做的名叫《隱力》的展品。
假如廁所的衛生紙上有偉大的符號。
假如電視機裡突然開始出現邱岸雄的寓言動畫。
假如衣櫃裡放著服裝設計師的作品和一個陶瓷熱水袋。
假如牆上打個洞也是藝術品。
假如廁所才是藝術品的歸宿。
生活裡原本就有這麼多不可思議。
一件又一件展品及其背後的人,形成了這麼一個有生命力的空間,凝聚起一種開放包容又調皮的社會場域,大概開始明白《宅生記》的策展人龐哥所希冀的,不局限於某個單一的作品的發聲,而靠推動凝結一個藝術群體的力量去影響當下和未來,有怎樣的樂趣了。展覽名:宅生記,展館名:宅生記,上海市安福路255號102室本月最喜歡的展 香格納M50的土星照命 巨大的 黑暗的 安靜的空間 人在裡面會想到很多 生存 死亡 生活 從前 睡眠 以後 直到「有人死了 但我忘了是誰」
@月亮頭像
11月初去藝島開業一樓看的藝術精品展,看到這幅非常震撼,海裡的海藻、海螺被顏料固定在畫中,視覺中間像傾瀉而下的汙水瀑布,整個畫面看著髒髒的,局部的顏色又非常鮮豔,是我十一月看的展裡影響最深刻的一副
@袁冰心
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展覽時間:2020年9月25日-2021年1月3日 參觀時間:10:00-18:00(17:30停止入場) 展覽地址:上海久事美術館(中山東一路27號6樓) 在公眾號上預約,到現場出示二維碼、測體溫,安檢進。展館門口的牆上有蒙克的生平簡介,之前對他不是很了解,看了介紹感覺他的一生好坎坷(童年時母親和姐姐死於肺病,父親和弟弟也不幸去世,妹妹患了精神病。疾病讓他不能結婚)。1863年出生,被譽為挪威國寶級藝術家的愛德華蒙克。把一生糟糕的經歷都收到了他的畫布之下。此次展覽還能欣賞到蒙克跨越30年之久,完成的53件畫作。以「生命」、「愛」、「憂慮」、「吶喊」、「故鄉」等5個主題板塊展出的」吶喊與迴響「,從黑色線條,到色彩斑斕,每一份畫作的背後都藏著一段深刻的故事,掃碼聽講解。「吶喊與迴響」處有耳機,可以聽電子音樂內容。整個展廳比較寬敞,燈光比較昏暗,但每幅畫上有射燈。展廳的前半部分給人感覺比較沉悶,後半部分比較輕鬆和放鬆。印象最深的是除了吶喊還有骷髏手臂的自畫像,麥當娜,沙灘上的兩個男孩…… 看完展出還想更進一步的了解傳奇色彩大師的一生,那靠近出口處的18分鐘影像資料片可不能錯過。快閃拍照區可以互動,有周邊賣(帆布包400多元),買本便籤本寫上留言貼牆上。
@小夢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花園港路200號 公交浦西濱江1路下車就停門口 不用預約,門口測體溫出示隨申碼,安檢進,可以寄存包。去服務臺問了一下目前有二個展,一樓在裝修,從旁邊電梯上樓。3、5樓戶外延伸空間是張恩利的《會動的房間》免費 張恩利,中國當代最傑出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之前在K11看過他的展,那次的規模沒這次大。那幾張野蠻、狂鬱,甚至略帶血腥味的人物肖像(賣肉的屠夫)在三樓也有。留戀舞廳的青年男女,白色的馬賽克牆、澡堂與泡澡的人、水桶與電線、衣架與塑料管……仿佛一切有關歲月與時間的碎片都裝在這個超大的記憶迷宮中。他的肖像畫(生活活中小人物為靈感)都看不見人的臉,而是一種通過顏色堆疊起來的抽象,畫筆下的男人都很醜。真實的反映出生活小細節。五樓展廳被處理的更加空礦。管子與繩索成為了這裡的主角。空間繪畫是他這次的一大特色,5樓有二個巨型大箱,顏料塗的滿滿的,給人一種神秘感。
@小夢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七樓M/M上海製造收費60,門口拿張展的介紹。時間:2020年9月27日-2021年4月18日 一場法國知名設計工作室M/M(Paris)的展覽。展通過呈現百餘件作品,回顧了M/M工作室30年的設計生涯,探討設計如何在不同的語境裡被轉譯與重釋。長方形的一個廳,裡面擺放的東西滿滿的,將作品尺寸放大數倍,以及無序的展陳方式,蓄意營造出了視覺錯亂的體驗感。色彩豔麗,視覺的衝擊力很強。打造城市的符號,突出製造。新潮的展適合擺拍(最好穿白或黑色的衣服)。最好帶個小夥伴一起玩才有意思。
@小夢藝島——來自西岸保稅庫的藝術精品 展覽地點:西岸藝島1樓 雪域之美——百幅唐卡藝術精品展 展覽地點:西岸藝島2樓 Art Tower遇見香格納 展覽地點:西岸藝島9樓 展覽時間 即日起至11月15日 (周二至周日10:00-16:00) 預約方式 關注」西岸文化藝術季「點擊【購票速覽】中的「預約入館」 一樓的分兩個區域,左手邊,竹川宣彰-《貓的水工現場》《貓的奧林匹克》,傑夫.昆斯《凝視球(魯本斯老虎狩獵)》約翰.M.阿姆利德《首領》名和晃平-Throne。右手邊,張恩利《綠色管子》草間彌生《南瓜》博納德.弗瑞茲-Ghor ,Jasek ,洛朗.格拉索-Anechoic Wall 澤維爾.維揚Manfredi 伯納德.皮法雷蒂-Untitled 尚-米歇爾.歐託尼耶-Collier or 朱利安.奧培-Beach Head.12。二樓是雪域之美,精選唐卡作品100幅。九樓有梁紹基-平面隧道,麥拉蒂.蘇若道默-我愛你,張鼎GOD、草圖,施勇-規則之下,徐震-像真的一樣,蔣鵬奕-親密,楊福東-善惡的彼岸,劉月-認知研究一為什么女球迷都喜歡小貝,胡介鳴-水平狀態。看完展可以去三樓的陽臺看風景,有沙發可以歇息。上下樓有電梯,但只停靠一、二、九樓,可惜沒講解。雖然是免費的展,重量的作品值得一看!
@小夢張樂平是中國傑出的漫畫家。他所創作的三毛形象,影響了幾代讀者,被譽為「三毛之父」。小時候買過「三毛流浪記」「三毛從軍記」的漫畫書。這次組織生活到中華藝術宮,聽說有就急急的趕緊去看。地址:中華藝術宮 地點:0米層15、16號展廳 時間:2020年11月10日——2021年1月5日 本次展覽分為三個版塊:不朽三毛、繪事春秋、辛勤園丁。展出張樂平先生的400餘件作品,作品類型包括漫畫、國畫、剪紙、時裝設計、戰地速寫、彩塑、小說插圖等。其中,我們精選了中華藝術宮的珍貴館藏作品《三毛從軍記》的60幅原作,好幾個展廳,看展的人不多。
@小夢風從東方來——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藝術展 展覽時間:2020年10月30日-2020年11月30日 展覽地點:0米層中廳、24號展廳 地址: 上海市浦東新區上南路205號 營業時間: 10:00—18:00(17:00停止入場) 測體溫、隨申碼,安檢進,洗手,鞋底消毒,領票,刷身份證。團隊提前一天預約。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之際推出的首個大型藝術展——「風從東方來——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藝術展」。走進以「改革巨變」為主題的第一展廳,一個巨大別致的「地球儀」。只見365隻3D列印海鷗從頭頂上「展翅掠過」。正面《30》照片牆上,1210張百姓鏡頭中的浦東印象,這些照片全部從民間徵集而來。左右牆面上30米的油畫《浦東全景圖》。觀眾可以穿越到30年前,重溫當年的「浦東人家」,浸入式感受浦東30年來日新月異的變化。本次展覽分為「改革巨變」「時代奮鬥」和「人民城市」3個篇章。通過繪畫、攝影、雕塑和裝置藝術,也有體驗城市發展變革的多媒體互動場景,還有凸顯人民美好生活的情景式演繹和直播展示等。此展不僅是回望歷史,更是展望未來。展廳中,不少展品都很有故事(浦東一間房,屋子裡的老八樣,給人一種親切感)。工作日,看展的人不少,現場有講解,還有民樂演奏。
@小夢楊明潔「平行世界」 嘗試透過不一樣的角度看世界,可能真的會看到另一個時空吧
@由紀醬移動的頭腦博物館《日常展》 日本的廣告和平面設計真的超級生動趣味 富有創意 誰不願意為顏值買單呢
@小青青新黃金時代。看展越來越多,也去主動了解了藝術史,這次看新黃金時代,就發現了許多致敬經典,比如圖中的杜尚小便池。很開心,感覺越來越能理解展覽看懂藝術了。
@5000001
地點:西岸藝島 展覽:遇見香格納 作品:像真的一樣 藝術家:徐震 整個裝置是由各種人造器官或者假肢組成的,每件都懸掛起來,輕微地轉動著,無意間拍下這張照片,再看的時候突然感覺,畫面左邊像極了一個起跑的人,上半身傾斜,一條腿彎曲,另一條後蹬,像真的一樣。
@蘿蘿蘿蘿蘿蔔籽西岸藝術展-這一系列的畫給我感觸頗深。不同於以往常見的畫像,看不見面部表情的頭像似乎給了我更多的猜想空間...我在看這幾幅畫的同時還想到了《蒙娜麗莎》。前者是讓我在模糊的面部透過人物的髮型、眼眶的深邃、膚色甚至畫面的背景顏色去臆想她們的表情,或微笑、或惱怒、或冷漠...而後者則是讓我在清晰奧妙的眼神中去探尋人物的所思所想。不論是看得見表情的還是看不見的,都能給我一種神秘特殊的思考空間。
@三木朋友巧妙的捕捉到了光影之間的動與靜之美,與其跟小哥哥小姐姐們爭奪最佳的拍攝角度,不如細細品味展館與作品與觀展人之間的互動美感,沉浸式的體驗永遠是無法超越的,攝影的一瞬間或許可以記住這一個時刻?或許吧。龍美術館-劉韡的散場over
@Yidan宇宙中存在著無數的奧秘 等待著我們去探索 嘆服於這星空的壯麗 感嘆這自然神奇的天地 -國家地理展
【國家地理雜誌展覽】在這場色彩斑瀾的展覽裡,中國印象,自然印象,世界的印象,都通過熱愛自然地理的人們的鏡頭被捕捉,有些是令人心悸的自然鬼斧神工,也有些是蒙塵了時光再一次出現在人們視野裡的過去。都讓人們的目光一次次停留,一次次感嘆。無論是風光還是歷史,被用照片的形式記錄下來,每當多一個人看展,它又在人們的印象裡多了一種模樣。
@🥨🥨
逛外灘時無意間路過同濟大學畢業設計展。坐在小鹿凳子上怕不是一直很激動鹿的體型真的太美了
@(ฅ~ω~*ฅ)暢暢最近,到上海文史研究館參觀了「紀念鄭友梅先生125周年文獻藝術展」。說起鄭友梅,凡是常看《新民晚報》的老讀者都不會陌生,人們把「補白大王」的頭銜送給了這位慈眉善目的清秀老人。老人一生筆耕不輟,廣採博涉,著作等身,令世人仰慕。展覽所展示的都是難得一見的名家書畫,而我則被兩幅字跡俊秀工整手稿所吸引(見題圖),這是鄭老的親筆墨寶。在鄭老奮筆疾書的年代,電腦還沒問世,所有的文字稿,不論幾百字還是幾萬字的文稿,就憑著手中的一支筆,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可想而知,鄭老一生寫禿了多少支筆,寫滿了多少張紙?透過這些泛黃的稿紙,我看到了老人對工作的認真、執著、一絲不苟。展覽已結束。上海的畫展可以說是層出不窮,但是以銅板畫為專場的並不多見,最近徐匯區藝術館就有一場「第六屆上海銅版畫展」可以讓您大開眼界,題圖就是其中的一件作品。這幅畫,如果不作介紹,第一眼或許不知道是什麼畫種,你看,豐富的色彩、細膩的筆觸,多像一幅靜物油畫!其實它是一幅精美的銅版畫。與木板、石板、絲網版相比,銅板製作更為複雜、表現手法更多,這幅作品是採用美柔汀技法加手工上色來完成的,這與我們比較熟悉的木刻版畫有著很大的區別。展覽將延續到明年1月10日,無需預約,免費參觀。11月8日,《2020童和平水墨現場上海展》在具有百年歷史的商船會館重磅開幕,這既是童先生中國巡展的首展,也是商船會館的首展,真是無巧不成書。年近古稀的童先生一向低調行事,潛心作畫四十載。他的作品「熔鑄古今、兼收南北」又自成一派。譬如他的「瑞雪」(見題圖),近觀寥寥幾筆錯雜參差,不辨所畫為何物,近乎抽象。遠望則混沌中見光明,似亂而不亂,白雪中景物有詳有略,幾近工細,大有花腐朽為神奇之妙。給人以收放自如、開闔有序的感覺。畫展已結束。高明的藝術家常常可以把抽象的名詞具象化,比如我們看到的這件作品。在「上海廣場」的展品中,楊振中先生的這件作品無疑是很有代表性的。這件具名為:永生的作品,是由高聳的希臘柱和紅色的高跟鞋組成。人們既沒有感到突兀,也沒有感到莫名。這兩件東西確實在這個世界晃悠了幾百年了。可是,它們居然沒有落伍,更沒有被淘汰,依然傲慢地溜達在世界各大時尚都市,這難道不是「永生」嗎?人們看完這件作品都會會心的一笑。曾經有人說,流行和時尚都是短命的,面對這件作品,我們又該如何來重新定義「永生」和「流行」呢?「上海廣場」還有不少有趣的展品。展覽將持續到11月29日,免費免預約。外灘8號的【後浪藝術節】展覽現場。這裡能看到很多藝術家的繪畫和雕塑作品。還有很多藝術家的展位。出售各種時髦新奇的小擺設。小玩意兒。一個走過路過不要錯過的地方。
@Euphemia公園 上海當代美術館 眼睛攝影
@翊子絕地通天,本來天上人間是有一條可自由上下的天梯,後來黃帝派顓頊(zhuanxu)去管理仙界凡間這種來去自如的亂象,天上地下從此不再來往。是不是和疫情影響下的生存環境有點類似呢。
@吳晴西岸藝島,美術創作的新視角,新材料讓觀者深受啟發。
@世外桃源偶然路過發現的展,一進去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大美中國」,果然是只有攝影才能將大中國的美麗原汁原味地展現出來。這種偶然發現的美麗,最為驚喜。大美中國 x-space富士影像共享空間
@Sharon《新黃金時代》|菲利普·考爾伯特&特雷弗·安德魯雙個展 展覽主題所謂的「新」是基於80年代安迪·沃霍爾和讓·米歇爾·巴斯奎特這對忘年交合作的致敬與繼承——波普藝術與街頭文化的聯誼,延續反傳統藝術精神,以極具個人特色的藝術手法提出對當代文化語境下泛濫的消費主義思潮的辯證思考。菲利普·考爾伯特(Philip Colbert)一個以龍蝦為主角的劇場,奇幻且童趣十足的場景大師;特雷弗·安德魯(Trevor Andrew Duo)多棲發展的斜槓藝術家,敢於重塑時尚大牌,將品牌塗鴉街頭化,敢於打破常規,存在即真實且合理。
@殷田 Will展覽名:張鼎 控制俱樂部 展覽館:復興藝術中心 在光與聲的絕對控制下,無人表演的舞臺,跳動的電子字幕,霧氣瀰漫,無聲的光影與低重音碰撞,攜帶不安躁動進入另外一個世界。
@藍可夫斯基鴨可以在方盒子裡坐很久-【張鼎:控制俱樂部】 復星藝術中心
@魚火星2035展,看完深深感受到人類不斷發展科學,深入探測的雄心壯志。對火星的了解不是一下子做成的,而是多代人一起努力的成就
@旭^o^這張照片是我於11.19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開幕的「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西藏展臺•前抓拍到的「藏族同胞載歌載舞」特別鏡頭!這個喜慶歡快的「場面」影響了我之後的整個觀展過程!
@陽光故裡第二屆魯迅版畫大展 今年九月中旬是在南京的金陵美術館開的展。魯迅先生的意義,仍然會不斷的顯露它新的面向,有些的去偽存真,試圖剝離政治,有些是呼喚招魂,意在當下。那個偉大的魯迅,時代在慢慢透露他的秘密,他好像也是那麼平凡,卻越發讓人覺得偉大。
@豬豬俠之大戰成龍展覽名稱 覺醒:文藝復興至二十世紀的宮廷珍寶 亮點:近200件珍寶從文藝復興時期的「聖子降臨」吊墜來自不同王朝的13頂王冠世界上已知的最後一枚拿破崙金葉子到波旁·帕爾馬家族珍藏及羅曼諾夫王朝最重要的國寶級珍品……除了華麗麗的宮廷珍寶,展覽章節和展覽空間的營造,超級值得一提。展覽共分為序曲、雕刻時光權力的遊戲、流動的盛宴、翩若驚鴻、微物之神榮耀巔峰、歷史之眼、尾聲九個章節。整個展覽空間堪稱一件巨型黑色空間藝術裝置,被命名為「暗物質」,如同混沌初開的宇宙,積蓄力量,等待覺醒。步入展廳,在觀眾腳下的,是一組以馬蹄為元素的導視符號,它將指引你從展覽的開始走到結束。空間規劃上,設計師以「大珠小珠落玉盤」為靈感,將藏品按照主題分成大小不等的獨立空間,遊人步入其中時,如遊走在蘇州園林般若隱若現,蜿蜒曲折間,帶著東方的含蓄與婉轉。不得不提的是,展廳地板竟鋪了厚厚的軟軟的地毯!(大概為了配合展覽主題,襯託展品的奢貴吧)仿佛踩在棉花糖般的雲朵上!轉悠約一兩小時都不覺腳酸!時間:2020.03.24—07.19 地點: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深圳市福田區蓮花街道福中路184號地鐵少年宮站)
@小玲
5位幸運名單
@心曲
@之
@Wilde
@吳加利 Kari Wu
@cloverps各獲得2張藝倉美術館展覽的電子門票
請添加展覽君5號微信:Art_inSH2021
展覽君 或 展覽君2號 展覽君3號好友一樣可以
備註領取中獎的門票
12月10日逾期不領取,視為放棄
- END -
上海藝術展覽
微信訂閱號/微博號/豆瓣號/頭條號
投稿合作郵箱:736366156@qq.com
展覽君個人微信號:Art_inSH2021
邀你加 上海萬人看展群
藝 術 讓 生 活 更 美 好
長 按 二 維 碼 關 注 本 訂 閱 號
喜 歡 分 享 給 朋 友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