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白馬門,水波蕩蕩,東岸一片沃野,這就是名列福安五大洋之首的灣塢洋。五代十國時,閩國的王審知如何開闢甘棠港?作為南北航道的中繼港,自古以來這裡一直是福安的前沿門戶。而這座改革浪潮中悄然崛起的工貿集中區,卻有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歷史秘密?本集將探尋歷史中怎樣的半島文明? 敬請收看」千裡賽江行「系列第23集——《半島探隱》!
視頻流量較大,建議在wifi環境下播放
一瀉千裡的賽江水,如信念堅定的行者,一路向著夢中的藍色海域奔騰而去。臨近白馬門,水波蕩蕩,東岸一片沃野,這就是名列福安市五大洋之首的灣塢洋。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有山有海是自然的饋贈,這裡不僅是福安重點產糧區,還是葡萄、龍眼等特色水果生產基地。同時,灣塢半島的灘涂面積達3.3萬畝,水產養殖面積達2萬多畝,造就了福安最大的養殖基地。
江海交匯,波濤萬裡。灣塢半島,北靠太姥山,三面環水,與鹽田港、白馬港、官井洋相接,水上交通便利,她與西岸的黃崎半島,隔江相望,構成賽江著名的閩東白馬港,成為海陸交通的樞紐與重要的造船基地。 據《五代史》、《三山志》載,五代十國時,閩國的王審知開闢的甘棠港,作為南北航道的中繼港,就在這裡,自古以來這裡一直是福安的前沿門戶。
灣塢半島周邊山形如鳳展翅,山阿水曲,古人稱之為鳳墺。當地民間文獻記載:「三十五都鳳墺與黃崎鎮毗鄰,有巨石屹立波間,橫亙水曲,舟多覆溺,閩王王審知疏浚航道,舟楫便之。」浙南、閩東北的茶、薴、瓷製品等土特產,經賽江水道匯集港口,船裝舶載,出白馬門揚帆海外。由此可見,灣塢半島一直扮演著承上啟下的水路交通中轉的重要角色,這條水路也被稱為黃金水道。
《三山志》中稱半島上的灣塢村為「環塢村」。灣塢村舊址地處江灣邊,在灣塢《趙氏宗譜》中還 有過壪塢十二美景之說。佇立海岸邊,灣塢半島依山面海的風光激發了這裡的先民綿綿情思,他們曾讚美這裡的風景「樵吟峻岭,韻葉松濤;漁唱蓮津,聲回鷗夢。」
關於杭前村的歷史當地的謝氏家譜還有一段記載:「邑南郊外有東塾之地者,杭前鄉也。相傳有明之時,英才輩出,朝廷忌之,遂毀為平野。」而在明朝的某一個時間裡,朝廷卻不知何故,害怕這裡的人,甚至不惜毀村,姚氏一族也全都在那段時間內遷往它處?明朝杭前村的那些事已經無法了知,只留下了當年姚氏先祖姚七將軍的神位仍被如今的村民崇祀祭拜。也許村民們對這位姚將軍的崇拜不僅僅是單純的神靈信仰,也是對杭前村歷史的一個守望。
這個龍是五爪龍,為什麼是五爪龍呢?因為民間的龍都是四個爪,後來變成五個爪的原因是:皇帝到這裡以後,他在寺內觀察得很仔細,他認為這條龍活靈活現,為什麼才四個爪呢?他就用自己的御筆,將這條龍加了一個爪,變成了五爪龍。
時光蹉跎,歲月蒼蒼。灣塢半島正在改革開放的大潮裡勵志圖強,古老的半島已經翻開了新的篇章。鳥瞰灣塢半島,規劃面積73.5平方公裡的工貿集中區,喚醒了這裡的山海灘涂。一批規模以上生產項目陸續建成。一個新興的濱海新區、港口中心、「環三」先行先試區正在灣塢半島正迅速崛起。
轉自:閩東文化大觀園,特此致謝!
為灣塢點讚↓↓↓